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教案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莫扎特、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风格,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其作品的特点。
2.通过对音乐的赏析来感受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欣赏作品,来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难点:初步理解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的基本曲式结构。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微视频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
随着巴赫的逝世,西方音乐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这一时期奥地利维也纳的众多作曲家中有三位大师赫赫有名,分别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今天我们将要走进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来了解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二)《弦乐小夜曲》1.简介莫扎特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主义三杰之一,被誉为音乐神童。
虽然只活了35岁,但他的作品之多、之精美让后人难以想象。
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古典主义时期所有音乐体裁,尤其是在器乐协奏曲方面做出来巨大贡献。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的优美,作品体现了18世纪市民阶层的思想。
2.介绍《弦乐小夜曲》小夜曲情绪明快爽朗,轻松活泼,常在贵族们宴饮时演奏,是室内乐体裁之一。
莫扎特一生写了十三首小夜曲,这部作品堪称18世纪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由于它是莫扎特小夜曲中唯一只用弦乐演奏的乐曲,常称为《弦乐小夜曲》,也因第一、第三、第四乐章都是G大调,所以又称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
3.《弦乐小夜曲》各主题赏析(1)赏析主部主题(A),思考主部主题有怎样的旋律特点?速度庄严稳定的行板速度,细微平稳的起伏,显得优美典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也奠定了作品基调。
(2)第一插部主题(B):两个乐句很对称,短小且匀称,第一小节每拍以升号开始,旋律显得婉转灵活,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听起来干净流畅。
(3)第二插部(C):也是对称乐句,跳弓演奏,显得轻快活泼,让作品有了层次变化。
(4)第三插部(D):转为了小调式,旋律显得稍暗淡些,在高低声部一起出现回音音型,优美中蕴含着戏剧性。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教案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古典和浪漫元素的运用;3.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典主义的概念和特点;2.浪漫主义的概念和特点;3.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古典主义1.介绍古典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强调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文学对古典主义的影响;2.解释古典主义的基本特点:理性、秩序、对称和平衡、规则和规范;3.分析文学作品中古典主义元素的运用,如《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主义、《哈姆雷特》中的戏剧结构等。
2. 浪漫主义1.介绍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强调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的影响;2.解释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感性、个性、异想天开、自由和反叛;3.分析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元素的运用,如《诗人的灵魂》中的独立精神、《飘》中的梦幻情节等。
3.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比较1.对比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和相似之处;2.分析文学作品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元素的互相作用,如《格列佛游记》中的理性和梦幻、《静夜思》中的感性和清新等;3.讨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4. 阅读和写作1.选择一篇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掌握其特点和风格;2.阅读并分析该作品中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元素的运用;3.练习写作技巧,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元素。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作业评分,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写作技能;3.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课本和参考书:《文学欣赏与鉴赏》、《西方文学史》等;2.文学作品:《伊利亚特》、《哈姆雷特》、《诗人的灵魂》、《飘》等。
六、教学反思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和流派,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通过让学生了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走进古典主义时期》教学设计

《走进古典主义时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弦乐四重奏《小夜曲》欣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欣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学目标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竖笛吹奏主题等方式感受弦乐四重奏《小夜曲》明朗、典雅、质朴的色彩。
及古典音乐典雅清新的风格特点。
能说出海顿的代表作,能背唱《小夜曲》的音乐主题。
通过反复聆听作品、视唱音乐主题,感受、体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音乐庄重典雅、结构规整的特点。
能说出莫扎特的代表作,背唱《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音乐主题。
通过完整聆听作品、听辨主题、分析相关的音乐要素、节奏练习等感受《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内涵。
他能说出贝多芬的代表作,背唱《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音乐主题。
能比较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古典时期音乐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背唱三首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分析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古典时期音乐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首先我们来简单复习一下巴洛克时期的几首乐曲吧。
聆听三首乐曲片段,分别请同学答出乐曲名称,并做出与作者的连线题。
《哈利路亚》亨德尔《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英雄凯旋歌》亨德尔师:同学们都记得很好,下面老师再播放一首曲子,这种音乐风格和之前欣赏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相同吗?二、欣赏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播放《小夜曲》片段生:……师:是的,刚刚的作品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不一样,巴洛克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巴赫在1750年去世,而他的离开也意味着巴洛克音乐时期的结束,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音乐家海顿说到古典主义时期就要谈到三个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他们三人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三座丰碑。
我们刚刚听到的乐曲就是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的音乐作品。
海顿是奥地利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
西方音乐史教案-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123全案】

2莫扎特的音乐创作
莫扎特创作了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器乐小品等等各类体裁,几乎包含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他的音乐的特征与最突出的贡献,可以通过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来说明。
爱情的失意、耳聋的折磨、精神的痛苦,使贝多芬恐惧、悲愤,绝望渐渐袭上他的心头。在一个悲凉的秋日,他悄悄来到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村庄,写下了一份遗嘱:终于,贝多芬步履坚定地从那个被选为人生最后一站的小村庄坚定地走了出来,对生命价值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成为他在以后的25年中辉煌创造的巨大动力。
重新迸发的激情与活力使贝多芬又投入到创作之中,他把自己的创作理解为巨大的行动力量,而他创作的目的只有一个:“使人类的精神迸出火花!”一部又一部流芳百世的作品问世了:《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热情”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提出的改革主张,矛头直接针对意大利正歌剧。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欣赏他创作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3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
海顿
a生平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1732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造车轮的贫穷农民家里。但他的命运特别好,仿佛总是有幸运之星牵引着似的,使他总与好机遇有缘。
学习本节应掌握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重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附记
三、组织教学
古典走向浪漫 教案-【,教学资料】

古典走向浪漫教案章节:第一章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起源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历史条件。
2. 掌握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分析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解析。
2.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历史条件。
3.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4.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分析。
5.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背景、艺术特点等进行详细解析。
3. 分析:通过分析代表性人物和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教案章节:第二章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的主要特点。
2. 掌握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 分析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的概念解析。
2. 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的主要特点。
3. 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分析。
4. 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的代表作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对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的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等进行详细解析。
3. 分析:通过分析代表性人物和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的表现形式。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教案章节:第三章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的主要特点。
初中音乐教案: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

初中音乐教案: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一、引言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为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人们的审美、情感以及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从中感受到它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和创新。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1. 古希腊音乐:揭示神秘力量古希腊音乐起源于宗教仪式和战争歌曲。
人们相信音乐能够唤醒超自然力量,使其与世间真实互动。
此时的音乐以合唱和伴奏为主,并通过调式传达各种情绪。
2. 古罗马音乐:向世俗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文化逐渐吸收和融合了希腊音乐元素,并开始在更广泛的社会场合中使用。
各种管弦乐器被引入,表现出更多世俗化的特征。
三、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1. 中世纪音乐:宗教与礼仪在中世纪,音乐与宗教联系紧密。
大教堂的职业歌手和合唱队演唱朗诵式的宗教音乐。
此外,行脚艺人也通过民间音乐表达社会声音。
2. 文艺复兴音乐:欢快赞美生活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经济、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的追求使得音乐亦有所改变。
合唱团、器乐演奏、舞曲等形式开始出现,并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段赞美生活的美好。
四、巴洛克时期1. 巴洛克音乐:奢华与精确性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呈现出华丽壮观和极致精确的特点。
大型管弦乐团成为主导,巨大而相互交织的声部贡献了宏伟壮观的场景,并展示了技术上的创新。
2. 著名作曲家:巴哈和亨德尔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以其深邃、复杂的音乐结构著称,旋律与和声完美融合。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以其古典主义风格和华丽的管弦乐团作品闻名于世。
五、古典主义时期1. 古典主义音乐:平衡与对位法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注重对称、平衡以及清晰有序的结构。
庄重而优雅的交响乐成为这个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形式之一。
2. 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和贝多芬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创作了无数美妙的交响曲和歌剧,在他发展短暂而辉煌的生涯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才华。
古典主义教案

第四讲古典主义文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与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介绍莫里哀的《伪君子》,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这部作品的内在意义与人物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学生课堂表演、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古典主义文学概述一、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文学的第二次大的文学艺术变革,17世纪尤其在法国盛行.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称为古典主义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一)宣扬国家至上,歌颂开明君主。
古典主义者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反对教会统治,反对封建割据。
(他们希望国王统治国家,而不是教皇统治国家)所以在文学创作的内容上,体现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歌颂爱国英雄和开明君主。
同时谴责暴政和贵族的残酷,揭露教会的荒谬无耻。
(二)宣扬崇尚理性、克制私欲。
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许多不正常现象进行反思后提出的新理论。
这时的理性与文艺复兴时的理性有所不同。
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指个人知识、智能的发展,发展到后来成为个人主义。
而这时的理性是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的理性,是在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影响下的理性。
否定感情是理性的基础,而以理性克制感情。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过份提倡个性解放,给社会带来许多混乱。
这时提出要以理性来克制个性私欲,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三)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
比如戏剧要严格遵守“三一律”原则(?),以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为文艺理论的标准。
二、古典主义代表作家(一)法国古典主义作家1、高乃依 :代表作《熙德》。
这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主要是通过责任与爱情的冲突,来体现责任战胜个人爱情的理性思想。
罗狄克与施曼娜的美好爱情在与国家利益冲突时,罗狄克痛苦的担负起了国家责任而离开了施曼娜。
2、拉辛:他的剧被称为真正的悲剧,代表作《安德洛马克》是第一部标准的“三一律”古典主义悲剧。
内容同样是歌颂理性的爱情,谴责为个人私欲而牺牲国家利益行为的。
《欢乐颂——古典主义时期》教学设计

《欢乐颂——古典主义时期》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的教学设计的题目是《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我选用的教材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自亮主编的《音乐欣赏》。
本门课程是高铁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本节内容选自第六单元西方音乐名家名作欣赏第二节古典主义时期,内容包含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多位音乐家,我选取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做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来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音乐的相关基础知识,了解了音乐的构成要素,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本节内容的学习,也是今后音乐欣赏的基础,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情分析我的授课班级是高铁专业一年级学生。
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掌握了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欣赏一些简单的乐曲,但是对于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没有太多的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乐于探究大事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态度方面,他们对音乐兴趣浓厚,但是不喜欢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分析,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我为本节课设置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代表作品。
2、了解交响曲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合唱《欢乐颂》的主题,掌握 4/4 拍的指挥图示。
情感目标: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加强学生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及贝多芬精神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能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理解音乐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策略1、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等,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结合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朴素中见崇高——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年)一、教学内容(一)时间范围界定(二)社会文化特质(三)音乐风格特征(四)器乐的发展(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六)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二、教学重点(一)三种主要体裁: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二)三个重要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教学难点(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四、教学过程(一)时间范围界定1750-1820年,涵盖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欧洲专业音乐创作风格。
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1720—1760年左右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1760—18世纪末(二)社会文化特质重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深刻思想性,反映了“理性时代”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实质,表现为民主精神、进步的伦理观念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
(三)音乐风格特征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1)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简化旋律(华丽风格):结构方整性,结构内部对比大,节奏轮廓清晰,和声语汇简化,和声节奏放慢(2)洛可可风格:节奏复杂化,旋律装饰化(3)变化:巴洛克时期的曲式结构被新的结构形式取代;主调音乐织体取代对位法;新的器乐媒介取代通奏低音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1)曲式结构:清楚的终止式,清晰明确的乐句划分,乐句长度缩短,一般为4小节一个乐句(2)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单旋律线,分解和弦音型的流行(3)旋律风格:旋律简洁,主体材料有雷同,多使用自然音阶(4)和声运用:较多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除属七和弦外其余较少适用(5)即兴演奏:即兴演奏逐渐消失,作曲家们更仔细写出音乐记号(6)器乐体裁:确立古典交响乐形式,奏鸣曲规范化,协奏曲的确立,海顿对弦乐四重奏的贡献(四)器乐的发展1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
16世纪前就已存在,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
一般有四个乐章。
(1)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采用快速度标记Allegro(快板)(2)第二乐章采用慢速度adagio(柔板),lento(慢板),调性在作品主调的下属或属调上,更强烈的抒情性,曲式结构是三段体(ABA)、回旋二段体(AABA)(3)第三乐章一般被称为“小步舞曲”,调性与主调性相同,四三拍,速度为中快。
(4)第四乐章使用主调调性,速度稍快,曲式结构多为回旋曲式与回旋奏鸣曲式。
(5)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2交响曲:源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乐。
(1)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2)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3)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丰满,民族风格浓郁(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3协奏曲: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影响。
(1)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独奏乐器演奏技巧的华彩段(2)第二乐章慢板,趋势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3)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技巧,又是具有民族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的狂欢气氛(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4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观众演出的音乐,有别于教堂音乐与戏剧音乐。
现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五)三个重要乐派1曼海姆乐派: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
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2柏林乐派: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
(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
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3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格鲁克的歌剧改革1格鲁克: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代表作:《奥菲欧与尤丽迪茜》、《阿尔切斯特》、《帕里与海伦》,一生创作40余部歌剧。
2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的审美情趣。
其主张体现在《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伊菲基尼在奥利德》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述是第一要素(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与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段(七)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1意大利喜歌剧初为“幕间剧”,与正歌剧没有关系,创造“终曲合唱”形式,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最具代表性,由此引发一场“趣歌剧论战”2法国喜歌剧集市剧口语独白重视重唱与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与音乐描绘题材与社会问题相关,具音乐性,后有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用对白把独唱和合唱贯穿格,代表作有格鲁克的《不期而遇》、比才《卡门》3英国民谣歌剧与法国喜歌剧相似,对白用本国语言,通俗曲调,沉重打击正歌剧,代表作是《乞丐歌剧》4德国歌唱剧与意大利歌剧风格相似,题材有关土耳其或有东方色彩,有巫术、魔术表演,舞台机关布景,希勒为德国歌唱剧之父,代表作《问与答》《两个守财奴》,其他作家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5西班牙喜歌剧形式——萨苏埃拉15—16世纪最流行,特点是叙事和抒情结合,题材多样,节奏接近舞曲,有多声部作品,后发展成为西班牙民族歌剧,18世纪中叶后被音乐喜剧取代。
五、实际要点(一)音乐风格特征(二)器乐的发展(三)三大重要乐派(四)格鲁克的格局改革六、文化连接(一)1792年《纳书楹曲谱》成书,辑录昆曲、散曲等(二)1814年清代蒙古人荣斋编成《弦索备考》成书,收录了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13首,用工尺谱记谱(三)清代华秋萍的《琵琶谱》正式刊行,对后世琵琶记谱有很大影响七、参考文献(一)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8 P80—113(二)汪洋《西方音乐史》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一)概述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三)西方音乐史讲稿及教案/p-992292244629.html(四)百度文库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view/2a6595d5b14e852458fb57bc.html八、学术思考题(一)概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答: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
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何历史意义?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一次有着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变革。
从形式上说,他批判性地继续了意大利正歌剧的形式,并将其在自己手中达到完美和终结,可以说他赋予了这种已濒临死亡的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
但就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启蒙主义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简单的音乐风格来看,他的歌剧是完全属于新时代,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