中日贸易关系20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与日本作为东亚两大经济体,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
双方之间的货物贸易始于古代丝绸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也逐渐拓展至各个领域。
中国和日本作为全球两大制造业大国,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对双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双方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货物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而日本则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四大进口国,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双方之间的货物贸易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和合作建议,旨在促进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国与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之一,双边货物贸易一直是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双方贸易关系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两国经济发展的脉搏,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分析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进一步促进双方贸易合作的发展。
深入探讨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可以为双方未来的合作提供指导,推动双边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
2. 正文2.1 双边货物贸易现状分析中国与日本作为邻国,双边货物贸易一直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双边货物贸易额持续增长,达到了**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在贸易品种方面,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产品成为双边贸易的主要商品,而传统商品如纺织品、家具等也保持着稳定的交易量。
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前言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举国废墟,满目疮痍的情况下,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兴,更是在短短的数十年中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其发展速度堪称奇迹。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自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
就中日双边关系而言,两国谁也无法否认对方的客观存在和与己方利益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广泛而深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中日经贸关系出现过许多问题,经过两国的不懈努力,求同存异,中日经贸合作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走来,两国经贸摩擦的阴影也逐渐消散。
但这并不代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在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中仍然要面对许多分歧和问题。
这无疑是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正确而清醒地认识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平稳健康地渡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一)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自二战结束至今的六十余年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经历了从民间交往到半官方半民间交往再到官方交往的变化,特别是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的三十多年,在两国政府和经济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经济关系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贸交往领域逐步扩大到了商品贸易、技术贸易、企业投资、资金合作等广泛的领域。
回顾这六十年来中日经贸交往的过程,从经贸关系的性质来看,以1972年中日复交为分界线,可分为民间交往时期和“政府主导、官民并举”时期。
中日贸易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日贸易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分析【摘要】日本作为中国对外经济的重要贸易伙伴,其与中国在经济上的往来由来已久,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成就和摩擦是并存的,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入,受经济,制度,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两国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这些争端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利于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中日贸易现状的阐述,揭露双边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当代两国的贸易理念和各国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对双边贸易的发展前景进行理性的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中日贸易;直接投资;摩擦;贸易差额;发展前景一、中日贸易现状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两国的经贸往来改变了长期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的状态,双边贸易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199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62亿美元,是1972年的60倍。
截至2003年,日本已连续13年保持着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2006年,日本与中国内地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美国,达到2132.8亿美元,使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一)中日双边贸易的变化情况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中日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且中国处于顺差状态,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贸易总额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基本保持在10%的水平之上,据中国的统计口径,中国在此之后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中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1990年至2003年期间,日本的对外贸易总额仅增长63%,而同期对华贸易则增长了63倍,从对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来看,从1990年3.5%扩大到2003年的15.6%,2004 年上半年达16.1%。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状况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元的升值和日本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日本企业大量进行海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日本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于中国的广阔市场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2000年以来,由于中国注重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2年1月至12月,在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中,日本排名第二,为73.8亿美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占外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7%,日本制造业对中国的投资是促进中日贸易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世纪中日经贸关系展望

态 势 =尤 其是 在上 一 世纪 9 O年代 的 1 O年里 中 日双边 贸易 总额 差不 多 翔 了 2 ,从 1 9 年起 日本连续 7年是 中国 的最 大 贸易伙 番 94 伴 而 中 国也 是 日本 的 第二 位 贸 易伙伴 。2 O O 0年 度 中 日双边 贸
总公 司 设在 山 口市 的 F R公 ( e t R t i 1 g o L d F s e a 1 C .t 1 n 该 公 司推 出的 尤尼
维普资讯
圈 际 关 曩
新格 局
口
吴 寄 南
2 0 0 1
一
萎
总 金 额 为 2 亿 美元 又 :上 年 同期 增 加 了 e % 94 t 6 1 迄今 为 止 的 日本 对 华直 接投 资就 其 目的而 言 大体 有 3种 类
型 第 一 种 是把 中 国作 为 加 工 组装 生 产 据 点, 向全 世 界 出 n:
来自中国的就有 7 % 8 。日本国民平均每人每年>费 2 . 件纺织 卣 82
品 其 中 来 自 中国 的 有 2 . 1 9件 C o 中 国已 成 为 日本 纺织 品和 2 ) 服 装 市 场 的 主 要供 应 者 。 事 实 上, 在 今 天 的 日本市 场 上 .不 仅 是 纺 织 品和 服 装. 其 他 工业 产 品 大到 冰箱 洗衣 机, 小 到照 相机 和随 身听 .手 表
不仅高于 日本M全世界进 口商品 中的工业制成 品比重 而且高
于 东 盟 对 日本 出 口商 品 中工业 制成 品的 平 均 比重 。 这 反 映 了中 日两 国 间国 际分 工格 局 已逐 渐 由垂 直分 工 型 转 向水 平 分 工 型 。 日本 对 华直 接 投 资在 相 当长 一 段 时 间 里 比较谨 慎 . 但 从 9 0 年代 以来 却 日趋 活 跃 。迄 今 为止 日本 对 华投 资 最 多 的 是 1 9 95 年 台 同总 金额 达 7 . 亿美 元 ,1 9 59 96年 以后, 由于 受 日本 经济 不 景 气 和 亚 洲金 融 危机 的 影 响 , 日本 企 业 对 华 投 资 比较 谨 慎 。 但是 从 2 0 年 起, 日本 对华投 资 总 额再 次 呈 增长 态 势 00 扭 转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关键词]中日经贸;投资:依赖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
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加深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中日经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据海关统计,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
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
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剧烈波动后稳步增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投资额仅为1400万美元,一直呈增长趋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于1997年达到最高点,此后开始出现剧烈波动,到2000年减少至29. 2亿美元。
最近几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开始显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断将主要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向中国转移,带动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需机器设备和主要零部件大规模向中国出口,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诱发出口效果”;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断将主要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向中国转移,导致日本国内市场所需的大量产品要通过从中国进口来满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逆进口效果”。
中日关系演讲稿大学(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日关系这一重要话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在历史与现实面前,中日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今天,我就中日关系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我的几点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回顾与现状1. 回顾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646年,日本就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文化、政治、经济等。
此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不断,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渊源。
然而,在近代,中日关系经历了诸多波折。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段历史,成为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2. 现状二战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双边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两国合作日益紧密。
然而,近年来,中日关系又出现了一些波折,特别是在历史、领土、海洋权益等问题上,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时有发生。
二、中日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1. 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尽管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反省,但仍有一些日本政治势力企图美化侵略历史,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实。
这种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中日关系的稳定。
2. 领土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然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领土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的“痛点”,影响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3. 海洋权益问题东海和南海是中日两国重要的海上通道。
近年来,日本在海洋权益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特别是在东海油气田开发、南海岛礁主权等问题上,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日益加剧。
三、中日关系发展的前景与建议1. 前景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之间的合作空间不断扩大。
只要双方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处理历史、领土、海洋权益等问题,中日关系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地缘政治: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地缘政 治的影响,如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等。
•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复杂,中日关系 受到周边国家的影响。 • 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发展 产生了影响。
02
中日关系的经济领域合作与竞争
中日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战后得到了迅 速发展,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文 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等。
•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 的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两国关系的 友好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
变化:中日文化交流在发展过程中也发 生了变化,如文化交流内容的变化等。
易等。
•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得中日 两国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开始交流。 •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日 交流传入日本,对两国关系产生深 远影响。
• 日本在唐朝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 唐使,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知识。 • 宋朝时期,中日两国在贸易、文 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对日本 的影响深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01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中日关系的起源与古代交往
起源:中日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的中日交流开
始。
古代交往:中日两国在 古代有着密切的交往, 如唐朝时期的日本遣唐 使、宋朝时期的日宋贸
文化影响:中日两国在 古代交往中,文化交流 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
影响。
• 中国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在日 本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 • 日本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也对 中国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茶道、 和服等在中国流行。
中日贸易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展望

中日贸易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展望作者:胡宇婷来源:《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第06期摘 ;要:自1972年中国与日本邦交正常化47年来,双方经贸关系也走向正常化,随着合作关系,合作领域日益扩大,机遇与挑战并存,摩擦与纠纷也一直随着两国的政治关系不断产生,但是两国之间有着明显的经济互补和依赖关系,目前努力实现中日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和达到“双赢”局面,是两国为了其根本利益需要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中日经济;对外贸易;合作互利一、中日两国经贸发展的现状自1972年中日建交,到进入经济发展全球价值链时代,中日贸易迅猛发展,从1972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300億美元;2008-2012年,日本为中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截至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约3300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18年中国成为日本双边贸易伙伴排名第一位超过了美国,美国位居第二,第三为韩国其次为澳大利亚等。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和日本发展的互补依赖关系,据日本海关统计,2018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175.3亿美元,增长6.8%。
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39.9亿美元,增长8.4%;自中国进口1735.4亿美元,增长5.5%。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95.5亿美元。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明显,证明了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提高,这意味着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发生逆转,日本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开始提高,而中国对日开始降低。
两国贸易现状发生转变。
二、影响中日经贸发展的主要问题(一)中日经贸关系僵化由历史问题造成近年来,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的重点就是政治问题。
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并且不承认侵华战争的事实,对于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试图篡改美化。
以及“钓鱼岛事件”使中日关系进入僵化。
旅游业中中国游客数大幅下降,开始大幅度的抵制日货活动,两国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减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日贸易关系 20 年回顾与展望
竞争力问题时, 国内外学者常使用净出口比率
(Ratio of net export, RNX) 这 一 指 标 来 说 明 本 国
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④RNX 指数是某一产品净出
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 公式为:
RNX= Xij-Mij
(1)
Xij+Mij
式中 Xij、 Mij 分别表示日本对华某种商品的 出
一、 贸易规模: 节节攀升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除 1998 年因受到亚 洲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之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 高速增长, 中日贸易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进入 21 世纪, 双边贸易额更是打破了稳步增长格 局 而 节 节 攀 升 。 2007 年 中 日 贸 易 总 额 达 27.87 万 亿日元, ①连续八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见图 1)。
14 日本研究·2010 年第 3 期
造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上海 2010 年世博 会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启动与实施, 将为日本扩大 对华出口提供更大的市场机遇。
表 1 中日贸易收支状况 (1995~2008 年) 单位: 亿美元
年度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日本经济萧条是产生这 种非对称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中国作为生产基地 和最终产品市场, 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为了抓 住这一商机, 世界各国都在增加对华贸易。 在美 国、 欧盟和韩国强大的攻势下, 日本欲夺回中易结构: 水平分工为主
一般而言, 研究两国贸易结构中的产品国际
中日贸易关系 20 年 回顾与展望
苏国辉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李 彬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 经济研究
【摘 要】 通过对近年来中日贸易发展状况的回顾与展望, 可以判定两国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特点: 贸易规模急速扩大; 贸易收支渐趋平衡; 日本更依赖于中国; 贸易结构以水平贸易分工为主; 受金融危 机影响, 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均大幅下挫, 但表现出复苏征兆。 准确及时地把握中日贸易关系的新动向, 有助于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对日贸易战略。
口额和进口额。 RNX 指数越接近于-1, 表 示中国
商品越具有比较优势, 出口竞争力越强。 反之,
RNX 指 数 越 接 近 于 1, 表 示 日 本 商 品 越 具 有 比 较
优 势 , 出 口 竞 争 力 越 强 。 RNX 指 数 越 接 近 于 0,
则表示中日双方水平分工程度越高, 即产业内贸
究其原因, 中日贸易额的连年增长与包括日 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持续增加对华投资密切相 关 。 1999 年 日 本 对 华 实 际 投 资 金 额 为 29.7 亿 美 元 , 2005 年 为 65 亿 美 元 , 六 年 间 几 乎 增 加 了 一 倍。 海外投资的增加一方面给投资母国带来了
图 1 中日贸易额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 根据相关资料制成。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http: / / www.jetro.go.jp / world / japan / stats / trade / 2009-10-8。 “出口诱发效应”, 增加了日本对华半导体、 液晶 监视器等高附加值中间产品的出口。 另一方面也 给投资母国带来了 “逆进口效应”, 主要表现为中
国,; 从对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变化 来 看 , 从 1990 年 的 3.5% 增 长 到 了 2004 年 的 20.1%。 其中, 对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从 2.1%增 长 到 了 13.1%, 对 华 进 口 占 日 本 进 口 总 额 中的比重从 5.1%增长到了 20.7%; 最 后, 从 日 本 对华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来看, 由 1990 年的 0.2%上 升到了 2002 年的 1.0%。 金融危机下 的 2009 年上 半年数据显示, 中美对日贸易重要性的差距还有 望继续扩大 (见图 2)。
【关键词】 中日贸易 贸易收支 贸易依存度 贸易结构 金融危机 贸易对策
中日贸易在双边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进入 21 世纪以来, 中日贸易关系发生了许多新变 化, 特别是金融危机对中日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本文从贸易规模、 贸易收支、 贸易依存度、 贸易结构以及金融危机影响等五个方面, 回顾了 近二十年来的中日贸易关系, 并对其背后原因及 未来走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望及时准确地把握 金融危机下中日贸易关系的新动向。
日中贸易 收支总额
-69.18 -86.21 -91.17 -137.94 -153.17 -82.24 -10.42
1.45 -86.53
-28 63.07 83.14
注: 中日贸易收支总额的计算是以双方统计的进口额 为依据, 中日贸易收支总额=对华贸易的进口额-对日贸易 的进口额。
资料来源: 中方统计来自中国海关统计, 日方统计数 据来自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
国对日制成品的出口比率由 2001 年的 84%上升到 了 2004 年的 87.1%。 此外,日本对华出口的增加还 与中国扩大内需, 消费品和原材料需求旺盛有关。
今后, 日本要增加对华出口可能存在着某些 制约因素, 如中国控制经济过热、 调整汽车与家 电等耐用消费品库存、 世界半导体产业不景气, 等等。 中国拟执行资源优先的政策, 这将使资源 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余力下降, 也影响到日本对华
三、 贸易依存度: 日本更依赖中国
自 20 世 纪 70 年 代 开 始 , 中 日 两 国 对 外 贸 易 的相互依存度极其不平衡, 中国依赖于日本。 但 是, 自 20 世纪 90 年 代 以 后 , 中 日 贸 易 的 相 互 依 赖关系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更依赖于中国。
多年来, 中日两国关系一直处于 “政冷经热” 的 局 面 , 进 入 21 世 纪 后 , 两 国 政 治 关 系 越 过 了 “冰期”, 走过了 “破冰”、 “融冰” 之旅, 终于迎 来了 “暖春”。 这段时期, 日本对华贸易持续保持 着旺盛不衰的强劲势头。 首先, 从日本对华贸易 总额来看, 据日本财务省 2004 年贸易统计快报显 示, 包含对香港的贸易额在内, 2004 年 日本对华 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 22.2 万亿日元, 首 次超过 了日 美贸易额 (20.48 万 亿 日 元 ); 其 次 , 从 日 本 对华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来看, 1990~2004 年, 日 本 对外贸易 总额仅增长 95%, 而同期对华 贸 易 则 增长了 8.2 倍; 再次, 从中国在日本贸易总额中所 占 比 重 来 看 , 2006 年 中 国 所 占 份 额 首 次 超 过 美
15 日本研究·2010 年第 3 期
中日贸易关系 20 年回顾与展望
·
2002年 度 电 气 设 备 的 RNX 指 数 , 发 现 集 成 电 路 、 半 导 体 元 件 、 电 容 器 等 零 件 的 RNX 指 数 分 别 为 0.86、 0.80、 0.77, 均 接 近 于 1, 表 明 日 本 在 高 性 能零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也具有绝对竞争优 势。 ⑥日本学 者 馬 場 (2004) 的 研 究 进 一 步 发 现 , 中国只是在中附加值的耐用消费品方面具有比较 优势, 而日本在高附加值的耐用消费品方面具有 比较优势。 如中国家用电器、 玩具乐器等已由比 较劣势转为比较优势, 但是日本的汽车产业 (主 要是轿车) 仍处于绝对比较优势地位。 ⑦
13 日本研究·2010 年第 3 期
中日贸易关系 20 年回顾与展望
·
进口的增加。 然而, 中日贸易发展存在上述诸多 不利因素的同时, 也存在着诸多有利因素, 如中 国加入 WTO 之后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日资 企业生产据点不断向中国转移、 日本经济景气日 渐回升, 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 等等。 ②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若 无类似金融海啸等重大事件的冲击, 中日贸易规 模还将继续扩大。
对华贸易额 (中方统计)
-5.38 13.85 -13.53 1.45 21.53 -50.30 -147.28 -208.58 -164.6 -240.78 -318.79 -345.17
对华贸易额 (日方统计)
-139.91 -168.74 -195.45 -248.76 -270.14 -218.26 -179.74 -203.82 -287.65 -256.65 -185.83 -97.22
图 3 日本对华主要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资料来源: 笔者根据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制成。
关于中日贸易结构, 近期我国学者张乃丽等 人对中日贸易中电气及电子类产品进行了研究, 发现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已达到相当高 的水平, 但是中国零部件的竞争力水平不高, 局 限于组装优势, 仍处于生产价值链低端。 ⑤笔者计 算 1999~2003 年 的 RNX 指 数 , 可 知 日 本 对 华 服 装、 玩具等耐用消费品的 RNX 指数接近于-1 (见 图 3), 表明中国在用途广泛、 低价格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方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人造纤维、 钢铁、 有机化学品等工业用原材料的 RNX 指数接近于 1, 表明日本在高级工业用原材料等资本密集型产品 方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可以认为中日贸易结构 以垂直互补为主。 普通机械、 电气设备等机械类 产品的 RNX 指数接近于 0, 表明 中日贸易结 构存 在 着 水 平 分 工 。 日 本 学 者 石 川 ( 2004) 计 算 了
分析未来中日贸易收支走势, 首先, 笔者认 为将有可能继续朝着中方逆差, 日方顺差的方向 发展, 其依据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率始终明显高于 日本, 由此导致的中国进口扩张能力也大大高于 日本,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还会持续下去; 其次是 加 入 WTO 后 的 中 国 正 在 逐 步 履 行 开 放 市 场 的 承 诺 , 下 调 3019 种 商 品 进 口 关 税 , 平 均 关 税 率 从 12.0%下调到 11.0%。 计算机零配件、 电子元器件 等 90 种 IT 产 品 实 现 零 关 税 , 汽 车 关 税 也 在 逐 步 下调。 而日本早已加入了 WTO, 进一步开放市场 的潜力明显小于中国; 最后是中国政府出台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