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0 金字塔》教学设计 (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0 金字塔》教学设计  (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0 金字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20 金字塔》的内容和含义,能够流畅朗读诗词。

2.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能够理解并掌握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词《20 金字塔》的内容和含义,掌握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金字塔的结构和构建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多媒体课件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金字塔的特点和构建方式。

•带领学生阅读诗词《20 金字塔》,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学习诗词的默写和朗读,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词赏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拓展•讨论金字塔的历史由来和文化含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组讨论金字塔的结构和构建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复习•复习诗词《20 金字塔》的内容和朗读,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进行诗词的口头问答,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参观金字塔的图片和视频,了解金字塔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

•鼓励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馈•课堂上进行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互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表扬优秀表现。

•收集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创作作品,给予评价和指导意见。

六、教学资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多媒体课件•金字塔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七、课堂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金字塔模型制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金字塔建筑风格,深化对金字塔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诗词《20 金字塔》的内容和含义,还掌握了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和构建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讲评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讲评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讲评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课《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描写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但是,对于如何描写世界文化遗产,他们可能还缺乏一定的认知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掌握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掌握描写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掌握描写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发现描写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

2.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写作,将所学的描写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实践中。

3.激励法:教师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做好写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案例,呈现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描写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的描写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
反思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寓意,提取主题。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运用。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4.能够独立整理文言文章的框架。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和含义。

•熟练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难点
•理解并概括文言文篇章中的内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课文的分析和思考。

第三部分: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生字卡片、课文课后作业。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第一节:导入
1.讲解故事背景,激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引入话题,导入课文内容。

第二节:学习课文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强化语感。

第三节:课文分析
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各组展示讨论结果。

2.指导学生提取课文中的寓意和主旨。

第四节:课文运用
1.拓展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虚构故事情节。

2.每组展示并分享。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下一次可以增加相关辅助材料,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自信,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他们在语文领域更上一层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科学与探索”,包含了《月球之谜》、《太阳》、《恐龙》和《绿豆芽和豆腐芽》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教材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但是,他们的科学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科学知识。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科学实验材料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科学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科学知识。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老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0 金字塔》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0 金字塔》教学设计

文档内容已准备好。

请查收: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0 金字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诗歌《20 金字塔》的基本意思,并能够流畅朗读。

2.能够准确领会诗歌中字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3.能够根据诗歌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判断能力。

4.能够了解诗歌是怎样构成的,并能够尝试自己写一首诗歌。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诗歌《20 金字塔》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能够准确朗读诗歌。

3.能够理解诗歌中涉及的一些生词和成语。

4.能够自己尝试写一些描写性的诗句。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诗歌的象征性含义。

2.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和发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金字塔的形状和含义,引入诗歌《20 金字塔》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学习诗歌(15分钟)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并解释生词和难点词语的含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整首诗歌的内容。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他们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时间(2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写一些描写性的诗句,可以参考金字塔的形状和意义,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的发挥。

5. 展示和讨论(15分钟)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句进行展示,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讨论,从中学习和借鉴。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诗歌的美感和象征性,激发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20 金字塔》。

2.写一篇读后感,描述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继续发挥创造力,写一些描写性的诗句,可以使用金字塔作为主题。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诗歌《20 金字塔》,并能够在诗歌的启发下进行创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第7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第7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4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3.找出文中对威尼斯静态和动态的描写,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插播背景音乐,边看边介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

法国有埃菲尔铁塔,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威尼斯则有其独特的小艇。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如大街上的汽车,如此神奇的景象,实在是令人好奇。

2.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3.导入新课: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进行识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纵(zòng)横、船艄(shāo)、窗帘(lián)、祷(dǎo)告、哗(huá)笑、码(mǎ)头。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艇、艄、翘、祷、雇、簇”,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1自然段)(2)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

(第2~3自然段)(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4自然段)(4)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5~6自然段)四、发挥想象。

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思考: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威尼斯水城两岸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想法?(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指导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指导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中国的几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引导他们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2.精美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3.班级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步骤:1.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视频,引入主题。

2.讨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步骤: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辅助材料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每处遗产的美丽和历史价值。

三、展示步骤:1.学生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几位学生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共同欣赏和学习。

四、实践步骤:1.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收集学生的作文并进行评价,指导他们提升写作水平。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更培养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希望大家能继续探索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并发扬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深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完整教学教案、习作指导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完整教学教案、习作指导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完整教学教案、习作指导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生活中的科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实验与发现》、《测量与计算》、《观察与探究》。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有限,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拓展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内的实验和操作活动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难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PPT、实验器材和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和实验方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目标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2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摇曳多姿、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他们的风采的?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人物描写一组》。
二.提炼写法
(一)总结文本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有哪几位
小嘎子、严监生和王熙凤。(电脑出示三个人物头像)
(3)学生齐读。
3、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4、结合注解,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5、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四、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电脑出示:听了大惊道:'这三十馀岁的正是陆虞侯!那泼贱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见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林冲。从人物的语言上可以看出这人和陆虞侯有深仇大恨,写出了情节上的特点。
(四)引导学生总结写人文章的写法
1.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2.细致地写,恰当地使用比喻、反问、设问等修辞方法。
⑶指读《林黛玉初见凤辣子》,思考王熙凤性格特点及描写方法。
王熙凤很泼辣很张狂,这从对林黛玉和贾母的侧面描写可以体现出来;说话见风使舵,这从作者正面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来。
(二)知识迁移,归纳课外文章写作特点
1.进行中国古典名著的片断阅读,强化训练所学方法。(教师课前给学生印发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四个人物片断描写让学生熟读),课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这四个名著片断,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最感兴趣的人物,说说他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六、作业:
1、连线:
张继《枫桥夜泊》
元稹《望洞庭》
刘禹锡《菊花》
2、填空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 )修辞手法,把( )比作“白银盘”,把( )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2.学生讨论,汇报。(汇报时教师结合多媒体呈现相应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画面。)
汇报曹操人物特点,短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写出了他的生性多疑和礼贤下士。
汇报林黛玉这个人物,做着抓住林黛玉临死前的语言和动作、神态,写出了她的体弱多病和孤苦伶仃。
(三)游戏拓展,反向强化写法
以《水浒传》中的人物描写为谜面,猜出谜底是《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
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同上)
五、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3.可以适当通过别人的心理、语言描写,反映所写人物的特点。
2.回顾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描写方法。
⑴小嘎子给人的印象是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永不服输。(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鼠标,链接到小嘎子页面)作者抓住了小嘎子的动作、心理来写的,还运用了不少修辞方法。
⑵指读《临死前的严监生》,思考《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性格特点及描写方法。
严监生非常吝啬贪财,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人。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的,尤其是严监生伸出两个手指的细节。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生字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2)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电脑出示:只见人丛里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
人物:李逵。
引导归纳人物写法:从人物的外貌和动作,还有斧头,都是李逵的特点。
电脑出示道:'有何难哉!'便拈弓搭箭,纵马向前,望着影中只一箭,不端不正,恰好把那碗红灯射将下来。
人物:花荣。
引导归纳人物写法:从动作和语言上可以看出箭术高超的人物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