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4淫人妻者。天理循环。

民间故事4淫人妻者。
天理循环。
展开全文淫人妻者。
天理循环。
来自聊斋志异,摘录摘录。
有一位姓王的书生,清晨走在路上,遇见一个女子,抱着个包袱,独自奔波,走得很吃力。
于是他加快脚步,赶到跟前一看,是个十六七岁的美貌女子。
王生心里很喜欢她,就问道:“你有什么事情,大清早孤单单的一个人赶路?”女子说:“你是过路的人,不能解除我的忧愁,又何必劳神相问?”王生说:“你有什么忧愁呢?如果我能为你效力,决不推辞。
”女子显得很沮丧,愁眉苦脸地说:“我父母贪图钱财,把我卖给富贵人家。
大老婆很嫉妒,早晨咒骂,晚上毒打,我实在受不了,想远远地逃走。
”王生问她:“你要逃到什么地方去呢?”女子说:“我一个正在奔逃的人,哪有什么确定的地方。
”王生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请你受点委屈,就到我家里去吧。
”女子很高兴,便答应了。
王生替女子拿着包袱,领那女子一起回到自己家里。
女子看看屋里没有人,就问道:“你家没有别的人吗?”王生回答说:“这是书房。
”女子说:“这个房子很好。
你如果可怜我,要救我,就得保守秘密,不要泄露出去。
”王生点头答应。
于是,二人就同居了。
王生把女子藏在秘室里,过了好多天,也无人知道。
他向妻子稍稍透露了一点儿。
妻子陈氏怀疑那女子是富家大户的小老婆,就劝他赶快把她打发回去,但王生不听。
一天,王生偶然来到市上,遇见一位道士,道士打量着他,表现出惊疑的神色。
问他道:“你碰到什么啦?”王生说:“没有。
”道士说:“你身上被邪气缠绕着,怎么还说没有呢?”王生极力为自己辩白,说自己确实没有碰到什么东西。
道士才离开他走了,并说:“鬼迷心窍啊!世上还真有死到临头而不省悟的人!”王生听他说得很奇怪,便有些怀疑那个女子。
但转而一想,明明是个美人,哪能是妖怪,便认为道士不过是以画符念咒、驱神捉鬼来混饭吃的。
不一会儿,王生回到家,到了书斋门前,门从里边插上了,进不去。
他心里有些疑惑,大白天的插着大门干什么?于是就越过墙豁子。
到门口一看,书房的门也从里边插上了。
民间文学资料

民间文学教程复习整理笔记第一章结论()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神话()第四章民间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第六章史诗()第七章民间长诗()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述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点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
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二)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1.英国: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作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2、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协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也称为芬兰学派。
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撰的主民民间文学工具书AT分类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采录出版以及对神话的研究;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非提出的流传学派。
4、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学派,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1928年,普罗普出版《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出两个最基本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5、日本:柳田国男研究“口承文艺”。
提出“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反复出现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
云南自考 民间文学教程00508(z)

民间文学教程注:本篇民间文学知识重点为准备自学考试个人整理,时间仓促,可能存在知识点不够详尽、文字或标点符号缺陷,仅供参考,详细知识请以课本教材为主(亲测课本认真看三遍以上有效)。
教材: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自考编码:00508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然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的范围:主要题材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差别表现三个方面:创作者不同,民间俗个人创作一,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口语,通俗书面创作和流传二,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个人创作,反应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与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
原始形态民间文学主要三个方面:一、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休闲时借于消遣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神话也是原始社会中十分繁盛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
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夺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
古籍神话记载:《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
二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遗产从周代起,中国已有采录民歌的制度。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汇总

第一章绪论1、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3、民间文学的发展阶段:(1)发轫阶段:①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并成为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兴起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学术思想相撞击的结果。
②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有意识将其看做科学研究对象,以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为中坚,)发行《歌谣周刊》,并宣称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学术,即将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另一个是为文艺的,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
③歌谣研究会中断后,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发行《民俗周刊》,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④20世纪40年代,“俗文学派”与社会-民族学派等的成立,均对民间文学的发展造成影响,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界树立起重视民间文艺、尊重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新风尚,(许多解放区的文艺家,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骨干力量,)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
(2)发展阶段: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以前,即“17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历程,民间文学各类机构成立,如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使民间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缩写民间故事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缩写民间故事### 1. 引言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关于缩写民间故事。
这一主题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传说和神话,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缩写民间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本篇文章中,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领略其中的魅力。
### 2. 对缩写民间故事的定义在教育教学中,缩写民间故事是指对传统民间故事进行精炼、简化,保留其原汁原味的使内容更加简洁生动,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缩写民间故事在保留原故事风貌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故事情节、主题与思想。
通过对民间故事的精炼和提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吸收其中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 3. 缩写民间故事的意义缩写民间故事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缩写民间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再次,缩写民间故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心灵沟通能力。
缩写民间故事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 4. 缩写民间故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教授缩写民间故事。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讲述缩写民间故事,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
可以结合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艺术的视听感受中,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
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讨论、写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缩写民间故事这一教育主题,我个人认为其意义重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缩写民间故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学生阅读、表达、思考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优质教案民间文学活动看热闹

幼儿园优质教案民间文学活动看热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民间文学教材第四章《热闹的民间故事》中的《看热闹》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讲述一个富有地方特色、充满童趣的民间故事,让幼儿了解和感受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内容,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2. 学会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故事中的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故事挂图、故事角色头饰、录音机、磁带。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故事挂图,让幼儿观察并猜测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故事(10分钟)播放故事磁带,让幼儿跟随录音一起听故事。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语言表达。
3. 例题讲解(5分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情节,引导幼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4.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模仿故事中的角色,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表演。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故事《看热闹》2. 故事角色:兔子、松鼠、猴子、大象等3. 重点词语:活灵活现、七嘴八舌、哈哈大笑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一个情节。
2. 作业题目:与家长共同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家庭角色扮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有趣的事物,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可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如民间故事大会、角色扮演等,提高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
第四章 民间故事

我国古代寓言主要保存在哪些典籍文 献中
《庄子》、《韩非子》、《战国策》、《吕
氏春秋》、《列子》等。
笑 话
一、民间笑话的含义、内容和分类。 含义:民间笑话也叫“民间趣事”或“滑 稽故事”,是和生活故事接近而篇幅特别 短小的一种故事体裁 。 内容:它大多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断, 是口头叙事文学中专门进行讽刺和嘲笑否 定性言行和现象的故事。它是产生比较晚 的、幻想因素比较少的特殊种类的民间口 头创作故事。
民间故事——民间笑话
二、分类 笑话讽刺性故事,可根据其讽刺对象进行分 类,其中较有思想和教育意义的作品有以 下几个: 1、讽刺封建官吏的笑话 2、讽刺吝啬和迷信的笑话 3、讽刺思想性格怪谬的笑话
民间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 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 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 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表后, 影响很大。 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 Smith)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 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 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 法”。
(二)生活故事?
1、定义:现实性比较强的故事。幻想性少,
或完全没有幻想性。这类故事具有尖锐、鲜 明的阶级倾向性。有时也称为“写实故事”或“ 世俗故事”。
寓 言
一、民间寓言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民间寓言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散文 形式(个别也有韵文)。它是劳动人民 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1978 年,美籍华人、民间文学家丁 乃通教授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 引》中分了五大类型, 2499 例。他 的分类和编辑原则是以A-T分类法为 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编码。《中国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分了五大类 型,2499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教学目的:通过对民间故事这一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作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承载的多层面意义和价值,理解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对故事学基本术语有较清楚的掌握,能够准确理解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民间故事的分类学,了解AT分类法的理解和基本的运用。
能够运用民间故事类型理论,解读民间故事。
学时:4学时文献调查:阅读一册本土民间故事出版物。
田野调查:你的家乡有没有哪种典型情节类型的故事?传承训练:学讲一则民间故事。
第一节故事学概说故事学就是指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说。
故事学拥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研究流派和理论观点及体系。
一般学界将西方民间故事的早期研究者确定为格林兄弟,他们的著作《儿童与家庭幻想故事》对民间故事中相似或共同情节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民间故事,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和安德鲁·兰等。
俄国学者弗·普罗普和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对民间故事形态进行结构主义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普罗普开创结构主义叙事学先河,他的《故事形态学》(1928)被视为叙事学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芬兰学派。
1907年,芬兰学者建立了一个民俗学家的国际性组织,国际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也称民俗学协会,于1909年起出版不定期刊物《民俗学协会通讯》,在上面发表了不少重要文章。
芬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克罗恩,安蒂·阿尔奈等,他们受到进化论、流传学派、实证主义的影响,把流传在各地的异文按情节的统计分类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若干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一切历史、地理因素的思索,以及对口头传播的某些普遍认可的事实加以适当说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故事的起源形式,并能作出似乎可信的解释,说明故事所经历的变化怎样造成了所有不同的文本。
该派认为这种研究还应指出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理及其传播的过程。
这就是运用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故事。
芬兰学派的重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目前在世界故事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为各国学界所熟知的的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
它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
[必记掌握并记忆]阿尔奈在1910年发表《故事类型索引》,比较分析芬兰和北欧其它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的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明文字写出概要,并按一定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分类编排,他将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三大类。
他将故事编码设定为2000个,但书中实际只收有540个类型,留下的空码是计划以后发现新材料后补充进去的。
由于这一索引主要以芬兰及北欧的故事为基础,显然带有局限性。
美国学者汤普森对其进行修订,选资料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亚洲、南美、澳洲等,修正了故事情节提要,进一步分解故事情节,于1928年出版《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61年,该书再次修订后印行了增订版。
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
我国学者钟敬文于1931年编写了《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德裔美籍学者德国学者沃·艾伯哈德以中国民间故事为基础,于1937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为中文本出版,归纳了215种故事类型,笑话类型31种。
美藉华人学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记忆],1986年中文版出版,归纳了843个故事类型和次类型。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吸收和改进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选取六十个中国民间故事常见类型进行解析,是中国当代相关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二节民间故事的定义与特点一、故事的定义[必须掌握]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
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承传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叙事性文学作品。
(田兆元主编教材第91页定义为:指神话、传说之外的具有神异色彩而又现实性较强的叙事散文作品。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田兆元本教材第91页至94页参考阅读,本小节归纳方式暂时采用陈建宪等主编的民间文学教材修订版中的方式,实际内容根据教师授课进行调整)(一)内容特征:1、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举例:蒙古族的《猎人海力布》。
2、表现社会矛盾冲突。
举例:“狼外婆型故事”《小红帽》。
(在中国,这一型的故事最早见于清人黄之隽的《虎媪传》。
反面角色,在北方多为狼外婆,在南方多为虎外婆。
以象征的表达式表在了人民大众在阶级较量与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旨在强调识别敌人真面目的重要性。
“小鸡复仇型”、“十兄弟型”等等也表现了这一内容。
3、表现日常生活。
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故事,对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全景式勾描。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内容是表现人性的善恶及社会道德伦理的。
(二)艺术特征1、主人公多泛指,通称。
故事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人物设置单纯鲜明。
人物设置,多为两兄弟、三姐妹、两伙伴等。
2、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情节的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导致了民间故事的类型化。
民间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世代相承,除了故事内容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社会性,还在于故事情节结构具有易讲、易听、易记、易传的特点。
民间故事的口头流传有一个漫长的锤炼过程,这其间,故事情节结构逐步由松到紧、由繁至精。
这样就形成了程式化的结构。
故事的情节结构则主要有“单纯式”或“复合式”两种,一般的寓言、笑话及生活小故事的结构多为“单纯式”。
“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和“连缀式”,“三段式”故事情节往往都经过三个层次,如遇到三个难题,经历三次考验,三次较量,三次历险等。
因其结构完整,国际上又称为“完型故事”。
举例:格林童话《猫和老鼠合伙》、《渔夫和他的妻子》、《金鹅》“连缀式”即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相衔接,前一个故事的结尾牵引出另一个故事的开头,故事套故事。
举例:《一千零一夜》。
3、追求艺术创造的“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无论是情节的设置,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出美与丑、善与恶、勤劳与懒惰、无私与贪懒、真诚与欺骗等等二元对立特点。
(二)传承特征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不固定。
多在农家炕炉、劳动场所及节庆、红白喜事等集群性民俗活动时进行。
2、故事传承的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又分地缘传承和业缘传承)。
3、传承人是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他们被称为故事家。
他们能讲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也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参考刘守华本P161-163)第三节民间故事的分类[必须掌握]分类依据:目前学界多通用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中的分类,这是从民间故事的内容的角度来划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1、神异故事(又称幻想故事、童话等,幻想性较强)定义:神异故事又称幻想故事、民间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神奇幻想色彩十分浓厚,以超自然、超现实的艺术形式反映人民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情。
分类:(1)动植物故事(2)魔法宝物故事(3)神灵精怪故事附:刘守华的《故事学纲要》一书,列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十个幻想故事。
可参读。
2、现实故事(又称生活故事,现实性较强)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
其幻想性弱于幻想故事。
我国流传较广的生活故事类型主要有:家庭伦理与交友道德故事爱情婚姻故事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巧女型故事呆婿型故事机智人物故事(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编织的系列故事。
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著名的如:谎张三、韩老大、五娘子、钱六姐、维吾尔族阿凡提、蒙古族巴拉根仓、藏族阿古登巴、苗族老幌、壮族老登、纳西族阿一丹、布衣族甲金)等。
[记忆]3、民间寓言(形象+哲理)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民众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道德品质类寓言故事哲理才智类寓言故事社会生活类寓言故事知识经验类寓言故事寓言的艺术特征:总体特征:故事简短,寓意深长。
田本教材106-107页归纳如下:是哲理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概括凝练,形象鲜明。
构思巧妙,语言简练。
4、民间笑话(喜剧性突出)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谈笑之中的短小故事。
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凸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我国民间笑话常见有二大类:揭露嘲讽与幽默诙谐笑话。
注意:民间寓言与民间笑话的比较第四节经典民间故事情节类型鉴赏(教材109页经典民间故事分析的《九羽衫》、《聪明的媳妇》、《乌鸦为什么哇哇叫》请课外阅读并理解,课堂内主要介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灰娘型和毛衣女型民间故事)(一)灰姑娘型——中国的灰姑娘故事:《叶限》17世纪,法国作家沙尔·贝洛尔将流传于法国的此类故事载于他的民间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中,由于故事中受虐待的孤女被称为“灰姑娘”,故事亦以此命名。
英国柯克女士将欧亚各国此类故事收在一起编成《莘德莱拉》(一个在灶间做苦工的姑娘),1893年出版。
[记忆]19世纪,德国格林兄弟在他们的《儿童与家庭的故事》(或译《格林童话集》)一书中亦收入同类同名故事。
研究家们将此类故事统称为“灰姑娘型”。
这一类型故事的大致情节:前娘的女儿勤劳善良,聪明美丽,备受后娘欺凌;后娘的女儿娇生惯养,懒惰自私,倚仗母势处处期负姐姐;死支的前娘变成母牛、喜鹊等常在暗中护佑着自己的女儿;最后善良战胜邪恶,前娘女儿终于获得生活或婚姻上的幸福。
我国的这一型式的故事的蕴藏量非常丰富。
[能概述情节类型的基本内容]中国的灰姑娘型故事:汉族古代故事《叶限》,壮族的《达架和达仓》,东乡族的《白羽飞衣》、纳西族有《宝妹》、朝鲜族有《孔姬和葩姬》、东乡族有《孤儿和后娘》、维吾尔族有《阿姐儿》、汉族有《妈妈错错》、《竹姑》等,皆属这类型的故事。
《叶限》1000余年前的唐代文学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卷之一《支诺皋上》中的《叶限》,就属于这一型式的故事。
同德国格林兄弟收入他们童话集的《灰姑娘》一样,《叶限》同样具有“执履求女”的动人情节。
《叶限》早于世界著名的《格林童话》约1000年,民间文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世界上见于文字的最早的灰姑娘型故事。
(二)毛衣女型——《毛衣女》又称天鹅处女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