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60年代出生的人们

合集下载

我们这一代 ---献给60年代出生的朋友

我们这一代 ---献给60年代出生的朋友

我们是经历科技进步最快、社会变化最大、生活方式变化最显著的一代人。

我们曾受过劳苦、挨过饥饿、经过彷徨、有过失望、做过美梦、谈过理想。

儿时有过“楼上楼下、电视电话、三转一响、西装革履”的期盼;大了享受过呼机、手机、电脑、互联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几十年间,入地(地铁)上天(飞机),超越了历代帝王的待遇;隐身(网络)亮像(视频),集结了千古神仙圣贤的智商!从当年骑自行车出门的美感,到如今驾汽车、乘飞机出
行的平常; 从漂洋过海的环球旅行,到旷世缥缈的虚无网游。

我们这一代,人生经历跨越了
几千年、生活品质超过了无数代!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兵荒马乱的战争、流离颠沛的逃亡、国破家亡的痛泣、妻离子散的悲伤,甚至经历文革也很短暂!
我们这一代,上小学、读中学虽说获得的书本知识不多,但压力小、在快乐中学习;还有幸
遇上了高考,赶上了计划分配,遇上了改革开放,就业有了多项选择。

特别是,我们还搭上了科技发展的末班车:聊微信,健康快乐每一天;搞网购,新奇物品送
身边;打滴滴,专车接送自动付;常聚会,同学朋友乐翻天……
我们这一代,似乎经历了几十代。

值!很值!没白活!知足吧! 能活在当今,是我们的幸运。

中国人,是我们的骄傲!。

献给60后一首诗

献给60后一首诗

献给60后一首诗我乃六零末,今年五十多。

生在土瓦房,吃饭四方桌。

吸的是母乳,牛奶没见过。

稻草垫床睡,兄弟同被窝。

卫生不太好,跳蚤特别多。

萝卜南瓜汤,炖它一大锅。

锅里若煮肉,能吃一斤多。

长到七八岁,抱凳去上课。

没有幼儿园,直接上小学。

写字用铅笔,没有文具盒。

一盏煤油灯,兄姊围一桌。

走路到学校,风雨无阻过。

胖瘦无人讲,穷富没人说。

男女同桌坐,从不送秋波。

见到倩女生,手脚打哆嗦。

没说半句话,脸红到颈脖。

读书靠自觉。

老师不补课。

只有两本书,语文和数学。

寒暑假期到,放牛喂鸭鹅。

深知父母苦,帮助干农活。

农忙收割季,烈日皮晒脱。

山里野果多,味好又止渴。

河中多鱼虾,沟渠有田螺。

村里塘干了,捞鱼用蔑箩。

中暑得感冒,不用针和药。

伙伴在一起,情同亲姐哥。

女娃跳绳乐,男孩打陀螺。

下河摸鱼虾,当众把裤脱。

稍有空闲时,上树掏鸟窝。

同伴吵了架,转背能撮合。

和好就握手,怒气也不多。

外面犯了错,回去不能说。

谁若不守信,再见敲脑壳。

进田摘黄瓜,经常偷水果。

家乡风俗好,主人不多说。

最爱看电影,路远亦奔波。

没有板凳坐,站也乐呵呵。

夜晚看电影,白天干农活。

看过地道战,台词背很多。

所有抗战片,八路没败过。

打倒小日本,八路是帅哥。

如今添白发,眼角皱纹多!再看自己仔,伤心眼泪落!又是一代人,如同天地脱。

跟他谈从前,认为是胡说。

观点不相同,劝我莫啰嗦。

此生已半辈,儿女自蹉跎!替他做牛马,有的还发火。

万事皆由命,自己开心过。

保健放第一,余年不太多。

现在不想通,太阳同样落!。

六十年代的童年

六十年代的童年

一起走过的胜利童话童年是美好的,它处处透出人性的真、善、美,没有思想负担,无需掩饰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并快乐着。

诗人说:眼里有泪,心中才有彩虹!出生在60年代的人,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饿。

虽未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也未经历过讨饭,但童年在物质上的清贫还是那样的记忆犹新。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没东西吃,小时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人们买肉偏拣肥的买,瘦的多好吃啊!最不爱吃的就是炖白菜,一点油星没有。

那时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宏观计划,微观调控,以各种票证提供有限的物资供应,什么粮票啦、肉票啦,布票、线票、粉丝票,总之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我们从未听说过什么蛋糕、冰淇凌之类的东西,更不知道德克仕炸鸡、麦克汉堡。

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盼望过年,因为一到过年就能吃到很多平日里吃不到的东西,例如:肉、饺子、白面等.现在的人们对玉米面情有独钟,认为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而将其视为餐桌上的上乘佳品。

而我们那时每天每顿的食物就是玉米,俗称苞谷。

早点是苞谷粑粑,中晚两餐是苞谷饭,还常常以老南瓜加玉米面。

其实,玉米也不是每天都有的吃。

还有另一种主食是地瓜,现在的人吃地瓜也是一种享受.过去,冬天的时候一天三顿饭全是地瓜、咸菜,有时是地瓜干(一种用地瓜切成的片晒干了,便于储存).那时候平时只有生病了才可以吃上一点白面面食,剩下的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或家里有什么重大事情(红白喜事、生孩子等)的时候才可以吃上白面.记得有一次姐姐病了,母亲给她做了一碗面条,我就跟母亲说:“我也要生病”。

童年时我们好象一只放飞的燕子,到处溜哒,大人也没有时间管束我们。

田间地头都留下了我们小伙伴的身影,我们常常会在田边挖有一种草根,这种草不知叫什么名,用水洗净吃起来特别的甜,还掐一种叫刺苔的植物吃,还有许多我们也叫不出的植物名字,但吃起来特别好吃,有酸的、有甜的.如果村庄上哪里有桃树等果树等,我们都会如数家珍,乘人家大人不注意时,会越栅墙而过,将偷来的野毛桃装入汗衫中,汗衫扎进短裤里,鼓鼓襄襄的一大包,快速地溜走了,那时也不管毛桃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也不管脚下会被树枝划破,心里只想将这“圣果”拿到手,比什么都强。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比较的特殊,他们既继承也创造,既吃过苦也享过福,既赶上了“文革”,也赶上了改革……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不一定都见过“红卫兵”,但基本上都当过“红小兵”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差不多都穿过哥哥姐姐穿不了的旧衣服(老大可能除外)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穿过或者见别人穿过带补丁的衣服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开始的意识里是应该先买好布料,之后才有新衣服裤子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穿过亲人缝制的鞋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至今仍能说出那几部样板戏的名字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对小人书有深刻的记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知道什么是“纯蓝”,什么是“蓝黑”,什么是“碳素”,什么是“英雄”,什么“驼鸟”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学骑自行车的场景都有清晰印象,且知道有的自行车向后蹬是刹车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玩过甚至自己做过“万花筒”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听过“广播剧”或者“电影录音剪集”等节目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吃过被掺过白砂子的大米,都硌过牙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虱子及“四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听说过或者见过什么是防空洞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多数都有过吃不饱饿肚子的经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在银幕的反面看过电影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66年发生的事可能记不太清了,但对76年发生的那些事一定记得贼清贼清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曾把“实现…四化‟”当成最幸福的生活,以至于幸福到任何事情只须“一按电钮……”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曾觉着出差时应该提着上面印着“上海”或者“天津”大楼字样的旅行袋。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的名字里都有共同的痕迹——卫东、向东、文革、建国、建华、国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中国曾有另外一版歌词的“国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全都清楚盼年是怎样的滋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怎么也不能完全接受,曾经遥不可及的2000年,竟然已经过去了十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有与同学骑车出游的经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提到“砖头收录机”和“红棉牌吉它”,都会觉得十分亲切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初学电脑时发现它的屏幕是绿色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般人通常都会选择用拼音输入而不愿意学五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着与小小的、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的一段故事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带锯牙齿边儿的黑白照片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知道“大寨”和“草原英雄小姐妹”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最初心中的英雄就两个: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孙悟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写信与读信,收信与发信,拍电报与收电报,印象极深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到邮电局排队等过长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军队怀有敬意和感情,且从一开始便坚持认为解放军的军装只是绿色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时至今日有时仍会一不注意把俄罗斯叫做苏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来不认为“918”是吉祥号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通常都是上了大学或者结婚以后才穿上皮鞋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其实潜意识里很难接受火车的不冒烟和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知道或者穿过喇叭裤,听说过或者跳过摇摆舞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曾经把维生素粒和塔糖当做与糖块儿差不多的东西来对待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见过上面有主席语录字样的方形镜子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看到电影或小人书中的人物后,首先要做的是断定其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用过转盘拨号的电话,甚至于是用手摇的那种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捡到过钱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写过日记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开始在脑子里想到的天安门都是会放光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虽说有点保守,但多数人是比较有责任心的,还愿意管兄弟姐妹之间的事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孝为先”,而“听话”则是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节俭但不小气,利己但不损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回答长大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当科学家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学英语单词时,很多都用汉字音标注过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被选上当班长的,通常都是让人觉得成熟正直,但学习却一般,基本考不进好学校的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叫“老爹、老妈”和被叫做“老爹、老妈”,其实都不是太乐意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曾经觉得张瑜和郭凯敏是最完美的恋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曾经认为冰棍的品种只能有山楂、奶油和小豆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很怀念能买根冰棍的两分钱和能换一个鸡蛋时的五分硬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除了回族基本都吃过猪大油做的菜且觉得特香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最痛恨的是日本鬼子和秦桧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认为“刘文采”是坏人,“刘文学”是好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见过犯人游街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对“特务”一词有印象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般都不怎么排斥农村和农民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曾觉得“成分”一栏中填“贫农”是政治上光荣的表现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老山前线和猫耳洞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就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够单独有个自己的房间,甚或一辆属于自己的单车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般人都做过饭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试图通过储蓄来得到更多的钱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把自己的第一个月的工资送给父母,以示长大和报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比较有孝心的一代,甚至连成家这样的事都会首先考虑使别的人感觉到更满意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越来越品味出唐诗不如宋词来得有意境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怕自己的父母随时会离己而去或者已经接受了父母的离去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想趁自己还不算老多走几个地方转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在为孩子上中学或上大学或工作或婚恋而忙碌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既听得惯胡松华也听得惯小虎队,甚至于周杰伦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老三篇”是什么,也大都知道“老三届”是怎么回事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开始都认为“孔老二”不是好东西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臭老九”指的是什么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和“社员”的概念,也知道“供销合作社”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总认为“国营”意味着的是更高的可信度,“八级工”是工人的最高境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还记得“小喇叭”节目,也记得“知心姐姐”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既喜欢装成熟,又喜欢装年轻,既喜欢被叫做“老某”,又怕被人叫做“老某”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开始慢慢把精神的东西看得比物质的东西重要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目前仍徘徊于现实与浪漫之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经基本上越来越知道自己是谁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谨此献给1960—1969年出生的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谨此献给1960—1969年出生的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谨此献给1960—1969年出生的人一批横跨44岁到53岁的人;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一批喜欢怀旧的人;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是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是最后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是最后一批相信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

生于60年代,我们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生于60年代,我们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生于60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

生于60年代,我们见证了许多: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蛤蟆镜来了;世界改变着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我们经历了许多: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经历了四人帮垮台;经历了女排三连冠;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一首勾起我们许多美好回忆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20多年前,我们曾怀想:20年后,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么的美好;曾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现在大的有五十三,小的有四十四。

上学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

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重磅“zhayao包”来,轻松多了。

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

献给正在衰老的六零后

献给正在衰老的六零后

献给正在衰老的六零后刘毓民突然间,见到了不少同学朋友和曾经的同事,浮想联翩了。

怀念逝去的岁月,怀念经历过的人和事。

现在见一面,的确很不容易了。

如若不是他们年终在这儿体检,也不知道牛年马月能遇到他们。

现在相遇相聚,的确不容易了。

各自的生活境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抽专门时间探友走朋,是不现实了。

我们成了蜗牛,背负家庭的巨壳,在未知的迷茫中探行,还得际遇诸多挑战。

年龄大了,人也惰性了,缺乏了曾经年少时的活力。

人懒了,好静。

人老了,怀旧。

人无进取精神了,趴窝。

大家在一起,操心的是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金的可能变化问题。

问候最多的,也是彼此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问题。

最关心的,是各自孩子的未来状况和发展情况。

独生子女的,则考虑孩子的落脚城市,然后考虑自己老年的归宿。

我们是受过苦难的一代,不知疲倦打拼的一代,支付青春透支健康的一代,用生命和心血,为子女垫坑斩棘开路的一代。

我们之中,的确不乏优秀者。

但我们很少有自私者,享乐者。

我们从节衣缩食的日常压缩中,积攒我们的心血,然后甘心情愿在孩子使用时一股脑拿出。

我们是把岁月和时间碾碎揉搓成松弛皮囊的群体,是把苍桑和苦难埋在心里的一代。

我们,一个个韶华尽逝;我们,一个个人老珠黄。

我们的奉献和爱心,已经变成连我们都不想看的苍老容额了。

皱皱巴巴的皮肤,拉皮拉不展了,鱼尾眼角,用粉填不平了。

我们是曾经吃不饱穿不暖的六零后。

是被改革之风吹昏头脑迷途失津的一代。

我们曾经快乐过,也曾经徬徨过。

我们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摸爬滚打。

因为我们有理想,有美梦,有追求,有责任,我们用营养不良的身躯,支撑起的是,今天的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幸福生活。

我们躬背了,我们眼花了,我们枯萎凋零了,我们已经很难演奏雄浑高亢的奋进之曲了。

我们固执了,任性了,迟钝了,脆弱了,就连我们人生的步履,也蹒蹒跚跚了。

我们的唠叨太多了,我们也动辄招致我们后人的责难和厌烦了。

我们的心室越来越小了,心眼不如鸟雀了。

我们的睡眠少了,我们的磕睡也变得随时随地了。

写给所有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的朋友

写给所有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的朋友

写给所有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的朋友致所有中老年朋友:这辈子,你最对不住的人是谁?看完顿悟!2017-09-19新老人这篇文章,写给所有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的朋友!建议大家认真品读,细细领会!时间过得真快,走着走着就成爷爷奶奶了。

这一辈子,回头看看:为祖国,我们上山下乡,把北大荒改造成北大仓。

为家庭,我们早出晚归,摸爬滚打自己开创天地。

这一辈子,用心看看:上有老,我们孝顺他们,为他们养老送终。

下有小,我们还“孝顺”他们,为他们带儿带女。

唯独就是没怎么好好为自己。

这一辈子,最不容易的是自己: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劳碌,病了得撑着,累了得扛着。

每天兢兢业业,省吃俭用,烦了得憋着,痛了得忍着。

最辛苦的人是谁?是自己!最对不住的人是谁?是自己!这一辈子,我们的收获也颇多:除了没人疼,全身哪都疼;除了没钱花,活得挺潇洒;除了没背景,身边都是景;除了靠自己,靠谁都不行!亲爱的朋友,现在我们退休了,或者将要退休了,折腾了前半生,好日子开始啦。

我们一定要把握机会,摆正心态,调整状态,开始为自己过活,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最“潇洒”的新60岁!时间有限,日子过一天少一天。

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

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何不咋开心咋活?以后的日子,请记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累了就休息,烦了就发泄,不为不值得的人伤心,不为不值得的事生气。

我们可以学诗词书画,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我们可以唱歌跳舞,舞出青春的婀娜多姿;我们还可以去旅行,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都看个够!真的不要再犹豫了。

反过来想想,我们还能折腾多少年?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应该珍惜我们还能跑、能跳、能闹的日子?剩下的时光不长,余下的日子不多,好好为自己活一次吧,别想那么多!我们这一代,是最独特的一代,我们的时代走得太坎坷,我们的生活过得太坎坷。

新的一年,致生于60后的我们!

新的一年,致生于60后的我们!

新的一年,致生于60后的我们!不知不觉,春节已至全家团聚,喜气洋洋可对于我们60后来说年,总有那么一丝若隐若现的惆怅中新社记者任海霞摄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每逢春节我们便忙成了陀螺:既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又要孝敬家中老人东跑西颠办年货亲戚走动招待忙年,是幸福喜庆的可也是疲惫的中新社记者张勤摄街坊家孩子来拜年时脱口而出的“爷爷、奶奶过年好!”倏地让我们意识到60后的自己已渐渐老去了然而,就算老了又如何?我们的子女已长大成人家内家外独当一面我们的父母老当益壮精神矍铄幸福安详陈超摄用辛苦换来父母的安康!用汗水换来孩子的成长!谁说这不是人生的成功?谁说这不算中年的辉煌?年夜饭时看到忙着玩手机不屑于吃饭的小孩子发现现在的“年”和以前真的不同了中新社发汤彦俊摄60后小时候,物质不丰富很多人甚至营养不良因此他们期盼着过年一锅炖肉、几盘饺子足可以让他们欢喜好久时光荏苒,岁月穿梭祖国的高速发展和我们的努力拼搏为家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红红火火摄因此,咱60后其实蛮应当为自己骄傲我们为70、80后做出了榜样养育了90后甚至00后不论咱多么普通平凡只要挑起了生活责任的重担就是值得骄傲的高山!可正因为背负了太多60后,挺苦身体慢慢不如70后、80后可依然是家里的顶梁柱还不敢像老人那样糊涂大事小情,还得细心做主王斌银摄久经风雨的我们最懂得心态的重要生活已经够累何必让心灵不堪重负心宽一尺,路宽一丈有多大碗,盛多少饭有多大力,干多大事只要无愧于心地活着就是成功人生王彩凤摄现在,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又要踏上归正途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就让我们暂时忘掉压力开开心心过大年祝咱们所有60后:家庭美满事业旺笑容满面体安康万事顺利合家欢心想事成百事兴新春快乐,吉祥如意!作者:小新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谨此献给1960—1969年出生的人各位同学们/室友们,新年快乐哟,都好好地生、快乐地活哟!进入2012,我们多数人至少虚龄已半百,年前看到这篇文章,颇有感触。

那个年代经历的事情,都回到了眼前。

其中很多电影是周末端着凳子去大礼堂看的,当然还有大操场。

好多文学作品是在宿舍的被窝里看的,室友们恳谈至深夜的。

好后悔没把我那寸裤脚管的喇叭裤留一条做纪念,好想还扎着小鹿纯子的发型跑出去不被人鄙视;好怀念当年的书信传情,期盼着、暧昧着、委婉着、但深情着、仗义着。

我们60后出生,0年代读大学的人,虽然生活清贫,朴素,但也温饱平实。

没有求学的压力,没有就业的压力,没有买房的压力。

好有幸福感哟,你们说呢?生于60年代一批横跨0岁到9岁的人;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一批喜欢怀旧的人;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是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是最后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是最后一批相信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生于60年代,我们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生于60年代,我们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生于60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生于60年代,我们见证了许多: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世界改变着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生于60年代,我们经历了许多: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经历了四人帮垮台;经历了女排三连冠;经历了9年学生运动;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当我们大学时候,上大学不仅不缴费,还有足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费用和补助;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统一分配的,房子是单位分配的;但是,60后也有很多无奈: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教育子女的时候,碰上了会说“外星文”的90后;当我们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碰上了只会让人照顾的90后。

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勾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20多年前我们曾怀想:20年后,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么的美好;曾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现在大的有四十九,小的有四十。

上学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

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重磅“zhayao包”来,轻松多了。

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六十年代的人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

在“五七”指示的光辉照耀下,我们背诵着毛主席的教导“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们从小就熟知自己的家史,与刘文彩之类的大恶霸不共戴天。

我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

? 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物。

?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

电影只能看到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

记得当时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没有理由不使我们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全世界那三分之二依然饱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无产者而感到难过和不安。

国产电影自然是以八大样板戏为主,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使人至今仍然难以释怀。

后来有了《决裂》、《春苗》、《战洪图》、《红雨》等一批带有强烈左的色彩的政治电影。

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
收音机进行传播,另外,就是《新闻简报》。

每当看到已显虚弱、苍老的毛主席无声地出现在银幕上会见外宾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拍着巴掌,为自己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默默祝福。

?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大都记得难忘的1976年。

三颗巨星陨落,一年之中我们同全中国亿万人民一样,经历了三位领袖逝世带来的无限悲痛,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和金色十月的无比喜悦。

我们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窝棚里写作业;我们为毛主席戴黑纱,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举起标语小红旗,上街游行,欢呼打倒王张江姚……? 天亮了,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

那时候,李光曦演唱的一首《祝酒歌》最能表达这种喜悦的感情。

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大会的召开,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欢欣鼓舞。

郭老那句“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无数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激励着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发愤读书,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世纪末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刻苦攻关。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帅的一首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成为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没有人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

那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出山,被历史地推上了政治舞台。

他的复出,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

? 一时间,八块样板戏不演了,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听不见了。

一批反映文革期间受害,生离死别和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诞生了。

《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爱情啊你姓什么》、《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花》、《戴手铐的旅客》、《等到满山红叶时》、《第二次握手》、《红牡丹》、《庐山恋》等等等等。

有电影,就必然有插曲。

那时候的电影插曲实在是美,每每想起或唱起,就心潮起伏,情绪激荡,李谷一也成了我们梦中的歌神……那时候高跟鞋、“飞机头”、喇叭裤、摇摆舞被普遍视为叛逆和异端。

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谓靡靡之音还被斥之以黄色歌曲。

那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种“伤痕文学”,主要是讨伐“十年动乱”对人性的扭曲。

文化艺术又一次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产的《敌营十八年》、日本的《血疑》、《命运》、《排球女将》、英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视连续剧热。

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电影《少林寺》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街上一下子出现了无数个光头觉远。

那港台的武打录像片充斥着一间间低矮简陋的录像厅。

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时的一本叫作《武林》的杂志,创造了全中国期刊订阅、零售之最。

香港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异常火爆,尤以《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人在旅途》等为代表。

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

以前凭票、卡供应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已不再紧张,人们的着装也逐渐从千篇一律的灰、蓝、黄而变得亮丽多彩。

姑娘出嫁的条件,已成为“三十六条腿”和双卡录音机、双缸洗衣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了。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后一批能够全部看完历届“春节文艺晚会”的人。

也正是从那时起,“春晚”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们每年除夕的热盼。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董文华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响了讴歌最可爱的人,这一新时期最响亮的主旋律,对越反击战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如今大都已经步入中年之旅,成了单位和社会的中坚。

往事如过眼烟云,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我们同前人、后人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原则。

回忆过去,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

回忆过去,会使我们在观照历史的同时,寻找出更符合于我们时代特征的精神和境界,使我们更加为生于六十年代骄傲和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