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高考必背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高考必背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高考必背基础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经济30句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4.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5.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6.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7.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8.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9.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0.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11.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12.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明朝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13.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14.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15.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要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要点总结

必修一岳麓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P课本第2-3页)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⑷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P课本第3-4页)⑴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⑷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总结:宗法制的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P课本第6页)意义:⑴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历史必修2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 (人民版)

历史必修2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 (人民版)

经济史专题复习要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 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 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3)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 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 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 秦:灵渠(4) 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 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6) 隋炀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7)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3)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1)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

(2)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高中历史必修2_经济史_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_经济史_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知识结构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A生产技术与水利工程:B 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

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大量被开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生产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产品主要为自给自足。

不足:脆弱性;封闭性;保守性4评价:积极作用: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提高了农业产量,开垦了更多的荒地。

局限性:个体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

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政策;土地;技术;社会环境;水利;劳动力;商品经济。

C 赋役制度特点:交赋比例高,且不稳定;赋役名目繁多;农民受地主控制严格。

评价:1、赋税是专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徭役的征派是大型工程得以营建的条件2、农民负担沉重,破坏了正常生产,王朝后期往往引发社会动乱。

D 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主要归地主所有;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占有关系不稳定,土地买卖盛行。

消极影响: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导致农民贫困和社会暴动的根源。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 分类: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B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C 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进步,分工日益西化;产品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丝绸;瓷器;茶叶)D 影响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技术;市场;农业;商业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A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B古代商业发展特征:起源早不断发展;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和城市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受政府压制。

C 影响古代商业的发展因素:政策;市场商品货币交通城市农业手工业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A 重农抑商: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2、表现:重视水利建设;加强工商管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贬低商人地位。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考点分类必背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考点分类必背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考点分类必背板块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一、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推广;土地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列强人侵瓦解自然经济;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工作处于两年徘徊时期;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好。

6.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陆上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7.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8.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主要原因:人民生活相对贫困,限制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精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精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精编01古代中国的农业一、农业1、起源:由采集—种植。

地域分布:南稻北粟。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耕作工具的改进:原始时代:木耒骨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汉代:铁犁牛耕普及;唐: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犁耕技术的成熟。

3、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汋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明清:高转筒车4、小农经济:a概念: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b形成原因: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特点:自给性(以满足自我需要和缴纳贡赋为主);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主,交换少);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脆落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5、评价:积极:自给自足,因生活稳定,有较高的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消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保守性等特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的缓慢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阻碍了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6、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7、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a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b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c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通过土地买卖占土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d影响,土地兼并影响国家收入,引起社会动荡;e统治者采用“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8、土地经营方式(租佃关系)的变化:a原因:土地兼并;b发展,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便;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济形势;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主要形式;C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佃农通过抗租、减租斗争,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9、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1、春秋:管仲:“相地而崔征”、鲁国的初税亩;2、汉代的编户齐名,编户向国家承担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