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新能源汽车电气电子技术路线图解析

图左:雪佛兰2017新能源车
7
图右:未来的电动车底盘
目录
1 未来趋势及挑战 2 系统目标及状态 3 电机目标及状态 4 电控技术目标和状态 5 关键技术和策略
二、系统目标及状态
2.1 系统目标描述
美国驱动系统成本和功率密度规划,2025年驱动系统成本要降低到6美元/kW,相比2020年的8美元/KW降低25%。 功率密度要从2020年的4KW/L提高到33KW/L。
驱动系统和能量存储装置的尺寸大小。
预测2025年插电式电动汽车占销售总量的10% 预测2040年插电式电动汽车占销售总量的35%
图:2015-2040传统燃油车及新能源车销量预测图
6
1.5有线充电
无线充电
自动驾驶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可靠性 保证5~8万英里/年 30万英里寿命
图:技术路线图系统构成
蓝色和绿色框是技术路线图解析组件
3
一、路线图概要
1.2 技术路线图涵盖范围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 可扩展电动汽车(EEV) 纯电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BEV和FCEV)
路线图的重点是前瞻研究和开发,以提高车辆电气化。 过去研发专注于混合动力汽车,但目前重点转向全部电动
@2025年
模块化滑板式底盘 驱动系统与能量存
储系统集成于模块 化的底盘中。 底盘可拉伸 50万/年模块化底 盘@2025年
更多能量要求不同 的充电方案
长距离要求 100~200KW快充功率
已经着手开发350KW 快充方案
无线充电将受到市 场认可
运动车辆无线充电 需要更多的道路基 础设施升级
中国驱动系统,2020、2025、2030年比功率目标为4.0kW/kg、4.5kW/kg、5.0kW/kg,减、变速器转速达到 14000r/min、15000r/min、16000r/min。
《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PPT课件

技术路线图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4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16
技术路线图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4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17
技术路线图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4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18
技术路线图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2.1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19
技术路线图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6.3智能网联汽车
70
技术路线图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6.3智能网联汽车
71
技术路线图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智能网联汽车
72
技术路线图 7、电力装备
7.1发电装备
73
技术路线图 7、电力装备
7.1发电装备
74
技术路线图 7、电力装备
7.1发电装备
75
技术路线图 7、电力装备
7.1发电装备
《中国制造2025》 10大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1
背景
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 版)》电子版,明确了新材料产业等10大领域以及23 个重点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 需求,选择10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作为突破点,力争到 2025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
3.3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
37
技术路线图 3、航空航天装备
3.3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
38
技术路线图 3、航空航天装备
3.4航天装备
39
技术路线图 3、航空航天装备
3.4航天装备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品及关键技术路线图

DA、PA车辆占有率保持稳定, 车辆占有率约10%-20%
FA车辆市场占有率近10%
形成低碳消费与管理体系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下降20%
形成全国生命周期低碳管理体系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下降35%
汽车碳排放总量在2028年提前达到峰值并呈现下降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下降50%
产业基础
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 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跨产业 协同发展的汽车自主创新体系
替代燃料车型占比达到8% 柴油机热效率55%、朗肯循环
重型货车逐步应用
智能化 信息化
推进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在商用车上应用,进一步促进商用车降低油耗
替代燃料分担
适度发展天然气、生物燃油、甲醇/柴油、二甲醚等替代燃料车型,并持续降低能耗,减少成品油消耗量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品路线图
3
3 -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路线图
基本建成自主可控完整的汽车产业 链与绿色、智慧交通体系
普通道路的交通效率提高80%,交通 事故数减少80%,交通事故死亡 人数 减少90%,汽车交通碳排放减少20%
启动智慧交通城市建设,基于网络 的设计纯制造、服务一体化 实现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初步完成汽车产
工程
业转型升级
初步形成可实现"超低碳、零伤亡零拥堵"的智慧交通体系
乘用车油耗5L/100km 商用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
重点突破核心技术 紧凑型及以下车型销量占比超过55%
混合动力车型占乘用车销量8 %, 油耗比传统车降低25%
汽油机热效率40%
发展48V系统并提升效率
2020年
乘用车油耗4L/100km 商用车油耗达到国际先进
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 紧凑型及以下车型销量占比超过60%
中国汽车业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发展图谱2024

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2024易观分析2024年3月01汽车业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发展背景智能汽车的崛起彻底颠覆了汽车行业的生态逻辑,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新的增长点⚫智能汽车通常又被称为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近几年来,中国智能汽车的销量和渗透率不断攀升。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不断崛起,汽车产业链核心价值将由整车制造向产业链两端转移,核心竞争力向核心软硬件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倾斜。
© 易观分析 数据来源:中汽协、亿欧等互联网公开资料·易观分析整理2576.92531.12627.52686.43009.4120.6136.7352.1688.7949.51736.9133.3355.8661.9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2019年至2023年中国各类汽车销售情况(单位:万辆)传统汽车与智能汽车核心竞争力对比传统汽车智能汽车•关键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及底盘是传统汽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品牌:传统汽车经年积累的品牌价值也是其核心实力•供应链管理能力:长期积累•软件设计与运营能力: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用户体验与需求成为软件升级的核心驱动,运营至关重要•硬件制造能力:传感器、芯片等成为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其制造能力更加重要从供给角度看,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巨头、科技企业等多元化企业纷纷入局,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特斯拉作为行业开拓者,将“智能化”的内涵赋予汽车,国内的新势力品牌在特斯拉的带领下涌入智能汽车赛道;⚫传统汽车品牌不甘落后,纷纷成立新的汽车品牌,朝着智能化进一步发力,希望在智能化的浪潮下不被甩掉;⚫互联网巨头和科技公司也积极投身汽车行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和人才,希望汽车变成“移动智能终端”。
电动汽车与轻量化技术

动车 减重 的需 要。 这 也 是 当 前 世 界 上 的 纯 电动 汽 车 大 多 是 选 择
A及 A0 的 小 型 化 汽 车 为 载 体 的 原 因 。 虽 然 车 小 级
了 , 但 续 驶 里 程 却 仍 然 不 理 想 。 当 然 ,也 有 选 择 B、 C级 车 为 电动 车 载 体 的 号 称 能 一 次 充 电 跑 几 百 公 里 的 例 子 ,但 是 单 位 电耗 量 严 重 超 标 ,没 有 实 际
关键词 :电动汽车 轻量 化 技术 中图分 类号 :U 6 .2 4 97 文 献标识 码 :A
■
江 苏奥 新新 能源汽 车有 限公 司 史 践
1 电动 汽 车 轻 量化 的 意义 及 要 求
汽 车 轻 量 化 是 改善 燃 油 经 济 性 、 减 少污 染物 和
碳 排放 的重 要措 施 ,世界汽 车行 业 为此做 出 了诸 多 努 力 ,取得 了很 多轻 量化 的技 术成 果。 但是 ,相 比于传
3 % ~4 %。 这 就 决定 了 电动 汽 车 在 与传 统 汽 车 同 0 0
等排放 量 的单 位 能耗 ( 电耗 旦/0 m ) ,不能 象 1 0k 下
传 统汽 车那样 靠 一次补 充 能量来 实现 长距 离 的行驶 。 因此 ,电动 汽车 必须 在 电气化 的 同时采取 比传 统意 义 上的轻 量化技 术 更先进 的 方法和措 施。
2 电动 汽 车 的 整 车 轻量 化 及 相 关 技 术
21 整 车轻量 化 . 整 车轻 量化 的重 点在 车 身和 底盘 ,见表 3 电动 。 汽车 整车 为车 身、底 盘 、 非簧载
质 量 构成 ( 制动 系统 、轮胎 )、 空调 系统 、转 向 系统 、动 力传动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介绍

锂离子 镍 氢
1000
低速车规模使用-中国
铅酸
100 10 100 能量密度(Wh/kg) 1000
一、研究背景—国家规划(德美韩日)
韩 国
德 国
日 本
美 国
一、研究背景—国家规划(我国)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 家规划(2012—2020)》
2020年: 电池模块的质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 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锂离子电池和新体系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动力 电池发展的主要方向。
新型锂离子电池:采用高电压/高容量正极材 料、高容量负极材料和高压电解液替代现有锂 离子电池材料,电池成本、比能量和能量密度 具有明显的优势,将能够大幅度提升新能源汽 车经济性和使用的便利性,需要解决耐久性、 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等关键问题。 新体系电池:包括锂硫电池、锂空气 电池、全固态电池等,预计具有更低 成本和更高的比能量,尚处于基础研 究的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新型锂离 子电池将实现商业化,2030年新体系 电池实用化。
程将达到400公里,2030年达到500公里。
Tesla汽车:Model 3,续航里程 320 公里, 3.5 万美元, 2016 年 3 月发布,2017年实现量产。
2014年7月 2015年1月
福特汽车:新车的续航里 程 将 达 到 320 公 里 , 年 内 (11月)推出。
2015年3月 2015年6月
世界范围内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 分布
3% 20%
德国
从技术与产业的角度
综合来看: 日本在技术方面依 旧领先; 韩国在市场份额方 面超越日本,占据第 一位;
20%
美国 日本 韩国
13%
《商用车碳中和技术路线图1.0》解读

4
细分领域技术路线
商用车细分领域碳中和发展路线:“短电-中混-长燃”趋势渐显,在未来商用车应用场景,短途+轻型、重型车辆以纯电 动为主,中长途由混合动力技术切入市场,远期氢燃料电池长途重卡将占据一席之地
重卡
➢ 2035年以前,重卡将以传统路料的内燃机节自增效为主、电动技术为辅;2035年以后,逐步形成燃料电池及充电为主,换电为辅,零 碳燃料内燃机为补充、传统燃料内燃机少量存在的发展格局
2030
柴油
2035 汽油 天然气
2040 燃料电池
2045 充电 换电
其他
2050
2055
2060
3
四个共识
商用车碳中和的路线四个共识
内燃机节能低碳是商 用车重要技术方向
➢ 未来二十年,传统能源内燃机是商用车的重要技术路线,效率提升与HEV技术应用是内燃机主要发展方向: 批产柴油机热效率在 2030年突破50%,未来最高可达到55%;天然气、甲醇内燃机热效率逐生趋向于柴油机水平;2025年后HEV技术开始普及, 结合热 效率提升, 能耗在2030年实现25%-30%降幅,2040年达到35%以上的降幅
➢ 预计2025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提升至9%左右,以纯电动为主,主要应用于城建渣土、市政环卫等短途运输场景;未来随着纯电动、燃料 电池技术的进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纯电动、燃料电池商用车在中长途场景的逐步渗透,2030、2040年新能源技术渗透率上涨至 25%、55%以上。此外,柴油机、天然气、氢氨和纯氢燃料电池占比会有所变化并随着年份的推进
电动化是商用车实现 要碳转型的主要技术
路线之一
➢ 作为生产资料,商用车与乘用车使用场景不同。目前电动商用车主要应用于牵引车短驳、城建渣土、市政环卫、城市物流、公交等 公共领域及中短途场景,在续航里程、补能效率及电池寿命方面暂未达到中长途场景的运输需求;中长期来看,随着续航里程增加 (低电耗、大电量)、补能效率提升(超充技术、换电标准化)、使用寿命延长是BEV技术发展主要趋势,将助力其应用场景由中 短途向中长途领域的拓展,渗透率不断提升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回顾与展望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回顾与展望作者:欧阳明高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7年第2期2016年是“十二五”电动汽车重点专项的结束年,也是“十三五”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的启动年,目前第一批项目已经正式启动,第二批项目指南已经发出。
2016年还发布了节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对“十四五”、“十五五”都进行了展望。
我分三个时间尺度,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过去五年来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路线与技术进展2016年从国内来看,是电动汽车的技术质量提升年,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特征是技术质量提升、政策结构调整、产业理性增长。
从全球范围看,2016年是纯电驱动技术转型的标志年。
理由有三点:第一,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占比第一,销量超过全球50%以上,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无论是政府还是厂家,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率先发力的挑战。
第二,更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国际上各大汽车厂商的技术转型。
如德国大众,2016年朝纯电驱动转型非常激进,日本丰田年底也在调整技术路线,加强了对纯电驱动的转型。
第三,从学术和技术的层面来看,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超出预期。
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发明至今只有20年,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电动车上的真正使用还不到10年,2007年第一次在日产凌风上开始使用。
可见动力电池的进步非常迅猛。
2016年以来,大家可能常会有各种各样关于锂离子电池进步的消息,尽管其中有炒作存在,但实际发展中也不乏技术发展的因素。
有的论文里面提到了部分技术,但容易被说成是产品,实际上从理论到产品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
在部分报道中的确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技术潜力确实很大。
以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纯电动车跟其他类型电动汽车相比,从性价比来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00到150公里的里程范围,现在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进步,大概提高了一倍,即在300公里的范围内,仍然在性价比方面有着优势的。
如果不讲性价比,光靠增加电池,当然可以有更大的里程范围,对于乘用车而言,其主要的限制在于车辆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