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先生访谈

合集下载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钱伟长:科学巨子传奇人生钱伟长,为中国人熟知的科学家,“三钱”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岁的一生。

这位爱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犹如一条大江,时而浩荡,时而曲折。

像很多同辈的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永远是他事业的指南针。

战争的苦难,或者政治厄运,始终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了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

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从理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

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

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

“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

”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

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

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

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

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

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

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

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

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

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从科学家到教育家的钱伟长

从科学家到教育家的钱伟长
后 出 国 留 学 的独 立 生 活 有 很 重 要 的影 响 。
期 , 与 钱 学 森 、钱 三 强 一 起 被 周 恩 来 总 理 誉 为 “ 钱 ” 。 1 5 三 94 年 , 钱 伟 长 和 他 的 学 生 合 著 的科 学 专 著 《 性 圆 薄 板 大 挠 度 问 弹
题 》 出 版 , 在 国 际 上 第 一 次 成 功

钱伟长(92 0 日-00  ̄3 E),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 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 11年l月9 21年7 0 I ・。他长 期从事高等教 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 学技术人才作出 了 要贡就 他 与钱学森、钱三强囊、 重
并称 “ 三钱”。钱家之所以会人才辈出,钱伟长先生的解释是: “ 我们钱氏家族十分往意i教 菊京 _一 8 c :
田 园 之 间 , 享 受 山 林 之 趣 ; 或 到 城 中 书 摊 书 店 选 购 图 书 , 或 瞻 仰
镇 第 一 初 级 小 学 校 长 职 位 后 , 就 带 着 钱 伟 长 走 马 上 任 了 。 后 宅 小 学 是 住 读 , 7 的 伟 长 便 开 始 过 岁 上 了 半 独 立 的 生 活 , 这 对 他 今 后 个 人 的 成 长 、 尤 其 是 他 大 学 毕 业
训的指引 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他认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培育人才l 遮 j
根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确实,从他的成长轨迹上,看得出来,家庭教育对于人的・生起着至饕鼙
耍 懒 叠、 誓
从科学家到教育家 的钱伟长
文/ 黑珍 珠
读 书 , 靠 从 钱 家 的 义 庄 领 取 粮
钱 伟 长 在 叔 叔 的 熏 陶 下 , 背 了很 多 古 文 和 古 诗 , 后 来 还 读 了 许 多 儒 家 著 作 , 如 四 书五 经 等 。 钱 穆 也 住 在 学 校 里 , 那 时他 最 感 兴 趣 的 是 读 欧 洲 文 艺 复 兴 以 来 的 各 种 著 作 。 他 钻 研 学 问 时 , 总 要 钱 伟 长 陪 伴 在 旁 。叔 叔 看 的 西 方

力学大师钱伟长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

力学大师钱伟长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

力学大师钱伟长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每个人的认识不尽一样,是教育界长期以来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我讲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我所熟悉的一些人的经验。

一、不要死记硬背。

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

指学习的时候要思考相关的问题,不边学习边思索,会什么也学不到。

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可是常常被很多人忘了。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书法、画和诗“三绝”的著名学者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官时,发现一个十五岁左右的贫穷青年,天资很好,过目不忘,很多东西念过一、两遍,就可以准确背诵出来。

可是郑板桥提个相关的问题,这个青年人支支吾吾地回答不清楚。

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青年更是答不上来。

他发现这个青年人完全是在靠记忆进行学习。

郑板桥就给他讲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告诉他,学习一定要思考,不能靠背诵,不然是不会有出息的。

后来这个青年人完全放弃了过去死记硬背的念书方法,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在乾隆中叶,考上了状元。

这个故事说明,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而且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

这样,一辈子才会不断进步,永远向上。

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考题都是有范围的,而且还有温书的重点,这实际上就是让你去背,鼓励学生去背书。

小学毕业考初中,初中毕业考高中,考的成绩能拿到多少分,就能进重点中学,在这个分数线以下就只能进一般的中学。

大家为争取进重点中学,只好死背,中、小学生都是靠背书过日子。

这些背下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我说一点用处也没有!在你们这些大学生中,有很多是高分考进大学的。

可是进校以后,我们发现其中不少人是高分低能。

在中学时靠背书过日子,大学的书太厚了,背不下来了,他的学习必然感到很困难,觉得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我听说很多大学里都有那么一批学生神经衰弱,睡不着觉。

这就是上大学后,仍然采取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产生的后果。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

我小时候也很能背书,我背过很多老书。

钱伟长:“用好刀杀最难的问题”

钱伟长:“用好刀杀最难的问题”

钱伟长:“用好刀杀最难的问题”2010年08月03日上世纪90年代,钱伟长的一次演讲登上杂志,作为卷首篇。

从中可以窥见他60年科研的心得。

“不要做刀匠。

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

”钱伟长告诫听众。

“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

”他说,“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

“杀最难的问题”,这是这位科学家的秘诀。

力学家李家春院士说,钱伟长的力学成就,就在于他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二十世纪航空航天的兴起,催生出一系列力学难题需要解决。

冯·卡门以及他的许多学生,面对着制造飞机和火箭的种种不确定性,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数学工具。

钱伟长和钱学森等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科学的成功。

飞机火箭上天作为成功的标志,这才是学术的硬道理。

关于这一点,钱伟长在《八十自述》也有过论述。

他这样描述半个世纪前导师辛格和冯·卡门遵循的研究逻辑:“他们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不惜跳进数学这个海洋来寻找最合适的工具,甚至于创造新工具。

”钱伟长写道,“Synge教授甚至说:你们应该有捏着鼻子跳进海洋的勇气,但应该懂得避免淹入海底,懂得在完成任务后爬上来,寻找新的物质运动的主题。

”从导师那里体会到的学术精神,钱伟长秉持终身。

他曾经说过:“我没有专业”,但他同时又自我评价说:“我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这份自信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在解决问题,在“做屠夫”。

正因为他解决了问题,后人评价钱伟长,提到的不是他发了多少篇SCI,而是他做出的实在贡献。

比如说,他的摄动理论和变分理论,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可以简化大量计算。

少了他的成果,中国制造的飞机就上不了天。

他研究坦克电池,没出什么论文,而是建了一家电池厂;他研究汉字计算机编码,也没出论文,出的是一套“钱码”;他研究河口冲淤,也没有出论文,而是把灾害消灭掉了。

就如他曾经告诫学生的,在选题上“目光要远大一些,不要去搞那些没有应用背景的雕虫小技。

钱学森之问与钱伟长之答

钱学森之问与钱伟长之答

大师钱伟长仙逝,《钱江晚报》昨日采访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为中国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丘院士倍感伤感。

他说:“为什么中国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钱学森之问,症结在于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

”虽然中国科学界至今无缘诺贝尔奖,但是钱家却已经捧回诺贝尔化学奖。

钱家满门皆才子,如钱伟长先生所说,“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钱家的学问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因此,回答钱学森之问也非钱伟长先生莫属,从家的智慧看国之难题,或许会有飞来之笔。

少时,钱伟长追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

学了啥?看得是四书五经和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经典。

试问,考试满分的中小学生可曾读过《大学》、《中庸》,有谁知道卢梭、黑格尔?待到考大学,英文0分,物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文史满分,结果收到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五份录取通知书。

如今,这份成绩单只能接受“家里蹲大学”的命运。

进入清华,他又中途从零开始投入物理专业门下,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

因此钱先生质问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

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

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

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应试教育是“残缺的智育”,何谈大师,唯有工匠。

纵观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和国学界的“两钱”(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一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正如康德的名言“天才为艺术制定法则”,钱氏大师们不为规则所束缚,方发展成为世界创造规则的人,一个具有健全智育的人。

钱伟长弃文从理,鲁迅弃理从文,都是源于对科学精神的信仰。

梁启超将科学精神定义为这样的“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而应试教育恰恰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如何找回失落的精神?钱伟长的回答是:破除“四道墙”。

钱伟长先生访谈观后感

钱伟长先生访谈观后感

钱伟长先生访谈观后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先要感谢老师推荐了一个这么好的视频给我们。

这是我们真正需要汲取的营养,我们荒芜的精神世界需要这种及时的灌溉。

中国已经走入了一个失去信仰,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优秀的传统品质岌岌可危。

国家、民族这些词语在人们的词典里慢慢的被淡忘、抹去。

文化交流是应该的,但是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文明的动荡,长期偏重于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对民族精神的忽略放任使中国人渐渐失去了自我。

不敢想象这样下去,国人会不会变成唯利是图的一群乌合之众,我们曾引以为豪的民族凝聚力再下一次国难到来之际会不会所剩无几。

视频叫作三位一体钱伟长,我自视频开始时便在思忖,为什么用三位一体来形容钱老。

看到后来觉得,这大概是说钱老一生涉猎诸多领域,集各种专长于一身,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看到最后终于明白,这些专长,各种荣誉背后其实只需一种称谓来诠释钱老,便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钱老少时即博览群书,以文史见长,入清华求学以报国。

听闻倭寇侵华,愤而弃文从理,以期振兴军工以御国辱。

初时于理科外语一窍不通,但凭满腔爱国之热忱,奋发刻苦,终为全班之首,获资助留洋深造,因二战爆发,一再耽搁,二次成行却因途中停靠敌国城市,诸生愤而弃护照于黄浦江,看到此处慨而叹之,扪心自问放至当今,吾等有此气概乎?三次终成行,于西洋师从大家,屡获殊荣,如日中天之时毅然回国执教,国内生活艰辛,因不愿叛国而放弃赴美。

建国后,奋然忘我投身科技强国之路,以祖国需要为己任,奠定新中国科技发展之基石。

钱老所思所行无愧于一名炎黄子孙,每一个国人都该引以为傲。

睹现今社会之诸般怪现状,上至庙堂,下自山林,有多少人摆正过国家在心中的位置并付诸实施?我们肩负的责任在纸醉金迷背后还能剩下多少?有人说,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不需要那么多崇高伟大的理想,幼稚的很。

没错,钱老所为按照现在流行的价值标准可以用幼稚来形容,就因为船要在交战国停靠,就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耽误大好的前程怎么办?可就是因为这些当年执著的幼稚之人的舍身忘我的幼稚行为,这些自诩成熟的人才有机会坐享其成,夸夸其谈。

钱伟长访谈观后感

钱伟长访谈观后感

钱伟长访谈观后感钱伟长,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他的卓越成就与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关于钱伟长的访谈节目,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场访谈的观后感。

一、勤奋好学,立志报国钱伟长先生的勤奋好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访谈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依然坚持读书,追求知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立志报国,毅然选择了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立志报国的精神,让他成为了我国科技界的佼佼者。

二、严谨治学,求真务实钱伟长先生在访谈中强调了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科研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同时,他也以此要求自己和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三、全面发展,注重素质钱伟长先生在访谈中提到,他倡导全面发展,注重素质。

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专业能力强,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包括道德、文化、体育等方面。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面对人生的曲折与困难,钱伟长先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进取。

访谈中,他讲述了自己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五、传承精神,激励后人钱伟长先生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拼搏的传奇。

他在访谈中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全面发展等优良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大爱情怀。

总结:观看钱伟长先生的访谈,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治学、全面发展、乐观向上等优秀品质。

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力学家简介

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力学家简介

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力学家钱伟长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

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早年提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对欧美的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有过重大的影响。

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学技术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社会活动十分活跃,积极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

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

在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还延续着义庄制度。

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和叔父钱宾四(钱穆)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求学的。

他们在家乡七房桥办起了第一座新式小学,又到其他小学任教。

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

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

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60年代在台湾作资政,继续研究国学。

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

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

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也学到算术、自然、音乐等新课程。

由于家贫,还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起先,他就学于家乡的七房桥小学,家乡失火后,又进过荡口镇的三所小学和后宅小学,但受学时断时续,时间都不长。

13岁时,他来到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伟长先生访谈有个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这样的:语文、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英文一共考25分的学生(其中英语0分,物理5分;注:每门满分都是100分),请问:按照今天高考标准,这个学生能够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钱伟长先生。

就是这样的成绩,他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学校应他个人的要求,让他进入物理系学习。

显然,这一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的高考学生中,有没有具有钱伟长先生潜质的学生?以下是摘自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著名力学家钱伟长”节目内容:[解说]:1931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

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访谈]:钱:我这语文是很好的,假如重新考状元,我就要考状元对不对?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您怎么答的吗?钱:语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

记者:《梦游清华园记》。

钱: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的,你怎么晓得要考这个学校?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我写了一篇赋,四百五十字,四十五分钟。

他们那个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一个字也改不了。

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记者:一个字也改不了,那就只能得满分。

钱:满分。

记者:然后钱木先生看到,你四叔看到了。

钱:后来看见了,批评我了,他说你年青不要那么厉害。

记者:这个文章很好,他为什么批评你呢?钱:他批评我写得太骄傲。

记者:就是因为您太骄傲了批评你?钱:要不我看到人家没办法写,我一个人,45分钟写了一篇赋,我自己很得意对不对?后来考历史我也满分。

记者:那历史的题目是什么?钱: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一个题目,我考了一百分,没有错。

记者:当时您知不知道有没有第二个考一百分?钱:没有,好多人考零分。

这样一个怪题目,当然零分了。

钱:其它四门课,数、理、化、英文,我一共考了25分。

记者:一共?钱:一共考了25分。

记者:也就是这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分数非常低?钱:很低,我的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我根本没有学过,所以没分。

记者:当时很多人都认定,您要不上中文系,要不上历史系?钱:是啊,都等着我。

[解说]:(4)就在钱伟长决定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的9月18号,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一时间,全国青年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支持抗日。

钱伟长当天也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他决定弃文从理。

[访谈]:钱:我听了以后就火了,年轻嘛。

我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玩意儿,我要学飞机大炮。

有老同学告诉我,你进物理系吧。

但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他怎么也不肯。

记者:当时他知道您物理只考了5分?钱:我这物理是一塌糊涂,5分考的。

怎么办呢?我说坚决要学物理。

有人告诉我,说你跟那个系主任泡,软磨硬泡,天天去。

记者:你怎么泡的呢?钱:同学说让他办公,你就去,他一到你就跟他说,我要进物理系,我天天这样,跑了一个礼拜,他办公都没法儿办。

他因为8点钟去上课,我6点三刻就到了。

记者:等着他。

钱:跟他泡。

记者:他不生气吗?钱:后来他没办法,他说这样,你那么坚决,可以。

可要有一个限制,因为现在想进物理系太多了。

所以他得限制人家,说在一年中,这三门课,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要能考70分,先让你试读。

记者:能考70分才收你。

钱:那么我当然要答应了,先学了再说。

对不对。

记者:但是当时有没有担心过,您长处在文史方面,如果你放弃了长处,去学一个自己只考了5分的物理,那将来一旦学不好怎么办?钱:我这些都没有考虑。

记者:可是当时您的家庭支持你上大学,是因为希望您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能够很好地养家。

钱:我反正是要学这个,我将来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

记者:就自己下了这么一个决心。

那上学之后,物理学得怎么样?钱:物理上了七个礼拜,测验一塌糊涂。

记者:连续七周,您的考试测验都不及格?钱:都不及格。

记者:那你是不是很着急?钱:也不着急,我年轻嘛。

记者:还不着急?钱:我当时也有点害怕,我怕学不好,学不好就不行了。

那拼命,拼命学。

记者:那个时候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人比你更刻苦?钱:有啊,那时候跟我同时去的,是华罗庚。

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去,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

记者:您到那儿的时候,他已经背完了。

钱:已经背完了。

钱:所以我和华罗庚是很熟的,我们同时学。

记者:就是俩个人比着看,看谁更用功。

钱:后来,我在物理系待了四年,我物理学得很好,变成全班最好的学生。

[解说]当时和钱伟长一起而改学物理的学生共有五名,但是最后只有钱伟长一人坚持到毕业,1939年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公费生留学生,但是留学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钱伟长的留学计划也被迫中止,但是三个月后,当中英庚款会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时,他却和同学们一起选择了放弃。

[访谈]:钱:第二次是在年底,我们不用去英国,可以去加拿大。

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还有名教授,都逃难逃到加拿大去了。

所以让我们到加拿大去,说是中英庚款的负责人在上海英租界等你们。

船到了,那是俄国皇后五号,早上八点上船了,中英庚款的负责人就把护照给我们,他倒是好意,说你们过日本的时候啊,息船三天,没事,你可以到横滨去玩玩。

记者:也就说,护照上面有日本的签证,可以在日本玩三天。

钱:可是日本那时候占领了全国了,还没占领香港,还没占领上海租界。

那么一看签证我们就不干了,当场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去了,21个人全下来了。

记者:但是我想作为你们这21个人,当时去加拿大读书,应该说对你们的前途是非常重要的。

钱:是啊,我们不干,我们不干。

它占领我们全国领土,我们受了那么多苦,还签证跑那干什么?!结果中英庚款的管理负责人,是个英国人,他自己承认错了。

他说我们不懂得你们中国人的爱国心,他自己那么说,你们先回去再说。

记者:所以第三次的时候,就没有再让您经过日本。

钱:第三次没有了。

[解说]:1940年的8月,钱伟长终于第三次出发,赴加拿大留学,在“俄国皇后号”邮船的甲板上,留学生们为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留下纪念,之后他们共同进入多伦多大学学习,其中钱伟长主攻弹性力学,不久他就和他的老师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世界第一篇有关板壳内禀的理论,几十年来深受国际间的重视。

这篇论文和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共同发表在一本文集里,而那时钱伟长到加拿大还不到一年。

1942年他博士毕业后来到了美国,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门下,在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

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

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普通的教授。

[访谈]:钱:我46年回来,我是想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我一个礼拜讲十几次,谁也没上这么多,一般教授一个礼拜上六堂课,我讲17堂课。

我没有怨言。

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回来是结婚来了。

他回来看我,看我很可怜。

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记者:可是在回国之前,您在美国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钱:很不错。

那是8万美金一年。

钱学森说这样吧,美国特区研究所,就是美国的GPL,还希望我回去。

记者:当时您想回去吗?钱: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艰苦了。

记者:所以当时您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就选择了说我还是回去吧。

钱:于是要到外国大使馆,去申请注册,美国大使馆注册,好多问题,我都无所谓,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

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我是孔教。

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是中国还是忠于美国?那我说,我说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忠于美国人。

我就填了一个NO,我绝不卖国。

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不让我去了。

记者:填这个NO的同时,就意味着你跟美国人讲,我不去你美国了。

你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钱:是啊,我总不能忠于美国人,我是中国人。

记者:所以在这个签NO的时候,您毫不犹豫。

钱:我毫不犹豫,我这一点是毫不犹豫。

我是忠于我祖国的。

[解说]1957年6月,反右派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已经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成了倍受攻击的对象,事情源于5个月前,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了意见。

但是这些主张,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并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

随着反右运动的愈演愈烈,清华报刊上开始长篇累牍地刊登批斗钱伟长的文章,最终他被打成了右派,唯一幸运的是,毛主席的一句话使他保留了教授资格。

[访谈]:钱:毛主席说,他是好教师,所以要保留教授,就是说我还能讲课的,所以我还给工资的。

我这右派,是保留教授的右派。

假如没有这个右派,我到北大荒去了。

那时候所有教师是右派都要到北大荒去。

记者:也就是说,当时您还算是一个受优待的右派?钱:这是毛主席保的。

记者:可是当时把您打成右派之后,您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钱:那很大变化,那无所谓。

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

记者:当时学校已经没有工作机会了,所以您在做些什么呢?钱:我右派做我该做的工作。

记者:您都做了一些什么?钱:我做了很多奇怪的事。

记者:您给我们讲讲,有多奇怪,这个事情?钱:有一个事就是,我国在跟前苏联打仗,珍宝岛战役。

我们开始俘虏了一个坦克,给我们拉走了,我们这个解放军很厉害的,用这个步枪把坦克拉下来了,后来陈列了出来,我一看,我说这个坦克设计的很笨啊,你们迎头打,打不坏它,你们让它过去的时候,从侧面打,侧面打它有一块,这一块打中,就一直打到里头去了,它很薄这个防护板,我一看就晓得。

记者:您从它的结构上,做了一个分析?钱:所以后来,第二天,他们又带了两个坦克来,也陈列在苏联展览馆里头,我再去看,就打的那个地方,所以我说话是很有效的。

我还晓得,我们的坦克只能走几十公里顶多了,再远走不了,因为我们的坦克电瓶啊,用铅酸电瓶,坦克启动的时候,需要电力很大的,需要四个电瓶,只能启动15次,这个电就不够了。

所以坦克打打停停是经常的事情。

记者:在那个时候,您想到了要给坦克搞一个更有效的电池。

钱:我们想法子自己做高能电池,叫高能电池。

记者:这些东西都不是您原来学的力学的那个专业?钱:都不是,我就找化学系,普通化学的教师,他们都同意很我一起搞。

记者:后来这个做的结果怎么样?钱:一样大的一个电瓶,就是足够两千回发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