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合集下载

20世纪20年代世界关系格局

20世纪20年代世界关系格局

20年代协约世界史上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格局(1)维也纳体系:是指由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由维也纳会议总协议而形成的19世纪前半期欧洲统治秩序和国际关系体系。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是维持维也纳体系的工具。

维也纳体系暂时构建了大国在欧洲的均势,在欧洲诸强国大体势均力敌的基础上,英国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再次控制了欧洲。

该体系不仅恢复了被革命推翻的欧洲君主的封建统治,而且企图从政治、军事、外交上来防止和镇压新的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的历史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维也纳体系只顾大国利益,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又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压制和扼杀民族解放运动。

维也纳体系强加给欧洲的反动政治局面是历史的逆流,是欧洲封建专制君主企图使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

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在于该体系下存在着三组矛盾: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欧洲大国之间矛盾。

其瓦解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神圣同盟”的破裂使该体系开始瓦解;第二阶段,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使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被打破,该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陆续被破坏,体系名存实亡;第三阶段,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尤其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使该体系彻底瓦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初期协约国以实力为基础重新确立的瓜分世界的体系。

这一体系是在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维护它的国际机构是国际联盟。

它最终使一战前英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让位于英美、美日激烈竞争的格局,该体系的确立,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西方的矛盾,但又充满着新的矛盾。

该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作出了局部调整,主要是针对当时国际关系的两个焦点:即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

道威斯计划的制定,使德国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经济束缚,成为其经济复兴的起点;洛迦诺公约的制定,使德国由被制裁转为被扶持,成为其政治复兴的起点。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凡尔赛体系中战胜国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 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凡尔赛条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和其盟国应当承 担战争责任,这实际上就使战胜国对战败国索取赔 款合法化,于是条约规定德国和其他战败国要向战 胜国赔款。
(2)对德国领土的安排和军事力量的严格限制, 以及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 权全部移交日本等,满足了法、英、日的一些要求。
(一)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和平、缓 和、稳定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 3、地区性军事冲突和战争趋向缓和。 4、大国之间在国际安全上积极合作。
(二)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 发展趋势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从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 历了四个局面,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 极化。
维也纳体系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召开了 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由俄、普、奥、英四国操纵, 会议通过了恢复封建秩序、限制法国再起、分割法属 殖民地、重划欧洲版图、维护德意分裂等决议。从而 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815年的欧洲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欧洲共同体
★为什么说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第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严重迟 滞了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平衡需要一 个较长的过程。
第三、和平条件下新旧格局的转换会有 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二、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 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所谓国际关系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一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等几个阶段。

一、威斯伐利亚体系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

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洞悉当前全球形势1. 引言1.1 概述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是当前全球形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治理全球事务已经成为全球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当今国际体系的特点、主要国际矛盾和挑战等方面,并分析全球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探索中国崛起对全球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观等方面。

1.2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以及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并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

同时,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争也成为当前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热点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全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1.3 研究意义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动态,还可帮助我们洞悉各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本质,并为我们制定未来应对全球挑战的策略提供指导。

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所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观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通过本文对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以促进国际社会各个主体间更加稳定、公正、高效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实现。

2. 国际关系的演变2.1 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西方欧洲为中心的殖民时代。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势力,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国家间的竞争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战争对全球格局和政治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二战结束,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冷战开始时形成了一个双极世界,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
问题思考:冷战带给世人什么启示?
5、冷战的启示
抛弃冷战思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处理国别关系。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 全观,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 秩序。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1、政治:两大力量势不两立 2、军事: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3、经济:两个市场并行发展 4、结构:阵营内部一个中心 5、形态:两极格局相对稳定
(1)全球化空前增强了国标志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发展 全球问题的扩展蔓延
局部和整体的相互依存加深 国际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加强 全球问题的发展呼唤全球治理
(2)单极倾向和多级趋势成为国际 体系的竞争焦点
--单极倾向
强行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强化美国主导的民主同盟体系 奉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
3、冷战时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柏林危机(1948、1958) 古巴导弹危机(1962)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 两伊战争(1980-1988)
4、冷战的影响
(1)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并存 (2)经济代价巨大 (3)军备竞赛放大国际安全危机 (4)后遗症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三、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制----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 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1943、11)、 雅尔塔会议(1945、2)和波茨坦会议(1945、7) 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 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 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5)世界格局,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5)世界格局,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世界格局 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考点1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经过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袭击波兰扩大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作战 扩大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使二战扩大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转折 凡尔登战役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响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战争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考点2 世界格局的演变 阶段 格局 具体内容 一战后到二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两次世界大战及 战后世界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 世界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重要国际组织 多极化趋势北约与华约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轴心国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体系瓦解两次会议对中国影响 (1)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特点: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 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Biblioteka 过渡时期。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以欧洲 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世界格局多极化
变因: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
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 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 利益分配体系。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 力量中心。 •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 • 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 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 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 格局变动不同:
苏联:加紧对华进行军事威胁,中苏 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中苏关系 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从对外扩张 转向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取得战略 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对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 苏联: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三、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 A、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B、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C、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 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D、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 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

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

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

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

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

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

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

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

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

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

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