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 血虚证临床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学 血虚证临床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学血虚证临床诊断标准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血虚证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证候之一,其临床诊断标准一直备受关注。

血虚证的研究背景主要源于中医养生理论中对于气血的重视,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即为气血亏虚。

气血亏虚会导致人体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中医临床诊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血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血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更加科学和客观的依据,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研究其他证候的临床诊断标准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血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旨在提高中医诊断学在血虚证诊断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现有文献,深入研究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诊断标准,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探讨血虚证的相关病症和辨证方法,进一步完善血虚证的诊断体系,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和进步。

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血虚证的诊断要点,探讨其临床意义以及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

展望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为中医诊断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提升中医诊断学在血虚证诊断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而努力。

2. 正文2.1 血虚证概述血虚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常见证型,指的是人体血液功能失调或气血亏虚所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血虚证在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淡白、眼睛无神、头晕乏力、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或不调等症状。

血虚证常常与脾虚、肾虚等证型相伴发,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复杂化。

血虚证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失眠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失常,造成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则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在辨证施治中,中医医师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准确判断是否为血虚证。

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进展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6 17 18
· 558·
第 第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2010 年 5月 30 卷 5期 CJITWM ,May 2010 ,Vol. 30 ,No. 5
和 脂 代 谢 增 加 和 增 加 能 量 的 储 存 功 能 。 以 基 因 芯 片 技 术 分 析 青 少 年 肾 阳 虚 证 体 质 者 外 周 血 白 细 胞 的 差 异 表 达 基 因 , 结 果 说 明 青 少 年 肾 阳 虚 证 体 质 相 关 的 基 因 表 达 可 涉 及 到 免 疫 、 发 育 相 关 、 细 胞 生 长 、 细 胞 受 体 、细 胞 信 号 和 传 递 蛋 白 、蛋 白 翻 译 合 〔 〕。对 成 脾 阳 虚 证 的 分 子 信 号 通 路 研 究 表 明 脾 阳 虚 证 大 鼠 肝 脏 、 脑 组 织 中 丝 裂 原 活 化 蛋 白 激 酶 (MAPK ) MAPK 活 活 性 无 明 显 变 化 ,而 心 脏 组 织 中 性 明 显 升 MAPK 活 高 。给 予 温 脾 阳 方 药 的 干 预 后 , 肝 脏 组 织 中 MAPK 活 性 未 发 生 明 性 明 显 升 高 , 而 心 脏 及 脑 组 织 中 MAPK 信 显 变 化 。提 示 中 医 脾 气 虚 证 号 转 导 通 路 在 不 同 组 织 中 有 不 同 的 变 化 。而 温 脾 阳 方 药 在 纠 正 脾 阳 MAPK 信 虚 证 状 态 过 程 中 是 通 过 对 不 同 组 织 中 号 转 导 通 路 的 不 同 调 节 效 应 而 发 挥 其 治 疗 作 用 的 。脾 阳 虚 MAPK 参 与 的 细 胞 信 号 转 导 发 生 证 机 体 各 脏 器 组 织 〔 〕 不 同 的 改 变 。从 基 因 表 达 谱 角 度 考 察 脾 虚 证 实 质 的 研 究 发 现 利 血 平 致 脾 虚 证 模 型 的 海 马 基 因 表 达 谱 显 示 有 51 条 基 因 的 表 达 与 对 照 组 有 明 显 差 异 。表 达 差 异 的 基 因 涉 及 免 疫 、 炎 症 反 应 、 蛋 白 糖 修 饰 、 细 胞 骨 架 、 〔 〕。由 离 子 通 道 与 转 运 体 、 信 号 转 导 等 方 面 此 可 见 脾 虚 证 不 仅 仅 是 脾 胃 本 身 病 理 的 改 变 , 可 涉 及 众 多 系 统 , 发 展 了 虚 证 在 基 因 水 平 的 研 究 。 4 虚 虚 证 诊 断 标 准 的 探 讨 证 的 诊 断 标 准 随 着 1986 年 医 学 的 发 展 而 不 断 地 完 善 , 创 于 的 “中 医 虚 证 辨 证 参 考 标 准 ”认 为 虚 证 诊 断 应 以 气 血 阴 阳 与 五 脏 相 〔 〕 结 合 (如 心 气 虚 =心 +气 虚 虚 ) , 为 中 西 医 结 合 虚 证 研 究 树 立 了 科 研 规 范 。随 后 虚 证 的 诊 断 标 准 随 着 专 科 的 发 展 又 各 自 修 立 了 自 己 的 临 床 研 究 标 准 , 如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学 会 心 血 管 学 会 修 订 冠 心 病 1990 年 10 月 “本 虚 证 ”中 医 辨 证 标 准 认 为 冠 心 病 “心 阳 虚 证 虚 =阳 〔 〕 证 兼 有 心 悸 者 ” 。诸 如 慢 性 肾 炎 气 阴 两 虚 证 辨 证 标 准 研 究 、 胸 痹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心 脾 两 虚 证 辨 证 标 准 研 究 等 无 不 是 基 于 学 科 发 展 的 需 要 逐 渐 形 成 。 在 虚 证 的 动 物 研 究 标 准 方 面 , 有 侧 重 中 医 理 论 与 现 代 医 学 的 不 同 。如 有 认 为 心 阳 虚 证 动 物 模 型 的 客 观 诊 断 指 标 , 必 须 符 合 以 下 方 面 : ( 阳 虚 证 可 出 现 心 1 )心 功 能 减 退 的 病 理 改 变 ,应 具 备 左 心 室 舒 缩 功 能 减 退 ; ( 2) 同 时 应 具 备 虚 寒 症 状 , 以 造 模 后 大 鼠 出 现 的 扎 堆 、 蜷 卧 、 体 温 下 降 、 舌 紫 等 用 来 佐 证 阳 虚 证 寒 盛 的 病 理 改 变 ; 〔 〕 〔 〕 ( 3) 组 织 学 改 变 。卢 文 丽 等认 为 现 有 的 虚 证 研 究 大 多 集 中 本 脏 功 能 的 研 究 , 如 心 阳 虚 证 的 研 究 多 集 中 在 心 脏 本 身 相 关 指 标 , 而 忽 视 中 医 脏 腑 整 体 的 、 系 统 的 观 念 , 提 出 就 各 脏 腑 的 阳 虚 证 辨 证 , 需 同 步 比 较 多 个 脏 腑 虚 证 相 同 实 验 室 指 标 , 同 时 , 同 步 比 较 不 同 造 模 方 式 的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第28页
骨髓增殖性疾病(MD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定义:
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伴三系增生异常。 原发多见老年人;继发多见年轻人。因为细 胞成熟障碍造成无效造血(全血细胞下降; 贫血;出血;感染;约三分之一肝脾肿大)
二、分型:
RA—难治性贫血 RAS—含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以上
祖国医学之“虚劳”、“虚损”、 “血虚”、“血枯”、“亡血” — —贫血
“急劳”、“癥积”、“瘰疬” 等——白血病、恶性肿瘤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第9页
伴随中医血液病等发展,当代医
学病名与中医血液病病名进行归类:
血虚(贫血)――缺铁性贫血(黄 胖)、急慢性失血性贫血(血枯)、 营养性贫血(虚损)、再生障碍性贫 血(虚劳)、溶血性贫血(虚黄)、 急慢性白血病(血癌、急劳、热劳、 百日劳)、出凝血疾病(血证、紫斑)
3、血象+骨髓检验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第25页
六、治疗标准 1、 针对性治疗
慢性失血――针对出血原因治疗 缺铁――铁剂,补铁丸 巨幼贫――叶酸、B12 骨髓造血衰竭――刺激造血干细胞、
改进骨髓微循环、免疫疗法 再障――贫血丸1号、2号 溶血性贫血――激素治疗 白血病――化疗
第27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西医:骨髓造血功效衰竭
四大原因基础上—种子、土壤、虫害 中医:内伤虚损性疾病(血虚、虚劳、血
枯、虚损、血劳)
二、分型:
西医:急性再障与慢性再障
中医: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
三、治疗
西医:
雄激素(升血、促红);免疫抑制剂;

中医血虚证生化客观指标的临床研究

中医血虚证生化客观指标的临床研究

( 稿 日期 :0 9— 8— 4 编 辑 : 企 红 ) 收 20 0 0 邵
量定性 客观指标 。现代生化技术 哪些 可以作为中医血虚证 的客 观指标呢?现代生理 学血液 中的哪些成 分 、 气分析 的哪些 指 血
标在血 虚证 中有特异性的表达呢?本 研究 通过观察 比较正 常人 和 中医血虚证患者 的血常 规及血气 分析各项指 标 , 探讨 中医血 虚证与现代生理学血 生化指标 的对应 关系 , 中医血虚证 的客 为 观指标及疗效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 1 资料与方法
湖北 中医杂志

21 0 0年 2月第 3 2卷第 2期
F b 2 1 V 1 3 No 2 e . 0 0. o . 2, .
2 ・ 0
Hu e o ma fT b i u lo CM J
中医血虚证生化客观 指标 的临床研究
梁忠 黄波 张 鼎 徐世 荣 陈军 , , , ,
(. 1湖北 中 医学 院针灸 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0 6 ;. 中科 技大学 同 济医学 院 20 30 12 华 08级博 士研究 生 , 湖北 武 汉
4 07 ;. 3043 武汉市第六医院, 湖北 武汉 40 2 ;. 30 24 湖北中医学院20 级硕士研究生 , 06 湖北 武汉 406 ) 305
摘要 : 目的 通过对血虚讧 患者血常规及血 气分析等指标的检测分析探 讨 中医血虚证 的生化客观指标。方法 将正常人 2 , 0例 血虚证 患者4 0例 的血常规、 气分析的检测结果进行对 照分析 。结 果 血 与正 常对 照组比较 , 血虚
醇超声处理后直接进样 , 图谱 中杂质峰 多 , 芍药苷峰与杂质 峰未
止痛的功能 , 符合瘀 血腰痛的治疗 原则 , 处方组成 合理 。故在临

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相关性研究一、概要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相关性研究,旨在探讨两种医学体系对于贫血这一共同病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血虚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体内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而现代医学中的贫血则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导致身体器官和组织缺氧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血虚证的病因病机:分析血虚证的成因,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弱、情志失调等。

现代医学贫血的分类及病因:介绍现代医学对贫血的分类,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以及各类贫血的病因。

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诊断方法:对比两种医学体系在诊断贫血方面的异同,如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等。

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治疗方法:阐述中医治疗血虚证的方法,如中药、针灸、拔罐等,以及现代医学治疗贫血的方法,如补充铁剂、输血等。

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预防与调护:提出一些共同的建议,如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以预防和治疗贫血。

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异与合作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攻克,但仍有许多疾病尚未找到明确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血液系统疾病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

而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异与合作”的角度探讨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异。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古代的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而现代医学则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生物学、化学等学科。

现代医学注重实证研究和证据,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往往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方法。

浅析肝血虚证的中医论治

浅析肝血虚证的中医论治

浅析肝血虚证的中医论治肝血虚证是由于肝脏血液不足,所系组织器官失养的证候。

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肝脏具有藏血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可以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血虚证是全身血虚证的一组特殊表现,以肝血的调节功能失常,某些相关脏哭失养为证候特点。

临床以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视物昏花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虚劳、眩晕、不寐、雀盲、月经不调,以及西医的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证候诊断临床表现为视物昏花,或有雀盲,虚烦失眠,筋脉拘挛,肢体麻木,胁肋隐痛,眩晕耳鸣;面色少华,唇甲淡白,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

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女子经少,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弦细。

本证由血之化源不足;或久病耗伤精血;或因失血过多;筋窍脉络失养,引起视物昏花,虚烦失眠,筋脉拘急,麻木,脉弦细等为主症的证候。

2 证候剖析治疗2.1 妇女月经不调中出现肝血虚证长期失血,营血化生不足,血海空虚而致月经不调。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甚则经闭,面色淡白少华,口唇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

补肝养血调经为宜。

主要方剂为小营煎,当归10 g、熟地黄10 g、白芍10 g、山药10 g、枸杞子10 g、甘草10 g。

本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熟地黄补血为主,白芍敛阴养血;山药滋。

肾补脾,枸杞子补肾益精;精血同源,肾精充,则肝血可补;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组合得体,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实乃调经要剂。

月经久不至,或室女经闭者,加泽兰、牛膝、卷柏、川续断活血补肾;肾虚精亏者,加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补肾;血虚亏损者,加山萸肉、阿胶、黄芪、党参补气养血。

脾虚不运食少便溏者,加当归、白术、扁豆、砂仁、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功;心悸少寐,加远志、五味子、以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如营虚于上而为惊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枣仁、茯神;如营虚兼寒者,去芍药,加生姜;如气滞有痛者,加香附,引而行之。

中医药治疗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贫血的研究进展

身之 气 ,使脏腑 之功能 旺盛 ,从而促进 了血液 的生成 1 。 《 灵枢・ 决 “ 血 者水 谷 之精 也 。源源 而来 ,生化 于 脾 。故 日后天 之本在 脾 。” 《 诸病 源候论》 日 : “ 肾藏精 ,精者 , 血 之所成 也。” Ⅸ 理虚 元鉴》
西医 中贫血是指 循环血 液单位容积 内的血 红蛋 白、红细胞计 数或 红细胞 比容 ( 压 积 )低于 正常值 的下限 。造成 贫血 的原 因有多种 ,不
之 源头在 于 肾 ,精气 充足 ,百脉 和畅 。 由此 可见 ,血 的 生成 来源 于 水谷 之精气 ,人摄取 水谷 营养物质 ,由中焦f 脾 胃) 吸收 了饮食 物的精 微 ,通过 气 化作 用 ,变成 营气 。脾 得心 火宣 降之 助 ,转化 为精 、津 液 ,精 之一部分 贮于 肾中 ,以待生化 之用 ,另一 部分得心火 之助转化
温 阳补 肾药 等 ,在 治疗 贫血 方 面有 独特 的优 势 ,取得 满 意 的疗 效 ,值得 临床 进一 步推 广 应 用。 【 关 键 词】 贫血 ;中 药 ;研 究;应 用
中 图分 类号 :R 2 5 5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8 - 0 4 5 3 - 0 3
[ 1 0 】王镜 林 , 董兰. 金 黄 散联 合 红外 线 理 疗 预 防静 脉炎 的效 果 观 察
[ J ] . 临床 合理 用 药பைடு நூலகம் 志, 2 0 1 2 , 5 ( 2 5 ) : 7 3 — 7 4 .
[ 1 5 】刘 涓, 赵林, 郑爱琼. 红 黄洗 液 预 防 留置 针 注 甘 露醇 致 静 脉损 伤 的实 验研 究 [ J 】 . 护 理 学杂 志, 2 0 1 0 , 2 5 ( 1 1 ) : 1 1 - 1 4 .

血虚证两种造模方法的比较与中药疗效评价

血虚证两种造模方法的比较与中药疗效评价

血虚证两种造模方法的比较及中药疗效评价卢文丽方肇勤2007-01-17一、实验目的1. 比较血虚证两种不同造模方法的优劣。

2. 评价中药复方的疗效。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雄性,40只。

2.药物或试剂乙酰苯肼(APH,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用时配制成2%溶液)、环磷酰胺粉针剂:200mg×10支×1盒(用时配成10mg/ml溶液)、无水乙醇500ml×1瓶、0.9%氯化钠溶液500ml×1瓶或250ml×1瓶。

3.仪器或设备电子天平1台,100ml柱形小烧杯2个,50ml/100ml量筒各1个,10ml刻度吸管2个,洗耳球1个,玻璃棒2根,60ml小口试剂瓶2个,标签纸1张,酒精棉球,1ml一次性注射器数支,小鼠灌胃针2支。

以上为动物造模及药物配制用材料,余具体见各实验指导。

三、实验步骤1.动物分组随机分为正常组A、环磷酰胺模型组B、乙酰苯肼模型组C、乙酰苯肼治疗组D等4组,每组10只。

分笼饲养于内铺垫料的塑料笼内,每笼等量。

2.2%乙酰苯肼溶液的配制(1)电子天平取乙酰苯肼粉末1g,并将其小心倒入100ml小烧杯内;(2)玻璃滴定管吸取10ml无水乙醇,注入烧杯内,玻璃棒搅拌;(3)待粉末几乎溶解完全后,50ml量筒量取30ml生理盐水倒入烧杯内,搅拌。

若仍有粉末未溶解,置于37℃水浴箱内一段时间即可。

(4)将完全溶解后的溶液倒入50ml量筒内,添加生理盐水定容至50ml。

将溶液倒入50ml小口试剂瓶内,贴好标签,常温下保存。

3.药物及剂量采用四物汤治疗: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0g。

给药剂量按照成人体重(60kg)的10倍计算。

药物煎煮浓度为0.4g/ml,约灌胃0.5ml/只。

4. 造模及给药方法组别造模灌胃给药A 腹腔注射同C组造模药物等量的生理盐水,第1、2日各1次。

皮下注射同B组造模药物等量的生理盐水,第1、4日各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血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血虚与免疫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血虚状态时,气失依附,防御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各种病邪的侵入。

现代医学亦证实,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

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标签:血虚证;中医药;贫血;免疫功能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1 中医对于血虚证的认识1.1 血虚证的概念血虚证是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或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原因所导致的血液不足或血液营养功能低下,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不泽、唇舌、爪甲淡白、头昏、视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等虚弱症候[1]。

1.2 血的生成及与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过程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尤以脾胃重要,但与心、肺、肝、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生血;水谷精微注肺生清血;肾藏精,精血互化,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1.2.1 脾胃柴瑞震[2]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有生血,藏血,统血功能的三重表现。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和脾的吸收转输后,生化气血精津,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四肢百骸。

脾的病理与出血、血虚、血瘀有关,且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脾虚不能摄血,可以导致出血,出血达一定数量,必然引起血虚。

胃在血液的生成中也很重要,胃主受纳水谷,而水谷是化生血液的原始物质,胃参与血液的生成,胃虚生化之源不足可治血虚。

《温病条辨》亦谓“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故治疗上应遵循阳生阴长,气能生血的原则,拟健脾益气,养营滋血为其大法。

所以补血先补气,养血先养脾胃,才是最佳的方法。

临床常用的方法有:益气补血法,如当归补血汤、八珍汤。

补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用,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养真汤等。

1.2.2 心刘艳等[3]指出,“心生血”理论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实质上是强调“心火”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心阳不振,温煦失职,化血不足。

因劳力过度,劳心太过,大病,久病耗伤精气,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化生无力,津不化血,可导致血虚。

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或大病、久病后失于调理,正气亏损难复,精气损伤,因虚致损,逐渐发展成为虚劳,阳气不足,化血不足;或因热病或感受温热邪毒耗伤阴液,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心阳不振,温煦失职而致化血不足;或因肾阳一衰,火之源则竭,肾阳不能上行于心,心阳气衰者,心阳不振,温煦无力,不能赤化,津不化血,乃使化血不足而见血虚之证。

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有心血虚,心血虚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

刘艳等临床运用“心生血”的理论治疗血虚证,特别是对比较顽固性的血亏患者,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随心血虚,以温阳补火为主,兼补血生血;心血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以补血养心、健脾益气为主,加用温阳补火之品,常能提高补血的效果。

1.2.3 肺张琰[4]阐述,《素问·经脉别论》云,“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经脉”包含经脉之气血,汇聚于肺,再布散于全身百脉,以营养各脏腑组织。

气、血和津液在体内相互转化,都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是根据其存在的状态不同而立三类。

肺虚除有肺气虚和肺阴虚,还有血虚的含义。

肺血虚证从其病理因素而论,有两种由来,一是肺循环(小循环)之血虚,可由于失血等所导致的血容量的绝对减少或由贫血所造成的血含量的相对减少所致。

二是供养肺脏之营养血液减少,导致肺脏之功能衰减,此系肺血虚证之主体。

张琰通过对肺血虚证的存在性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充分论证了肺血虚证的存在性,作为一个证型,必须有其相应的临床表现。

其临床表现多见面白无华或萎黄,咳嗽,气喘或胸痛,肢体麻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1.2.4 肾祖国医学认为[5-6],“肾为五脏六腑之根”、“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人参生命之根”。

血的生成离不开肾,肾是血液化生的源泉和动力。

肾主藏精,是元气之根,为生血之源。

肾可以化生血液,肾精肾水是血液生成过程中“变化而赤”的物质基础,肾阳是“变化而赤”的根本动力,肾中精微物质只有经过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变为赤色的血液。

肾精亏虚,精不化血,则血虚。

治疗应用滋补肾经之方。

如参氏地黄汤酌加黄精、何首乌、龟板、阿胶。

人参、黄氏健脾益气,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1.3 血虚证的病因病理研究张磊等[1]阐述,《黄帝内经》中对于引起血虚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邪(风邪、湿邪、热邪),内伤七情,劳倦过度,淤血致虚,出血,年迈体衰。

中医认为血虚形成的原因,一是血的生成不足,如气虚不能生血,或脏腑功能减退,如脾失健运,胃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气,难以化生成血液;或来源不足,则血液生化乏源。

二是失血过多过快,新生之血来不及补充。

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或劳神太过,耗伤精血。

龚文君等[7]论述,现代调查研究分析血虚证的病因依次是情志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平素体质、疾病病程、失血史、生育因素、药毒损伤和出生时体质。

与传统的血虚证认识比较,增添了药毒损伤这个病因。

血虚证的中医基本病理主要有气不生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多种类型。

血虚患者全血比黏度降低,还原黏度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血虚患者因ATP来源障碍,机体新陈代谢减慢,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自由基积累使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而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增高。

血虚患者CD3型、CD4型细胞水平下降,CD8型细胞水平不变,CD4/CD8比值降低。

血虚证患者机体为保持自身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代偿性的作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1.4 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中西医对血的概念都是循行于血脉中的血液。

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的概念的近似描述,使得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血”的概念容易发生混淆。

1.4.1 血虚证与普通贫血的关系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的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地区的正常标准[8]。

基于血虚与贫血都是反映了血液的减少,为了揭示两者的关系,王建青[9]从一些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

血虚证在西医病种分布上,不仅见于贫血,还可见其他病,如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等。

从研究中发现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与血虚证的程度、血虚证的症状出现率呈相应关系,血红蛋白含量越低,血虚证的程度及症状出现率就越高。

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在正常值范围内,并不表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没减少,而只是表明其减少的程度较轻,尚未达到西医界定的正常值的下限。

由此反映出作为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量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血虚证的诊断。

刘卫民等[10]对732人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发现,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的贫血有着很大的区别。

血虚证与Hb无直线相关性,贫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虚证患病率。

另外,从调查中还发现,血虚证与贫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贫血常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

贫血中以气血两虚为主要症型,其实质反映了气与血的关系,由于血虚,使气失血的充养及依附进而导致气虚,最终出现气血两虚。

但是,若针对原发病治疗,随着即发病的好转,贫血往往也随之好转。

通过血虚证与贫血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血虚证和贫血在概念上都是血液的减少,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能互相等同。

1.4.2 血虚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刘苹等[11]总结,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通常是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贫血、出血、感染。

传统学说认为再障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发、继发性干祖细胞(“种子”)缺陷、造血微环境(“土壤”)及免疫(“虫子”)异常。

邹长鹏[12]指出,在中医古籍中,并无“再障”病名的记载或针对此病的系统论述,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及全血细胞减少,按其症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虚证的范畴。

因此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血虚证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上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一般按中医血虚证病因病机进行辩证。

从病因和病机上看,中医学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病因病机:(1)脾肾亏损为本,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不足,肾虚则精气不足,无以生髓化血。

(2)虚火伤络为标,再障主要特征之一是出血,临证常表现为紫斑、衄血和月经过多。

《济生方·吐衄》说:“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再障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固,易感外邪,化热伤络,而发出血。

再障患者肾精亏损,或脾虚气弱,阴火内生,虚热伤络,亦为出血。

(3)瘀血内留为变,皮下瘀斑是再障患者另一表现,病机是脾肾亏损。

脾虚则统摄无权,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蓄积体内,便成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内留,气血化生不畅,经络阻滞不通,而发诸证。

临床治疗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也是按血虚证辨证治疗的。

血虚证本虚标实的特点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征。

因此治宜采用健脾补肾以固本、泻火止血以治标、活血化瘀以生新的治疗原则,补虚而不泻火,则热邪不除,泻火而不补虚则易伤正气,补虚泻火而不化瘀则不能生新。

1.5 血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现代医学证实,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

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活化的淋巴细胞能分泌多种淋巴因子。

现代研究也多围绕这些淋巴细胞对血虚证的影响而展开。

何广胜等[13]通过探讨CD4+调节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在免疫应答起始阶段或效应阶段,AA正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增加,而负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减少或无变化,是免疫平衡向持续增强偏移,调节性因素增高利于造血恢复;对于增强的免疫应答,AA的CD4+ Treg 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发病有关。

正常情况下,Th1-Th2细胞处于平衡状态,Th1-Th2细胞的平衡影响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有密切的联系[14]。

白细胞介素-2(IL-2)主要由CD4+细胞分泌,在造血、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造血不仅受造血微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间相互作用的调节,一旦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调控失衡就会导致造血紊乱。

马增春等[15]通过观察环磷酰胺(CTX)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变化,发现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损耗,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的损伤,这可能是CTX诱导小鼠血虚证的机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