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权威答案版权所有,翻版必究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不再仅指陆上西北丝绸之路,它还包括陆上西南丝绸之路,陆上东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从本质上讲,丝绸之路反映的是人类要求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人类冲破一切阻挡、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伟大力量,它凝结着中国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它是数千年来发生于亚洲、欧洲乃至非洲许多地区的伟大事件的见证,是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

4、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包括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六大古都,后加上安阳和郑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

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它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5、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尽全时空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3、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4、禹贡:《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5、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盲目围湖造田,湖面又有所缩小。

4、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1、河流的总体水量在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少,黄河流域如关中西安附近,唐代有八水绕长安,现在许多河流干涸。

长江上游支流也存在径流量减少的趋势。

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古湖泊大量消亡,如黄河流域的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长江流域的云梦泽等,现在都已成为淤浅成陆地。

湖泊在泥沙淤积和人为垦殖影响下日渐萎缩,如黄河流域巨野泽、大陆泽、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

2、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

宋代时黄河“泥沙相半”(《宋史河渠志》)。

明代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水居其二”(《河防一览》)历史时期长江泥沙含量也承上升趋势,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20世纪初,金沙江含沙量与黄河相差不多。

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中游的汾渭河平原黄河河道虽也有左右的摆动,但变化幅度都不大。

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化比较大的属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1)人为筑堤、决堤、裁弯取直影响着河道的走向。

(2)人类对森林资源无限制开发利用、山地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中的含沙量,加剧了中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和河床的抬升,进而影响河道的变徙。

(3)水利的兴修、生活和工业用水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比如黄河的断流就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4)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影响了水质。

第四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沙漠变迁1、沙漠化沙漠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2、简述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变迁过程1、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1)、呼伦贝尔沙地的分布范围呼伦贝尔沙地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西山麓地带。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众多事实证明,距 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 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 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
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பைடு நூலகம்
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 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 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 1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PZZ整理版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时期”研究时间上限一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时间下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地理环境指地球表层,即海陆表面的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间范围。

从定义上来看,地理环境不包括地球的内部,也不包括地球的高空。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提倡实际观察与调查,1936年还出了一期调查专号;还重视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先后发表国外学者的译著30多篇;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尽全时空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重要思维方法。

历史地理学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要求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分析,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历史研究习惯于用极个别定性文字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推理,只注重个别地域点上的时间变化,以个别空间点代替全部空间进行推论,如果用尽全时空的理念指导历史研究,就可以克服传统历史研究中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等不足,使历史研究走向全方位考察。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

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

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

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

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

《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发展。

尽全空间的地理剖面基础上,以高密度连续时间堆积为前提,再来探索人地互动关系,人地关系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

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尽时空概念(名词解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的时空组成,这样,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全面、客观、准确的认知客体,首先既要尽可能地占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的全面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

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

答: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活动的背景,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

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等。

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首先从经济着手。

一谈到经济,就离不开劳动生产,可以说生产。

首先,它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一种数量关系,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促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

自然条件的优越与恶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贫乏,如气候的好坏,土壤的肥沃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地理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特点,而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特点则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随着生产关系之后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等的性质和特点。

换言之,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一个方面的地理环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主要是通过它对生产力的影响而间接起作用的。

地理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从而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地理环境还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同的特色。

这种特色又影响了它们的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和上层建筑。

不同特色的经济关系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政治制度。

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去解释现代自然地理,社会发展,人文背景等因素的演变历程,探索其演变规律及内在原因,无疑会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许多借鉴和参考,可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律性的预见。

一,历史地理学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湖泊治理、防沙固沙、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许多借鉴和参考。

B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C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二、现在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和手段上借鉴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使学科的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研究手段都与其他历史学的分支有所不同,这便使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对历史地理本身的认识远远深于传统历史地理学,也使用现代历史地理学思维方式,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历史学的许多问题具有新意。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人类产生以来的250多万年辈称为新生代第四纪(填空题),。

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气候变化有多种方式,这里仅以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和较稳定的寒冷气候条件这两种气候为例。

我国社会发展也有多种形式,这里以国家的分裂和政治疆域的大小来说明。

历史时期,气候变冷与我国的内部分裂期的重合,很难认为是偶然的。

国家的分裂,一般来讲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中央王朝权力的凋落,第二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严重对峙。

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下,气候变冷确实提供了这种条件。

首先,在古代,中央王朝对全国的统一需要有强大的中央军队,其实至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还存在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基本事实。

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讯方面的原因,养活中央军队,一方面靠京畿地区的农业,另一方面靠粮食调集。

如前所述,气候变冷,促使中国农业收成普遍下降,京畿地区提供的粮食有限,中央军队的粮草构成了问题,而一旦大量从外省调粮,又加剧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所以气候变冷同时产生了国家分裂的两个条件。

另一方面,由于京畿地区农业收成下降,人口外逃,也就使中央军队兵员的补充成了困难,中央军进一步削减。

接下来的手段是将中央军派驻各地,减少中央负担,其结果必然使地方军阀滋生,最后出现政治分裂。

南北朝时期、五代时期的两次分裂大概都沿着这样的线索进行:气候变化→农业收成下降→农民造反→中央无力以中央军镇压农民而发动军阀→军阀力量滋长→中央地方利益严重冲突→中央失去对地方军阀控制→分裂。

例如从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黄淮地区连年旱涝,黄巢起义的AD875,“蝗群自东而西,遮天蔽日,所过赤地”,为了镇压造反的农民,启用了朱温、李克用、王建、董昌等;这些军阀,最终自立称帝,成了分裂国家的祸首。

在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中,政治疆域出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波动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波动及一般的中国政治疆域、心脏地带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有着某种同步性和潜在联系。

在AD1230 S年前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这种王朝,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

东汉年间,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其行军路线,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已无可能。

至唐代,西域驻军,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屯田是不可能的。

再次,气候温湿期,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气候温暖不仅有利于中原王朝,对少数王朝也有着明显作用。

事实上,在隋唐温暖期,中国西部的吐蕃、南诏两个王朝是统一而富强的,尤其是吐蕃成为了唐王朝的劲敌,并且南面控制南诏。

在AD760—780的气候波动中,吐蕃变得虚弱,吐蕃对唐的用兵在AD765—784年间,连连失败,以至于AD780“请和”于唐,AD783与唐会盟,“言疆场已定”。

不久,气候回暖,吐蕃国力增强,AD787吐蕃于平凉劫盟,此后屡犯中原,多有胜绩。

不过可能由于气候未能恢复到前期水平,其国力不足,所以AD793年胁迫南诏出兵,南诏借此机会,北驱吐蕃,并转向了唐王朝(《新唐书·南蛮传》)。

此后,吐蕃在歉收、饥荒和灾害打击下进一步虚弱,AD801—802侵唐吐蕃军被唐给予沉重打击,而从此式微;与此同时,南诏却崛起并侵占缅甸,与唐争夺西川、安南。

青藏高原环境脆弱,云南亚热带环境相对稳定,气候打击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四章江河湖沼演变。

黄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

因为自然地原因,黄河素有水量小而变频大和含沙量大的特点,在加上历史时期人为地原因强化了这个特点,是历史上黄河一直是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黄河下游的改道,历史上有六次重大的改道。

黄河河流走向有四次重要的时期分别是:先秦以北流为主(原因是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汉唐北宋东流为主(东汉王景治水,),南宋南流期(南宋时,宋为阻金兵南下,决黄河,使黄河由泗入淮,形成南流局面),近代东流时期(清咸丰五年,黄河自兰阳铜瓦厢决口分三支由利津牡蛎入渤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