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三版)魏培海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本(高教出版社)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第四章

仪器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第四章
晶体膜电极以晶体构成敏感膜,其典型代表为氟电极.其电极的 机制是:由于晶格缺陷(空穴)引起离子的传导作用,接近空穴的可 移动离子运动至空穴中,一定的电极膜按其空穴大小、形状、电 荷分布,只能容纳一定的可移动离子,而其它离子则不能进入, 从而显示了其选择性。 活动载体电极则是由浸有某种液体离子交换剂的惰性多孔膜 作电极膜制成的。通过液膜中的敏感离子与溶液中的敏感离 子交换而被识别和检测。
解:已知
相对误差 % K i , j aji
n / nj
ai
100 %
将有关已知条件代入上式得: E% = 6×10-3 ×10-1/10-3 ×100=60%
11.某钠电极,其选择性系数KNa+,H+ =30. 如用此电极测定pNa等于 3的钠离子溶液,并要求测定误差小于3%,则试液的pH必须大于多 少? 解: 30 × aH+/10-3 < 0.03 aH+< 10-6
个电极电位恒定,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的
电极作为基准,这样的电极就称为参比电极.例如,测定溶液pH时, 通常用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3.为什么离子选择性电极对欲测离子具有选择性?如何估量 这种选择性?
解:因为离子选择性电极都是由对特定离子有特异响应的敏 感膜制成. 可以用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系数来表征.
La 3F LaF 3
滴定时用氟离子离子选择性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为参比电极,得到下列数据:
加入La(NO)3 的体积/mL 0.00 29.00 30.00 30.30 30.60 30.90 电动势/V 0.1045 0.0249 0.0047 -0.0041 -0.0179 -0.0410 加入La(NO)3 的体积/mL 31.20 31.50 32.50 36.00 41.00 50.00 电动势/V -0.0656 -0.0769 -0.0888 -0.1007 -0.1069 -0.118

仪器分析答案 第三版下册 高教

仪器分析答案 第三版下册 高教

第一章 绪论2、对试样中某一成份进行五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单位ug /L)分别微0.36,0.38,0.35,0.37,0.39。

(1)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2)如果试样中该成份的真实含量是0.38μg /mL,试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解:(1)依题意可得: 37.0539.037.035.038.036.0=++++=X μg /mL标准偏差:0158.01537.039.037.036.037.035.01)(2222=-)-+(+)-+()-(==⋯⋯--∑n X X S n相对标准偏差:%=%==27.410037.00158.0⨯X S S r ⑵ ∵ X =0.37 μg /mL ,真实值为0.38μg /mL则 %%=--==63.210038.038.037.0⨯-μμX E r 答: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2%;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2.63%。

3、用次甲基蓝-二氯乙烷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硼时,为制作标准曲线,配制一系列质量浓度ρB (单位mg /L)分别为0.5,1.0,2.0,3.0,4.0,5.0的标准溶液,测定吸光度A 分别为0.140,0.160,0.280,0.380,0.410和0.540。

试写出标准曲线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求出其相关系数。

解:依题意可设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 =a+bx其中X =50.50.15.0+⋯⋯++=2.6mg/mL 318.0=Y则22121)6.20.5()6.25.0()6.20.5)(318.0540.0()318.0140.0)(6.25.0()X()(X b -+⋯⋯+--+⋯⋯+----∑∑==--=)(=n i i i i i X Y Y X =0.0878则 a =x b y -=0.318-0.0878×2.6=0.0897则回归线性方程为y =0.0897+0.0878x2/12/112121)1197.021.15(3358.1])()([))((⨯----∑∑∑=====n i i ni i n i i i Y Y X X Y Y X X r =10.9911答:一元回归线性方程为:y =0.0897+0.0878x ,其相关系数为10.9911。

(完整版)仪器分析习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仪器分析习题参考答案

仪器分析习题作业第一章绪论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仪器分精心整理析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3)化学分析只(4)化学分析灵精心整理敏度低、选择性差,但测量准确度高,适合于常量组分分析;超痕量组精心整理分的分析。

2、共同点:都是进行组分测量分析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组分分精心整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

分析仪器与仪器分析的联系:质的各种物理信号而不是其浓精心整理度或质量数,而信号与浓度或质信号与浓度或质量数之间的关精心整理系,即进行定量分析校正。

括激发到高能态;单色器:精心整理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并采集特定波长的光入射样品或检测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透镜、单色元件、聚焦透镜、精心整理出射狭缝。

各部件的主要作用为:入射狭的具有相同波长的光在单色器精心整理的出口曲面上成像;出射狭缝:采集色散后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入射样品或检测器2-7光栅宽度5.0mm,每毫米刻线数720条,该光栅第一级光谱分辨率多少?因为对于一级光谱(n=1)而言,光栅的分辨率为:R = nN = N=光栅宽度×光栅的刻痕密度= 720×5 = 3600 又因为:R =精心整理所以,中心波长(即平均波长)在1000cm-1 的两条谱线要被该光栅分开,它们相隔的最大距离为:dλ===0.28cm-1第3 章原子发射光谱法3-2缓冲剂与挥发剂在矿石定量分析中的作用?缓冲剂的作用是抵偿样品组成变化的影响,即消除第三元素精心整理的影响,控制和稳定弧温;挥发剂的作用是增加样品中难号与内标物的信号比与待测物精心整理的浓度或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内标3-8简述三种用于ICP炬的式样引入方式?精心整理因为试样只能被载气带入ICP 光源中,而不能直接引入花熔融进样,对于特定元素还精心整理可以采用氢化物发生法进样。

其中,以气动雾化方式最为常不同轨道的状态。

精心整理(3)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能级之间的非辐射跃迁过程。

仪器分析 第三版 课后答案

仪器分析 第三版 课后答案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习题答案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借助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

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载气系统:包括气源、气化净化和气体流速控制部件。

除去水、氧等有害物质,使流量按设定值恒定输出。

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气化室。

作用时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

色谱柱和柱箱:包括温度控制装置。

作用是分离样品中的各组分。

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器、放大器、检测器的电源控温装置。

从色谱柱流出的各组分,通过检测器把浓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后送到数据处理装置得到色谱图。

记录及数据处理系统:将检测到的电信号经处理后,并显示。

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所以:(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大,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答:k=K/β,而β=V M/V S,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5.试以塔板高度H做指标,讨论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解:提示:主要从速率理论(vanDeemerequation)来解释,同时考虑流速的影响,选择最佳载气流速.P13-24。

(1)选择流动相最佳流速。

仪器分析 第三版 课后答案

仪器分析 第三版 课后答案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习题答案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借助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

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载气系统:包括气源、气化净化和气体流速控制部件。

除去水、氧等有害物质,使流量按设定值恒定输出。

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气化室。

作用时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

色谱柱和柱箱:包括温度控制装置。

作用是分离样品中的各组分。

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器、放大器、检测器的电源控温装置。

从色谱柱流出的各组分,通过检测器把浓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后送到数据处理装置得到色谱图。

记录及数据处理系统:将检测到的电信号经处理后,并显示。

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所以:(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大,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答:k=K/β,而β=V M/V S,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5.试以塔板高度H做指标,讨论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解:提示:主要从速率理论(vanDeemerequation)来解释,同时考虑流速的影响,选择最佳载气流速.P13-24。

(1)选择流动相最佳流速。

仪器分析 (第三版 魏培海)第八章 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 (第三版 魏培海)第八章 习题答案

第八章习题答案1. (2)2. (1)3. (4)4. (3)5. (2)6. (2)7. (3)8. (2)9. (1) 10. (4) 11. (1)12. (2)13. (3)14. 答:流动相中溶解气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害处:(1)气泡进入检测器,引起光吸收或电信号的变化,基线突然跳动,干扰检测;(2)溶解在溶剂中的气体进入色谱柱时,可能与流动相或固定相发生化学反应;(3)溶解气体还会引起某些样品的氧化降解,对分离和分析结果带来误差。

因此,使用前必须进行脱气处理。

常用的脱气法有以下几种:(1)氦气鼓泡;(2)超声波振荡脱气;(3)真空脱气等。

15. 答:梯度洗脱就是在分离过程中,让流动相的组成、极性、pH值等按一定程序连续变化。

使样品中各组分能在最佳的K值下出峰。

使保留时间短、拥挤不堪、甚至重叠的组分,保留时间过长而峰形扁平的组分获得很好的分离,特别适合样品中组分的K值范围很宽的复杂样品的分析。

梯度洗脱十分类似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两者的目的相同。

不同的是程序升温是通过程序改变柱温,而液相色谱是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极性、pH值来达到改变K的目的。

16. 答:二者都是根据样品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相互作用力的差别进行分离的。

从仪器构造上看,液相色谱需要增加高压泵以提高流动相的流动速度,克服阻力。

同时液相色谱所采用的固定相种类要比气相色谱丰富的多,分离方式也比较多样。

气相色谱的检测器主要采用热导检测器、氢焰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等。

而液相色谱则多使用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及电化学检测器等。

但是二者均可与MS等联用。

二者均具分离能力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难以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

而只要试样能够制成溶液,既可用于HPLC 分析,而不受沸点高、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的限制。

17. 答: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的途径主要有:(1)提高柱内填料装填的均匀性;(2)改进固定相:减小粒度,选择薄壳形担体;(3)选用低粘度的流动相;(4)适当提高柱温。

仪器分析 (第三版 魏培海)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第三版 魏培海)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 光强度、透光率和吸光度
术语 光强度 透光率 定义 单位时间(s)、单位面积(1cm2)上辐射 光的能量,与光子的数目有关。 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It/I0) 符号 I0:入射 It:透射 T
吸光度
透光率的负对数 -lg(It/I0)
A
吸光系数 单位浓度、单位厚度是物质的吸光度
, a
光速(真空中):c = 2.997×108m•s-1。
描述参数
频率ν(赫兹,Hz): 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波长λ(m,cm,μm,nm):相邻两个波峰 或波谷间的直线距离 波数σ(cm-1): 每厘米内波的振动次数
1 c T

1



c
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
光的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 干涉、衍射等。 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过程中,光 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但光与物质之间 没有能量的传递。
1.光的吸收
特点:在光的吸收过程中,光与物质之间 会产生能量的传递。 微观过程:能级跃迁。
M(基态, E0)+ hν 光吸收的条件: hc EL h E ΔE= Ej-E0 M*(激发态, Ej)
235 321
238 315
237 309
243 305
极性增加
n<p
C
n n
O
p p
C
C
p
p
n > p p
n
p
p
C
O
非极性 极性
n
C
C
p
极性
非极性
n→p*跃迁:蓝移; ;
A A1 A2 A3 An An

仪器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第九章

仪器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第九章

4.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有哪几种类型的吸收带?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解:首先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中,如果存在饱和基团,则有s →s*跃迁吸收带, 这是由于饱和基团存在基态和激发态的 s电子,这类跃迁的吸收带位于远紫外 区.如果还存在杂原子基团,则有n →s*跃迁,这是由于电子由非键的n轨道向 反键s轨道跃迁的结果,这类跃迁位于远紫外到近紫外区,而且跃迁峰强度比较 低.如果存在不饱和C=C双键,则有p →p*,n →p*跃迁,这类跃迁位于近紫外 区,而且强度较高.如果分子中存在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体系,则会有强的K吸 收带存在,吸收峰位置位于近紫外到可见光区.
(2)可以用来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例如确定1,2-二苯乙烯的顺反异构体.
H C C H
H C C
H
transmax=295nm max=27000
cismax=280nm max=10500
(3)进行化合物纯度的检查,例如可利用甲醇溶液吸收光谱中在256nm处 是否存在苯的B吸收带来确定是否含有微量杂质苯. (4)进行有机化合物、配合物或部分无机化合物的定量测定,这是紫外吸 收光谱的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其原理为利用物质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 关系来进行定量测定。
从检测器来看,可见区一般使用氧化铯光电管,它适用的波长范围为6251000nm,紫外用锑铯光电管,其波长范围为200-625nm.
7.异丙叉丙酮有两种异构体:CH3-C(CH3)=CH-CO-CH3及CH2=C(CH3)-CH2-COCH3.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为: (a)最大吸收波长在235nm处,max=12000L. mol-1. cm-1;(b)220nm以后没有强吸收.如何根据这两个光谱来判断上述异构体?试说明 理由. 解: (a)为ab-不饱和酮,即第一种异构体,因为该分子中存在两个双键的pp 共轭体系,吸收峰波长较长,而(b)在220nm以后无强吸收,说明分子中无K吸 收带.故为第二中异构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习题答案1. (4)2. (3)3. (2)4. (1)5. (3)6. (3)7. (2)8. (4)9. 吸光度(透光率),波长(频率)10. 波长、狭缝宽度、吸光度值(有色物的形成)、溶液的pH 、显色剂用量、显色反应时间、温度、有色化合物的稳定性、掩蔽干扰11. A=kc (或吸光度与浓度呈正比)12. 石英13. 红移蓝移14. 答:分子具有不同的特征能级,当分子从外界吸收能量后,就会发生相应的能级跃迁。

同原子一样,分子吸收能量具有量子化特征。

记录分子对电磁辐射的吸收程度与波长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吸收光谱。

15. 答:从化学键的性质考虑,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为: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成键的n电子。

电子跃迁主要包括:σ→σ*,n→σ*,π→π*和n→π*等跃迁类型。

π→π*和n→π*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大多落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主要跃迁类型。

四种主要跃迁类型所需能量大小顺序为:n→π*<π→π*<n →σ*<σ→σ*。

16. 答:能够使化合物分子的吸收峰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例如CH4的吸收峰波长位于远紫外区,小于150nm,但是当分子中引入-OH后,甲醇的正己烷溶液吸收波长位移至177nm,-OH起到助色团的作用。

当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时,会使这些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移至紫外及可见光区,这种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

例如,CH2=CH2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171nm处,而乙烷则位于远紫外区。

17. 答:摩尔吸光系数的显著差别,是区别π→π*跃迁和n →π*跃迁的方法之一。

n →π*跃迁的摩尔吸光系数比较小,一般为10~100 L ·mol -1·cm -1,比π→π*跃迁小2~3个数量级。

溶剂效应也可以区分区别π→π*跃迁和n →π*跃迁。

随着溶剂极性增加,π→π*跃迁的吸收波长变大(红移),n →π*跃迁的吸收波长变小(蓝移)。

18. 答:朗伯-比耳吸收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溶液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式中k 为比例常数,与溶液性质、温度和入射光波长有关;b 为液层厚度,单位为cm ;c 为溶液的浓度。

朗伯-比耳吸收定律偏离的原因:(1)朗伯-比耳吸收定律的局限性:定律假设吸收粒子间无相互作用,因此仅在稀溶液的情况下适用,高浓度溶液(通常c>0.01mol ·L -1)由于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发生偏离。

(2)非单色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3)溶液本身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偏离。

19. 答:首先光源不同,紫外用氢灯或氘灯,而可见用钨灯,因为二者发出的光的波长范围不同。

从单色器来说,如果用棱镜做单色器,则紫外必须使用石英棱镜,可见则石英棱镜或玻璃棱镜均可使用,而光栅则二者均可使用,这主要是由于玻璃能吸收紫外光的缘故。

从吸收池来看,紫外只能使用石英吸收池,而可见则玻璃、石英均可使用,原因同上。

从检测器来看,可见区一般使用氧化铯光电管,它适用的波长范kbc A围为625-1000nm ,紫外用锑铯光电管,其波长范围为200-625nm 。

20. π→π*跃迁21. 解:bc A ε=,而lg A T =-())5411lg lg0.50 1.0102 1.510T bc L mol cm ε---=-=-⨯⨯=⨯⋅⋅22. 解:()lg c T b ε=-)511lg0.20012000 1.00 5.8210c mol L --=-⨯=⨯⋅)512lg0.65012000 1.00 1.5610c mol L --=-⨯=⨯⋅故范围为: 1.56×10-5~5.82×10-5(mol ·L-1)23. 解:bc A ε=,而lg A T =- ()()5411lg lg0.300 1.7010 2.0 1.5410T bc L mol cm ε---=-=-⨯⨯=⨯⋅⋅24.解: bc A ε=待测溶液中铁的浓度为:5140.430 3.91101.110 1.0A c mol L b ε--===⨯⋅⨯⨯ 533.911050.01056100%0.022%0.500Fe w --⨯⨯⨯⨯=⨯= 溶液稀释一倍后 0.4300.2152A == 0.215lg 1060.9%A T T -=-∴==第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习题答案1. (1)2. (3)3. (3)4. (3)5. (3)6. (1)7. (2)8. (4)9. (4) 10.(2)11. 对称伸缩振动 反对称伸缩振动 面内变形 面外变形12. Ar-H 伸缩 C=C 伸缩(苯的骨架) Ar-H 变形13. 吸收峰的位置 强度 形状14. 基团频率区 指纹区15. 2 2 116. 答:条件:激发能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匹配,同时有偶极矩的变化。

并非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具有红外吸收活性,只有发生偶极矩的变化时才会产生红外光谱。

17. 答:(1) 对称与反对称伸缩振动;(2) 面内弯曲振动; (3) 面外弯曲振动18. 答: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

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1)电效应,包括诱导、共扼、中介效应;(2)氢键;(3)振动耦合等。

外因:试样状态,测试条件,溶剂效应,制样方法等。

19.答:在IR 光谱中,频率位于1350-650cm -1的低频区称为指纹区。

指纹区的主要价值在于表示整个分子的特征,因而适用于与标准谱图或已知物谱图的对照,以得出未知物与已知物是否相同的准确结论,CH σas σs C H H C H H (剪式, δ)(摇摆,ρ)CHH C H H (摇摆,ω)(扭曲,τ)任何两个化合物的指纹区特征都是不相同的。

20. 答:由于1H ,2H 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所以其伸缩振动频率会发生变化。

C 1HCl 3中,μ=12x1/(12+1)=0.9237C 2HCl 3中,μ=12x2/(12+2)=1.714,由于σ与u 平方根成反比,故氘代氯仿中,C-2H 键振动频率会向低波数位移。

21.解:σ=,1)cm σ-= ()()6.868.97C O C Cl u u =-==1()1732()C O cm σ-===1()803()C O cm σ-===22. 解:1)cm σ-= O-H 的折合质量 16(161)0.9412u =+=4110 2.77()cm σ-=所以:()24110 2.7713040.94127.21()k N cm -⎡⎤=⨯⨯=⋅⎣⎦ 23. 解:后者分子中存在-C=O ,在1700cm -1附近会有一强吸收带,而前者则无此特征峰。

24.解:25. 解:CH3CH 2OH26.第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习题答案1. (4)2. (1)3. (4)4. (1)5. (1)6. (3)7. (3)8. (1)9. (2) 10.(4) 11. (3)12. 自然宽度 多普勒变宽 压力变宽13. 锐线 原子 背景 连续 原子14.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净化15. 答:当有一能量等于e E 的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含有基态原子的蒸汽时,基态原子就吸收该辐射的能量而跃迁到激发态,引起入射光强度的变化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16. 答:在使用锐线光源时,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这时发射线的轮廓可看作一个很窄的矩形,即峰值吸收系数Kn 在此轮廓内不随频率而改变,吸收只限于发射线轮廓内。

这样,求出一定的峰值吸收系数即可测出一定的原子浓度。

17. 答:(1)加入消电离剂(即比Ca 电离电位低的金属盐类例如KCl)(2)加入释放剂 Sr 或La 等;加入保护剂如EDTA 、8-羟基喹啉等。

18. 答:因为火焰原子化器有下列缺点:(1)火焰原子化器雾化效率低(10%左右);(2)雾化的气溶胶被大量载气稀释;(3)基态原子蒸气在光程中滞留时间短。

石墨炉原子化器有下列优点:(1)不存在雾化与稀释问题;(2)基态原子蒸气在石墨炉中的滞留时间长,相对浓度大(原子化时停气)。

19. 答: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如空心阴极灯。

在使用锐线光源时,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这时发射线的轮廓可看作一个很窄的矩形,即峰值吸收系数Kn 在此轮廓内不随频率而改变,吸收只限于发射线轮廓内。

这样,求出一定的峰值吸收系数即可测出一定的原子浓度。

20. 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和一定的火焰宽度条件下,当采用锐线光源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待测元素浓度成正比关系,这就是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常用两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1)标准曲线法:该方法简便、快速,但仅适用于组成简单的试样。

(2)标准加入法:本方法适用于试样的确切组分未知的情况。

不适合于曲线斜率过小的情况。

21. 解:3489196.6310 3.0010106162.017 1.60210hc nm E λ--⨯⨯⨯⨯===⨯⨯ 22. 解:未加标准液时 0.22x A =加标准液时 0.37x sA += 111 5.00 1.005.00s ml ug mL C ug mL ml --⨯⋅==⋅ 由计算公式 0.22 1.0 1.47/0.370.22x s x x s x A C C ug mL A A +⨯⨯===-- 金含量: 1.47 5.0014.7/0.500ug g ⨯= 23. 解:0.325x x A Kc ==335050300100.6705030010x x s x s c A Kc K -++-⎛⎫⨯+⨯⨯=== ⎪+⨯⎝⎭解得:40.279/ 2.7910/x c mg L g L -==⨯24. 略第四章 电位分析法 习题答案1. (1)2. (1)3. (4)4. (4)5. (2)6. (4)7. 总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 ) 维持试样与标准试液有恒定的离子活度 使试液在离子选择电极适合的pH 范围内,避免H +或OH -干扰 使被测离子释放成为可检测的游离离子8. 掺有EuF 2的LaF 3 Ag-AgCl 0.1mol/LNaCl 和0.1mol/LNaF 溶液9. 参比 指示 电动势10. 答:指示电极:用来指示溶液中离子活度变化的电极,其电极电位值随溶液中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当溶液中离子活度一定时,指示电极的电极电位为常数。

例如测定溶液pH 时,可以使用玻璃电极作为指示电极,玻璃电极的膜电位与溶液pH 成线性关系,可以指示溶液酸度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