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实验——农学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及实训指导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及实训指导土壤肥料学通论实习报告姓名:学号:班级:09农学(药用植物) 指导教师:时间:2021年12月19日至2021年12月23日目录第一部分土壤剖面调查与观测――――――――3 第二部分土壤参数测定―――――――――――8 第三部分岩石和土壤类别鉴定与观测―――――10 第四部分农业土壤的调查与观测―――――――13 第五部分无机肥料的定性鉴定――――――――16 第六部分实习心得―――――――――――――19第一部分土壤剖面调查与观测地点:西南林业大学后山时间:2021年12月19日一、实习意义土壤剖面形态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在各种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内在性质和外在形态的综合反应,是野外研究土壤的主要手段,也为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编制土壤图、评定土壤肥力、土地评价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等提供依据。
二、实习目的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三、实习器材军用铲、土钻、剖面刀、手持罗盘仪、海拔表、卷尺、比样标本盒、土袋、铅笔、记录本、土壤剖面记载表。
四、实习内容(一)土壤剖面点的选择选择原则: 1、剖面点应设于该土壤类型内代表性最大的地段,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
不宜设于土类的边缘或过渡地段。
2、在地行变化区域应设于典型的地形部位,如山坡的中部,山脊山谷的坡面上,避免山顶或山谷。
3、选择人为干扰较少的区域,避开道路、住宅、沟、粪坑、坟墓、池塘等地方。
4、林地调查应避开林窗或林缘,选择有代表性地段,离开树干1.5m左右的标准地中部。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1、剖面规格:自然土壤剖面大小要求长1.5m、宽1m、深1m(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层,一般耕种土壤长1.5m,宽0.8m,深1m。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总结农学专业

实习报告总结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作为一名农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土壤肥料学的实习项目。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土壤调查与观测的方法以及土壤改良和利用的措施。
通过实习,我对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实习的第一部分,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
通过亲自挖掘土壤剖面并观察记录,我了解了土壤的层次结构、土壤质地、土壤颜色等基本特征。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工具测量土壤的深度、湿度等参数,这些技能对于后续的土壤调查和评估非常重要。
在实习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以及土壤的基本性状和土壤肥力。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地观察,我了解了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与土壤酶等重要成分。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评估土壤的肥力水平,这对于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在实习的第三部分,我们进行了土壤改良和利用的实践操作。
我们学习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如改良酸性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并了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改良材料和施肥方法。
通过实地操作,我亲自体验了土壤改良的整个过程,并学会了如何根据土壤的特性和农作物的需求来制定合理的改良计划。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的真谛。
总的来说,这次土壤肥料学的实习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经历。
通过实习,我对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壤肥料学实验指导

《土壤肥料学》实验指导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学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草业科学专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资环系目录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实验二、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室内烘干法) (5)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丘林法) (7)实验四、土壤PH测定(电位法) (10)实验五、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实验室法) (12)实验六、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14)实验七、土壤可溶性总盐量的测定(电导法) (17)实验八、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测定 (19)实验九、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扩散吸收法) (20)实验十、尿素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铜盐比色法) (23)实验十一、尿素总氮含量的测定(硫酸消煮—甲醛法) (25)实验十二、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27)实验十三、过磷酸钙中游离酸的测定 (33)实验十四、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 (35)实验十五、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37)实验十六、无机肥料的定性鉴定 (39)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分析工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
由于耕地土壤、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料)、作物的不均一性,很容易造成采样误差,而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既使室内分析结果再准确,也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因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则是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是一个不均匀体,同一地块上这一点和那一点土壤有差异,垂直剖面上不同土层之间也有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地形、母质、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人们的生产活动等等。
对于农业土壤来说,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不同的施肥方式和耕作制度等)造成土壤的局部差异尤为显著。
因此耕地土壤的不均匀性远比未耕种土壤大。
要使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就必须有代表性、均匀性和典型性。
1、划分采样区为使土壤样品真正具有代表性,采样前首先需要了解全区土壤类型、地形部位、作物布局、耕作施肥、历年产量等情况,然后根据土壤的差异划分若干采样区,每一个采样区的土壤尽可能均匀一致。
土壤肥料学实验-北京农学院

土壤肥料学
实验四、土壤pH值的测定
主 讲: 刘 杰 电 话:010-80794486 邮 箱:Jieliu_soil@
➢目的、意义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 是土壤形成过程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指标; 它对土壤中养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对土壤 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动以及植物生长发育都 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实验室pH 测定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土壤pH的了解。
➢测试样品
60目风干土样
➢实验步骤
1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60目的风干土样0.0500~0.5000g。 用长条蜡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底部; 并取小许石英砂放入另一支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分别缓 慢精确加入0.4mol/L重铬酸钾-硫酸溶液10ml,摇匀,然后 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 预先将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带上手套将试管放入油浴 锅的铝架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 中液体沸腾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 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4.9040g,先用少量水溶解,然后无损失地移入1000ml容量瓶,加水定容,即为 0.1000mol K2Cr2O7标准溶液。
邻菲罗啉指示剂 称取此指示剂1.49g,溶于含有0.7g FeSO4·7H2O的100ml水溶
液中。
➢仪器
分析天平;25ml 酸式滴定管;10ml 移液管; 250ml 三角瓶;硬质试管;油浴锅;石蜡; 铝架,温度计;电炉。
3. 0.01mol·L-1氯化钙溶液:1.50g氯化(CaCl2·2H2O,化 学纯)溶于200 ml水中,定容至1L。
➢试验步骤
1,待测液的制备 称取10g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 于 50 ml烧杯中,加人25 mL氯化钙溶液;用玻璃棒剧 烈搅动 lmin-2 min,静置30min待测; 2,校准YSI pH100 用标准缓冲溶液(pH6.86和9.18) 校准pH计:先将电极插入pH6.86的缓冲溶液,开启电 源,调节零点和温度补偿点后,见挡板调至pH挡,用 “定位”调节使数值显示为6.86;然后将电极插入 pH9.18的缓冲溶液中;重复前述校准步骤,直至仪器 显示pH值与标准缓冲液pH一致为止。 3,测定待测液 将pH计插入待测悬浊液中测定pH值, 读数。
对《土壤肥料学》教学问题及解决

提 出合 理 的施 肥 方法 和 用量 教学 中应 注 意 与 植 物 栽 培 学 、 圃学 、 种 学 等 相 关 苗 育 内容 的 衔 接 .适 当 介 绍 学 科 的相 关 新 进 展 . 合 当地 土壤 情 况 及 生产 中常用 的化 结 肥使 用 情况 . 为后 续 课 的 学 习和 专业 人才
的培 养奠 定 基 础
此 都 没 有 涉及 2 0 年 新 编 农 业 部 高 职 01 高 专 的 规 划 教 材 《 壤 肥 料 》 合 高 职 或 土 适 专 科 生 使 用 .对 于 专 业 学 校 仅 能 作 为 参 考 , 教 学 中还 要 搜 集 本 省 、 地 区 土 壤 在 本 和肥 料 方 面的 有关 资 料进 行 补充 完 善 。
氮 、 、 的常 规 测 定 技 术 ; 握 有 机 肥 、 磷 钾 掌
生 才 会 产 生 强 烈 的 求 知 欲 . 自觉 自愿 、 会 主 动地 学 习 。其 次 , 改 变传 统 的 教学 方 要 法 笔 者认 为 教 学 方 法 的优 化 应 体 现 在 如 下方 面 : 意 基 础 知 识 和 应 用 相 结 合 、 注 传 统 知 识 与学 科 前 沿 相 结 合 、教 师 授 课
让 学 生 真正 喜 爱 自己的 专业 . 这样 学 中发 挥 了重 要 作用 . 些基 础 知 识 和基 础 一理 论 也较 实 用 源自 当 前土 壤 肥料 方 面新 的
基础 知 识 的理 解 和掌 握 . 高 学 生 的学 习 提 兴 趣 和 实 际操 作 能力 具 体 培 养 能 力 包 括: 掌握 土 壤样 品 的采集 、 备 、 制 土壤 P H、
式 、 与 式 等 多种 形 式 教 学 方 法 . 次 课 参 每
土壤肥料实验实施方案

土壤肥料实验实施方案一、实验目的。
土壤肥料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最佳的施肥方案,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减少肥料的浪费。
通过实验,可以找到最适合当地土壤和作物的施肥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准备。
1. 土壤样品采集,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包括沙壤、壤土、黄壤等,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2. 肥料选择,根据当地作物种类和生长期,选择适合的氮、磷、钾肥料,也可以尝试有机肥料。
3. 实验设计,确定实验的因素和水平,包括不同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
4. 实验工具,准备好土壤采样工具、肥料称量器具、实验田地等必要工具和设备。
三、实验步骤。
1. 土壤样品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化验,确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 实验田地布置,根据实验设计,将实验田地分块布置,标明不同处理。
3. 施肥处理,按照实验设计,对每个处理进行施肥,记录施肥的时间、量和方式。
4. 作物种植,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选择适当的作物进行种植,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5. 生长观测,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包括植株生长情况、叶片颜色、土壤湿度等。
6. 产量测定,作物成熟后,进行产量的测定和统计,比较不同处理的产量差异。
四、实验数据分析。
1.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2. 结果解释,根据实验数据,解释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找出最佳的施肥方案。
五、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佳的土壤肥料实施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肥料和化学品的误触和误食。
2.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田地的清理和恢复工作,保护环境,避免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七、实验总结。
通过土壤肥料实验的开展,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促进土壤肥料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
土壤肥力实验报告

土壤肥力实验报告1. 引言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是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方法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土壤肥力实验。
本实验旨在比较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 实验方法2.1 划分实验组我们选择了一块土地作为实验地点,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实验组:化学肥料组、有机肥料组和对照组。
每个实验组的面积均相等。
2.2 施肥方法化学肥料组我们在化学肥料组中使用了常见的氮磷钾复合肥作为施肥工具。
按照包装上的说明,我们在种植作物前在土壤中均匀撒布了化肥。
有机肥料组在有机肥料组中,我们使用了牛粪堆肥作为有机肥料。
为了提高有机肥料的效果,我们将牛粪和秸秆充分混合并进行堆肥处理。
堆肥完成后,我们将堆肥均匀撒布在土壤中。
对照组对照组没有施加任何肥料,仅仅依靠土壤原本的肥力条件进行种植。
2.3 种植作物我们选择了小麦作为实验的种植作物。
在每个实验组中,我们都按照相同的要求进行播种,并定期给予适量的灌溉。
2.4 实验周期实验周期为3个月,每个月都进行相同的施肥和灌溉操作。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农作物生长情况经过3个月的种植,我们观察到化学肥料组和有机肥料组的小麦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其中,有机肥料组表现出了更好的生长状态。
小麦在有机肥料组中长势良好,叶片翠绿而且茂密,根系发达。
化学肥料组的小麦生长情况也良好,但相较于有机肥料组稍显逊色。
而对照组中的小麦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根系不够发达。
3.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对三个实验组的土壤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
结果显示,有机肥料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了4.2%。
化学肥料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7%,而对照组仅有0.8%的有机质含量。
有机肥料的使用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此外,有机肥料组的土壤pH值较为稳定,接近中性。
而化学肥料组的土壤pH 值稍偏酸性,对照组的土壤pH值则偏碱性。
农业技术实验报告

农业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方案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提高小麦种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选取同质小麦种子100粒,选择种植基质。
2. 实验设计:分为无施肥对照组、化肥处理组、有机肥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
3. 施肥方案:对照组不施肥,化肥组使用化肥A,有机肥组使用有机肥B。
4. 实验过程:对每组小麦进行同等灌溉、光照、温度等处理,记录生长情况并测量产量。
三、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观察,记录得出以下结果:
1. 无施肥对照组小麦产量较低,化肥组产量较高,有机肥组次之。
2. 化肥组小麦生长势旺,株高较高,叶片绿色度较好;有机肥组植株健康,生长状态平稳,叶片色泽柔和。
3. 对照组小麦抗逆性差,生长势低下,产量明显低于施肥组。
四、实验分析
1. 施肥对小麦生长产量有显著影响,化肥对增加产量效果更为明显。
2. 有机肥虽然生长速度较慢,但对植株健康有益。
3. 不同施肥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土壤状况、作物种类等因素综合考虑。
五、实验结论
综上,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对小麦进行适当的施肥是提高产量的重
要手段。
在化肥和有机肥之间的选择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六、参考文献
1. XXX等,《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农业科学》,
20XX年。
2. XXX等,《化肥与有机肥对小麦生长的比较研究》,《农业技
术研究》,20XX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矿质肥料的识别与鉴定一、实验目的许多化学肥料外形相似,在运输或贮藏、使用过程中,易造成混杂,以致从外观上很难识别,那么,就需检查其中化学成分,方能确定其属于何种肥料。
否则会造成施用上的错误,降低肥料效果,甚至发生有害作用。
所以随着化学肥料品种和施用量的增加,它的定性鉴定,在农业生产上就更有重要意义。
二、方法原理各种化学肥料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如:颜色、气味、结晶形状、溶解度,火焰颜色及一些典型的定性反应等。
但肥料与化学药品不同,常含有或多或少的杂质。
因此,在鉴定时必须区别出,何为主要成分,何为次要成分,以便能正确断定出属何种肥料。
三、鉴定步骤(一)肥料的一般识别 可以从肥料的是否为结晶状态及形状、溶解度、吸湿性、颜色、气味等进行区别。
1.结晶形状一般分为结晶状、粉末状和颗粒状几种。
①氮肥:所有的氮肥(除石灰氮外)均为颗粒状或细结晶。
②磷肥:所有磷肥均呈粉末状或颗粒状。
③钾肥:所有钾肥(除草木灰、灰钾肥)均呈由结晶构成的大粒结晶、片状或呈颗粒状。
2.溶解度各种肥料溶解的难易不同。
一般结晶状肥料易溶于水,粉末状肥料微溶或不溶于水。
试取肥料一小勺于试管中,加4~5倍水,充分摇动,必要时在酒精灯上略予加热,观察其溶解情况。
①完全溶解:在溶解中看不见固体肥料存在。
②显著溶解:有一半以上的肥料溶解。
③微溶解:有一半以下的肥料溶解。
④不溶:在水中肥料的体积并未减少。
3.吸湿性硝酸态氮肥吸湿性很强,易结块。
尿素、石灰氮、普钙及含有杂质的硫酸铵也有吸湿性。
钾肥吸湿性很弱。
4.颜色①所有氮肥(除石灰氮外)均为白色。
但含有杂质的硫酸铵也有不同颜色。
含有亚铁氰化铁杂质(Fe4[Fe(CN6]3)的硫酸铵呈兰色;含有硫氰化铁[Fe(FeNS)2]杂质的硫酸铵呈红色;含有煤灰杂质的硫酸铵呈灰色。
②磷肥多呈灰白色,灰黄或黄色,有的磷矿粉呈褐色,钢渣磷肥呈黑色。
③钾肥均为白色(灰钾肥除外)。
含有杂质时有其它颜色。
5.气味碳酸氢铵有氨味。
过磷酸钙有酸味,骨粉有腥味。
钾肥一般无特殊气味。
(二)化学方法鉴定1.氮肥(1)燃烧反应:取不同肥料置于烧红的木炭或铁片上观察其燃烧速度,火焰与烟的颜色、气味、燃烧后的残余物。
①铵态氮肥:所有的铵态氮肥在烧红的木炭或铁片上,均先融化冒白烟带有氨味。
硫酸铵:烧后熔化有氨味,冒白烟,并有爆裂声。
(NH4)2SO4—→2NH3↑+H2SO4—→SO2↑+H2O硝酸铵:迅速熔化沸腾,燃烧有氨味及棕色气体。
NH4NO3—→NH3↑+HNO3→2NO2↑+H2O氯化铵:有白烟,有氨味及盐酸味,表现为升华。
碳酸氢铵:迅速产生氨及爆烈声。
NH4HCO3—→NH3↑+H2CO3—→H2O+CO2↑②硝态氮肥:硝酸钙:熔后留下白色粉末状残余物。
用燃烧环作火焰反应,火焰为砖红色。
硝酸钾:发丝丝声,用燃烧环作火焰反应,是紫色火焰。
硝酸钠:发丝丝声,用燃烧环作火焰反应是黄色火焰。
③酰铵态氮肥:尿素迅速气化产生氨。
CO(NH2)2—→2NH3↑+CO2↑(2)化学定性①NH4+的鉴定:铵态氮肥与碱作用有氨味。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兰,证明为含铵根的肥料。
取铵态氮肥少许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10%NaOH1ml,加热,闻其味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之,如有刺鼻的氨味或试纸由红变兰证明有氨放出。
NH+4+OH-→NH3↑+H2O②SO42-鉴定:取硫酸铵少许加5ml水溶解,加稀HCl 5滴,再加5%BaCl22~4滴,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此肥料中有SO42-SO42-+BaCl2—→2Cl-+BaSO4↓③Cl-鉴定:取氯化铵肥料少许放入试管中,加5滴稀HNO3,再加入1%AgNO32~3滴,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Cl-。
Cl-+AgNO3—→NO3- +AgCl↓④NO3- 鉴定:ⅰ取硝态氮肥少许于试管中,加水3~5ml溶解,取二苯胺试剂2~4滴于比色板上,再取此溶液3~5滴于其上,如有兰色产生证明有NO3-存在。
ⅱ取硝态氮肥少许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2%FeSO410滴,摇匀,将试管倾斜,沿试管壁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使硫酸沉于液底。
片刻后,酸和液面交界处可出现一褐色环。
3Fe2++NO3_+4H+—→3Fe3+ +2H2O+NO所生成的NO与FeSO4作用,生成不稳定的褐色络合物[Fe(NO)]SO4。
ⅲ取硝态氮肥少许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浓H2SO420滴,加铜少许,摇动加热,如有刺鼻的棕色气体(NO2)逸出,并且溶液呈兰色,证明是硝酸盐。
NO3-+H+—→HNO38HNO3+3Cu—→3Cu(NO3)2+4H2O+2NO↑2NO+O2(空气)—→2NO2↑⑤HCO3- 鉴定:取碳酸氢铵肥料少许,加水溶解,加入10%硫酸镁溶液,在室温下不产生沉淀,但经加热煮沸后,则有白色沉淀析出。
MgSO4+2HCO3-—→Mg(HCO3)2+SO42-Mg(HCO3)2△MgCO3↓+H2O+CO2↑如在室温下,试样溶液中加入硫酸镁溶液后即有白色沉淀(MgCO3)产生,则说明试样内含有碳酸盐。
遇此情况,可加入过量的硫酸镁溶液,过滤,取澄清滤液加热煮沸,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HCO3-存在。
⑥尿素的鉴定:ⅰ取尿素肥料少许,加入1ml水溶解,再加浓硝酸20滴,混合放置5~10分钟,待溶液冷却后,即产生硝酸脲白色结晶。
CO(NH2)2+NHO3—→CO(NH2)2HNO3硝酸脲ⅱ取尿素1g于干燥试管中,加热至熔化成液体,再继续加热直至液体呈现浑浊为止。
此时尿素即转化成缩二脲。
冷却,加1%NaOH溶液2~3ml,熔融物溶解后,加0.5%CuSO42~3滴,溶液即呈紫红色(由于生成一紫色的铜络合物)。
反应如下:2NH2CONH2150~160℃NH2CONHCONH2+NH3↑ 缩二脲⑦K+鉴定:取少许氯化钾,加水溶解加4~6滴40%甲醛,加2~4滴3%四苯硼钠试剂,如有白色沉淀或浑浊产生,证明有K+存在。
K++NaB(C6H5)4→KB(C6H5)4+Na+ 因NH4+与四苯硼钠作用也能生成白色沉淀。
故测定未知肥料时,可加碱反应检查是否有NH4+,如无NH4+反应,才能确定是含K+的肥料。
⑧Ca2+鉴定:取硝酸钙少许水溶解,加入2~3滴氨水,加5%草酸铵溶液3~5滴,如有白色沉淀,表示有Ca2+存在。
Ca2+(NH4)2C2O4—→2NH4++CaC2O4↓2.磷肥(1)燃烧反应骨粉:在烧红木炭上有烧焦的毛发味,并变黑。
除磷酸二铵在烧红的大炭上能产生氨外,其它磷肥无燃烧反应。
磷酸二铵:2(NH4)2HPO4→4NH3↑+3H2O+P2O5磷酸一铵:2NH4H2PO4→2NH3↑+3H2O+P2O5(2)酸碱反应过磷酸钙溶液呈酸性反应,使兰色石蕊试纸变红。
钢渣磷肥溶液呈碱性反应,使红色石蕊试纸变兰。
磷矿粉溶液呈中性,石蕊试纸不变色。
(3)化学定性PO43-鉴定:取磷肥少许于试管中,加10%HCl 3~5ml(如为过磷酸钙可不加HCl,加蒸馏水),加热1分钟,取上部清液2~3ml,加硝酸1ml,再加钼酸铵试液1ml,加热产生黄色沉淀,证明有磷酸根存在。
H3PO4+12(NH4)2MoO4+23HNO3—→(NH4)3PO4·12MoO3↓+2HNO3H2O+H2O+21NH4NO33.钾肥(1)燃烧反应钾肥在烧红木炭上不起反应,但是有爆烈跳跃现象。
(2)化学定性K+鉴定:取钾肥少许溶于水中,加4~6滴40%甲醛,加2~4滴四苯硼钠试剂,有白色沉淀产生。
SO42-鉴定:操作与硫酸铵鉴别方法同。
Cl-鉴定:操作与鉴别氯化铵同。
四、未知肥料的鉴定每位同学根据上述的方法,独立鉴定1~2种未知肥料样品,以便达到熟练掌握鉴定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五、实验仪器与药品仪器:试管、牛角勺、试管夹、量筒、铁片、酒精灯。
药品:10%NaOH、1%AgNO3、浓H2SO4、40%甲醛、5%BaCl2、0.5%二苯胺、10%HCl、铜粉、3%四苯硼钠、钼酸铵试剂、0.5%CuSO4、浓HNO3、1%NaOH、氨水、5%草酸铵、稀HNO3、2%FeSO4、10%MgSO4、石蕊试纸。
六、学生人数及分组情况学生人数:100人分组情况:50组实验二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注1,2)一、操作步骤(1)待测液的制备称取试样2.500 g置于75 ml瓷蒸发皿中,用玻璃棒将试样磨碎,加入水重新研磨,将清液倾注过滤于预先加有1 :1硝酸5ml的250ml容量瓶中,继续处理沉淀3次每次用水25ml,然后将沉淀全部冲在纸上,并用水洗涤沉淀到容量瓶中达200ml 左右滤液为止,用水定容摇匀,即为试液Ⅰ。
将带沉淀的滤纸移入另一只250ml容量瓶中,加入碱性柠檬酸铵溶液100ml,塞紧瓶口,剧烈振摇容量瓶使滤纸碎成纤维状态为止,置容量瓶于60±1℃的水浴中保温1h,开始时每隔5 min振摇1次,振荡3次后每隔15min振摇1次,取出冷却至室温,用水定容摇匀。
用干燥滤纸和器皿过滤,弃去最初滤液,所得滤液为试液Ⅱ。
(2)溶液中磷含量的测定用移液管分别吸取10~20 ml试液Ⅰ和Ⅱ(约含P2O5<20mg),一并放入300ml烧瓶中,加入1 :1硝酸溶液10ml,用水稀释至约100ml,预热近沸,加入35ml喹钼柠酮试剂,盖上表面皿,加热煮沸30s(以利得到较粗的沉淀颗粒)。
取下冷却至室温,用预先干燥至恒重的4号玻璃过滤坩埚抽滤,先将上清液滤完,然后用倾泻法洗涤沉淀1~2次,每次用水25 ml,将沉淀移于滤器上,再用水洗涤,所用水共125~150 ml,将坩埚和沉淀一起置于180±2℃烘箱中干燥45min,移入干燥器中冷却,称重。
按上述步骤进行空白试验(注3)二、结果计算P2O5(%)=(m1-m2)×0.03207×(500/V)×100/m0式中: m1──测定所得磷钼酸喹啉沉淀质量(g);m2──空白试验所得磷酸钙质量(g);m0──试样的质量(g);原标准按干基进行计算;0.03207──磷钼酸喹啉换算为P2O5的系数;V──吸取试液的总体积(ml)。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0.20%;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0.30%。
三、注释注 1.本法见过磷酸钙中有效五氧化二磷测定,磷钼喹啉重量法(仲裁法)──ZB G21003-87。
注2.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中有效磷含量测定和本法相似所不同的是这两种肥料用中性柠檬酸铵溶液在65±1℃的温度下提取有效磷(见GB10207-88),重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也是如此(见HG2201-91)。
钙镁磷钾肥用柠檬酸溶液浸提,然后用重量法测定(见HG1-1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