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介绍
2024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一、总体概况今年是临沂市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中,临沂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2024年,临沂市政府将继续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发展1. 经济运行2024年,临沂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0亿人民币,实现5%的增长。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持续优化升级。
2. 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3.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市场合作,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进驻临沂,推动产业国际化、一带一路合作。
三、社会事业1. 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就业服务和培训力度,推动更多就业机会的创造。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基本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
2. 教育和科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3. 民生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政府工作1. 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
2. 深化改革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3. 加强民生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
五、展望未来展望2025年,临沂市政府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等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上是2024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内容,我市政府将全力以赴,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而努力奋斗。
临沂市场分析

临沂市场分析1. 引言临沂市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地级市,素有“华东棉都”之称。
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临沂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本文将对临沂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消费特点等多方面内容。
2. 市场规模分析2.1 经济总量据统计数据显示,临沂市经济总量稳步增长,GDP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市场规模呈现扩大趋势,各行业市场潜力较大。
2.2 产业结构临沂市主要以纺织、家具、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新能源等也开始崭露头角,市场潜力巨大。
3. 竞争格局分析3.1 企业竞争临沂市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但中小型企业也在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竞争多个市场垄断性企业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价格竞争、产品差异化竞争、服务竞争等多种形式竞争并存,促使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4. 消费特点分析4.1 消费水平临沂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更新,追求个性化、品质化消费。
中高端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为市场发展带来新机遇。
4.2 消费结构消费品种繁多,涵盖日用品、服装、食品、汽车等多个领域,以家庭消费和个人消费为主。
跨境电商、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模式逐渐兴起,拓展了市场消费渠道。
5. 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临沂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机遇,但同时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升级的挑战。
未来,应加强市场调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临沂市场分析全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临沂简介】

【地理位置】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础设施完善。区位上,东靠日照港、岚山港和连云港,属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范畴,处于山东和江苏两个经济大省的交界处,南北交汇,海陆兼济,发展空间广阔。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临沂市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临沂飞机场通达全国十几个城市,京沪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新亚欧大陆桥铁路、沿海铁路大通道在临沂市境内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陆海空立体交通主干网,加上不断完善的现代化通讯网,使得沂蒙大地对外联系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里多纬交汇,内外双向互动,辐射海内外,一个大开放、大交融、大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水资源】境内水系发育呈脉状分布。有沂河、沭河、中运河、滨海四大水系,区域划分属淮河流域。主要河流为沂河和沭河,有较大支流1035条,中小支流15000余条。10公里以上河流300余条。沂河主源发源于沂源、蒙阴、新泰交界处的老松山北麓。流经沂水、沂南、兰山、河东、罗庄、苍山、郯城等县区,流入江苏省境内后注入黄海,全长570公里,境内流长287.5公里,最大流量15400立方米每秒(1957年)。较大支流有东汶河、蒙河、柳青河、河、涑河、李公河、白马河等,流域面积10790余平方公里。沭河发源于沂山南麓,流经沂水、莒县、河东、临沭、郯城等县区,至江苏境流入黄海,境内流长252.6公里,最大流量7290立方米每秒(1974)年。较大支流有浔河、高榆河、汤河分沂入沭水道、夏庄河、朱范河等,流域面积5320平方公里。沂沭两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属中运河水系的河流有武河、武河引洪道、东加河、西加河和燕子河等,都经苍山县境内,南至江苏省境流入中运河。滨海水系河流有绣针河、相邸河、青口河等,皆入黄海。境内河流,均属山洪河道,上游支流众多,源短流急,雨季洪水暴涨,峰高量大,而枯水季则多数断流,境内建有岸堤、跋山、沙沟、陡山、许家崖、唐村、会宝岭等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29座,小型水库899座,拦河闸坝22处,总拦蓄能力34亿立方米。沂沭河下游兴建了沂河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和武河分洪工程,兴利除害,河流状况大为改善。
临沂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情况调查

调
查
研
究
DA C A A JU I0 H 化情 况 调 查
伏圣 东 王 经 远
一
集 约 发 展 模 式 , 点 扶 持 中 心 镇 的 重
开发 建设 , 动 城市 公共 设 施 向城 推 乡结 合部 延伸 , 加快 郊 区城镇 化 进
倍 多 , 全 市 城 市 化 水 平 达 到
4 8 。 3. %
部 获批 实施 , 加 快 了各 类专 业规 并 划 、 制性 详 细规 划和 村镇 规 划 的 控 编制 工作 。至 2 0 0 7年 底 , 市 1 9 全 4 个 小 城镇 总 体规 划 全部 编 制完 成 , 村 庄建设 规划 完成 7 %。 乡建设 1 城 水 平 不断 提 高 。坚持 “ 重点 做大 临 沂 城 、 速 提 升 各 县 城 、 化 布 局 加 优 重 点 镇 ” 原 则 , 力 构 建 以 临 沂 的 努 中心城 区为龙 头 、 9个 县城 为支撑 、
2 9个 中 心 镇 为 基 础 、 他 乡镇 为 补 其
( ) 乡产 业 体 系 不 断 完 善 。 二 城
认 真 落实 国家 产业 政 策 , 积极 改 造 传 统产 业 , 快推 进经 济 发展 方式 加 转 变 , 业竞 争 力 显 著 增 强 , 步 产 初 形 成 了城市 工 业 为龙 头 、 乡村 企业
20 0 6年度 全 国地 级 以上 城 市 综 合 实力 百 强榜 排名 中 , 临沂 市 首次进 入, 第6 排 0位 。
( ) 乡 基 础 设 旋 建 设 逐 步 三 城
积 极 建 立 覆 盖 城 乡 的信 息 化 基 础 网络设 施 和服 务体 系 , 实现 了全 部 行 政村 和 5 O户 以上 的 自然村 村 村 通有 线广播 电视 。积极 推进农 田水
2023年报告临沂

2023年报告临沂1. 简介本报告旨在分析和总结2023年临沂市的经济、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长在2023年,临沂市的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临沂市的GDP总量达到X亿元,较上年增长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临沂市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方面的积极探索。
2.2 产业结构调整临沂市在2023年继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制造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临沂市的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3 外贸出口临沂市在2023年的外贸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根据统计数据,临沂市的出口总额达到X亿美元,较上年增长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临沂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
3. 教育发展3.1 教育投入2023年,临沂市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政府提高了教育经费的比例,并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临沂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3.2 教育水平提升临沂市在2023年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改革成果。
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创新。
我市的教育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 环境保护4.1 生态保护临沂市在2023年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临沂市山水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4.2 环境治理临沂市在2023年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对于污染源头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和治理,加强了工业排污的监测和管理。
同时,加强了市容市貌的整治,改善了城市环境的面貌。
5. 社会发展5.1 就业状况在2023年,临沂市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政府积极推动就业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同时,政府还重视技能培训,提升了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沂的发展成就

新我国成立以来临沂的发展成就一、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1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自新我国成立以来,临沂市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通过不懈努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深化改革,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了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
1.2 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农业方面,临沂市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优质种苗和高效农机具,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1.3 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临沂市作为鲁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
市场繁荣,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林立,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商品流通中心之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2.1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临沂市加快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特别是近年来,临沂至临沭高速公路、临沂至日照高速公路、京福高铁等项目相继建成,极大地提升了交通运输效率。
2.2 水利工程取得显著成就临沂市位于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
市政府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通过修建水库、引黄入沂工程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确保了农业和工业用水安全。
2.3 公共服务设施普及提升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临沂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了大量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3.1 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是人才的摇篮,临沂市着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多层次发展。
如今,临沂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3.2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市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有效保障了广大裙众的健康权益。
3.3 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临沂市为了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了人民裙众的基本生活。
2023临沂政府工作报告

2023临沂政府工作报告前言尊敬的市民朋友们,各位代表、委员们: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动临沂市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奋发努力,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在此,我向全市人民报告2023年的政府工作,接受大家的监督和指导。
一、经济发展2022年,临沂市经济总量达到5000亿元,增长率超过7%。
这一成绩与全市上下密切配合、奋发向前的努力分不开。
而在2023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经济发展,力争实现更高的增长率。
首先,我们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提升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水平。
其次,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投资,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同时,将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升城市的品质和魅力。
第三,我们将深化改革开放。
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供更加便利的创新环境。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拓对外合作,打造更多的合作机遇,推动临沂市走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二、民生事业在2023年,我们将继续关注民生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首先,我们将加大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改善力度。
加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金的发放标准。
在教育方面,加强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也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其次,我们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污染防治,保护好生态环境。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最后,我们将加强社会治理能力。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强对社会安全的监管和管理。
加强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提升社会自治能力。
临沂简介

临沂经济发展现状概述说起临沂,说起沂蒙山区,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认为临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
然而,近年来,在临沂人民的努力下,临沂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昔日民不聊生向小康生活迈进,由极其落后的农业生产发展到高效农业占居重要地位的农业大市,从“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封闭地区发展到交通方便,通信发达,第三产业体系较为健全的鲁南商贸中心城市。
1从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
1949年,临沂实现生产总值1.7亿元,1978年达到15.5亿元;改革开放后,临沂经济呈几何式增长,200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达1958.2亿元,是1949年的1152倍。
人均GDP由1949年的40元人民币上升到1978年的200元后,于2008年迅速提高到18901元。
“六五”期间,临沂实现生产总值增长88.1%,年均增长13.5%;“七五”期间增长50.4%,年均增长8.5%;“八五”期间增长165.4%,年均增长21.6%;“九五”期间增长103%,年均增长15.2%。
临沂实现生产总值沿着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不断前进。
2产业由工业极端落后到协调发展,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临沂既是人口大市,又是传统农业大市。
解决温饱是临沂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
如今,临沂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千万沂蒙人民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经过60年的发展,临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由1949年的82.4:2.3:15.3,调整为2008年的12:51.2:36.8,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1949年,临沂全市只有十多处手工作坊,年产值仅一千余万元。
1978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市场调节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59.35:18.50:22.15。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临沂二、三产业发展加快,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93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沂市基本情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辖3区9县和3个开发区,其中2个国家级开发区,人口1113万、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
临沂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中国物流之都、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温泉城、中国市场名城。
临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建城已有2500多年,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
1950年设临沂专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设地级临沂市。
临沂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于临沂城,孔子72贤徒中有13人生长在临沂,历史上24孝中有7孝在临沂。
宗圣曾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和珠算发明家刘洪等都出生或曾生活在这里。
临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就在沂蒙山区传播革命真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及华东、山东党政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里。
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战斗工作过。
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烈士英勇牺牲,涌现出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模人物。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临沂生态环境良好。
全市水资源总量60亿立方米,约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是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沂河、沭河纵贯全市南北,城区有8条河流穿城而过,建有7座橡胶坝、8道节制闸,形成水面48平方公里。
境内蒙山是国家5A级景区,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
拥有武河、沂河、东汶河等面积8公顷以上湿地270块,总面积5.5万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33.8%,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
临沂商贸物流业发达。
市区共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28处,其中有75处开展了国际贸易业务,商品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客流量36万人次,车流量7万多辆。
去年临沂商城交易额达到2687.4亿元,完成商品直接出口额56.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2.9%。
临沂商城商贸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提升,已形成以立晨、华派克、荣庆等物流企业为龙头,天源、金兰等10多处物流货运基地为主体,40余家第三方物流公司、2000多配载业户为支撑的物流服务体系,物流网络覆盖全国1800个县城以上网点,通达几乎所有港口和口岸。
临沂发展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抢抓发展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11年综合实力跨入全国地级城市50强、列48位。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9.8亿元,同比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6.2:44.3;公共财政收入251亿元,增长16.2%;固定资产投资2826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4亿元,增长12.8%;进出口总额107.9亿美元,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345元和11629元,增长10.3%和11.9%;城镇化率54.3%,中心城区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
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96.2亿元,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3亿元,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1270.6亿元,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8亿元,增长10.8%;出口总额27.8亿美元,增长1.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分别增长7.1%和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