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

合集下载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或评估疾病的设备、工具、仪器或装置。

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进行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是
非常重要的。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是通过对器械与生物体接触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其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并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生物学
评价的目的是识别和评估器械在人体中引起的潜在危害,包括毒理、过敏
反应、局部刺激等。

评价的内容包括器械的物理特性、表面特性、材料成分、生物相容性等。

评价的方法包括体内试验、体外试验、组织工程方法等。

医疗器械的审查是指对器械进行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
和标准的要求。

审查的目的是验证器械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包括器
械的标识、说明书、性能和安全措施等。

审查的过程包括文件审查、技术
文件评估、现场检查等。

根据这些指南和要求,医疗器械制造商需要按照一系列步骤进行生物
学评价和审查工作。

首先,需要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确定可能的生物学
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测试策略。

然后,进行器械的生物学特性测试,包括材
料成分分析、细胞毒性测试、过敏原性测试等。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制
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警告标识,并进行应急计划的制定。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和审查,可以减少潜在危害,提高治疗效果,保
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医疗器械制造商应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和要求
进行生物学评价和审查工作,以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docx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docx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一、目的与范围为使 GB/T 16886- ISO 10993 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一)评价依据GB/T 16886- 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 ISO 10993.1 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 ISO 10993 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3)材料表征-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技术审评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技术审评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
2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研究资料
四(一)、医疗器械材料表征及数据评价
1. 材料的化学表征
涵义:对材料的鉴别和存在于材料或成品 医疗器械中的化学物的定性与定量。
器械组成材料 的化学表征
可萃取物质 的定性定量
分析
2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研究资料
四(一)、医疗器械材料表征及数据评价
1. 材料的化学表征
为什么对器械进行化学表征?
GB/T 16886.2-2011(采用2006版) GB/T 16886.3-2008(采用2003版) GB/T 16886.4-2003(采用2002版) GB/T 16886.5-2003(采用1999版) GB/T 16886.6-2015(采用2007版)
10993-7
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2009 GB/T 16886.1-2011(采用2009版)
10993-2 10993-3 10993-4 10993-5 10993-6
动物福利要求 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DIS)
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 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2006 2003 2002 2009 2007
组织反应 血液反应 免疫反应
6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重要性
生物学反应导致的临床结果
皮内刺激 — 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皮下部位红肿、疼痛、 瘙痒、水泡、溃烂及色素沉积等 遗传毒性 — 在致突变物作用下,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 变化,可能引起某种遗传病症或健康缺陷。
生殖毒性 — 某些物质对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从生殖细胞 形成到胚胎细胞发育各过程所致的损害,影响繁殖能力,甚 至累及后代。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会议的解释,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体组织 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 相容性。生物材料植入人体后,对特定的生物组织环境产生影 响和作用,生物组织对生物材料也会产生影响和作用,两者的 循环作用一直持续,直到达到平衡或者植入物被去除。生物相 容性是接触人体的医疗器械产品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的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的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一、目的与围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一)评价依据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3)材料表征-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是指对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安全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

医疗器械是指用于医疗诊断、预防、治疗或缓解疾病的设备、器具、材料、试剂等。

用于人体内或与人体接触的医疗器械必须通过生物学评价来确保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细胞毒性:评估医疗器械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实验、细胞生存率测试等。

2. 致敏性:评估医疗器械是否会引发人体过敏反应。

常用的方法包括过敏原性测试、原位皮肤试验等。

3. 细菌毒力:评估医疗器械对细菌的生长和毒力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抗菌性测试、细菌毒力测试等。

4. 免疫反应:评估医疗器械是否会引发人体免疫反应。

常用的方法包括淋巴细胞激活测试、抗体产生测试等。

5. 植入性:评估医疗器械在人体内的植入性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组织刺激性测试、植入皮肤刺激性测试等。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对于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的生物学评价,才能保证医疗器械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医疗器械
生物学评价是医疗器械注册、上市许可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要点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要点
血液相容性

为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其他性能,满足医学临床的需要,除注重本体材料外,还应关注材料表面的性能,通过对其表面进行改性来提高生物材料的性能。
血液相容性

材料表面的改性是指在不改变材料及其制品本体性能前提下,赋予其表面新的性能。经对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制的大量研究表明:生物材料表面的成分、结构、表面形貌、表面的能量状态、亲(疏)水性、表面电荷、表面的导电特征等表面化学、物理及力学特性均会影响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198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 “194技术委员会”,专门研究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生物学评价标准。目前该委员会已起草发布了20个ISO10993系列标准。
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1989年194技术委员会)
ISO10993.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ISO10993.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部分:动物福利要求ISO10993.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ISO10993.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ISO10993.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ISO10993.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ISO10993.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ISO10993.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ISO10993.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框架ISO10993.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ISO10993.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ISO10993.1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ISO10993.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10993.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10993.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10993.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性动力学研究设计ISO10993.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7部分: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确立ISO10993.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8部分:材料化学表征ISO10993.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9部分:材料物理化学、形态学和表面特性表征ISO10993.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要点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要点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要点1、生物安全性原则:安全、科学、有效。

目的在于消除生物材料对人体器官的破坏性,比如细胞毒性和致癌性。

另外,生物材料对于宿主是异物,在体内必定会产生某种应答或出现排异现象。

生物材料如果要成功,至少要使发生的反应被宿主接受,不产生有害作用。

2、生物功能性原则:相容、安全、有效生物功能性是指其在特殊应用中“能够激发宿主恰当地应答”的能力。

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不仅要对生物材料的毒副作用要进行评价,还要进一步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

生物学反应1、血液反应:血小板血栓、凝血系统激活、纤溶系统激活、溶血反应、白细胞反应、细胞因子反应、蛋白黏附。

2、免疫反应:补体系统激活、体液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

3、组织反应:炎症反应、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形成囊膜、细胞质的转变。

4、材料反应(1)物理性质变化引起生物医用材料变化的因素:1)生理活动中骨骼、关节、肌肉的力学性动态运动;2)细胞黏附吞噬作用。

(2)化学性质变化引起生物体反应的因素:1)材料中残留有毒性的低分子物质;2)材料聚合过程残留有毒性、刺激性的单体;3)材料及制品在灭菌过程中吸附了化学毒剂和高温引发的裂解产物;4)材料和制品的形状、大小、表面光滑程度;5)材料的酸碱度。

生物相容性的分类1、血液相容性: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与血液直接接触,主要考察与血液的相互作用。

血液相容性要求:抗血小板血栓形成、抗凝血性、抗溶血性、抗白细胞减少性、抗补体系统抗进性、抗血浆蛋白吸附性、抗细胞因子吸附性。

2、组织相容性(一般生物相容性):材料与心血管系统外的组织和器官接触,主要考察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组织相容性要求:细胞黏附性、无抑制细胞生长性、细胞激活性、抗细胞原生质变化性、抗炎症性、无抗原性、无诱变性、无致癌性、无致畸性。

1、ISO中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特点(1)明确了医疗装置的分类,将接触部位分为表面接触、体外与体内接触、体内植入三大类;(2)在接触时间上将小于24h的接触列为一时接触,短、中期接触时间大于24h至30天,30天以上为长期接触;嘉峪检测网编辑整理(3)生物学评价试验分为基本评价试验和补充评价试验两大类。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2020年整理).pdf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2020年整理).pdf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2020年整理).pdf附件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征求意见稿)一、前言本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指导医疗器械行业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进行合理充分的生物学评价,以确定人体与器械部件材料接触是否会产生毒性。

本指导原则主要依据GB/T 16886系列标准,参考美国FDA 的指南文件,结合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进行编写。

GB/T 16886系列标准是等同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ISO 10993)系列标准。

该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为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可用于指导生物学试验的选择。

现行的GB/T 16886.1-2011标准,已将重点从如何执行生物学试验转变为通过现有信息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着眼于优先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采用体外模型的方法,使试验动物的数量和接触情况最小化。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最终使用状态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过程或生物相容性测试(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和/或充足的化学表征结合补充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获得,信息应能充分揭示器械生物相容性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与使用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相关的更多信息,以支持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

本指导原则将由正文和8个附件组成:附件1:生物学评价终点附件2:生物学评价流程图附件3:术语附件4:用于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器械主文件附件5:组件和器械文件示例附件6:文献检索和筛选附件7:生物学试验报告附件8:生物学评价总结表本指导原则及其附件仅适用于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或未灭菌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

对于特定类型器械应遵循更具有器械针对性的标准,如牙科器械应考虑YY/T 0127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反之,一些针对特定器械的指导原则包含了与生物相容性评价相关的建议,应结合GB/T 16886.1进行考虑,例如血液透析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程序应当按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各医疗器械在按流程图进行生物学评价时,实际产品在流程图中所走的路线是不一致的,应当对所走的路线予以详细说明。

二、医疗器械所用材料的描述
三、材料表征
(一)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审查者了解医疗器械材料的成分信息,是审查决策的前提。

制造者有义务对医疗器械所选材料的配方和/或来源给予详细的说明。

至少从以下一个方面获取材料的信息:
1.公认的材料化学名称;
2.材料理化特性信息;
3.从材料的供应方获取材料的成分信息;
4.从医疗器械的加工方获取加工助剂的成分信息;
5.化学分析;
6.有关标准。

注:采用经过主管部门认可、并有标准可依的材料,比未得到认可的材料更具有生物安全性保证。

(二)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与上市产品进行等同性比较的目的,是期望证明该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相同的生物安全性,从而为确定该产品的生物学评价和/或试验是否可以减化或免除。

产品的等同性比较主要分为两方面的比较。

首先是比较材料和产品的用途是否等同,由于医疗器械的材料与用途对其生物安全性起
决定性作用,如果能够证明注册产品材料和用途与上市产品具有等同性,就表明注册产品具有最基本的生物安全保证。

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注册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完全的等同性,还应当证明两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灭菌过程、包装等)是否相同,因为生产过程也可能会引入新的有害物质(灭菌剂、加工助剂、脱模剂等残留物)。

与同类产品、材料、生产过程进行等同性比较,不是单指比较两个材料是否完全等同,而应当从毒理学等同性进行比较。

与同类产品材料比较的原则是,所选用的材料和生产过程引入物质的毒理学或生物安全性不低于同类临床可接受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注册医疗器械和/或材料与已上市医疗器械和/或材料是否具有等同性,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

ISO 10993-18给出的以下示例都能表明生物学等同性:1.拟用材料的成分和可溶出物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等同;
2.拟用材料与现行标准规定材料的一致性及拟用材料符合现行标准中规定的用途、接触时间和程度;
3.拟用材料具有比其拟用接触方式更高接触程度的临床应用史;
4.拟用材料的可溶出物限量不超过GB/T 16886.17-ISO 10993.17规定的允许极限;
5.拟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物比其拟取代的临床已确立材料更具毒理学安全性(假定接触相似);
6.拟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物与其拟取代的临床已确立材料具有相同的毒理学安全性(假定接触相似);
7.拟用材料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的可溶出物成分种类和数量不变,唯一区别是前者中的添加剂、污染物或残留物已经去除或比后者有所减少;
8.拟用材料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的可溶出物相对量没有增加, 唯一区别是前者使用了比后者更能降低可溶出物水平的加工条件。

注:与自家生产的上市产品进行比较,往往比与他家生产上市产品进行比较更现实、更具可操作性。

四、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评价可包括有关经验研究和实际试验。

如果设计中医疗器械的材料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可论证的使用史,采用这样的评价,其结果可能不必再进行试验。

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 对任何一种医疗器械而言,GB/T16886.1-ISO 10993.1表1和表2中推荐的试验并非都是必须的或可行的,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具体情况考虑应做的试验,表中未提到的其他试验也可能是必须做的。

应当对所考虑的试验、选择和/或放弃试验的理由进行记录并形成文件。

资料性数据和材料的历史试验数据都可以作为放弃的理由,但要附这些数据。

五、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与评审
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的资料检索是提高评价质量的重要前提。

在开展资料检索和文献评价的基础上,由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的生物学专家开展的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的效率为最高。

因此,相关生物学文件检索的数量的多与少,是体现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结论可靠性和程序正确性的重要方面。

(二)已经开展过的生物学试验报告和新开展的生物学试验报告(如果有)
生物学试验应当由有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机构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规定进行并出具报告。

六、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一)按标准进行的检验数据
用化学分析数据(定量与定性)和物理表征数据(如密度、硬度、拉伸强度等)等表征材料具有一致性的型式检验和日常检验数据。

(二)相关临床使用信息和/或临床研究结论
目前的生物学试验都依赖于动物模型,材料在动物体内出现的组织反应,在人体内不一定出现同样的反应。

即使是已证实是最好的材料,由于人体间的差异,也会在某些人身上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医疗器械通过了生物学评价后,还要进一步通过临床, 验证其人体应用的安全性。

因此,在医疗器械已经有临床评价数据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临床数据进行生物学安全性评价是提高评价质量的重要方式。

对已经有临床研究数据的医疗器械,对其进行生物学再评价时,应当充分利用已获取的临床信息进行评价,而不再要求用动物进行评价。

医疗器械/材料的临床数据主要来自于(如果有):
1.国内外相关该医疗器械/材料的临床研究报道;
2.该医疗器械在上市前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开展的医疗器械临床研究;
3.该医疗器械上市后从临床中获取的数据,包括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