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1(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一战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在欧洲,欧洲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斗争,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1、17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时期,也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
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向外扩张,抢占殖民地。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之后英荷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1885年打败拿破仑之后,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格局——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这个体系中,英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实力增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和海外商品的市场,欧洲列强极力向外扩张,冲突不断。
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德国崛起,欧洲大陆崛起的新的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各国实力普遍增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加紧对外侵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形成。
由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围绕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并最终导致一战,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一战后,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因为战争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但综合实力仍很强大。
美国虽然成为经济的霸主,但在国际事务中无法与欧洲传统强国抗衡。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还在欧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导论“国际关系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的艺术和科学。
如果人类文明在未来30年横遭扼杀的话,凶手不是饥荒,也不是瘟疫,而是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
”——(美)卡尔2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专业素养国际关系学:学理论国际关系史:学历史国际关系现状研究:关注现实一、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总结往昔指导现实思考未来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是一门以国家之间的互动为着眼、以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关系体系和格局的发展变化为主线,以大国兴衰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演进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交叉学科。
1、国际关系行为体国际关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实体。
state actorsnon-state actors国家关系体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政府间组织IGOs非政府组织NGOs跨国公司TNCs恐怖组织Terrorist2、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国际体系——用来描述国际关系整体状况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性与整体性。
国际格局——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
国际体系——星光灿烂的夜空宏观层次国际格局——遍布夜空的星座中观层次国家——无数的星星微观层次三、国际关系史的开端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地理大发现四、国际关系史的历史分期国际体系演变的线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近代国际关系史——1648年结束“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现代国际关系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代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1、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3、德意志帝国兴起后的俾斯麦体系4、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两极体系全球性国际关系逐步形成期(1640-1871年)1、第一阶段:1648-1700年主要矛盾:法国称霸欧洲大陆2、第二阶段:1701-1814年主要矛盾:英法争霸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1-1714)七年战争(1756-1763)拿破仑战争(1789-1814)3、第三阶段(1814-1871)主要矛盾:英俄矛盾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期(1871-1918年)1、第一阶段:1871-1900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期2、第二阶段:1898-1905年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3、第三阶段:1914-1918年主要矛盾:英德矛盾德、奥、意同盟和英、法、俄协约两大集团五、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1、国际政治关系2、国际经济关系3、国际文化关系4、战争与和平的关系5、均势外交与遏制强权的关系6、影响国际关系的新因素:环境、资源等六、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特点1、欧洲是国际政治的中心。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凡尔赛体系中战胜国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 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凡尔赛条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和其盟国应当承 担战争责任,这实际上就使战胜国对战败国索取赔 款合法化,于是条约规定德国和其他战败国要向战 胜国赔款。
(2)对德国领土的安排和军事力量的严格限制, 以及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 权全部移交日本等,满足了法、英、日的一些要求。
(一)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和平、缓 和、稳定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 3、地区性军事冲突和战争趋向缓和。 4、大国之间在国际安全上积极合作。
(二)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 发展趋势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从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 历了四个局面,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 极化。
维也纳体系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召开了 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由俄、普、奥、英四国操纵, 会议通过了恢复封建秩序、限制法国再起、分割法属 殖民地、重划欧洲版图、维护德意分裂等决议。从而 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815年的欧洲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欧洲共同体
★为什么说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第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严重迟 滞了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平衡需要一 个较长的过程。
第三、和平条件下新旧格局的转换会有 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二、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 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所谓国际关系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一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等几个阶段。
一、威斯伐利亚体系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
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1. 引言1.1 概述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是当前全球形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治理全球事务已经成为全球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当今国际体系的特点、主要国际矛盾和挑战等方面,并分析全球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探索中国崛起对全球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观等方面。
1.2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以及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并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
同时,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争也成为当前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热点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全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1.3 研究意义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动态,还可帮助我们洞悉各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本质,并为我们制定未来应对全球挑战的策略提供指导。
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所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观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通过本文对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以促进国际社会各个主体间更加稳定、公正、高效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实现。
2. 国际关系的演变2.1 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西方欧洲为中心的殖民时代。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势力,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国家间的竞争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战争对全球格局和政治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二战结束,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冷战开始时形成了一个双极世界,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
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
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所谓国际关系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一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等几个阶段。
一、威斯伐利亚体系
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
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
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四、雅尔塔体系
就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维护战后和平问题所通过的各种宣言、公报以及达成的各种协议(包括口头协议与秘密协议),统称为雅尔塔体制。
具体说就是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
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总的来说,国际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
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国际关系不管如何变化,都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