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及应用图示

热力环流及应用图示

热力环流及应用图示热力环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能量循环与传递的过程。

它包括太阳能的输入、大气的循环、水循环以及地球表面的能量传递等方面。

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为复杂,因此需要通过图示的方式来更好地解释和说明。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太阳能输入与输出的图示来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

太阳能以辐射的形式输入地球大气层,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物体吸收了一部分太阳能后,会重新辐射出去。

这样,太阳能就在地球与大气之间发生了循环。

太阳能的辐射能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引起空气的加热并引发大气环流。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大气的循环图示来说明热力环流的机制。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地球上的水平移动和垂直上升和下沉的运动。

大气环流可以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

垂直环流主要由气候带和季风系统构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气候带存在着辐合带和辐散带的变化现象。

辐合带是指两个从赤道两侧向此处输送空气的风带相遇并在此上升,形成高空的强上升运动。

辐散带则是指使之上升的气流高空发散或向两侧散出。

这种垂直环流会产生大量的对流云和降水现象。

水平环流主要是由气压差力和科氏力驱动的。

当大气压力差存在时,空气就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

科氏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影响物体运动方向的力。

由于地球的自转,空气在垂直方向受重力作用的同时也会受到科氏力的影响,使其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转。

这样,大气就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了环流。

著名的环流系统有波斯湾地风、杨子港地风、蒙古北风、喜马拉雅山地风、好望角南风和温哥华北风等。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水循环图示来说明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应用。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和传递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

太阳能的作用使得水蒸气从地表蒸发,形成云层,最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

这个过程在地球上发生着非常广泛的分布,它对于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热力环流是地球表面上能量循环与传递的过程。

通过太阳能输入与输出的图示,大气的循环图示和水循环的图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机制,以及它在地球表面的应用。

微专题12 热力环流原理与应用-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12 热力环流原理与应用-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5.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6.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 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题组二】
答案:5.C6.D解析:第5题,祁连气象站经度位置约为90°E,图中所示时间换算成当地时间约为23时至次日 11时﹐由材料可知﹐谷风主要形成于白天﹐从当地上午以后的图像可以看出﹐白天主要是偏北风﹐ 故C项正确。第6题,通过风向的主体变化可推测﹐山谷的大致走向为东西走向﹐山风与谷风还可细 分为上坡风与下坡风﹐由偏南风与偏北风的风速比较﹐偏北风风速较低﹐推测南坡较高﹐在下坡运 动过程中受重力加成作用风速较大﹐故D项正确。
【山谷风】
1、概念:因山坡与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以一天为周期变化的风。
【山谷风】
2、对农业的影响 在晴朗的白天,谷风把温暖的空气向山上输送,使山上气温升高,促使山前坡 岗区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早发芽、早开花、早结果、早成熟;冬季可减少寒意。 谷风把谷地的水汽带到上方,使山上空气湿度增加,谷地的空气湿度减小。如 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夏季谷风常常会凝云致雨,这对山区树木和农作物的生 长很有利。 夜晚,山风把水汽从山上带入谷地,因而山上的空气湿度减小,谷地空气湿度 增加。在生长季节里,山风能降低温度,对植物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块根、块茎 植物的生长膨大很有好处。 3、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山谷和盆地因为晚上冷的山风吹向谷地,使谷底和盆地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 阻碍了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4、易形成谷地洼地或盆地的夜雨。
(3)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迅速,大规模城市建设导致植被覆盖地表被不透水地表 替代;由于城市中心、中央商务区等核心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聚集,高密度建 筑连片分布,区域能源消耗和人为热释放增多;城市热岛效应上升;第三产业的 空调和家用空调的使用导致的人为热排放也集中于城区;而空调使用等产生的人 为热排放主要集中于夏季。(任答3点得8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4.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2)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4.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2)

专题二热力环流微专题1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知识链接】教材必修一P36,《优化设计》P59 归纳提升【典题导入】(2024·福建·一模)某校师生暑期到龙岩山区传统民居研学,发现该地天气晴热,微风环境下常有“穿堂风”。

图为该民居(坐北朝南)的“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该民居“穿堂风”最明显的时段为()A.5:007:00B.9:0011:00C.13:0015:00D.17:0019:002.图示时段该民居近地面“穿堂风”的风向是()A.偏南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西风【核心归纳】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大关键)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差异是前提和关键②影响: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降水增多,是避暑的好地方。

注意点;海风和陆风之间存在过渡性,且受到背景风的影响。

不能简单地认为,海边白天一定吹海风,夜晚一定吹陆风。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气流,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气流,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②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在水汽充足条件下,夜晚谷地长产生降水;而白天谷风吹向山坡,有利于山谷或盆地污染物扩散,谷风将水汽带到山坡,易凝云致雨。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的形成是突破口②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知识迁移】(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

微专题02 热力环流-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原卷版)

微专题02 热力环流-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原卷版)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微专题02 热力环流【考点梳理】(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1.一个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需要注意:(1)水平方向的气压梯度产生于大气在垂直方向的上升及下沉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即风)是其结果。

(2)受重力作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高于高空。

热力环流中气压的高低,是同一水平面的比较。

同一水平面由气压高低差异所形成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两个方向3.(1)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①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②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好题精练】一、单选题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 ,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穿堂风”成因吻合的地理原理是()A.热力环流B.峡管效应C.焚风效应D.温室效应2.最有利于我国南方山区房屋形成“穿堂风”的是()A.房屋东西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河流B.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山林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城市热岛强度越大。

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市热岛强度随郊区范围的扩大而增强。

下图为2018年乌鲁木齐市城郊范围示意图,T1郊区面积等于城区面积;T2郊区面积是城区面积的1.5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它的形成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1. 1. 热力不平衡热力环流的形成首先源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

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导致地球各地的温度差异。

热力环流利用了这种温度差异,使得热量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进行平衡传递。

1.2. 库仑力热力环流的形成还与库仑力有关。

库仑力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在温暖的地区,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空气密度较低,而在较冷的地区,气体分子热运动较弱,空气密度较高。

因此,温暖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而冷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

1.3. 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是指地球自转导致的效应,它对大气运动产生了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它的气流在北半球会偏向右边,而在南半球会偏向左边。

这种偏转使得热力环流形成了典型的环状运动,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

2. 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地球科学和气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热力环流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2.1. 气候变化研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有助于解释气候变化。

通过分析大气环流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模式。

这对于预测气候变化以及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非常重要。

2.2. 气象预测热力环流的原理在气象预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气象学家预测天气现象,如台风、气旋、降水等。

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2.3. 可再生能源开发热力环流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例如,利用大气环流和风力资源,可以建设风力发电场。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够有效地满足能源需求,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4. 建筑设计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还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设计建筑物时可以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建筑方式,以降低室内温度,提高舒适度。

3. 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应用非常广泛。

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和运用

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和运用

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和运用1 / 7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基础回顾】1、热力环流形成原因: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类型:3、热力(大气)环流意义:4、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影响:【巩固练习】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冬季某时刻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A .空气质量①④两处最差B .a 处的气温比b 处低C .②③处有逆温现象发生D .江面以下沉气流为主2.晴天中,图c 、d 两点距离最近的时间最可能是A .8时B .12时C .14时D .18时3.据图推断,该日图示河谷地区最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 .夜雨B .雾霾C .洪涝D .冻害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若a 为某地地形剖面图,则乙地地形一定不可能是 ( )A .向斜山B .背斜山C .向斜谷D .断块山5.若a 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且甲、乙两地海拔相同,则 ( )A .气压:甲>乙B .气温:甲<乙C .甲地盛行下沉气流D .乙地以晴朗天气为主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

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7.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结合乙图你会选择的拍摄时间段A.16时至次日8时 B.6时至18时C.18时至次日6时 D.8时至16时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8.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③处风力小于①处B.④处更易形成降水C.①处为陆风D.②处盛行上升气流9.有关某沿湖城市与洞庭湖间,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B.城市规模扩大使湖陆风减弱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 热力环流的定义热力环流是指大气中的水平气流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的环流系统。

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和冷却引起的。

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原理解释:2.1 地球辐射与吸收不均匀的原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与吸收存在差异,导致温度不均匀。

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较为强烈,而极地地区的太阳辐射较为弱。

这种不均匀的辐射与吸收会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形成垂直环流。

2.2 积聚与波动的原理在辐射与吸收不均匀的基础上,地表的暖空气通过对流上升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再经过持续的上升、冷却,形成高空冷气团。

同样,地表的冷空气也会通过对流下降形成强烈的下沉气流。

这种上升和下降气流的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应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对于天气系统的生成、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热力环流应用:3.1 季风系统热力环流在季风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季风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引起的气流变化。

例如,亚洲季风是由于赤道地区的升温和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冷却引起的。

热力环流通过调节季风气候模式,对于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影响。

3.2 洋流系统热力环流也参与了海洋中的洋流系统。

洋流是指海水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运动。

热力环流通过影响洋流的形成和流动,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温度分布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就与热力环流有密切关系。

3.3 气候变化热力环流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监测和研究,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气候模式和自然灾害等情况。

这对于气候预测、资源规划和灾害管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4 天气系统热力环流是天气系统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热力环流的不均匀加热和冷却会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移动。

这种运动会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最终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例如暴雨、台风和龙卷风等。

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

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

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

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

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

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加热;暖气片、电热油汀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升高房间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晴天中,图c、d两点距离最近的时间最可能是
A.8时 B.12时 C.14时 D.18时
3.据图推断,该日图示河谷地区最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夜雨 B.雾霾 C.洪涝 D.冻害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若a为某地地形剖面图,则乙地地形一定不可能是 ( )
A.向斜山B.背斜山
C.向斜谷D.断块山
5.若a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且甲、乙两地海拔相同,则 ( )
10.“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11.“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1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9.围湖造陆减小了湖泊面积,会减弱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使湖陆风减弱,A错。城市规模扩大,湖陆间热力差异增大,使湖陆风加强,B错。湖陆风实现了城市和水面的热量、水汽的交换,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C对。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上升,D错。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的原理,风向与风力符号,影响湖陆风的因素。
【知识扩展】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如湖南省岳阳位于洞庭湖东北侧,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夜晚风从市区吹向湖面,而白天从湖面吹向市区。群众称为“进湖风”和“出湖风”。
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
1、热力环流意义:
4、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影响:
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冬季某时刻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
A.空气质量①④两处最差 B.a处的气温比b处低
C.②③处有逆温现象发生 D.江面以下沉气流为主
A.气压:甲>乙B.气温:甲<乙
C.甲地盛行下沉气流D.乙地以晴朗天气为主
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c、d两点距离最近时,说明a等温线平直,即水面和c、d两点的气温相等。在日出前后,地面的气温经过夜晚地面辐射的放热,气温达到最低。选A。
3.材料和图中信息告知,由于江面的气流上层为主,以形成降水,排除A;由于谷地,气流不通畅,污染物易堆积,排除B。冬季,我国易受冬季风的影响,形成低温冷害等天气,排除D;冬季,我国降水量少,河流水量少,不易形成洪涝,选C。
(1)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P湖每年7~8月湖陆风显著的原因。(4分)
14.(11分)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近些年出现湖水水位上涨的现象。湖区风大,湖陆风冬季明显弱于夏季。读纳木错湖区图和A地各月降水的日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3)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纳木错冬季湖陆风弱的原因。(3分)
7.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结合乙图你会选择的拍摄时间段为
A.16时至次日8时 B.6时至1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8时至16时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8.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考点定位】大气运动及影响因素。
4.C
5.D
【解析】
试题分析:
4.若a为某地地形剖面图,则乙地地形是山岭,可能是向斜山、背斜山、断块山,A、B、D可能。一定不可能是谷地,不会是向斜谷,C对。
5.若a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且甲、乙两地海拔相同,根据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所以则气压甲<乙,A错。根据气压与气温的关系,气温甲>乙,B错。甲地盛行上升气流,C错。乙地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D对。
A.③处风力小于①处B.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C.①处为陆风D.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9.有关某沿湖城市与洞庭湖间,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B.城市规模扩大使湖陆风减弱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热力环流。
8.B
9.C
【解析】
试题分析:
8.读图,湖陆风与海陆风均为局地热力环流,根据图中①与③处给出的风向和风力大小情况,图中①处风向为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C错。③处风向由陆地上空吹向湖泊上空,说明②处为下沉气流,D错。④处为上升气流,更易形成降水,B对。根据风标符号,①处风力3级。③处风力8级,③处风力大于①处,A错。
15.(20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C
2.A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湖陆风全年均可出现,但以温暖季节为盛。一般是9-10时由陆风转为湖风,17-18时由湖风传为陆风。
10.B11.B12.D
【解析】
试题分析:
10.根据材料,“冷岛效应” 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B对。该效应大气没有形成环流,A错。阳光照射强弱绿洲与沙漠相同,C错。和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差异无关,D错。
考点:“冷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影响“冷岛效应”强弱的因素。
13.(1)7~8月P湖水量大,湖面宽广;7~8月该湖流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水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4分)
(1)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从图中可以区域定位P湖为洞庭湖,面积广;7~8月份湖陆风显著,7~8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湖面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大。答题时,只要写出湖陆风显著的原因,不用解释湖风陆风形成的原因。
【考点定位】地形剖面图、热力环流
6.D
7.D
【解析】
试题分析:
6.首先,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气温,排除B、C;其次,同位于近地表的①④两地,①地气流下沉,说明气温比同一水平高度的④地气温低。
7.女主角面向大海,头发向后飘逸,说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大气环流形式如甲图所示,则近地表同一高度的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等热量条件下,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结合乙图,应为8时到16时之间。
13.(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湖泊流域图,流域内铜矿资源丰富。过去人们一般采用土法炼铜,即上山砍树,把木柴作为能源来炼铜。该区域P湖在每年7~8月份会出现明显的湖陆风(指沿湖地区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现象)。过去P湖周围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年来,该商品粮基地地位在下降。
14.(3)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湖面封冻;(1分)湖泊周围被冰雪覆盖;(1分)湖泊与陆地之间温差小, 湖陆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1分)
(3)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湖区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被冰雪覆盖,湖泊与陆地之间温差小, 湖陆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夏季湖泊面积较大,湖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11.“冷岛效应” 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B对。 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 A、D错。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
12.读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B、C错。丁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最显著,D对。
15.(1)甲地位于乙地西北侧;(2分)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2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即西北风。(2分)
(1)读图,甲地位于乙地西北侧,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沙漠增温较绿洲快,所以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甲地形成高压区。即甲地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形成西北风。
1.图中地形为谷地,气流不易扩散,易堆积在谷地中,空气质量较差,而山顶流动性好,排除A;根据对流层的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排除B;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冬季,水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温度高,在江面上,气流上升为主,排除D;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或者冬季冷空气重,一沉聚谷底,造成下冷上热的现象,形成地形逆温。图中②、③等温线凸向地面,说明冷空气下移。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