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500字

合集下载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关于《孟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5篇

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5篇

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5篇《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1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2《孟子》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体会颇多.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孟子对〝仁〞的重视.在第一章第一节,孟子初会梁惠王时,对王〝曰利〞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第二节,我们便认识了周文王这个人物.他就是以〝仁〞来行王政的典范.《孟子》书中多次提到这位伟大的君主.他建台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乐意帮忙,在文王说不着急时,竟还愈加卖力,还将台称为〝灵台〞,将池称为〝灵沼〞.麋鹿鱼鳖都可以在其中快乐地生活.各国老百姓都愿意成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过上幸福的生活;面对蛮横无理的昆夷,文王还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礼有节,不跟他们一般见识……所以,他深得民心,成为百姓〝引领而望之〞的君主.这才会有后来孟子的一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则王.〝仁〞的力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论何时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谋利的君主和官员,永远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汉文帝在位时,躬行节俭,励精图治.采取了〝薄税敛〞.〝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禄为兰考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成为官员们学习的优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众……〝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为政者,我们每个人都要将孟子主张的仁义藏于心间,处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仁处事,这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孟子的仁义主张在当时虽不得赏识,但是却能够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我们现代人应深刻领悟,将其发扬光大.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3人非圣贤,都会犯错.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正所谓: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 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孟子曰: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道理很简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毕竟人非禽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 .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 ,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加强自反 .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4雅言传承文明,典范浸湿人生.今天我打开了《孟子》这本书.《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需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本人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承平了.所以,只需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读《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结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我们勤奋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觉人类精神和聪慧的交集.崇奉使我们能在变化无穷的时代,以淡然自如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不足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如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合作中,成为安然面对的真正豪杰.《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崇奉,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5孟子用了一个个的小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同时又不将思想拘束在政治上.他在哲学,经济,教育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孟子》中一共有七篇文章,之前我们所接触到的都是书本上有的.而这一次通过这次活动我领阅到了不同的.将这本书看完我最大的感受是感觉自己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孟子的这本书不想其他书籍那样单一的讲政治.这本书还讲了孟子休生养气,和尊师道友的思想.在这本书里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我现在就处于有幼稚走向成熟的这个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最让人迷茫.因为我即将面临成熟,我要有对未来的规划.而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有自己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最终的结果.同时这本书还有一个故事是我们必须要看得,《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这样他才能担负这个责任.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天才,天才也是需要经过汗水的累积才能成功.《孟子》这本书整体读下来让我受益匪浅,之前很少读这种哲学类的书,因为感觉太过于枯燥无味而且语言很难理解.但是这本书却用一个个的小故事来传递思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传统名著《孟子》读后感600字。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子》读后感1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500字9篇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500字9篇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500字9篇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1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

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

毕竟人非禽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

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

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

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

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

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

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

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

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

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

加强”自反”。

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2雅言传承文明,典范浸湿人生。

今天我打开了《孟子》这本书。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

”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需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本人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承平了。

孟子读后感500字 (16页)

孟子读后感500字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子读后感500字篇一: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孟子》读后感作文范文

《孟子》读后感作文范文

《孟子》读后感作文范文《孟子》读后感作文1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作文2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

或许是过年前巨大的能量场感染了我,或许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身体的疲惫不觉涌上来。

今天发现,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阅读,身体锻炼,整理,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会有惰性,会有情绪,会喜欢“吃喝玩乐”一切不动脑的东西,这也是天性使然。

阅读《孟子》,这段时间是看不下去的,归结原因是心绪不宁,工作了的我特别容易受到周围能量场的影响,这两天一直都在购置年货,也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轲的《孟子》,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篇2:《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年。

做了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

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

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篇4:《孟子》读后感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篇5:《孟子》读后感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

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读后感1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2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后感500字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

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

毕竟人非禽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
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

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
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

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

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

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

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

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

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

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

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

加强"自反"。

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