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教学案例热力环流

教学案例热力环流

图3 验证海陆热力差异实验示意图
请大家记录实验结果,绘制成地理折线图。

展示实验结果:无论是升温还是降温都是沙子更快。

这证明海陆热力差异真的存在。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白天和夜晚近地面形成了不同的风向。

有没有同学愿意上台来演示一下?【实验结论】
小组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展示】
小组代表利用投影仪向全班展示曲线图,并陈述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但需要教师巡回指导,以防由于学生操作不规范造成实验结果有偏差。

学生如实记录沙子和水升温和降温的幅度,并绘制成曲线图,带实验完成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陈述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
白天,陆地上升温快,较热,海洋上形成高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现在大家知道海风是怎样形成的了吧?
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较热,陆地上形成高压,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总结】
该课完全按照本文所提供的实验教学模式实施,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对实验教学非常感兴趣。

课后测试中,也发现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理解也更加深入。

【板书】。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热力环流对气候形成有什么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天气预报、航空航海等方面有哪些应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热力环流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通过详细的讲解、示例和图解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成因、现象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2.教师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的问题,如数据处理、图表绘制等。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和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现象,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案例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案例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动态和系统地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热力环流状况,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具备运用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究热力环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案例】【活动1:课堂实验引人】呈现材料:切洋葱的时候,洋葱中的大蒜素会散发出来,刺激人的眼睛,使人流泪。

有网友说,在案板旁边点燃几根蜡烛,再切洋葱就不会流泪了。

教师提问:“点蜡烛切洋葱不易流泪”是真的吗?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1)器材准备:两张课桌、两个案板、两把菜刀、8个去皮洋葱、6支蜡烛。

(2)实验步骤:①把器材有序布置在课桌上,在其中一个案板右侧桌面上固定6支蜡烛;②点燃蜡烛后,请两位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和速度同时分别在两个案板上切洋葱;③当案板旁没有蜡烛的学生流泪、擦眼睛后,即可宣布实验结束。

(注:实验前关闭门窗和空调,实验开始后不要快速走动;挑选两名身高、视力等最接近的同性别学生操作实验。

)(3)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教师现场采访两名参与实验的学生、评价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呢?【设计意图】利用切洋葱对比实验,组织实证化认知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热力环流原理。

教师:理解大气压的概念是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咱们首先回顾这个重要的概念。

【活动2:回顾大气压概念】1.呈现“大气层、空气柱示意图”和层次化问题问题:(1)比较气压高低:a1 a2 a3,b1 b2 b3,a1 b1。

(2)比较空气密度:a1 a2 a3,b1 b2 b3,a1 b1。

3.小结:大气压强和密度均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大气压和空气密度仅与海拔因素有关。

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的“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为主,旨在通过实际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的基本性质和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而,对于大气热力环流这一复杂的现象,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通过本案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与评价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方向。同时,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继续探索和运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真实自然灾害事件为例,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展示事件中的气候、地形等因素,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灾害之间的关联。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现象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问题和线索,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2.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地表温度差异。具体包括: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温度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具体包括:
1.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通过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关心全球气候变化,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北方地区会有雾霾天气?”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
3.导入新课:“地表冷热不均是如何引起热力环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主要讲授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包括:
1.讲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现象,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旨在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
1.描述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现象;
2.分析我国冬夏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热力环流的作用;
3.解释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重要性;
4.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2.分析我国冬夏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热力环流的作用;

2.2.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观察校园内的气温分布、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4. 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观念,关注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气候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
2. 创设校园气温分布观察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通过模拟实验,如制作地形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1. 利用PPT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等。
2. 以案例形式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如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
4.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大气热力环流吗?它是什么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简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4.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支持。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案例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案例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案例1. 概述热力环流原理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传递的过程中形成的环流。

它是热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应用广泛。

本文将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2. 工业领域•电力行业:在发电厂中,通过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热能驱动涡轮发电机,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实现电力的产生。

•化工行业:许多化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热能的转移和转化,通过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可以实现热能的稳定传递和高效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制冷行业:在制冷装置中,通过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将热量从低温区域传递到高温区域,实现制冷效果。

3. 建筑领域•空调系统:空调系统中常用的热力环流原理是制冷循环和供暖循环。

通过制冷循环,将热量从室内吸收,冷却空气后排出,实现室内温度降低。

通过供暖循环,通过燃烧或电加热的方式产生热能,将热能传递到室内,增加室内温度。

•地源热泵:地源热泵利用地下温度比外界温度更稳定的特点,通过热力环流原理,将地下的热能传递到建筑物内部,实现空调和供暖的效果。

4. 生物领域•人体温度调节:人体内部有一个系统用于调节体温,即通过血液的热力环流,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传递热能,保持体温的稳定。

•植物蒸腾:植物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在叶片中通过蒸腾作用转化为水蒸气释放出去。

这个过程中热力环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维持着水分的运输和蒸腾的作用。

5. 地质领域•地热能利用:地下存在着大量的热能,通过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将地下的热能提取出来,用于供暖或发电等用途。

•地壳运动:地壳的运动与热力环流有密切关系。

地壳板块的运动形成了构造运动和地震现象,其中热力环流是推动地壳板块运动和形成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6. 环境领域•自然界物质循环:例如水循环中,太阳能驱动水的蒸发,蒸发后的水蒸气在大气中形成云,最后降下成为降水,形成水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中热力环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形成: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平均的状态,它与大气运动、水循环等有关,而热力环流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热力环流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热力环流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与实例一、考纲透析(1) 描述热力环流及其形成的缘由,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热力环流。

(2) 如何能抓住形成热力环流的几点规律。

(3) 怎样运用所学大气受热过程学问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不同下垫面状况下形成的热力环流形式。

(4) 弄清如何依据热力环流学问,分析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体验高考(2021·大纲全国)一般状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 (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消失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消失强劲的偏南风3.(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基础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假如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假如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C.②④4.(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上海中心城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高于郊区,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区()A.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B.建筑密集,上升气流强 C.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D.大气中固体尘埃含量低三、自建基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太阳辐射能的不均,造成凹凸纬度间的差异。

2.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形式。

3.关于热力环流的几点小学问:(1)同一地点,气压值是随高度的增加而;(2)同一地点,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3)高压、低压,是相对于而言。

4.热力环流的形成四、总结提高1.要留意一些规律的使用前提。

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肯定要留意是在同一地点。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肯定要留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状况下才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谷风
夜晚山顶降温快,山谷降温慢。风从山 顶吹向山谷,为山风。
甲村庄受到的污染,白天与夜晚相比, 何时更严重?
甲村庄
白天吹谷风
郊区
A
城区
郊区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使城市的空气污染,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风的形成——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人类活动,比如汽车行驶中燃烧放出带有大量热量的尾气, 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铸就的“城市森林”的吸热,使城市气温明显 高于郊区。
生活中的实例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热岛环流
冷热不均
实验证明 热力环流
对流雨
更多探 究…
日清
• 熟练绘制三种典型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2.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3.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不同高度难比较。 ▲热力环流举例:海陆风(P31活动)、城市环流、山谷风
读下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DA BaC
b
垂直运动,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 水平 运动; 再形成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地表冷热不均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B>C>D>A 。
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 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 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1)在图a和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D G
冷却
A

高 G

地面冷热不均 风
D G
冷却
C
根 本 原 因
大气垂直运动

D
B

地面
大气水平运动 (形成风)
受热
直 同一水平面 接 产生气压差异 原 因
▲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注意: 1.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
高 压 冷却
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 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 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 (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 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高低空 热力环流 。 3.等压面的形态变化:“低凹高凸”
问题 探究
现实生活中的 热力环流
侯课要求
1、请同学们将课本、学案准备好放在课桌上。 2、请各位同学准备黑、红颜色的笔各一支。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0-31页内容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3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 2.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低压

高压


低压
小结
高 压 冷却
低 压 受热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在图a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 流圈;在图b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 圈。
白天
陆地:增温快 海洋:增温慢
夜晚
陆地:降温快 海洋:降温慢
案例探究3
山 谷 风
白天山顶增温快,山谷增温慢。风 从山谷吹向山顶,为谷风。
A
1、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2、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B C
C
地 ;
B
地进行植树造林。
高度(m) 3000 2000 1000 0 ⑤ ① A ②
③ ④ B
等压面
等高面
• 1、D 2、D 3、①② 4、C • 5、 (1) 4,5。 • (2) _B__空气上升;A地,空气下沉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 (4) B____B地上空气压高,是由近地 面空气上升形成,城市比郊区气温高 • (5) 白天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 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 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 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 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 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