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辨向能力分析(1)
耳诊11法,通过耳朵看五脏六腑的疾病

耳诊11法,通过耳朵看五脏六腑的疾病耳朵泄露的秘密(1)——头面五官耳垂位于耳朵最下端,摸上去很柔软,没有软骨,是耳朵上唯一肉多的部位,耳垂前面与面颊相连,后面则与耳轮尾相接。
“倒置胚胎示意图”中,耳垂对应的是胎儿的头部,因此该部位与人的头脑,面颊密切相关。
耳垂红肿。
多提示咽喉不适,如咽干、咽痛等。
(如下图)耳垂圆形凸起:在耳垂外上侧有一圆形(鼓包中央凹陷)或丘形突起,多提示病人胆囊不适,可有口苦、胆区隐痛等症状,可见于胆结石、胆囊炎或胆囊切除的病人。
(如下图)冠状沟:出现在耳垂部的一斜行凹沟,与水平线约成45度角。
多提示心脏供血不良,可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常见于肺心病、冠心病等。
(如下图)耳垂斜行突起:该突起位于耳垂、可延及至对耳屏,与水平线约成50度角。
常提示牙齿不适,可有刷牙出血等症状,常见于牙龈炎、牙周炎。
(如下图)耳朵泄露的秘密(2)——心如果心脏出了问题,这个耳朵会露出什么马脚呢?其实这一点也不神秘,咱们都知道,中医有“四诊法”——“望、闻、问、切”,这其中的“望”就是指通过观察患者外部特征来推断疾病发生的根源。
针对冠心病的诊断,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耳诊,就是指通过观察耳朵的外部特征来推断是否有冠心病的征象。
在我们中医理论中有“耳主贯聪而通心窍,为心之司,为肾之候也”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也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并认为耳与经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经过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说法。
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也发现了耳朵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并确认了八十多种内外科疾病与耳朵的变化有关系,所以人体有病时,耳朵就会有反映。
耳朵的形态、色泽和纹路的变化都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这是我进行耳诊的理论依据。
心区光反射增强:即耳甲明显变亮,多提示心脏功能不佳,可有心慌、胸闷等症状。
(如下图)如果老年人在家里感觉心慌,那有什么缓解的方法吗?眼睛微闭,用手指轻压一只眼睛,两只眼睛交替进行,每只压一分多钟,直到症状缓解,一定注意不要用力过大。
人耳如何识别声音的方向和距离

人耳如何识别声音的方向和距离关键信息项:1、声音传播原理2、人耳结构与功能3、双耳效应在方向识别中的作用4、时间差与强度差对方向判断的影响5、头部阴影效应6、声音频率与距离感知的关系7、环境因素对声音方向和距离判断的干扰8、大脑处理声音信息的机制1、引言人耳具有非凡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识别声音的方向和距离。
这一能力对于我们在环境中的感知、交流和生存至关重要。
本协议旨在详细探讨人耳识别声音方向和距离的机制和原理。
11 声音的本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声波具有频率、波长和振幅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111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纵波的形式传播,其传播速度在特定介质中是恒定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2、人耳的结构与功能21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的形状有助于收集声音,并对不同方向的声音产生不同的反射和衍射,从而为声音方向的判断提供初步线索。
211 外耳道外耳道具有一定的长度和直径,它对声音起到了滤波和共振的作用,使得某些频率的声音得到增强。
22 中耳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
鼓膜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小骨,听小骨通过杠杆作用放大振动并传递至内耳。
221 鼓膜的作用鼓膜是一层薄而有弹性的膜,它能够灵敏地响应声音的压力变化,并将其转化为机械运动。
23 内耳内耳包含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是听觉的主要器官,其中充满了液体和毛细胞,能够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231 耳蜗的结构耳蜗呈螺旋状,分为基底膜和覆膜。
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从而实现了声音频率的分辨。
3、双耳效应在方向识别中的作用31 时间差当声音来自不同方向时,到达两耳的时间会有所差异。
大脑通过比较这种时间差来判断声音的方向。
311 强度差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头部的遮挡,到达两耳的声音强度也会不同。
大脑利用这种强度差来辅助判断声音的方向。
人耳听声辨位原理

人耳听声辨位原理人耳作为一种高效的声音接收器,可以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的方向。
这是因为人耳具有一种独特的解析能力,可以根据声音在耳朵中的到达时间差异、音量差异和频率差异来确定声音的来源方向和距离。
这种听声辨位原理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和重要。
人耳通过对声音的到达时间差异来确定声音的来源方向。
当声音从一个方向传来时,先到达的耳朵会比后到达的耳朵接收到声音早一些。
人耳可以通过比较两个耳朵接收到声音的时间差来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一个固定值,所以根据时间差可以计算出声音源相对于听者的方位角。
人耳还可以通过对声音的音量差异来确定声音的来源方向。
当声源位于离一个耳朵更近的位置时,该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会比另一个耳朵更响亮。
人耳可以通过比较两个耳朵接收到声音的音量差异来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时会受到阻尼和衰减的影响,所以离声源更近的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会相对较大。
人耳还可以通过对声音的频率差异来确定声音的来源方向。
当声音从一个方向传来时,经过空气的传播会使得声音的频率发生变化。
人耳可以通过比较两个耳朵接收到声音的频率差异来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湍流、反射和衍射等,所以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会在频率上有所差异。
人耳通过对声音的到达时间差异、音量差异和频率差异的分析,可以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来源方向和距离。
这种听声辨位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交通中,人们可以根据汽车喇叭声的方向来判断车辆的位置;在野外探险中,人们可以根据动物的叫声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在音乐演奏中,人们可以通过听声辨位来调整乐器的位置和角度。
这些都是依靠人耳听声辨位原理的应用。
然而,人耳听声辨位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首先,这种方法对于低频声音的分辨能力较差,因为低频声音的波长较长,容易发生衍射和反射,导致声音传播的方向和路径变得复杂。
其次,这种方法对于远距离声音的分辨能力也较差,因为远距离的声音经过传播会受到更多的干扰和衰减,影响了人耳的分辨能力。
人耳辨音的原理

人耳辨音的原理人耳是我们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它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实现了对声音的辨别和理解。
本文将从人耳辨音的原理来探讨人耳是如何实现对声音的感知的。
人耳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们的作用是接收和引导声音进入内耳。
当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外耳时,会被耳廓和外耳道所聚集和引导,使声音更容易进入内耳。
中耳是连接外耳和内耳的部分,它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听骨链)和鼓室。
当声波到达鼓膜时,鼓膜会随着声波的振动而震动。
这些振动将通过听小骨传递给内耳。
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锤骨与鼓膜相连,砧骨与锤骨相连,而镫骨则与内耳相连。
当鼓膜振动时,锤骨也会相应地振动,进而传递给砧骨和镫骨。
这种振动的传递是通过关节和韧带的连接实现的,听小骨的运动放大了声波的能量,使之能够更好地传递到内耳。
内耳是人耳的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耳蜗和前庭。
耳蜗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它是由各种感觉细胞和神经元组成的。
当声波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内耳时,会引起耳蜗内液体的振动。
这些液体的振动将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使之产生电信号。
感觉细胞将电信号传递给听神经,听神经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听觉皮层,大脑将根据信号的频率、强度和时序等特征来对声音进行辨别和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人耳能够将声音的不同特征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声音。
人耳辨音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外耳和中耳的结构使声音能够更好地进入内耳。
其次,听小骨的运动放大了声波的能量,使之能够更好地传递到内耳。
最后,内耳中的感觉细胞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
人耳辨音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
通过对声音的感知和分析,人耳能够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声音,从而实现对语言、音乐和环境声音等的理解和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人耳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它的神奇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了解。
耳相图解大全

耳相图解大全耳相学是一门古老的中医学科,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征,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
耳相图解是耳相学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图解的方式将耳朵的各个部位和特征进行详细解释,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个性特征。
1. 耳廓形状。
耳朵的形状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
圆形的耳朵代表着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但有时也显得有些懒散。
椭圆形的耳朵主人通常性格开朗、乐观,善于交际,但有时也显得有些轻浮。
长方形的耳朵则代表着主人性格坚毅、果断,但有时也显得有些刚愎自用。
2. 耳轮。
耳轮是指耳朵外缘的部分,如果耳轮丰满而富有光泽,代表着主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如果耳轮干燥而薄弱,则可能代表着身体虚弱、精神不振。
3. 耳垂。
耳垂是指耳朵下部的部分,如果耳垂柔软而丰满,代表着主人性格温和、善良;如果耳垂干瘪而有皱纹,可能代表着主人性格顽固、刚愎自用。
4. 耳珏。
耳珏是指耳朵上部的凹陷部分,如果耳珏丰满而有光泽,代表着主人性格开朗、乐观;如果耳珏干燥而无光泽,则可能代表着主人性格内向、消极。
5. 耳廓颜色。
耳廓的颜色也能反映主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果耳廓颜色红润而有光泽,代表着主人身体健康;如果耳廓颜色苍白而无光泽,可能代表着主人身体虚弱。
6. 耳朵纹理。
耳朵的纹理也是耳相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的纹理代表着不同的个性特征。
如果耳朵纹理清晰而有光泽,代表着主人性格坚毅、果断;如果耳朵纹理模糊而无光泽,可能代表着主人性格懒散、优柔寡断。
7. 耳朵的大小。
耳朵的大小也能反映主人的个性特征,大耳朵的人通常性格开朗、豁达,善于交际;小耳朵的人通常性格内向、安静,喜欢独处。
在观察耳相图解时,需要综合考虑耳朵的形状、颜色、纹理等各个方面,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同时,耳相学也并非绝对科学,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全部特征。
总之,耳相图解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学科,通过对耳朵的观察和解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个性特征,但需要谨慎对待,不能轻信于此。
面对人生:耳朵相法

面对人生:耳朵相法从耳朵看面相,耳是肾之窍,耳轮就是先天的肾气、耳廓是指后天摄藏的精气。
耳朵被喻为听采宫,耳朵看十四岁以前的幼运【左耳主一至七岁,右耳主八至十四岁】,主要看幼运、健康、寿元、智力、福禄、婚姻、性格、名气。
大耳稳重谨慎头脑清醒耳大耳门亦大,耳门的的宽度也可见人的气度与聪明度。
耳门宽大,一般来说,都是心胸比较宽阔的人。
小耳感情用事情急冲动小耳的人是为感性型的人!情感较为之细腻,而意志不够坚定。
他们是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的人。
生活上的困惑多。
肉厚的耳财源广进找个厚耳的人当老公!耳朵有肉,耳大肥厚,是长寿相,他长寿,就可以和你厮守终身,最幸福的就是可以比你爱的人先死。
肉薄的耳财总不聚肉薄耳的人容易有神经过敏的倾向,缺乏自信。
凡事耿耿过怀,巨细无遗。
且常患有失眠、食欲不振、便秘等病症。
耳垂肥厚命中富贵耳垂厚的人有福气,可享金钱运哟!特别是耳垂肥厚至可以放下米粒者,更是显富显贵的人!这种人身硬体朗,心情舒畅。
没耳垂赚钱较难这种耳垂的肉极薄,而且又小。
这种人想象力丰富,对人感情味浓,是性情中人。
不过,他们对现实有点漠不关心。
长耳长寿可享天伦长耳朵也是长寿相!头脑比较聪明、机敏。
也多半比较勤勉,处事小心谨慎。
所谓“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他们少有欲望。
短耳保守顾忌多虑耳朵短的人,思想比较保守,顾忌多,也无主见,依赖感极强,胆子也比较小,看似安分乖巧,不会追求过于刺激的生活。
斜耳勇敢理智做事仔细耳朵贴着头,整个看起来倾斜的人,相当聪明,比较有理智(相对而言感情较淡漠)!办事有计划,不心慌。
软耳消积欠胆量用手去捏耳朵,如果有软的感觉,那么多属处事消极的人。
一般而言,他们比较没有什么胆量,没有什么主张。
耳高于眉智力高超一般人的耳朵的上端,较眉毛的位置为高,尤其孩童耳朵比眼位高些。
成人具有这样的耳相,属于平民的现实生活型者多。
耳低于眉具统御才能耳朵的上端,低于眉毛,高过眼睛,这是很正常的位置。
此耳型之人为贵人相,有精辟的思想,既知其一,又知其二。
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两只耳朵感知声音的方向?

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两只耳朵感知声音的方向?一、耳朵的位置和结构决定了声音方向的感知耳朵是我们感知声音的器官,耳廓的形状和耳道的长度使得声音在进入耳朵时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当来自某个方向的声音进入耳道时,会与耳廓和耳道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声音反射,使得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和强度有所差异。
听觉系统通过分析这种差异,就能判断声音的方向。
二、听觉系统的工作机制揭示了声音方向的感知内耳是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耳蜗和前庭器官。
耳蜗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而前庭器官则负责感知头部的加速度和转动,从而帮助我们维持平衡和判断声音的方向。
当声音进入耳蜗时,它会经过一系列螺旋形的结构,被分解为不同频率的声波。
这些声波通过耳蜗中的感觉细胞被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传递给大脑。
由于双耳之间的距离和头部的形状不同,声波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和强度会发生变化。
同时,前庭器官中的耳石具有感知头部加速度和转动的能力。
当我们转动头部时,耳石会随之移动,刺激前庭神经,进而产生与转动方向和速度有关的神经信号。
这些信号与听觉系统中所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相融合,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声音的方向。
三、大脑的处理和学习使得声音方向的感知更加精确听觉信息从耳朵传递到大脑后,经过一系列神经网络的处理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声音方向的感知能力。
在听觉皮层中,神经元会对声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确定声音的方向。
此外,大脑还能通过学习和适应来提高声音方向感知的准确性。
研究表明,早期音乐训练和语言学习等活动有助于增强大脑对声音方向的处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大脑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和练习,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声音方向感知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两只耳朵感知声音的方向,是因为耳朵的位置和结构决定了声音方向的感知,听觉系统的工作机制揭示了声音方向的感知原理,以及大脑的处理和学习使得声音方向的感知更加精确。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声音方向感知的机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听觉能力。
人耳如何对声音进行识别

人耳如何对声音进行识别人们常说的听声辨位就是人们在听到声音以后,能辨别出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播过来的,而声音在不同环境下传播的又不一样,这就是人耳对声音方向感的作用。
声源方位感,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音高、音强、音色、音长感觉之外的又一个感觉要素,它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同时,声源方位感也是立体声技术的理论依据。
耳朵对于声音识别的原理,音响知识一、时间差、相位差与声级差、音色差双耳效应借以定位的原理是时间差、相位差、声级差、声色差。
(一)时间差和相位差时间差主要是指声音刚到双耳瞬间的先后差异。
声波在常温下传播的速度为344m/s,当声源偏离听音人正前方中轴线时,耳A与耳B 同声源之间的距离有差别,从而出现声音到达耳A与耳B之间的时间差。
时间差作为声源定位机理,对正面和两侧的声源定位准确性较高,对来自后面的声源定位则误差较大。
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因为声音来自背侧,会因为左耳或右耳产生耳壳遮蔽效应,使得声音因衍射而时差有变化。
因为人耳对声音有适应性,当声音到达基底膜的刹那间,毛细胞表现兴奋而灵敏。
当声音持续刺激,毛细胞的反应相对地迟钝。
因此突发声和瞬态声的声源定位准确性较高。
一个迅速流动的声源,会吸引听觉的注意。
因此,方位不断变化的声音,人耳对其方位辨认的误差较小。
这就是近代立体声节目出现声移位的原因。
一个连续的声音,虽然到达双耳也存在时间差,但是因为达到同一只耳朵的后续声掩盖了前面的声音,使时间差变得不明显。
高频声与低频声传播速度是一致的,所以时间差同声源的频率无关。
但相位差同声源的频率有关。
当一个声音到达双耳,在两耳之间出现时间差的同时,亦必然出现相位差。
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相位差是声源方位感的信息之一。
相位差定位机理在频率较低时效果较明显。
例如,在常温中20Hz 声音的波长是17m,200Hz为1.7m,时间差所形成的相位差人耳能够感觉出。
而在声源处于高频区时,例如10kHz的波长85px,20kHz 是42.5px,时间差所造成的相位差甚至超过360°,等于开始另一个波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耳的辨向能力分析
棕北中学张心怡
摘要本文分析了人耳辨向的几种解释,以及这些解释的不足,提出了人耳具有方向追踪能力的假设及实现原理,合理地解释了人耳的辨向能力。
1.引言
人耳是我们的重要器官,它能够让我们领略自然界的不同声音,感受这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
借助双耳,我们可以分辨语音,进行语言交流;可以根据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发声体的远近、方向,甚至发声体的大小、材质等特征。
关于人耳对声音的接收、辨识处理的机理,人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同时也创造出很多仪器或装置(如录音机,助听器等),部分替代或弥补人耳的功能,但是人耳对声音的接收、转换、处理过程及机理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破解。
2.人耳辨向机理
人耳没有眼睛那样的转动能力,但人耳对声源具有方向分辨能力,我们不但可以分辨声音来自空间哪个方向,我们还可以“竖起耳朵”专注倾听某个方向的声音。
那么,人耳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能力的呢?
2.1 双耳效应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于1896年通过实验发现人的两只耳朵对同一声源的直达声具有时间差(0.44-0.5微秒)、声强差及相位差,而人耳的听觉灵敏度可根据这些微小的差别准确判断声音的方向、确定声源的位置,但依据时间差,只能局限于确定声源到我们的直线距离,不能解决三维空间声源的定位。
如图1,同一声源,如果在以双耳连线为轴线的同一圆周上移动,在上下前后位置处,声源在双耳形成的时间差、声强差等是一样的,仅仅根据时间差、声强差,我们只能确定声源到我们的直线距离,无法分辨声音来自上、下、前或后,但事实上我们是能够分辨的。
图1
2.2 耳廓效应
人的耳廓对声波的反射以及对空间声源的定向有重要的定向作用。
借此效应,可判定声源的三维位置。
虽然耳廓对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声音的收集效果不一样,但即使我们能够根据两耳间细微的声强差异,再配合时间差,区分声源的三维空间位置,但无法解释我们的主动指向某一方向,有方向选择性的倾听的能力。
2.3 人耳的频率滤波效应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制与声音频率有关,对20-200赫的低音靠相位差定位,对300-4000赫的中音靠声强差定位,对高音则靠时间差定位。
据此原理可分析出重放声音中的语言、乐音的差别,经不同的处理而增加环绕感。
相位差、时间差实际上等效为,声强差类似于前述耳廓效应,仍然无法解释主动指向倾听能力。
2.4头部相关传输函数
人的听觉系统对不同方位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频谱,而这一频谱特性可由头部相关传输函数HRT(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来描述。
严格地讲,人的听觉系统对不同方位的声音的确会产生不同的频谱,人脑对同一声源在不同方向频谱是否能够有效区别,难于验证,但如果基于频谱差异辨别方向,那是在双耳接收到信号后,对信号的分析比较结果,在声音发生前,我们是如何“竖起耳朵”,把接收方向调到我们专注的那个方向的呢?
3.听骨链辅助辨向
人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声波经外耳传入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到耳蜗椭圆窗口上,刺激耳蜗的听觉神经,使我们听到了声音。
从这一过程来看,外耳仅仅对声音起收集作用,中耳传导振动,耳蜗感知振动,而单纯的振动无法包含声音来自那个方向的信息,单只耳朵只是单点传导响应,不具备人眼那样的多像素感知单元,无法感知方向信息。
如果人耳没有方向性,即使利用双耳也只能确定声源到我们的直线距离,不能解决三维空间声源的定位。
要解释耳朵听力的指向性,人耳需要象眼睛那样有方向性,根据需要聚焦不同的方向。
从耳朵的生理结构看,外耳几乎没有调节能力,不能像卫星天线,指向特定方向,耳蜗只能接收镫骨底传导来的振动也无法指向特定方向,如果人耳有方向指向能力的话,那么就只有中耳存在可能性了。
3.1 听骨连功用分析
中耳的听骨链构造特殊,由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蹬骨构成,如图2[1,2],锤骨将来自鼓膜的振动传给砧骨,砧骨传给蹬骨,最后由耳蜗接收。
从传导效率上讲,直接由一块骨头将鼓膜与耳蜗连接,将来自鼓膜的振动传导给耳蜗,效率更高些。
那么听骨链构造如此复杂,究竟有什么功用呢。
图2 听鼓链
另一方面,鼓膜呈圆形,大部分借助于锤骨呈绷紧状态,但不是全部绷紧,如图3。
为何我们的鼓膜会以这样的方式张紧,而不是从圆心处用力绷紧呢?
图3 鼓膜
实际上,中耳的听骨链构造如此复杂,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它是用于接收振动强弱调节以及方向感知控制。
来自外界的声音强弱差异很大,如果直接传导到耳蜗,过强振动会引起内部器官变形甚至损坏,过弱的信号无法感知,因此在外耳与内耳间不仅仅只是需要振动传导,还需要缓冲调节机构。
中耳是通过听骨链上的蹬骨肌和鼓膜张肌调节砧骨与锤骨间的耦合,控制鼓膜的张弛,改变接收信号强度,从而起到缓冲调节作用的,如图4。
大脑根据声音强弱以及听力指向需求调节鼓膜张肌、蹬骨肌,控制传导至耳蜗的振动的强弱,以及通过控制鼓膜的主要张紧方向,实现声源方位跟踪,或指向性接收。
图4 听骨链结构示意图
3.2 听力指向机理
从人的耳朵结构看,人耳是不可能像人眼或雷达天线一样旋转,指向某一方向,人耳之所以可以有意识的指向某一方向,选择性倾听特定方向,奥妙就在鼓膜的张紧方式。
如图6,鼓膜好比很多弦安装在锤骨柄与鼓膜周缘,通过锤骨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弦的张弛,当需要重点倾听某一方向的声音时,大脑会有意识的调节某方向的弦的张紧程度,从而提高
由于锤骨柄很小,位于鼓膜中央,通过锤骨柄有选择性的控制这些弦的张弛,并不需要锤骨作大范围的移动,因此对不同方向声源可以快速作出响应;同时由于锤骨柄受周围弦的共同制约,调节范围有限,对方向的选择、分辨能力不会太高;另外即使我们把注意力专注在某一方向,我们也只是改变了相应方向的弦与其他弦间的张弛程度差异,而其他的弦仍然同时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接收四面八方来的声音,而且随时可以追踪声音的方位。
3.3 人耳辨向机制
如上所述,由于人耳对声源具有指向功能,我们对声源的定向,就容易解释了。
首先,当有声音发生时,大脑根据人耳接收声源信号的强弱,迅速调节耳膜的张弛程度,以及主要的张弛方向,当接收到的信号最强时,耳膜主要的张弛的方向就代表了声源的方向,大脑根据左右耳跟踪锁定的方向,我们就可以大致确定声源的空间方位了。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几种人耳听力辨向原理的不足,提出了人耳通过听骨链控制鼓膜的主要张弛方向对声源方位进行辨向的假设,合理地解释了人耳的辨向能力问题。
人耳可以在不需要象卫星或雷达天线那样做旋转扫描的条件下,迅速锁定声源的方位,结构精巧,响应迅速,对我们设计改进相应的定位追踪系统具有借鉴作用,对人耳的机理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改进或提升现有的声音采集、回放系统。
参考资料
1.徐玉东,王建红(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斌全等,耳鼻喉-头颈应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