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等级与破坏程度

合集下载

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

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

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1. 背景介绍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释放的能量所导致的地球内部振动现象。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地震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国家地震局制定了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旨在提高国家对地震应急的响应能力。

2. 等级划分标准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地震的危害程度将地震分为四个等级:- Ⅰ级响应:当发生重大地震时,国家地震局将启动Ⅰ级响应,此时各级地震局、市县地震局和地震监测预报机构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响应预案,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地震动态和应急处置建议,确保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

- Ⅱ级响应:当发生较大地震时,国家地震局将启动Ⅱ级响应,要求各级地震局、市县地震局和地震监测预报机构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地震动态和应急处置建议,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工作,有序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 Ⅲ级响应:当发生一般地震时,国家地震局将启动Ⅲ级响应,要求各地震监测预报机构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地震动态和应急处置建议,指导地方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 Ⅳ级响应:当发生小震时,国家地震局将启动Ⅳ级响应,此时主要是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地震动态和应急处置建议,指导地方做好地震救灾准备工作,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3. 等级划分标准的意义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提高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对地震应急响应等级进行划分,能够使各级地震监测预报机构和地方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能够按照相应的等级要求,有序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 实施情况截至目前,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实施。

地震发生后,各级地震监测预报机构和地方政府都能够根据地震的危害程度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1999)1 、范围本标准采用 12 等级的地震烈度划分。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烈度从Ⅰ 度到Ⅻ 度的在地面上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震害现象、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评定指标和使用说明,适用于地震烈度评定。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2.2 、房屋震害程度 damage degree of building地震时房屋遭受破坏的轻重程度。

2.3 、震害指数 damage index将房屋震害程度用数字来表示,通常以“ 1.00 ” 表示全部倒塌,以“ 0 ”表示完好无损,中间按需要划分若干震害等级,用 0 - 1.00 之间的适当的数字来表示。

2.4 、平均震害指数 mean danmage index一个建筑物群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所有建筑的震害指数的平均值,即受各级震害的建筑物所占的比率与其相应的震害指数的乘积之和。

3 、中国地震烈度表 (见附表)4 、使用说明4.1 、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Ⅰ 度-Ⅴ 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 度-Ⅹ 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 度-Ⅻ 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

4.2 、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室内人的感觉明显,应适当降低评定值。

4.3 、表中房屋为未经抗震设计或加固的单层或数层砖混和砖木房屋。

相对建筑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以及地基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中各烈度相应的震害程度和平均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4.4 、平均震害指数可以在调查区域内用普查或随机抽查的方法确定。

4.5 、在农村可按自然村为单位,在城镇可按街区进行烈度的评定,面积以 1Km 2 左右为宜。

4.6 、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表1 中国地震烈度表。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烈度和抗震等级之区别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2、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3、根据上述1和2条的理解,抗震等级和抗震烈度是不能对应的。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3.0.2条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子抗震次要建筑。

5、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级是根据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中建筑物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钢筋及抗剪切的起弯筋.吊筋等。

怎么样区分板的受力筋跟分布筋?以板的开间、进深跨度区分:如果是单项板,那么平行于短跨方向的钢筋是受力筋,平行于长跨方向的钢筋是架立筋。

如果是双向板,那么长跨、短跨方向的钢筋全部是受力筋。

以钢筋直径上来区分:钢筋的直径大的为受力筋,直径小的钢筋为分布筋;以布置上来区分:正弯矩筋布置在下的钢筋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钢筋为分布筋,负弯矩筋(如悬挑板)相反,在下的钢筋为分布筋,在之上的钢筋为受力筋。

分布筋: 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上部,与受力钢筋垂直。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标准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方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 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根据地震的强度和可能的影响,地震应急响应级别被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响应:当发生大地震,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启动一级响应。

这一级别的响应需要动用所有可用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全面的救援和恢复工作。

二级响应:当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虽然没有一级那么严重,但仍然可能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启动二级响应。

这一级别的响应需要调动大部分的资源和力量,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

三级响应:当地震的强度相对较小,可能对某些地区造成轻微的影响,启动三级响应。

这一级别的响应需要调动一定数量的资源和力量,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

四级响应:当有地震发生的可能,但预期的强度和影响相对较小时,启动四级响应。

这一级别的响应主要侧重于预警和防范工作,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这四个级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引言: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科学家们提出了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的相关内容。

一、抗震烈度抗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地面上传播时,产生的地面运动的强度。

抗震烈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分为I度至XII度共12个等级。

其中I度为不可感知的微震,XII度为破坏性极强的特大地震。

1. I度(不可感知):地震仅能被高精度仪器探测到,人类无法感知。

2. II度(微震):地震仅能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被少数人察觉到,但不会引起任何破坏。

3. III度(轻微):地震能被室内的人感觉到,室外的人多数不察觉,但不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4. IV度(较轻):地震能被室内外的人感觉到,但只会对一些低质量的建筑物造成轻微破坏。

5. V度(中等):地震能被大多数人感觉到,会对一些普通建筑物造成破坏,但不会引起重大灾害。

6. VI度(稍强):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一些房屋和建筑物造成破坏,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7. VII度(较强):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一些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8. VIII度(破坏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大部分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9. IX度(毁灭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几乎所有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引起大规模灾害。

10. X度(特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绝大部分建筑物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11. XI度(极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几乎所有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可能引发巨大灾害。

12. XII度(特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所有建筑物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巨大人员伤亡。

二、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用来评估建筑物对地震的抗震能力的等级。

抗震等级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分为一级至八级共八个等级。

里氏地震震级

里氏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释义:1.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简称震级。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四川汶川地震震级◢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震级的计算地震震级的计算见以下规定.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值应是指瞬时值.地震震级的规定 (GB17740-1999)监测中心检测征地震数据1、范围本标准是地震震级 M 测定方法和使用的规定,适用于地震测定、地震预报、防震减灾、新闻报道等社会应用。

本标准不约束科学研究分析使用其他类型的震级。

“ 地震震级M ” 是本标准规定的震级,其他类型地震震级必须冠以限制词与添置注释符号。

如:体波震级,近震震级,矩震级等。

地震震级用地震面波测定。

深震(震源深度大于 70 km )与小震不能用地震面波测定时,可用《地震台站观测规》( 1990)规定的测定。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

2.2地震面波surface wave地震激发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

2.3质点运动particle motion在地震波通过时,地球上任意点的运动。

2.4地动位移displacement of ground motion地面质点运动时,相对于原静止点的距离。

2.5质点运动速度velocity of particle motion质点运动时,其地动位移对时间的微商。

2.6震中距epicentral distance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

2.7量规函数calibration function在不同震中距观测点上用质点运动速度最大幅值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距离衰减所须加的校正值,其数值相当于在该距离上测得质点运动速度为1μ m/s 时相应地震的震级值。

地震级别及破坏力等级表

地震级别及破坏力等级表

地震级别及破坏力等级表地震级别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准,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大小来划分,常用的级别有里氏震级、贡多震级和MS震级等。

破坏力等级是衡量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程度,包括轻微、一般、严重和特别严重等级。

下面是地震级别及破坏力等级表:一、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美国地质学家里氏于1935年发明的一种地震强度表示方法,以震源处EW向上振动的振幅为基础,定义了一个用多少倍的强度表示震源处EW向上振动的振幅的单位。

常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和强弱。

1. 震级1.0以下:无法感知2. 震级1.0~1.9:几乎无感觉,只有极少部分人可以察觉3. 震级2.0~2.9:可以感觉到,但不太明显,不会引起任何破坏4. 震级3.0~3.9:可以明显感觉到,并有响声出现,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重大破坏5. 震级4.0~4.9:可以引起瓦片摇晃、门窗晃动,但是一般不会引起重大破坏6. 震级5.0~5.9:可以造成轻度建筑物损坏、瓦片掉落等,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严重破坏7. 震级6.0~6.9:可以引起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等严重破坏,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承受住地震的冲击8. 震级7.0~7.9:可以引起大面积地质灾害、房屋倒塌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9. 震级8.0以上:可以引起极其严重的破坏,如引发海啸、爆发火山等,对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打击二、破坏力等级破坏力等级是针对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程度而定义的,常用的等级包括轻微、一般、严重和特别严重等级。

1. 轻微破坏:仅仅造成了一些微小的损失,如家里的花瓶碎了或者书架掉了几本书。

2. 一般破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如房子的一些墙壁出现裂痕或者屋顶上的瓦片掉了一些。

3. 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如房屋的墙壁倒塌或者道路的毁坏。

4. 特别严重破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如建筑物的坍塌、桥梁的断裂等。

总之,地震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危险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等级与破坏程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8度,北京市烈度为6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

今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