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 第2讲明确文体特征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第2章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第2章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9/141
甲骨文发觉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中国文字学改造。汉代以后中国文字学家 崇尚许慎《说文解字》,传统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因为北宋以来金石 学发展,尤其是对金文研究,已不停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文字学进行补 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研究深入深入,使《说文》权威性受到了极大冲击。 甲骨文发觉提供了汉字早期形式,其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 令当初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 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7/141
甲骨文发觉也使《史记》之类历史文件中相关中国古史记载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觉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 迁《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 纪》中所统计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 疑古思时尚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可靠程度,也使 历史学家开始摆脱迷惑,对古典文件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18/141
虚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区分清楚起来。小说中故事能够来自想 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 居时候,小说家能够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 见阳光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历险故事,不过,一名水手可能要历经千辛万 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见 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时候,他本人就是 故事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趣味性和可流传 性,与传统故事方式不一样,小说家普通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 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讲述目标。
近年课标卷高考所选叙述类文本,多是史论与文论等含有一定考订性文 章,文中不但有着作者独到看法,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信息量大,语言规范, 有着鲜明个性特色。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ppt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ppt

“ 果 ” ,“ 果 ” 说 成 词语。
重点关注“因为”
“因”。
“因此”“由于”
“因而”等词语。
指故意把原文
混淆 时态
中尚未确定或 还未实现的设 想或推测说成
既成事实。
选项中经常会出现
“已经”“曾经”
“过去”“现在”
注意已然与未然、或然与
“目前”“将要”
必然的辩证关系,关注选
“尚未”“之前”
项中出现的关键性的或具
致)”等。
阅读示范
一、阅读指导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 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 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 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 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 (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 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 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三、真题示范
真题文本
阅读提示
(2016·全国Ⅲ卷)文学中有历史。①当今历史学家大 ①这是本段
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 的论点。
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 ②对比论证,
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用以说明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五四”前
解。
添(添加)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优质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优质课件

信息 筛选 推理 判断
题号 选项
原文比对
考点
根据 A.苏轼将绘画从对物象的再现 ④将绘画从对物象的再现中解放出来,
原文 内容 ,下 列说 法正 确的 一项 是( 找错 误点 、排 除)
中解放出来,用以“寄兴写意 ”,表现内心, 他的《枯木怪 石图》中蕴含了郁结之气。
B.稚拙才是巧妙,巧妙返成稚 拙,由此可见花光老僧开创的 文人墨梅比“世 人”敷色之梅 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
学习目标: 1、掌握论述类文本的知识点,考点。 2、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难点,掌 握答题技巧。
知识回顾 先看题目,明确题干正误与关键信息。 第一题需要筛选信息、比对细节。
识别常考陷阱:(因果混乱、绝对化、扩大缩小范围、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是非、于文无据 (无中生有)、时态混淆、逻辑混乱等);
第二题考查论点、论据(道理、事实,论点与论据对应 的关系)、论证方法(举例、引用、对比、比喻、因果 等)、结构(总分、并列、递进、对照)和论证语言 (严谨)等;
第三题是推理判断题(于文无据、无中生有、逻辑混乱、 时态混淆、绝对化等)。
一、走进月考
题号 选项
考点
下列 A.北宋时期,在欣赏和表现枯物之美 对材料 方面,苏轼有示范作用。他引领文人
育着希望,而生命的极点,就是真正 因
它过过衰由出通自自落花与过己己的光“世自的的开 老人身 枯 丑始 僧”敷的 萎 陋。 开色衰 , ,创之朽 隐 隐的, 含 含文梅隐 着 着人相含 一 无墨异着 种 边梅的活 生 的,趣力 机 美已味; ; 貌表。通 通 ;现
果 于 文
通老死过子亡荒并、怪不 衰,是朽隐 一、位含枯怪着槁异一感的种兴哲亲趣学切,家。老,子只认对为,无 据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示范课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示范课件
• 该考点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考查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难度适中,而简答题 的难度稍大一些。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考点总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指 代性词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非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所表达的特定 的意义。
• 具体来说,“重要概念”常常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 反映文章深层意义的词语;③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④对文章结 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⑤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展现具体语 言环境的词语;⑦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如第5段中说“数字化信 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第6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 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 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 摇。
考情分析
年份 卷别
选篇
题材 题型/分值
全国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 卷Ⅰ 的保护与传承》
人文 3道单选题,9分
2019 年
2018 年

高中语文高一论述性文本阅读2文本论证分析

高中语文高一论述性文本阅读2文本论证分析
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③一文一般只有一 个中心论点。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 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 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 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 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
“结论 ” ;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
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本论是论述类文本最关键的部位。其内部层次有: 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 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②对照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 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就是以列举事例、数据来证明论点。其优点是具
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
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
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
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该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论证分析题》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论证分析题》

【对点训练】 判断下面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选项:文章举《孝经》《四书》为例,论证了古代教育中的乐 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段: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古代教育中的乐 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 终目标的。《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 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 中被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 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答:
[典例1] 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选项:节日在乡土社会中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它让人与人、人 与自然、生者与亡者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弹性”的三个层面的同时也指出了“建构城市命 可知对应全篇。
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分析正确。 答案:C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亮出“文明弹性”的话题,再提出见解,提醒 人们要关注文明弹性的问题。 B.作者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三个维度,充分论证 了文明弹性的意义。
C.第三段从两个层面论述城市制度对新兴城市和已发展城市的 不同意义,说理透彻。
D.文章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 证合理,结构完整。
D [这篇文章理论性很强,主要是理论论证,辩证说理。]
答案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
解答论证分析题“3 步骤”
☞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的题目。
文本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1.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在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2)在文章的开头。

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例如在《谈骨气》这篇文章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

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文章的结尾。

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1)常见的论证方法有: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二、落实论述类文本的三步读文法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读文的重点应放在厘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

三步阅读法如下:第一步:边读边标出3类关键词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在行文中往往精心选取3类词语来强调要表达的内容,有时还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词语暗示文章的思路,读文时,要能迅速捕捉到并标示出来:在阅读过程中,要梳理的关系有两类,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读完全文,根据前两步落实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形成全文的行文结构图。

也可根据第2题四个选项对于文章论证关系的分析,进一步矫正所画结构图的相关要素。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拿来主义⎩⎪⎪⎨⎪⎪⎧ 破⎩⎪⎨⎪⎧ 闭关主义(排外)送去主义(媚外)立⎩⎪⎨⎪⎧ 破(三种态度)⎩⎪⎨⎪⎧孱头——逃避主义 混蛋——虚无主义废物——投降主义立(拿来)⎩⎨⎧占有——使用(鱼翅)挑选——存放(鸦片)创新——毁灭(烟枪、烟灯、姨太太)从此结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全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

真题示例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①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②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③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①,“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②,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③,“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①,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②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③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①,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②,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③,数字化记忆◎信息提炼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④。

因此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构画行文思路]被遗忘权⎩⎪⎪⎨⎪⎪⎧总⎩⎪⎨⎪⎧“被遗忘权”的内涵大数据对记忆与遗忘的影响“被遗忘权”出现的意义分⎩⎪⎨⎪⎧对“隐私”的影响: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对“记忆”的影响:能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对“主体身份”的影响: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数字 化记忆的抵抗[尝试答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解析B.强加因果。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文章第一段中说:“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也就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

C.以偏概全。

文章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

D.曲解文意。

此项说法不符合文意,“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解析D项,张冠李戴,文章不是“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本文讨论的话题是“被遗忘权”。

文章的论述结构如下:首先,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引出了“被遗忘权”的定义。

接着,第二、三段具体阐释“被遗忘权”的重要意义。

最后,第四段通过论述“被数据化”的不利影响,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要“适度的、合理的遗忘”,再次强调“被遗忘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解析B.曲解文意。

原文第三段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并没说“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2019·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

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

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

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

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

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

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

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

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

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

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

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

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

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