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检查技术-3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影

Biblioteka ➢显示部位: 腰椎正位影像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腰椎侧位
➢体 位:侧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 行,腰椎棘突向前6cm处置于床面中线上。 两腿弯曲,保持身体稳定。 ➢中心线:经髂嵴向上3cm处垂直射入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显示部位: 腰椎侧位影像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腰椎斜位
➢体 位:仰卧,身体冠状面与床面成45° 角,棘突向后2.5cm处置于床面正中线上。 ➢中心线:经脐孔垂直射入。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显示部位: 靠近摄影床一侧的椎弓 根、上、下关节突及腰 椎斜位影像 。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腰骶关节正位
➢ 体 位:仰卧,身体正中 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 并垂直。双膝弯曲,胶片 上缘包括脐孔,下缘达耻 骨联合 。
➢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 15°角,经双侧髂前上 棘连线中点射入。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显示部位: 腰骶关节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腰骶关节侧位
➢ 体 位:侧卧,身体正中矢 状面与床面平行,冠状面 与床面垂直,腰骶关节、 腰椎棘突应包括在胶片内, 腰骶部位于床面正中线, 腰骶关节与床面垂直。髂 嵴下3cm处置于探测器中 心。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显示 部位: 颈椎侧 位影像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颈椎斜位
➢体 位:俯卧,头颅呈侧 位,被检侧向下,下颌前伸 。被检侧上肢放于身后伸直 ,对侧上肢肩部尽量沿身体 长轴向下。胸部冠状面与探 测器面成55°角。下肢弯曲 ,膝部支撑使身体稳定 。 ➢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处的 颈部中间垂直射入。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腰椎侧位
➢体 位:侧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 行,腰椎棘突向前6cm处置于床面中线上。 两腿弯曲,保持身体稳定。 ➢中心线:经髂嵴向上3cm处垂直射入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显示部位: 腰椎侧位影像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腰椎斜位
➢体 位:仰卧,身体冠状面与床面成45° 角,棘突向后2.5cm处置于床面正中线上。 ➢中心线:经脐孔垂直射入。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显示部位: 靠近摄影床一侧的椎弓 根、上、下关节突及腰 椎斜位影像 。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腰骶关节正位
➢ 体 位:仰卧,身体正中 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 并垂直。双膝弯曲,胶片 上缘包括脐孔,下缘达耻 骨联合 。
➢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 15°角,经双侧髂前上 棘连线中点射入。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显示部位: 腰骶关节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腰骶关节侧位
➢ 体 位:侧卧,身体正中矢 状面与床面平行,冠状面 与床面垂直,腰骶关节、 腰椎棘突应包括在胶片内, 腰骶部位于床面正中线, 腰骶关节与床面垂直。髂 嵴下3cm处置于探测器中 心。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显示 部位: 颈椎侧 位影像
第三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之脊柱、骨盆摄 影
颈椎斜位
➢体 位:俯卧,头颅呈侧 位,被检侧向下,下颌前伸 。被检侧上肢放于身后伸直 ,对侧上肢肩部尽量沿身体 长轴向下。胸部冠状面与探 测器面成55°角。下肢弯曲 ,膝部支撑使身体稳定 。 ➢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处的 颈部中间垂直射入。
增感屏(X线检查技术课件)

荧光体能量传递
紫外线 X线
电子线
荧光体
能量跃迁
能量吸收
荧光 荧光体
荧光现象是一个在物质内部进行的能量转换过程
,其结果不伴有物质的变化,本质上该现象属于 光物理现象。
• 什么叫增感屏? • 在一张硬纸板基上涂上一层发光光谱与X
线胶片吸收光谱一致的荧光体,这种在X 线激发下,对胶片有增感作用的器材称 为增感屏。
• 3.保护层:主要由纤维化合物组成,一般采 用醋酸纤维素酯,其作用有:
• ①防静电现象。 • ②对质脆的荧光体起物理保护。 • ③进行表面清洁时可保护荧光体不受损害。
• 4.反射层或吸收层: • 两者必居其一,反射层是将向背面发散的荧
光反射回胶片,以提高增感率,多采用光泽 明亮的无机物 (二氧化钛、硫酸钡、氯化 镁 );防反射层是将向背面发散的荧光吸 收掉,以提高清晰度,多采用炭黑等。
增感屏的作用
• 1、可提高X线胶片感光效应。 • 2、增加影像对比度。 • 3、减少患者的照射剂量。 • 4、减少X线管消耗。 • 5、缩短曝光时间。
对比度对影像的影响
(一)增感屏种类与结构
1.钨酸钙屏: 从1896年至今,钨酸钙屏作为标准通用型增 感屏一直应用于临床。荧光体为CaWO4, 光谱在350~560nm,峰值在420nm,与感蓝 片组合使用。根据晶体颗粒大小可分为低、 中、高这三种。
• (2)结构及工艺因素: • 1)增感屏荧光体的颗粒大,增感率高。 • 2)增感屏中的结合剂使用量大,对荧光吸收小,
增感率高。 • 3)增感屏支持体的荧光反射率高,增感率高。 • 4)增感屏荧光体涂布厚度的增加,在适当数值下
可提高增感率。
• 2.增感屏对影象效果的影响: • (1)影像对比度增加:使用增感屏所获得的照片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5. 肺摄影的曝光时间短,心测量用片要求曝
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
6. 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 技术摄影。
7. 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 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
8. 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 视具体情况酌减。
二、透视操作技术
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 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
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 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 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 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 无异常。 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 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
·
3.标准影像显示
胸部侧位影像,肺 部、膈肌及前后胸壁 ,胸骨及胸椎呈侧位 像。膈肌前高后低,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 ,能连续追踪到气管 影像。
(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
摄影目的 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
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 摄影距离
标准影像显示 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 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 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 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 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 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 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 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 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肺尖 上腔静脉
肺门
乳头 横膈
胸部后前位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左心室 心尖
(二)仰卧胸部前后位
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 响
(一)站立胸部后前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
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
6. 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 技术摄影。
7. 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 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
8. 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 视具体情况酌减。
二、透视操作技术
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 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
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 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 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 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 无异常。 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 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
·
3.标准影像显示
胸部侧位影像,肺 部、膈肌及前后胸壁 ,胸骨及胸椎呈侧位 像。膈肌前高后低,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 ,能连续追踪到气管 影像。
(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
摄影目的 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
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 摄影距离
标准影像显示 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 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 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 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 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 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 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 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 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肺尖 上腔静脉
肺门
乳头 横膈
胸部后前位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左心室 心尖
(二)仰卧胸部前后位
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 响
(一)站立胸部后前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
第二章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

• 优点:非晶硒不产生可见光,没有散射线的影 响,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间接型平板探测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由碘化铯等闪烁晶体涂层与薄膜晶体管或电荷耦合器 件或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它的工作过程一般 分为两步,首先闪烁晶体涂层将X线的能量转换成可 见光;其次或者,或将可见光转换成电信号。
(一)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
(一)感光效应
(二)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
(三)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1、感光效应
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 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 影像效果。即X线摄影后的影像效果均称 之为“感光效应”
或:X线对胶片的感光作用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等
(2)固定管电压法
在X线摄影中值是固定的,作为照片密度的补 偿,随着被摄体的厚度d和密度p而变化。
管电压值一般要高10~20,所用的值成倍下降
3、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不论是改变的X线摄影方法,还是固定技术, 都未能完全解决如何获得一张优质X线照片的 摄影条件问题,因此有必要恰当地解决诸因素 (、 mAs、几何条件、感光材料、滤线栅、 增感屏性能、电源整流方式、体厚等)的平衡 关系问题。
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影像上能够分辨出不同组织结构的原因是影 像具有足够的密度(灰度)和对比度。
医学影像的记录方式:干式打印 包括:激光打印和非激光打印
激光打印:①光一热式成像
②激光诱导成像
非激光打印:①直接热打印技术
②干式喷墨成像
医用X线照片:
• X线胶片的观察:
• 光线透光率的大小由照片的阻光能力决定。
缺点:在这过程中可见光会发生散射,对空间分辨率产 生一定的影响。
间接型平板探测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由碘化铯等闪烁晶体涂层与薄膜晶体管或电荷耦合器 件或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它的工作过程一般 分为两步,首先闪烁晶体涂层将X线的能量转换成可 见光;其次或者,或将可见光转换成电信号。
(一)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
(一)感光效应
(二)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
(三)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1、感光效应
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 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 影像效果。即X线摄影后的影像效果均称 之为“感光效应”
或:X线对胶片的感光作用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等
(2)固定管电压法
在X线摄影中值是固定的,作为照片密度的补 偿,随着被摄体的厚度d和密度p而变化。
管电压值一般要高10~20,所用的值成倍下降
3、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不论是改变的X线摄影方法,还是固定技术, 都未能完全解决如何获得一张优质X线照片的 摄影条件问题,因此有必要恰当地解决诸因素 (、 mAs、几何条件、感光材料、滤线栅、 增感屏性能、电源整流方式、体厚等)的平衡 关系问题。
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影像上能够分辨出不同组织结构的原因是影 像具有足够的密度(灰度)和对比度。
医学影像的记录方式:干式打印 包括:激光打印和非激光打印
激光打印:①光一热式成像
②激光诱导成像
非激光打印:①直接热打印技术
②干式喷墨成像
医用X线照片:
• X线胶片的观察:
• 光线透光率的大小由照片的阻光能力决定。
缺点:在这过程中可见光会发生散射,对空间分辨率产 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X线检查技术 PPT课件

(ⅲ)性能:增感屏的性能有二个方面:
①增感率
②对影像效果的影响
3)屏-片组合
屏-片组合成像性能的优劣表现在X线照片影 像与输入的X线信息影像的差别上,差别越小, 屏-片组合的信息传递功能就越好。屏-片组合 的信息传递功能通过MTF的测定来客观评价。
(2)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
7.其他因素 当使用传统的屏-片组合进行摄影时,胶片处理条件
影响着照片的密度值,显影液就是影响感光效应的 重要因素。显影液的性能取决于显影液的配方、pH 值、显影时间和显影温度。一般讲,显影液浓度高、 pH值高、温度高相对感度高。在激光打印技术中, 照片的密度与照射激光的强度有正相关关系。
二、摄影条件的制定
2)间接型FPD:是一种以a-Si(非晶硅)光电二极 管阵列为核心的X线影像间接型FPD。
(ⅰ)基本组成:a-Si FPD基本组成是由CsI闪烁 体(cesium iodide scintillator)层、a-Si光电二极 管阵列、行驱动电路、列读取电路以及图像信号读 取电路等部分构成。
2)特性:IP主要结构是荧光物质层,它对放 射线、紫外线的敏感度远高于普通X线胶片, 摄影后IP上的潜影会因光的照射而消退,避 光不良或漏光的IP上的图像会因储存的影像 信息量减少而发白。
IP具有以下特性: (ⅰ)发射与激发光谱 (ⅱ)时间响应特征 (ⅲ)动态范围 (ⅳ)存储信息的消退 (ⅴ)天然辐射的影响
3.摄影距离
焦点至探测器的距离称为摄影距离,或称源像 距(source-image distance, SID)。焦点至 胶片的距离,简称为焦-片距(focus-film distance;FFD)。在感光量计算公式中SID 就是r。在摄影的有效范围内,探测器上得到 的感光量与SID的平方成反比。
医用X线胶片(X线检查技术课件)

1
S=
(D min+1.0)
• 相对感度(比感度)
• 即与感光度的设定值为100的特定胶片相对比较 。相对感度的概念更有利于X线摄影条件的正确 选择。
• X线胶片相对感度的计算方法,是以产生密度 Dmin+1.0的胶片A的曝光量对数值(lgEA)与胶 片B的曝光量对数值( lgEB )之差的反对数值乘 以100。
• (4)距离测定法的优缺点: • 优点是接近X线摄影实际,其测量参数也就更具
指导意义。与其它阶段曝光方法相比重复性好, 也可以根据特性曲线的使用目的选择曝光点,自 由度较大。
• 缺点是需要足够的测试空间和大容量X线管,操 作时间长。
(五)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
• 1.本底灰雾(最小密度Dmin) • 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被还原
• (2)阶段曝光中焦—片距的确定:
• 首先要设定曝光级数以及二个阶段曝光距离的曝 光量对数比,求取实际的焦点-胶片距离。一般在 40~400cm之间取7级或11级或21级。
焦—片距、相对曝光量对数值及相对曝光量关系
焦—片距(FFD)
相对曝光量对数值( lgRE)
相对曝光量(RE)
320.0cm
• (2)保护层 • (3)背层:由无光层和UV吸收层组成。 • (4)基层:又称片基,为175um厚的聚酯
材料构成。
直接热敏片成像过程
• 1、通过热力头对热敏片加温; • 2、受热后的微型胶囊膨胀,通透性增加; • 3、发色剂进入胶囊与显色剂作用并变色; • 4、发色完成后胶囊冷却,停止发色。
2.铝梯定量测定
器材: 1、X线机; 2、待测试用X线胶片; 3、铝梯; 4、透射式光学密度计。
铝梯
透射式光学密度计
S=
(D min+1.0)
• 相对感度(比感度)
• 即与感光度的设定值为100的特定胶片相对比较 。相对感度的概念更有利于X线摄影条件的正确 选择。
• X线胶片相对感度的计算方法,是以产生密度 Dmin+1.0的胶片A的曝光量对数值(lgEA)与胶 片B的曝光量对数值( lgEB )之差的反对数值乘 以100。
• (4)距离测定法的优缺点: • 优点是接近X线摄影实际,其测量参数也就更具
指导意义。与其它阶段曝光方法相比重复性好, 也可以根据特性曲线的使用目的选择曝光点,自 由度较大。
• 缺点是需要足够的测试空间和大容量X线管,操 作时间长。
(五)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
• 1.本底灰雾(最小密度Dmin) • 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被还原
• (2)阶段曝光中焦—片距的确定:
• 首先要设定曝光级数以及二个阶段曝光距离的曝 光量对数比,求取实际的焦点-胶片距离。一般在 40~400cm之间取7级或11级或21级。
焦—片距、相对曝光量对数值及相对曝光量关系
焦—片距(FFD)
相对曝光量对数值( lgRE)
相对曝光量(RE)
320.0cm
• (2)保护层 • (3)背层:由无光层和UV吸收层组成。 • (4)基层:又称片基,为175um厚的聚酯
材料构成。
直接热敏片成像过程
• 1、通过热力头对热敏片加温; • 2、受热后的微型胶囊膨胀,通透性增加; • 3、发色剂进入胶囊与显色剂作用并变色; • 4、发色完成后胶囊冷却,停止发色。
2.铝梯定量测定
器材: 1、X线机; 2、待测试用X线胶片; 3、铝梯; 4、透射式光学密度计。
铝梯
透射式光学密度计
X线照片密度与对比度(X线检查技术课件)

胶片上细微的观察范围减少。 • 因此通常只要在整个照片上有足够的对比
度,同时辨别出肢体的细微结构就可以。
(二)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 1.X线对比度 • 在强度相同的X线照射下,X线对比度主要取决于
被照物体本身的因素。 • (1)被检体本身的因素: • X线诊断领域内,人体吸收X线的形式,主要是光
• 常用X线质为: ①超软X线摄影 25kV的X线; ②软X线摄影 25~40kV的X线; ③普通X线摄影 40~100kV的X线。 ④高千伏摄影 100~150kV的X线
普通胸片上所显示的女性乳房影(KV60~70)
低电压摄影所显示的女性乳房影(KV25~35)
• (3)X线量: • 一般认为X线量对X线对比度没有直接
• 3.摄影距离 X线强度与摄影距离(FFD)的平方 成反比。在摄影中,摄影距离越短,X线强度越 大,照片密度越高。缩短摄影距离,将增加影像 的模糊及放大变形,所以确定摄影距离的原则:
• 一要考虑X 线机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长摄 影距离,以减小影像模糊与放大变形,确保影像 的清晰;
• 二要根据诊断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摄影距离。
• 照片密度是观察X 线照片影像的先决条 件,构成照片影像的密度必须适当,才 能符合影像诊断的要求。
• 人眼在正常的观片灯下能分辨的光学 密度值的范围在0.25~2.0 之间,对于 低于0.25 的光学密度值或高于2.0 的光 学密度值的X 线照片影像,人眼则难 以辨认。
• 密度为零的照片并不存在,因此片基的密 度值为0.2,色泽为淡兰色,目的是降低观 片灯的光强,减少视觉的疲劳。
• (2)X线质:X线照片对比度形成的实质 ,是被检体对X线的吸收差异。物质对X线 的吸收能力与X线波长的立方成正比。当胶 片的γ值不变时,用不同的线质摄影,所得 的照片对比度不同。
度,同时辨别出肢体的细微结构就可以。
(二)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 1.X线对比度 • 在强度相同的X线照射下,X线对比度主要取决于
被照物体本身的因素。 • (1)被检体本身的因素: • X线诊断领域内,人体吸收X线的形式,主要是光
• 常用X线质为: ①超软X线摄影 25kV的X线; ②软X线摄影 25~40kV的X线; ③普通X线摄影 40~100kV的X线。 ④高千伏摄影 100~150kV的X线
普通胸片上所显示的女性乳房影(KV60~70)
低电压摄影所显示的女性乳房影(KV25~35)
• (3)X线量: • 一般认为X线量对X线对比度没有直接
• 3.摄影距离 X线强度与摄影距离(FFD)的平方 成反比。在摄影中,摄影距离越短,X线强度越 大,照片密度越高。缩短摄影距离,将增加影像 的模糊及放大变形,所以确定摄影距离的原则:
• 一要考虑X 线机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长摄 影距离,以减小影像模糊与放大变形,确保影像 的清晰;
• 二要根据诊断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摄影距离。
• 照片密度是观察X 线照片影像的先决条 件,构成照片影像的密度必须适当,才 能符合影像诊断的要求。
• 人眼在正常的观片灯下能分辨的光学 密度值的范围在0.25~2.0 之间,对于 低于0.25 的光学密度值或高于2.0 的光 学密度值的X 线照片影像,人眼则难 以辨认。
• 密度为零的照片并不存在,因此片基的密 度值为0.2,色泽为淡兰色,目的是降低观 片灯的光强,减少视觉的疲劳。
• (2)X线质:X线照片对比度形成的实质 ,是被检体对X线的吸收差异。物质对X线 的吸收能力与X线波长的立方成正比。当胶 片的γ值不变时,用不同的线质摄影,所得 的照片对比度不同。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技术课件)

曝光量高低最终不是影响影像的密度高低,而是 影像的噪声水平。在保证符合诊断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小的曝光条件,降低辐射剂量。
2.曝光指数(EI)
间接代表了噪声水平。为控制噪声水平、修正曝光 条件提供了客观依据。计算机对信号直方图进行计 算得出曝光指数,或者根据感兴趣解剖区域的平均 像素值计算出曝光指数。 曝光指数与到达探测器上的剂量有关,它反映的是 成像板或平板探测器表面的空气比释动能,所描述 的是成像板或探测器剂量而非病人入射剂量。
当变换增感屏的种类时,把S1/S2作为增感系数KS计算,即 可方便地求出新增感屏所需的管电流量。
(四)滤线栅和照射野
1.滤线栅 滤线栅能有效地滤除散射线,提高影像质 量,但也会降低胶片的感光效应,故在实际使用中应 适当增加管电流量。
原滤线栅的曝光系数为B1,管电流量为Q1;当新滤线栅的曝 光系数为B2时,则其管电流量Q2为
(四)鲜明的锐利度
1.概念 两个毗邻组织影像边界的清楚程度叫“锐利度” , 与此相反的概念就称之为“模糊度”。 分辨率(解像力)、清晰度
2.摄影时需尽量减小技术性的模糊程度 如:减少曝光时间,固定被检部位,采用小焦点, 缩短肢-片距,选择高质量增感屏,屏胶接触紧密 ,控制照片斑点等。
(五)较少的影像噪声
三、优质X线照片的条件
(一)符合诊断学的要求
影像符合诊断学要求有两个基本方面: (1)X线几何投影正确 (2)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二)适当的影像密度
1.光学密度过低 表现为直接曝光区黑而其他组织影像多呈
灰色,无法辨认细微结构。 感光不足、显影不足或数字图像后处理不当 所 致。 2.光学密度过高
表现为照片普遍过黑,以致骨和关节的轮 廓、病灶的形态等都难以显示。
2.曝光指数(EI)
间接代表了噪声水平。为控制噪声水平、修正曝光 条件提供了客观依据。计算机对信号直方图进行计 算得出曝光指数,或者根据感兴趣解剖区域的平均 像素值计算出曝光指数。 曝光指数与到达探测器上的剂量有关,它反映的是 成像板或平板探测器表面的空气比释动能,所描述 的是成像板或探测器剂量而非病人入射剂量。
当变换增感屏的种类时,把S1/S2作为增感系数KS计算,即 可方便地求出新增感屏所需的管电流量。
(四)滤线栅和照射野
1.滤线栅 滤线栅能有效地滤除散射线,提高影像质 量,但也会降低胶片的感光效应,故在实际使用中应 适当增加管电流量。
原滤线栅的曝光系数为B1,管电流量为Q1;当新滤线栅的曝 光系数为B2时,则其管电流量Q2为
(四)鲜明的锐利度
1.概念 两个毗邻组织影像边界的清楚程度叫“锐利度” , 与此相反的概念就称之为“模糊度”。 分辨率(解像力)、清晰度
2.摄影时需尽量减小技术性的模糊程度 如:减少曝光时间,固定被检部位,采用小焦点, 缩短肢-片距,选择高质量增感屏,屏胶接触紧密 ,控制照片斑点等。
(五)较少的影像噪声
三、优质X线照片的条件
(一)符合诊断学的要求
影像符合诊断学要求有两个基本方面: (1)X线几何投影正确 (2)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二)适当的影像密度
1.光学密度过低 表现为直接曝光区黑而其他组织影像多呈
灰色,无法辨认细微结构。 感光不足、显影不足或数字图像后处理不当 所 致。 2.光学密度过高
表现为照片普遍过黑,以致骨和关节的轮 廓、病灶的形态等都难以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
散射线
照射野和胶片大 小相同
-
照射野大于胶片
23
据研究照射野在100cm2~200cm2以上时, 散射线(scattered radiation)含有率急 剧增加。照射野在600cm2~700cm2时,散 射线含有率趋于饱和。X线摄影时,应将 X线的照射野的大小减少到能包含被照部
位最小程度,以起到对患者和工作人员 的辐射防护(radiation protection)作 用及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不论是“变动管电压法”还是“固定管 电压法”都未解决如何恰当地选择处理 与感光效应有关的各种因素(kV、mAs、 感光材料、胶片处理条件、滤线栅、增 感屏、电源整流方式、体厚等)的平衡 关系问题。平衡这些摄影条件因素的方 法首先由西门子公司的F.Claalen研究的, 故称西门子条件表,又称对数率法或点 数法。
原mAs×0.3=新
mAs
-
9
(二) 摄影距离 焦点至胶片的距离,简称为焦-片距
( focus-film distance ; FFD ) 。 胶 片 上得到的感光量与FFD平方成反比。 摄影距离r和管电流量Q之间的关系,可 用下式来表示:
Q2
r2 2 r1 2
Q1
-
10-11源自(三)屏-片组合-
26
V=2d+c
式中V为管电压(kV),d为被照体厚度 (cm),c为常数。
常数c可通过实验求出。例如:管电流是 100mA,摄影距离为100cm 时,四肢骨骼 常数c=30,腰椎骨骼常数c=26,头颅骨 骼常数c=24。这个方法的特点是,被检 体厚度增减1cm,管电压就增减2kV。
-
27
(二)固定管电压法
滤线栅的B值越小越好。B值在2~6之间。
滤线栅性能还有很多参量,其中栅比R在实际临 床摄影中应该注意。常见的R值有:5:1、6:1、 8:1、12:1、16:1、34:1等多种。
-
19
高栅比
低栅比
-
20
-
21
2.照射野 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 束(X-ray bean)入射于被照体的
曝光面的大小称为照射野 ( radiation field ) , 照 射 野 的大小,与X线照片的对比度、 影像密度都有很重要的关系。
屏的增感率都用与它相比,此比率称为 相对感度。如稀土(rare earth)类GdO2s: Tb屏是中速CaWO4屏的4.5倍,常称其相 对感度为450。
-
14
(四)滤线栅
-
15
铅条
-
16
散散射线射线
原发射线
滤线栅的作用
-
17
照片密度大
照片密度小
-
18
B
It I t'
式中It和It′分别代表应用和不应用滤线栅时 , 使照片上获得同一密度值的曝光量。同一性能的
-
29
1.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的内容
摄影条件规范化是指平衡X线摄影各因素, 使其在X线照片上得到恰到好处的密度值
从而获得最大信息量的方法。它的内容
主要为:将影响曝光量的三大因素管电 压kV、管电流mAs、焦片距r变换成相对 应的对数率点数。将产生的摄影效果的X 线曝光量E记作:
Vn mAs
EK
r2
E KVn its f z
d Z r2
-
3
(一)管电压与管电流
管电压(tube voltage)代表着X线的穿透 能力。
管电压是影响照片密度值、对比度、层 次及信息量多少的重要因素
-
4
↑ 管电压
产生照片影像的层次越丰富,照片影像 上的组织结构信息量也越多,所需要的 管电流(tube ampere)和曝光时间 (exposure time)减少,减少运动模糊 (movement unsharpness)
但照片影像对比度却降低了。
-
5
-
6
-
7
n值随着管电压升高而下降,n值变化范 围是2~6,不用增感屏时,n值在2以下。
其他因素固定的情况下,管电压和管电 流量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E=K•Vn•Q=K•Vn•mAs
式中Q代表管电流量,mA代表管电流,s
代表曝光时间。
-
8
如:原来的管电 压为60kV,换成 新的管电压为 80kV,mAs如何 换算?
其组合情况影响获得照片影像的密度、 对比度、清晰度及信息量的多少。
更换屏-片组合时,特别是更换增感屏时, 要充分注意增感屏的性能,尤其是增感 屏的增感率(intensifying factor)。
-
12
S R0 Rm
增感率常用S来表示,其定义为: 在照片上获得密度值为1.0,不用 增感屏和应用增感屏时的X线量之 比。
-
24
二、摄影条件表
X线摄影条件的制定,除了摄影条件基本 因素外,还要考虑人体被检部位构成, 被检部位器官运动状况、病理、年龄、 胖瘦等因素。制定摄影条件的方法大体 可归纳为四类。
-
25
(一)变动管电压法
变动管电压法是把摄影条件中各种因素作 为常数,再根据被检肢体厚度而选用不同 的管电压的一种摄影方法。美国从事X线工 作者Jermen在1926~1927年介绍了这种摄 影方法,之后开始广泛付诸应用,因而也 称之为美国法。
在X线摄影中将管电压固定,采用管电流量 作为影像密度的补偿,管电流量随着被检 体的密度和厚度变化而增减,称之为固定 管电压法。固定管电压法1955年由Funchs 创造。这种方法所使用的管电压比变动管 电压法中所对应的被检部位一般要高 10kV~20kV,而所用的mAs却成倍的降低。
-
28
(三)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
30
对上式两边同时取常用对数得:
lgE = lgK+nlgV+lgmAs-2lgr
X线摄影条件
-
1
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获得,与X线摄影条 件(exposure factor)的大小密切相关。 因而在制定合理的X线摄影条件时,既要
考虑被检体的组织和病变的特点,还要 选择恰当的X线质、X线量等参数,才能 获得具有最大量诊断信息的X线照片影像。
-
2
一、摄影条件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胶片的感光量:E
式中的R0表示不使用增感屏时所需的X线量,Rm表示 使用增感屏时所需的的X线量。
若用S1的增感屏所需的管电流量为Q1,那么用S2的增 感屏所需的管电流量Q2可用下式求出:
Q2
S1 S2
Q1
-
13
相对感度(relative sensitivity),其 意义是把增感率为40的CaWO4中速增感屏, 在某管电压下其增感率为100,其它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