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24版】旅游概论教学大纲

【2024版】旅游概论教学大纲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概论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专业课程性质:主修总学时数:48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旅游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书主要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通过9个项目、31个任务阐述了旅游、旅游的产生发展历史、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旅游市场、旅游的影响及旅游业的发展等知识。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旅游的基础知识,对旅游活动的内容有概括的认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使本书在内容组织、结构编排、教学环节、任务训练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项目一走进旅游——揭开旅游神秘的面纱1任务1 旅游是什么1任务2 旅游的内涵是什么4任务3 旅游的类型有哪些9项目二探访旅游——寻找旅游的轨迹16任务1 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走进古代的旅游17任务2 托马斯·库克掀开近代旅游的篇章25任务3 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现代旅游29项目三身体力行——成为快乐的旅游者36任务1 谁是旅游者37任务2 怎么样才能成为旅游者42任务3 旅游者的旅游类型有哪些47项目四锦绣山河——旅游动力的源泉52任务1 发现美,认识旅游资源53任务2 创造美,开发旅游资源60任务3 珍惜美,保护旅游资源63项目五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69任务1 认识旅游业70任务2 整合资源,链接旅游——旅行社72任务3 旅途驿站,家外之家——旅游饭店81任务4 穿越时空,行游天下——旅游交通90任务5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旅游景区(点)93任务6 珍藏记忆,分享幸福——旅游购物97项目六有形产品无形手——旅游市场102任务1 植入服务,满足体验——旅游产品103任务2 环球旅游,异域风情——旅游市场及世界旅游市场107 任务3 美丽中国,魅力无限——我国的旅游市场112任务4 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旅游市场营销118项目七雁过留声——旅游给我们带来什么124任务1 客观评价,合理利用——旅游效应概述125任务2 强国富民,辐射带动——旅游经济效应127任务3 传承弘扬,抵制规避——旅游社会文化效应132任务4 合理使用,和谐发展——旅游环境效应136项目八立规矩,定乾坤——旅游组织142任务1 谁持彩练当空舞——旅游组织概述143任务2 统一认识,绘制蓝图——国际旅游组织146任务3 协调组织,规划未来——我国的旅游组织150项目九明天的生活更美好——旅游业的发展160任务1 绚烂多姿,精彩纷呈——世界旅游业的发展161任务2 江山多娇,前程似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163附录170参考文献190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定义、旅游者的特点等。

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旅游的起源、世界旅游发展历程、中国旅游发展概况。

3. 旅游活动类型: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

4. 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满意度等。

5. 旅游业的构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活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旅游活动类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旅游活动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3. 第三课时:旅游业的构成及发展。

4. 第四课时:旅游业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5. 第五课时: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类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旅游者心理特征时的表现。

4. 实地考察报告:考察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和观察力。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各类旅游活动案例,用于分析旅游活动类型。

3. 视频资料:拍摄旅游景点的视频,增强学生对旅游业的直观认识。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旅游业的相关信息,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旅游的定义,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2. 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阐述旅游的定义、特点和旅游者的概念。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课程代码:3225总学时:30学分:2适用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

2.课程作用《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树立系统研究的思想,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较为全面地认识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以及由其而引发产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本质。

同时利用最新的资料,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案例的分析,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他们将来从事旅游管理、科研等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三、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的基础上能够对一些旅游问题进行专业的思考。

能够根据所掌握的旅游知识,触类旁通,特别是对旅游业中各相关部门、企业的工作有大致的把握。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教学设计及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参考学时数:30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践课0学时,其分配学时如下所示:二、教学内容与要点绪论了解旅游学应知:了解本课程的结构体系、研究意义应会:掌握旅游学的定义。

应做:掌握旅游学的结构体系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旅游的产生第二节旅游的缓慢发展(封建社会)第三节近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开端第四节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五节中国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应知:理解迁徙、旅行和旅游的差别,理解旅行的产生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关系,理解旅游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根本原因应会:掌握封建时代欧洲旅游的主要形式,掌握封建时代中国旅行的主要形式,掌握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旅游发展的有利因素,理解产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了解托马斯·库克对旅游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应做:掌握中国现代旅游发展的两大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发生的有关旅游的事件和时间。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酒店管理总学时:72学分:4一、课程性质《前厅与客房服务》是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既强调知识又注重技能的课程。

任务在于培养学生从事酒店前厅和客房各项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从事这两个部门中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素质。

学习《前厅与客房服务》是从事酒店一线服务工作的需要,课程比较详尽地讲解了作为酒店最重要的两个部门——前厅部和客房部的运行管理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技能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前厅与客房服务》课程包含了酒店预订、礼宾服务、入住登记、结账收银、客房服务等一线服务基本规程的讲解和实训,使学生在进入实习和工作岗位时能够比较快速地进入职业岗位角色,熟练地开展相应岗位的服务工作。

在课程设计上以培养实用、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利用多种学习培养环境,建立本院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学体系。

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系统。

同时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实操加深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前置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学概论》同步或后续课程包括:《酒店英语》、《酒店服务心理学》二、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酒店前厅与客房业务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确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

因此,在实训教学中要注重礼仪规范和操作标准,确保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接受到严格的专业实操训练。

酒店前厅与客房业务管理实训课程是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共选编酒店预订服务、前厅接待服务、前厅收银服务、商务中心服务、酒店客房用品认知、酒店客房中式铺床的操作标准与流程等实践教学项目的制定。

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课时为72课时,学分为4学分。

三、课程目标通过实践性项目活动,适学生掌握酒店预订、礼宾服务、入住登记、结账收银、客房服务等一线服务基本规程的讲解和实训,确保学生在进入实习和工作岗位时能够比较快速地进入职业岗位角色,熟练地开展相应岗位的服务工作。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概论》课程学时:68课时1.课程性质《旅游概论》是全校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之前的必修课。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对旅游的认识,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能丰富理论知识,还应在思维、创新等各方面能力上有所提高。

2.课程目标1.了解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古代、近代和现代)2.掌握旅游的基本概念3.掌握旅游的主体和客体4.了解旅游业的构成5.了解旅游商品及其开发设计6.掌握旅行社的分类和主要业务7.掌握旅游交通的主要形式8.掌握旅游饭店的发展历史和类型9.了解旅游管理体制和方法10.了解旅游行业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1.熟悉旅游行业组织12.了解旅游目标市场13.掌握旅游市场的基本概念14.了解旅游规划的意义和内容15.熟悉区域旅游合作的具体内容16.熟悉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7.掌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意义和实现途径;3.课程内容第一章、旅游的历史考察教学内容:1.导入世界旅游的发展古人出游的例子2.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第一次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业的影响托马斯﹒库克与近代旅游业的诞生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3.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4.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概念的各种提法旅游的基本属性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媒体旅游活动的构成:六要素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掌握旅游的相关概念重点:掌握旅游的相关概念第二章、旅游者教学内容:1.旅游者的概念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国际旅游者的概念国内旅游者的概念2.影响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其他因素3.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旅游动机的确立影响旅游动机形成的因素4.旅游者的类型及其需求特点不同购买目的旅游者及其特点不同心理类型旅游者及其特点根据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因素划分教学要求:本章主要在了解旅游者的相关概念;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重点: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第三章、旅游业教学内容:1.旅游业的概念、构成、作用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的构成旅游业的作用2.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的特点教学要求:掌握旅游业的概念、构成、作用;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重点:本章难点:掌握旅游业的概念、构成、作用;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第四章、旅游业的构成教学内容:1.旅行社旅行社的概念、性质与作用旅行社的分类旅行社的经营特点旅行社的基本业务旅行社的四种经营模式2.旅游交通概述旅游交通的概述旅游交通的特点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的基本要求3.旅游交通的作用交通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旅游业发展中的交通问题提高旅游交通质量4.现代旅游交通的类型与特点旅行社的概念、性质与作用国内旅行社的分类旅行社的基本业务5.饭店业现代饭店的概念,饭店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二、课程概述(一)制订依据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坚持就业导向,明确规格定位,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坚持科学性、可行性,突出先进性、引领性的工作原则进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2018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引发《关于征求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2018年)>意见的通知》,就2017年以来形成的第一批353个专业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向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在这个背景下,我校人文与外语系会展策划与管理教研室修订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以会展策划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瞄准珠三角会展企业需求进行课程改造,按照基础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对现行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课程性质和作用《旅游学概论》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旅游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

本门课程以研究旅游的产生背景、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和活动规律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三要素(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活动的媒介)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大类专业学生掌握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并行课程为《管理学基础》、《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会展设计与布置》、《会议策划与组织》等课程,后续课程主要包括《演讲与口才》、《参展商实务》、《会展服务》、《会展新媒体》等专业课程。

本课程将强调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旅游活动的基本现象、对旅游产业及旅游经济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利用旅游基本理论对旅游活动现象进行剖析。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旅游现象的本质属性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发展历程、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影响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等综合知识,为旅游大类(6403-会展类)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知识基础。

130318《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130318《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130318二、适用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三、课程性质旅游业是当前世界发展最迅速、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资源国、旅游客源国,具有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

目前我国已排名世界第五旅游大国。

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的新兴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高职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学科,它以市场经济法则和旅游法规为指导,以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心理学等原理为基础,从市场经济的实质和我国国情出发,并且还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

本门课程以世界范围为统一体,以旅游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内涵为社会背景,以研究旅游的产生背景、历史演进、发展现状和活动规律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还研究了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产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共4学分、64学时,安排在第二学期授课。

表1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序号教学项目(各章)名称教学时数学分小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1绪论220项目2旅游的产生和发展862项目3旅游者862项目4旅游资源844项目5旅游业862项目6旅游产品844项目7旅游市场880项目8旅游活动的影响440项目9旅游业的行业管理844项目10旅游教育与培训220合计644614五、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思路为:(一)教学环节1.规范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理论。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1.前言课程代码、名称课程代码:TM2ZY3101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学时与适用对象学时:32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课程地位《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适用对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目录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
(一)课程定位 (1)
(二)设计思路 (1)
二、课程目标 (1)
(一)知识目标 (1)
(二)能力目标 (1)
(三)素质目标 (2)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2)
四、考核与评价 (7)
五、实施建议 (7)
(一)教学建议 (7)
(二)教材及相关资源开发建议 (8)
(三)教师师资配备建议 (8)
(四)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8)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建议 (8)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概论课程类别: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必修课程适用对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1学期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旅游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的导入性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为学生概括旅游者与旅游产业活动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旅游学科的整体框架、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旅游情结”和“专业思维”,同时,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

前期课程:无
后续课程: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实务、导游实务、旅游策划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旅游概论》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是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

该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分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影响四大基本板块全面介绍旅游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基本问题,是继续学习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对旅游的认识,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能丰富理论知识,还应在思维、创新等各方面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对旅游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
2.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4. 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
深入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能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三)素质目标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审美过程,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的主要区别就是它审美性和观赏性。

通过旅游审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旅游概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②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③旅游的影响研究部分。

旅游概论课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是基础,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旅游的影响研究是旅游活动的延伸。

我们基于教材的主体内容,针对每一章都增加了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及时反映了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

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构成了旅游学概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由8个项目组成。

项目一:旅游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1.学习目标:
(1)旅游的概念甄别
(2)旅游的性质与特点
(3)旅游的类型
项目二: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学习目标:
(1)古代的旅行
(2)近代旅游的兴起与特点
(3)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
项目三:旅游者
1.学习目标:
(1)旅游者的基本概念与类型(2)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3)旅游决策与期望
项目四:旅游资源
1.学习目标:
(1)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类型(2)旅游资源的调查
(3)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项目五:旅游业
1.学习目标:
(1)旅游业概述
(2)旅行社业
(3)旅游餐饮住宿业
(4)旅游交通业
(5)旅游观赏娱乐业
(6)旅游购物品经营业(7)旅游电子商务
(8)旅游业产品
项目六:旅游市场
1.学习目标:
(1)旅游市场的概念
(2)旅游市场的划分
(3)国际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4)中国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
项目七:旅游效应
1.学习目标:
(1)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2)旅游的经济效应
(3)旅游的环境效应
(4)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5)可持续旅游发展
项目八: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学习目标:
(1)可持续发展理论
(2)旅游可持续发展
(3)中国和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四、考核与评价
(一)期末考核及方式说明
学生的成绩评定以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为指导,以评奖激励为手段,主要根据理论认知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60%)、考勤(10%),课堂讨论的参与度(20%)、作业、实训报告(10%)等四方面构成。

除理论认知和考勤外,其他两部分的考核要遵循态度与业绩兼顾、规范与创新兼顾的原则,必要时可吸收合作企业的评价意见,做到客观公平。

(二)过程考核说明
理论知识的掌握以试卷形式考核,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
考勤(及课堂讨论的参与度考核的依据是平时学生的上课出勤、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回答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及正确率;
作业是指每个教学单元要求学生完成所规定的相关作业。

导游资格证书。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讲授和练习相结合,将导游基础知识与导游讲解技巧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类景点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熟悉不同类别景点特点、讲解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导游词实地讲解。

在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际、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保证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基本方法的导入上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有一
个感性的认识;对方法的学习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模拟练习、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各类旅游景点的基本知识和讲解的基本技能。

(二)教材及相关资源开发建议
课程标准对于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故本课程必须以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同时兼顾湖北省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用书框架,并通过录像、实际案例、情景模拟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通过上述各种教学活动来获得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

本课程常用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幻灯片)、投影、录像、视听光盘、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湖北省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定教材《导游基础知识》、我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影像资料、导游词、我国国家旅游局、地方旅游局网站等等。

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开放在本课程网站),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有关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学校和高教园区数字图书馆、相关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本课程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三)教师师资配备建议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目标,需要认任课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对旅游行业有较深的认识,有丰富的导游带团经历。

此外,应具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理念,能够从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

(四)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为了实现本课程目标,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时使用多媒体设备、电脑、网络来配合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和条件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利用校内(理实一体教室)模拟导游厅、校外遗爱湖公园、东坡赤壁公园等实训基地开展实地教学。

通过多种教学条件的配备,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建议
本课程考核确定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在考核过程中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任务完成效果等,在终结考核中,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对行业的认知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