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②释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②因:于是,就。

③耒(le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

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阅读指津】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身为宋国笑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始悟为山市D.以丛草为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杞人忧天杞国①有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③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④屈伸⑤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⑧,亡处亡块。

若躇⑨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①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某某省杞县。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因:于是,就。

④若:你。

⑤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⑥行止:行动和停止。

⑦只使:即使。

⑧四虚:四方。

⑨躇(chǔ):立。

⑩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阅读指津】文章着重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两个古代寓言(全文背诵和听写)(一)郑人买履想买鞋子的人先用脚坐在鞋上。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我有鞋子,但我说:“我忘了拿。

”拿去吧。

而恰恰相反,市场罢工,所以他们不能上台。

那人说:“为什么不试试呢?”日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水过河的人。

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

他们突然同意了他们的船,说:“这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

”停船,。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仁买鞋”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划船寻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该组织准备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增加的单词。

①先自度其足()② 我忘了拿()③反归取之()④ 那他就不能表演了()⑤遽契其舟()⑥ 不困惑()3在下面的句子中解释“直”这个词。

①反归取之()② 芝芝市()③何不试之以足()④ 因此,事物之外有兴趣()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 如果你要一把剑,你不也会感到困惑吗?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5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郑人买不到鞋子的原因是什么?6《郑人买鞋》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七、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苏教版课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分类整理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本册教材中的部分文言字词。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对镜帖.花黄通,(2)可爱者甚蕃.通,2.【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词性的变化。

(1)遂以名.楼()(2)非显者刺.()(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驴不胜怒,蹄.之()3.【一词多义】解释加点字,注意比较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1)东市.买骏马()(2)愿为市.鞍马()(二)阅读《黔之驴》(原文略),完成4~7题。

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且.噬己也()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这篇寓言以“黔无驴”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何用意?7.读了这篇寓言,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三)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8~12题。

【甲文】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节选自《木兰诗》)【乙文】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木兰从军》)8.解释下列句子是加点词语的意思。

朔.气传金柝()出郭.相扶将()长而益.精()数.建奇功()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一)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一)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一)学习任务及目标:1、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特点,掌握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要领;2、通过文言文阅读练习,初步领会理解方法和思路。

学习的难点:结合语境分析推断实词含义。

【文言文简介】1、文言文的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

“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2、文言文的特点:①历久不变;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

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

②行文简练;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

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③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

佶屈聱牙(jí qū áo yá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

苏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周测(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苏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周测(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初三语文周测〔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朱卫峰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富阳和桐庐现在属于省市。

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他字,号,又号,他的文集叫做。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这里的“谪〞是指。

4.“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出自。

5.“鸢飞戾天〞这句出自。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够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3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假设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叮嘱他“不够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

〔二〕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6—10题。

①假设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圆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用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用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用及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小惠未徧()(2)小信未孚()..(3)小大之狱()(4)公将鼓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虽不能察,必以情 C .(屠户)以刀劈狼首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 4.试根据课文,就“勇于承担”、“观察细致”和“善于掌握心理”三方面,举例说明曹刿的优点。

(4分)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4分)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训练题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训练题 苏教版

文言文训练题(一)、阅读〈幼时记趣〉片段,完成文后问题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给加点字注音童稚.()藐.小()唳.()壑.()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⑴鹤唳.云端:⑵私拟.作群鹤舞空:⑶凹者为壑.:⑷怡.然称快:10、把“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1、上文叙述了3件“物外之趣”,请模仿下面“示例”,写出后两件趣事。

(2分)示例:第1段:观蚊如鹤之趣第2段:()之趣第3段:()之趣12、课文最后一句表现了什么?13、作者的乐趣来自什么?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体会?来自于眼力好,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要善于观察生活,才能体会到乐趣。

(二)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给加点的字注音献.()阙.处()曦.月()沿溯.()绝山.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略.无阙.处()良.多趣味()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属.引凄异()虽.乘奔御风()14、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苏教版七年级上综合练习之文言文阅读练习-精品

苏教版七年级上综合练习之文言文阅读练习-精品

【关键字】语文、情况、方法、地方、问题、主动、继续、现代、发展、了解、紧迫、突出、稳定、思想、精神、需要、特色、作用、关系、分析、借鉴、调节、丰富、满足、发挥、教育、解决、统领、新事物、用心、重要性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二)课后巩固练习1、熟记虚词“之”“以”的用法,并从已学文言文中各找一个例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分几次完成,合理规划时间。

)(一)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

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③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注】: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xǐ):鞋子。

这里用作动词,践踏。

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 (2)一人信.焉() (3)乃索.板二片()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2)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二)朝三暮四宋有狙①公者,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③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④之曰:“与若芧⑤,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②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口粮。

③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④诳:音(kuáng)。

⑤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xù),橡实,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3)先诳.之曰(4)与若芧,朝四而.暮三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能解狙之.意 C.先诳之.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4、翻译句子(1)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斥逐.之(2)富人病且.死(3)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4)不复有故.态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A.可以.为师矣B. 以.实奇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4.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四)钱太守断鹅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多异政。

有乡人持.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

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也。

”乡人不平,讼于官。

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

人莫不讶之。

食顷,,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

”少顷..,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

”因指一鹅曰:“此乡人鹅。

”众人怪之,守曰:“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青;店鹅食谷栗,粪色黄。

”店主伏罪。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1)持:(2)索:(3)供状:(4)少顷:2、翻译下列句子(1)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也。

”(2)人莫不讶之。

(3)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清;店鹅食谷栗,粪色黄。

(五)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尝:诣:(2)姥初有愠.色愠: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文: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一)1、(1)请,邀请;(2)相信;(3)取,拿来2、我干的(职业)就是治疗人的驼背,只负责把人的驼背治成直的,哪里还负责人的死活呢?3、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就像治驼背,不能只治了弯曲的背,背不再弯曲了,可人的生命也没有了,这就是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个驼背的人,被这样的庸医治好了背,却没了命,得不偿失。

(二)1、(1)损.(减少)(2)匮.(缺乏)(3)诳.(欺骗)(4)而.(连词,表并列)2、B D3、(1)他的,指狙公;(2)它们的,指猴子。

4、(1)(养猴人)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养猴人的心思。

(2)过了不久,粮食不够了,他将要限制猴子的粮食。

(3)(养猴人)害怕猴子们不顺从自己。

5、玩弄手段欺骗人;比喻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

6、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

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三)1.许昌士人张孝基,取同里富人女。

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

富人病且死。

取:同“娶”里:乡不肖:不成才斥:指责,斥责逐:赶且:将要,快要2.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

其子丐于途。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付:交付,托付如礼:按照规定礼节、仪式恻然:同情的样子3.“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 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灌:灌溉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稍:渐渐地4.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怪:对…感到奇怪(以之为怪)出:超过望:希望,盼望况:何况甚:更,更加幸:幸运5.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使:让颇:很,十分驯谨:顺从而谨慎徐:慢慢地故态:旧的坏习惯故:旧的,原来的6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遂:于是,就以:把所:用来......的委:委托归:归还7.尽:全,都 8.使:让,令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②如礼:按规定礼节。

③就:得到。

④怪:感到惊奇⑤故:原来的参考译文: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

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但是不成器,便骂着把他赶走了。

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

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

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就太幸运了!”孝基便让他去灌园。

富人的儿子渐渐地能够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

”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

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

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四)1、做太守;拿着;要回;陈述(案情);过了一会儿。

2、(1)(乡下人)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一群鹅,都是我的鹅。

”(2)人们全都感到惊讶。

(3)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

3、(1)鹅的外表长得差不多,乡下人无法辨认;(2)没人可以证明乡下人把鹅寄在他店里。

4、生活经验丰富,断案方法巧妙。

明朝万历年间,钱若赓(gēng)在临江当太守,有许多突出的政绩。

有个乡下人带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就去了别的地方,回来后索要他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群鹅,都是我的鹅。

”乡下人到衙门里去告那个店主。

钱若赓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给它们一张纸,笔和砚,分在四个地方,让它们写供状。

没有人不感到惊讶。

吃完饭,钱若赓派人问鹅有没有写供状。

差役回答说:“没有。

”不一会钱若赓出来,到堂下看过鹅后说:“鹅已经供状了。

”就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

”人们都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清淡;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

店主认了罪。

(五)1.(1)曾经;到……去(2)生气、发怒(2分)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2分)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3分)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

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卖六角扇。

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

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

”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看见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