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5章遗传学与进化
【生物】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遗传学与进化

【关键字】生物第五章遗传学与进化[考点解读]遗传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在各方面的相似现象;而变异一般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的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生物如果没有遗传,就是产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不能积累,那么变异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说,遗传与变异是生物退化的内因,但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变异(突变和渐变),孟德尔遗传(一对基因杂交、两对基因杂交、多对基因杂交),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哈迪-温伯格定律,退化的机制(突变、自然选择、生殖分离、适应、适合)。
根据IB0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第一节变异遗传物质本身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称为变异。
广义上的变异可以分为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和基因(DNA和RNA)突变。
狭义的变异单指基因突变。
一、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变异。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类型。
1.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1)缺失一个染色体一臂发生两处断裂,中间部分丢失,然后断裂处愈合,形成缺失。
缺失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由于一条染色体缺少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相应部分无法配对,拱了起来形成弧状的缺失圈。
当然,如果缺失部分发生在端部就没有这种缺失圈(图)。
缺失的一段中如果含有严重影响生物体正常生活力的因子,或者缺失的部分太大,个体通常死亡。
如果缺失部分对生活力的影响不严重,个体能存活,会出现拟显性现象。
例如,—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含有等位基因A和a,A是显性基因,a是隐性基因。
如果发生包括A在内的片段丢失,由于没有显性基因的掩盖,于是表现出假显性性状。
完整版)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大全全解

完整版)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大全全解完整版)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大全全解引言生物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生物种群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过程。
了解生物遗传与进化对我们理解生物起源、多样性以及人类疾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全面解析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研究。
基础知识1.基因与DNA: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储存在DNA分子中。
2.染色体与基因组:染色体是DNA分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可见形态,而基因组是某个生物所有基因的集合。
3.遗传物质的复制: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够自我复制,确保遗传信息的传递。
4.遗传的规律性:遗传现象遵循一系列的规律,包括___的遗传规律、分离与自由组合的规律等。
遗传的分子基础1.DNA的结构:DNA由双螺旋结构组成,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
2.DNA的复制与转录: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复制,转录后形成mRNA,再通过翻译形成蛋白质。
3.RNA的结构与功能:RNA也是核酸,具有单链结构,包括mRNA、rRNA和tRNA等不同种类。
4.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通过多肽键连接而成,具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的规律与机制1.___的遗传规律:___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现象中的分离与重新组合规律。
2.遗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遗传物质在有性生殖中可以分离和重新组合,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
3.突变与基因变异:突变是指DNA序列的突发性改变,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4.进化的基础: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和遗传变异积累的结果,包括自然选择、突变等。
进化的证据与机制1.古生物学证据:化石和化石记录揭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过程和时间。
2.比较解剖学证据:不同物种的生物结构比较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3.生物地理学证据:不同地区的物种分布和分布模式可以反映生物的进化历程。
4.分子生物学证据:基因序列的比较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距离。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遗传学与进化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遗传学与进化[考点解读]遗传是指生物繁衍进程中,亲代与子代在各方面的相似现象;而变异普通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集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的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是辩证一致的。
生物假设没有遗传,就是发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不能积聚,那么变异就失掉了意义。
所以说,遗传与变异是生物退化的内因,但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那么是相对的、开展的。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变异(突变和突变),孟德尔遗传(一对基因杂交、两对基因杂交、多对基因杂交),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哈迪-温伯格定律,退化的机制(突变、自然选择、生殖分别、顺应、适宜)。
依据IB0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才干要求两方面定出详细目的@第一节变异遗传物质自身发作质的变化,从而招致生物性状改动,称为变异。
狭义上的变异可以分为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动)和基因(DNA和RNA)突变。
狭义的变异单指基因突变。
一、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作改动,从而惹起生物的变异。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类型。
1.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1)缺失一个染色体一臂发作两处断裂,中间局部丧失,然后断裂处愈合,构成缺失。
缺失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由于一条染色体缺少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相应局部无法配对,拱了起来构成弧状的缺失圈。
当然,假设缺失局部发作在端部就没有这种缺失圈(图1-5-1)。
缺失的一段中假设含有严重影响生物体正常生生机的因子,或许缺失的局部太大,集体通常死亡。
假设缺失局部对生生机的影响不严重,集体能存活,会出现拟显性现象。
例如,—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区分含有等位基因A和a,A是显性基因,a是隐性基因。
假设发作包括A在内的片段丧失,由于没有显性基因的掩盖,于是表现出假显性性状。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遗传变异和进化》教案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遗传变异和进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及它们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掌握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实例。
3. 掌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物进化的相关实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遗传、变异的概念及类型,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难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实例,生物进化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抽象的概念。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遗传、变异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遗传与变异:讲解遗传、变异的概念,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中的普遍性。
3. 可遗传变异的类型:介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生物进化:讲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内在机制。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生物进化的相关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拓展:1. 探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如种群遗传学、分子进化等。
2. 介绍我国生物进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澄江生物群、大熊猫演化等。
3. 分析生物进化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如杂交育种、疫苗研发等。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案例分析: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生物进化辩论赛:正反双方就生物进化是否有利于物种生存展开辩论。
八、教学评估:1. 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遗传变异和进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核心知识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核心知识生物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研究的是生物物种的遗传特征和演化过程。
下面将介绍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核心知识。
一、遗传基础知识1. 遗传物质:DNA和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础,DNA是所有生命体遗传物质的载体,而基因是DNA上的遗传信息单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2. 遗传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定律。
包括隐性和显性遗传、分离和自由组合、完全显性等规律。
二、基因和染色体1. 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是指个体拥有的基因组合,而表现型是基因型在相应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
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 染色体和遗传:染色体是细胞核中DNA的一种有序排列形式,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数量和形态的染色体。
染色体通过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复制和分离,实现了基因的遗传。
三、遗传变异和突变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个体间存在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差异。
它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基础,使个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突变:突变是DNA序列发生突然而持久的改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形式。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中性的或有利的,对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遗传与进化1.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证据都表明了生物已经经历了演化过程。
2. 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指出适应环境的个体将更有机会生存和繁殖,从而将有利基因逐渐传递给后代,推动了物种的演化。
3. 进化速率和模式: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的物种进化缓慢,有的物种进化快速。
进化可以呈现出渐进性、平衡性、分支性和突变性等不同模式。
五、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1. 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以获得特殊的功能或性状。
常见的遗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克隆、转基因等。
2.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细胞和分子等生物材料,开展实验室研究或工业生产的技术手段。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和领域,也是高考生物科目中的重要考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知识点,包括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的分子基础、进化的概念和证据等内容。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简称孟德尔定律)和多基因遗传规律。
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总结出来的遗传定律,包括:(1)单因素性状的遗传:对于单一性状,在杂交中,表现优势的称为显性性状,被掩盖的称为隐性性状;后代的表现符合1:2:1的分离比例。
(2)自由组合和独立遗传:不同基因在杂交中的组合遵循自由组合和独立遗传规律,互相之间相互独立。
(3)性状的分离和重新组合:通过自交或杂交,性状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组合。
2. 多基因遗传规律多基因遗传规律是指多基因控制一个性状的遗传现象。
在多基因遗传中,表型呈连续变化的性状称为连续性状,如身高、体重等;表型呈几个离散类别的性状称为离散性状,如血型、眼睛颜色等。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是指DNA和基因的相关知识。
1.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其功能主要包括:储存遗传信息、复制遗传信息、转录生成mRNA和调控基因表达等。
2.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DNA上的一个编码区段,负责编码特定的蛋白质或RNA。
基因由外显子(编码区)和内含子(不编码区)组成。
基因的功能包括:决定遗传特征、调控生物体发育和代谢活动等。
三、进化的概念和证据进化是生物种群和物种遗传特征逐渐改变的过程,是生物多样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 进化的概念和驱动因素进化的概念包括: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形成。
进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和遗传漂变等。
2. 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细胞结构和生物化学、生态位和类似结构等方面的证据。
这些证据表明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通过进化而形成的。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第五章遗传学与进化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第五章遗传学与进化(2)重复重复是指一个染色体,除了正常的组成之外,还多了一些额外的染色体片段。
和缺失相比,重复的遗传影响比较小,但重复也不能太大,否则也会由于遗传上的不平衡导致死亡。
重复也产生一定的遗传效应,如果蝇的棒眼类型是某染色体上16A区重复所致。
(3)倒位倒位是指染色体中断裂的某一片段倒转了位置又重新愈合的情况。
(4)易位易位是指一个染色体的片段接到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上,其中常见的是两个非同源染色体相互交换了片段,产生相互易位。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一般地,遗传上把一个配子含有的染色体数称为一个染色体组或基因组。
如果细胞核内含有染色体组整数倍的染色体,称为整倍体;如果含有的染色体数不是染色体组的整数倍,称为非整倍体。
(1)整倍体①单倍体和二倍体②多倍体同源多倍体在生产上有重要的价值,香蕉和黄花菜是天然的三倍体,无籽西瓜是人工制造的三倍体。
异源多倍体,是由两个不同种杂交,所得的杂种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而形成。
自然界中,有许多异源多倍体,在栽培作物中,普通小麦、陆地棉、海岛棉、胜利油菜、烟草等都是异源多倍体。
(2)非整倍体①单体丢失一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称为单体。
其染色体一般公式为(2n—1)。
②三体多一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称三体。
其染色体公式为(2n+1)。
③四体多二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称四体。
其染色体公式为(2n+2)。
④双三体对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来说,每对都多一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称双三体,其染色体公式为(2n+1+1)。
⑤缺对体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称为缺对体,这种情况,对二倍体(2n-2)来说,通常是致死的。
但对于多倍体来说仍可成活,例如,异源六倍体小麦的某些缺对体(6n-2),虽然生活力和可育性都降低,但仍可成活(由于多倍体的遗传重复)。
二、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特性(1)随机(2)突变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3)稀有性(4)可逆性2.基因突变的类型(1)碱基置换突变(2)移码突变3.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4.突变的诱发因DNA复制、DNA损伤修复等导致的基因突变,称为自发突变;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生物高三必备遗传与进化重点知识梳理

生物高三必备遗传与进化重点知识梳理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研究的是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
了解遗传与进化的重点知识,对于高考生物考试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遗传与进化领域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高三生复习备考。
一、遗传与进化基本概念1. 遗传是指性状在后代之间传递的现象,它是由基因决定的。
2. 进化是种群遗传组成的长期变化过程,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二、遗传与进化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发现了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的现象。
主要包括:- 单性状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纯合和杂合的个体后代比例,总结出了一对性状只能表现出一种形式的定律,即等位基因呈隐性-显性关系。
- 多性状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多个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与分离,得出了独立性状的遗传规律。
2. 确定遗传规律的分子基础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分别发现了染色体、基因和DNA的关系,为遗传学提供了新的分子解释。
3.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重要机制,它主要包括:- 适应性: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适应性优良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
- 接续变异:物种存在基因的变异,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为进化提供了遗传变异的基础。
- 生存竞争:资源竞争引起了个体间的生存竞争,只有适应性强的个体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三、人类遗传与进化1.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赤道地区,经过长期的环境适应和遗传演化,逐渐分散到世界各地。
2. 人类的遗传病由于人类遗传变异的积累,导致了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如地中海贫血、血液凝块症等。
3. DNA检测与人类分类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人类可以根据基因差异进行分类。
现代DNA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分类更加准确和精细化。
四、生物进化的证据1. 古生物学证据通过对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揭示了生物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化历程,如恐龙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进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五章遗传学与进化[考点解读]遗传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在各方面的相似现象;而变异一般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的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生物如果没有遗传,就是产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不能积累,那么变异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说,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但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变异(突变和渐变),孟德尔遗传(一对基因杂交、两对基因杂交、多对基因杂交),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哈迪-温伯格定律,进化的机制(突变、自然选择、生殖分离、适应、适合)。
根据IB0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第一节变异遗传物质本身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称为变异。
广义上的变异可以分为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和基因(DNA和RNA)突变。
狭义的变异单指基因突变。
一、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变异。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类型。
1.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1)缺失一个染色体一臂发生两处断裂,中间部分丢失,然后断裂处愈合,形成缺失。
缺失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由于一条染色体缺少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相应部分无法配对,拱了起来形成弧状的缺失圈。
当然,如果缺失部分发生在端部就没有这种缺失圈(图1-5-1)。
缺失的一段中如果含有严重影响生物体正常生活力的因子,或者缺失的部分太大,个体通常死亡。
如果缺失部分对生活力的影响不严重,个体能存活,会出现拟显性现象。
例如,—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含有等位基因A和a,A是显性基因,a是隐性基因。
如果发生包括A在内的片段丢失,由于没有显性基因的掩盖,于是表现出假显性性状。
(2)重复重复是指一个染色体,除了正常的组成之外,还多了一些额外的染色体片段。
存在重复的染色体片段,在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出现和缺失时类似的拱形结构,这是由于重复的部分无法配对,拱了出来。
和缺失相比,重复的遗传影响比较小,但重复也不能太大,否则也会由于遗传上的不平衡导致死亡。
重复也产生一定的遗传效应,如果蝇的棒眼类型是X染色体上16A区重复所致。
观察唾液腺染色体,X染色体16A区有4个明显横纹,如果横纹重复一倍会出现棒眼遗传效应(用B表示),即复眼中小眼数从几百个降到几十个成为棒眼;如果这个区域再重复变成三份时,果蝇也会成为重棒眼(用BB表示),小眼数目仅20多个。
(3)倒位倒位是指染色体中断裂的某一片段倒转了位置又重新愈合的情况。
倒位之后,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的变化,也会造成遗传效应。
在倒位的纯合体中,同源染色体都是倒位的,可以正常联会配对,减数分裂是正常的,看不出有什么遗传效应。
但将倒位的个体和非倒位的个体杂交后形成杂合体时,减数分裂比较复杂,在粗线期会产生倒位环(如图1—5—2)。
(4)易位易位是指一个染色体的片段接到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上,其中常见的是两个非同源染色体相互交换了片段,产生相互易位。
例如,一个染色体的顺序是ABCDE,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的顺序是LMN0,相互易位的结果如图1-5-3所示。
在易位杂合体中,减数分裂的粗线期由于染色体同源部分配对,会出现十字形的图形,到了分裂后期工,十字图形逐渐拉开,这时可以出现两种情况:或出现一个大圆圈,或者成为8字形。
由于两个邻近的染色体交互分向两极,一般只有8字形的,每一个细胞可以得到完整的一套染色体,细胞才能成活。
这种交互分离往往使易位的染色体分向一个细胞,而非易位的染色体向另一个细胞,这样就使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受到抑制,出现所谓的“假连锁”效应。
2。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一般地,遗传上把一个配子含有的染色体数称为一个染色体组或基因组。
如果细胞核内含有染色体组整数倍的染色体,称为整倍体;如果含有的染色体数不是染色体组的整数倍,称为非整倍体。
(1)整倍体①单倍体和二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和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分别称为单倍体和二倍体。
高等植物的单倍体,与其二倍体相比,通常较小、生活力低和不育。
只有极少数的单倍体动物能成活,如雄性蜜蜂和黄蜂。
几乎所有正常生长的动物都是二倍体(2n)。
②多倍钵多倍体的染色体数目是单倍体的三倍、四倍或更多倍。
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对进化有很大的意义。
同源多倍体,是由染色体复制,而细胞质不分割形成的。
同源多倍体在生产上有重要的价值,香蕉和黄花菜是天然的三倍体,无籽西瓜是人工制造的三倍体。
异源多倍体,是由两个不同种杂交,所得的杂种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而形成。
自然界中,有许多异源多倍体,在栽培作物中,普通小麦、陆地棉、海岛棉、胜利油菜、烟草等都是异源多倍体。
(2)非整倍体①单体丢失一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称为单体。
其染色体一般公式为(2n—1)。
单体减数分裂时,无对可配的那条染色体可随机进入细胞两极,因此可形成两种类型配子:n和(n—1)。
②三体多一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称三体。
其染色体公式为(2n+1)。
由于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期形成一个三价体。
如果该三价体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一极,第三条移向另一极,形成的配子类型就分别为(n+1)和n。
三体可产生不同的表型,这取决于染色体组中的哪条染色体以三重状态存在。
在人类,一条小的染色体(常染色体21)以三重状态存在时具有严重的不良效应,即患唐氏先天愚型症。
③四体多二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称四体。
其染色体公式为(2n+2)。
由于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两条染色体,减数分裂前期可形成一个四价体。
该四价体的行为与同源四倍体的相同。
④双三体对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来说,每对都多一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称双三体,其染色体公式为(2n+1+1)。
⑤缺对体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称为缺对体,这种情况,对二倍体(2n-2)来说,通常是致死的。
但对于多倍体来说仍可成活,例如,异源六倍体小麦的某些缺对体(6n-2),虽然生活力和可育性都降低,但仍可成活(由于多倍体的遗传重复)。
二、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结构发生细微改变,而且这种变化可以遗传下去,称为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故又称点突变。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突变为遗传学研究提供突变型,为育种提供素材。
所以基因突变有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意义。
1.基因突变的特性(1)随机性摩尔根在饲养的许多红色复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色复眼果蝇。
这一事实说明基因突变在发生的时间上,在发生该突变的个体上,在发生突变的基因上都是随机的。
(2)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即可以突变为多种等位基因,如基因A可以突变为al或a2或a3……,因而在该座位上个体的基因型可以是AA或AaI或Aa2或Aal……多个组合。
染色体座位上有两种以上的基因存在,即复等位基因。
(3)稀有性基因突变是极为稀有的,也就是说野生型基因以极低的突变频率发生突变。
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性突变率为4X10-10,玉米紫色籽粒突变率为1X10-5;人亨廷顿舞蹈病突变率为1X10-6,血友病突变率为3X10-5等。
(4)可逆性野生型基因经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的过程称为正向突变。
正向突变的稀有性说明野生型基因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
突变基因又可以通过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这一过程叫回复突变。
2.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可自发亦可诱发,自发产生的突变型和诱发产生的突变型在本质上没有差别,诱变剂的作用只是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
按照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移码、缺失和插入等。
(1)碱基置换突变一对碱基改变而造成的突变称为碱基置换突变,其中一个嘌呤为另一个嘌呤所取代,或一个嘧啶为另一个嘧啶所取代称为转换;一个嘌呤为一个嘧啶取代,或一个嘧啶为一个嘌呤所取代称为颠换。
(2)移码突变在DNA的碱基序列中一对或少数。
几对邻接的核苷酸的增加或减少,造成该位置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了变化,称为移码突变。
移码突变由于能引起蛋白质分子的全部改变,或形成不正常的蛋白质,将引起生物性状严重异常,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3.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这样的突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也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即细胞突变,这种突变可以引起当代生物在形态或生理上的变化,如某些癌症的发生等,一般不遗传给下一代。
4.突变的诱发因DNA复制、DNA损伤修复等导致的基因突变,称为自发突变;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引起基因突变的因子叫诱变剂。
诱变剂的种类很多。
(1)物理性诱变剂宇宙射线可能是自然界中引起突变的主要因素,X射线、γ射线、中子流、紫外线等均可引起基因突变。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亦可引起基因突变。
(2)化学诱变剂化学诱变剂种类很多。
如工业污染中的煤烟和汽车尾气中的苯、芘、苄等;工业试剂及工业原料中的乙烯亚胺、甲醛;食品工业中用的亚硝酸盐,食品污染中的黄曲霉毒素;药物中的氮芥、磷酰胺;抗生素中的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核酸代谢中的5-氟尿嘧啶,5-溴尿嘧啶(5-BU)、烷化剂等均可引起基因突变。
(3)生物诱变剂某些病毒由于其DNA结构简单,也可导致基因突变。
4,突变发生的机制(1)化学因素①碱基类似物如果一种化合物的分子构象很像天然化合物,可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取代天然化合物。
碱基类似物就是一大类。
在DNA复制过程中碱基类似物引起碱基对错配。
如5-溴尿嘧啶(5-BU),它有两种形式:酮式和烯醇式。
5—BU酮式结构与T结构相似,在DNA复制过程中由A—T变成A—BU。
5-BU取代之后,在下一次DNA复制过程中烯醇式5-BU和鸟嘌呤G配对(5-BU醇式结构和c结构相似),出现G—BU碱基对。
这样,A—T就被置换成G—C。
②诱变剂亚硝酸或烷化剂等诱变剂可以改变核酸中核苷酸化学组成;与DNA复制无关。
如亚硝酸有脱氨作用,使腺嘌呤(A)脱氨成为次黄嘌呤(H);使胞嘧啶(C)脱氨成为尿嘧啶(U);使鸟嘌呤(G)成为黄嘌呤(I)。
脱氨后生成的次黄嘌呤与胞嘧啶配对,脱氨后生成的尿嘧啶与腺嘌呤配对。
在下一次DNA复制时,胞嘧啶(C)又按常规与鸟嘌呤(G)配对,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
结果由原来的A—T转换为G—C,或由原来的G—C转换为A—T,导致DNA分子核苷酸次序发生变化。
③结合到DNA分子上的化合物吖啶类属于这类化学诱变剂。
吖啶类化合物的分子构型较扁平,能插入到DNA相邻碱基之间使它们分开,导致碱基对的增加引起移码突变。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中紫外线是常见且常用的诱变剂。
其作用机制是,当它照射到DNA分子上时,使邻近碱基形成二聚体(主要是胸腺嘧啶二聚体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