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文体知识

合集下载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话题概念、举例、重要观点和解释叙述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

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我的叔叔于勒》是孩子在讲故事。

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的功能: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主题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

小说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

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IA模块《外国小说欣赏》单元知识复习摘要

IA模块《外国小说欣赏》单元知识复习摘要

IA模块《外国小说欣赏》单元知识复习摘要小说要素之一:叙述一、小说的叙述角度。

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①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如莫泊桑的《项链》。

②有限视角: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参与阅读。

如《桥边的老人》。

★★二、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

但它只能局限于叙述人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不如第一人称的叙述那么亲切和没有距离感。

第二人称叙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小说要素之二:场景一、场景是小说构成的最小因素。

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场景往往还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风貌。

二、场景的分类:场景有大场景和小场景之分,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别。

在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人物受到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言行必须符合身份,表现人物须有分寸。

而在封闭的私人空间里,人物得到了充分舒展个性的自由,人物的真性情得以表露。

古典小说的场景细致、确切,现代小说的场景模糊、虚幻。

★★三、场景的功能:场景在小说里有多种功能,简述如下:①给全篇“定调”。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一篇小说的开头,会给全篇起“定调”的作用,使小说进入的方式显得更舒缓、自然。

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并推动小说向前发展。

例如:《安东诺夫卡苹果》开头的场景描写,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中,为小说定下了欢快的、明朗的、清新的格调。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课件(共26张PPT)
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 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 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的 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 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 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 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 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2.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这是一种更为深 刻的真实,它并不与现实的客观事物一一对应。
3. 小说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 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 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 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 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真正的小说是一种 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 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荒诞手法:西方文学中表现主义 文学流派,主张用主观感受的真实去 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在艺术表现上 则任意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用 来强化和外化主观的思想感情,或则 采用象征的手法用以表现某种抽象的 观念。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 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 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 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 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第五单元:情节
1.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 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快捷方式一口气跑 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 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 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 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解析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解析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一、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分析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时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像,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全部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什么是小说?传统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观点认为: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

(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走进文本,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一)体验——阅读的起点文本的意义空间就在细读中得到丰富与深化。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一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

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二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作用:(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从“场景”的角度欣赏小说的要点与步骤: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的人在…的环境里做…的事)2、用一两个双音节词点明这个场景的特点3、点明场景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具体作用。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从强调之处到有意空白所传递的内涵
文本的意义空间就在细读中得到丰富 与深化。
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
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 叙述 场景 主题 人物 情节 结构 情感 虚构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叙述之一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 即故事由谁来讲。叙述可以分为全知 视角和有限视角。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我瞧着他满 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 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式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 下 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 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 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 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的爆发,而老人始 终坐在那里。——【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 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结局
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流程
生活题材 作者
提炼加工
小说
品味鉴赏
读者
走进文本,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 阅读小说大致有三种目的:一
*速度控制
•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速度控制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 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细细品味。 •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 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 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 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 注意:这一技巧也是我们写好记叙文的法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文体知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作用:
(1)交等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
(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景物描写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季节,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
(2)营造……氛围或渲染……气氛。

(3)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
(5)照应标题
(6)暗示社会环境致
第三单元话题:主题
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
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
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
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正衬、反衬)、景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
不仅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还应该结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结局等把人物整体形象概括出来,让读者一看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这个形象。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的“摇摆”: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赏析:这个情节(包括细节)可不可以去掉?(往往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三个方面作答)
第六单元话题:结构
1.小说的结构由两方面组成:情节结构和小说整体结构。

2.结构是一个“容器”
意思是作家在构思一篇小说时,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到一样东西,让人物和情节围绕这样东西来表现和行进,如《牲畜林》中的“牲畜林”,《半张纸》中的“半张纸”等。

1. 延迟
小说情节结构中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即“欲擒故纵”,“延迟”情节的进展,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同时使情节增加摇摆弧度,增强戏剧性效果,吸引读者。

4.高考中要求学会赏析小说结构的巧妙,常见的巧妙结构有:
(1)以小见大,如《病人》
(2)欧·享利手法,如《最后的常春藤叶》
(3)倒叙,如《清兵卫与葫芦》
(4)延迟,如《牲畜林》
其他如: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等。

第七单元话题:情感
1.文学是人学,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

2.“悲悯情怀”是最高尚的情感。

3.小说情感的处理
(1)节制胜于放纵:让情感包裹在形象中
(2)情感表达讲究蓄势待发、引而不发、水到渠成。

4.情感表达风格:
(1)浪漫主义
(2)现代主义
第八单元话题:虚构
1.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2.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要合情合理,但虚构的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

《沙之书》中那本有无数页面的“沙之书”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生活中存在象“沙之书”一样的事物,如无穷无尽的时间,我们面对它,总会陷入无限恐慌之中,感叹“何时是个尽头”。

《骑桶者》中骑着煤桶飞翔着去买煤在生活中也是不存在,但生活中很多人面对生活的困境,选择逃避、自闭,恨不得飞一样逃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