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山不老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青山不老》精品教学反思资料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青山不老》精品教学反思资料

(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不老《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课堂反馈及时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16青山不老》公开课课件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16青山不老》公开课课件_1
老人还有宏伟设想……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晋西北,还是一派荒凉的土尘。去年的霜冻还在我们
的黄土地上盘旋,西伯利亚大风像冬日般肆虐着。 老人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儿又从城里回来,劝他回城了。他可敬的老伴,
与他风雨同舟一生;没见着最后一面,就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乡 亲们也觉得老人该享享清福了,种树的活儿太苦了。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 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 么了不起的奇迹。
3700亩相当于2467900平方米 相当于65个实验小学的总面积。 相当于12000个报告厅的总面积 相当于50000个普通教室的总面积
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400万亩 土地沙化,1000万亩水土流失。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 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 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他——植树老人 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 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 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他——植树老人 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 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颁奖词】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入选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
【入选理由】
【颁奖词】
)的故事
推荐阅读: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 《“野人”——张侯拉》
【入选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入选理由】 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
生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1974年9月21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后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16课《青山不老》课后习题含答案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所处环境(chǔchù)情不自禁(jīn jìn)参天杨柳(cēn cān)创造奇迹(jījì)生命归宿(sùshù)波光粼粼(pōbō)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炕()稍()肆()载()坑()梢()律()栽()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6.以财物帮助。

()五、添枝加叶(补充词语)。

()的大树()的波光()的狂风()的环境()的设想()的波浪六、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七、字斟句酌。

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

老人决心将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 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重点句子理解:
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 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 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 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 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 分离的。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 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 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练笔:
学完本课后你想对 老人说些什么?
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表面上是说青翠的高 山永远不老,实际上是暗 示着老人的精神将随着青 山万古长青。
老人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 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在老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造福后代的精神的熏陶下,人们的环保 意识会不断增强,人们会像老人一样照 顾青山对青山更加呵护,它将越来越茂 盛,会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2、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 伴去世了。 3、曾经与他一起治理这 条沟的七位老汉已经去世 了五位。 4、三间房就剩下他一个人。
2、他65岁开始治 理这条沟。
3、他已经81岁。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 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 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 着粼粼的波光。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 了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
老人为什么执着于种树?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 择,屋后的青山是生命的 归宿。 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 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 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他已经将生命转化成 他是真正与 了另一种东西。 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重点句子理解: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坠。

〞[2]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ū)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16《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

• 治理 • 归宿 • 荡漾 • 领悟 • 风雨同舟 风雨同舟
zhì sù yàng wù zhōu
• • • • • •
肆虐: 肆虐: 盘踞: 盘踞: 归宿: 归宿: 劲挺: 劲挺: 淤泥: 淤泥: 荡漾: 荡漾:
任意残杀或迫害。 任意残杀或迫害。 非法占据。 非法占据。 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沉积的泥沙。 沉积的泥沙。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 这样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 另一种东西。 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 与山川共存、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了。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 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
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 狂风肆虐、 原来 狂风肆虐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 北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 北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 发区,素有: 一年一场风, 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 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其中,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 其中,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 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 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 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年啊 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 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 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 劲挺在山洼山腰。 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 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 半截, 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 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 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16.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归宿、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从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中,感受到青山何以不老。

三、教学难点:学生明白建立美好的家园需要行动起来的道理。

四、课时划分:1课时五、教学准备:1、我们可以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来保护地球?2、了解“绿化沟”、“防风林带”、“林网”具体指的是什么?3、阅读课前引语,找到学习任务,并完成预习。

六、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

既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又那样渺小,极易破碎。

那么,我们可以为她做些什么呢?2、孩子们的想法都不错,但它只是想法。

有一位名叫马永顺的老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建起了一片了不起的绿洲,保护了我国晋西北的生态环境。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青山不老》,去看看马永顺和他的老朋友们一起建造了怎样的一个奇迹。

3、齐读课题。

(二)、感受奇迹1、快速读文,完成任务。

(1)、请在文章中找出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你还可以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奇迹很了不起?(感受老人15年时间的绿化成果)(2)、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这个奇迹把晋西北染成了什么颜色?(绿)2、学生汇报交流。

(三)、情感体悟1、15年后的晋西北郁郁葱葱,15年前眼前这座青山是何样?(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2、在恶劣的环境中,一个手端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创造出了这块绿洲令人感动的奇迹。

3、过渡:眼前的绿洲真的那么重要吗?(明白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小组合作学习:(1)、在文中找找老人令你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2)、概括出老人做了一件什么事?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老人的什么精神?5、学生汇报。

(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决心、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6、过渡:老人植树造林的信念是很坚决的。

人家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16 青山不老 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家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16  青山不老  公开课教学设计

16*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文本简析: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巩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组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组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65岁那年开始,整整15年啊!老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文中哪些叙述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板书:在“奇迹”下画红线。

若学生先前没板书,则红笔板书)学生交流:
(一)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自己读读这句话,哪个数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15年:15年,多么漫长的坚持,多么执着的追求啊!
3700亩:你能想象一下3700亩大约有多大吗?
2、让我们看看这些数字吧!
3700亩林网,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3700*667=246,7900平方米,相当于49558个教室的总面积!
老师还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90棵,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

3、读了这些数字,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一个年迈的老人,按理应该在家颐享天年,冬日在阳光下休憩,夏天在院子里纳凉,他却在这荒山野岭造了3700亩林网,真是奇迹,)
4、让我们在数字中感受这个“奇迹”,齐读: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刚才通过抓数字感受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


(二)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恶劣)
1、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
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肆虐”是什么意思: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指名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盘踞”作何理解?非法占据,很霸道。

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晋西北自然环境的资料,谁来交流(干旱、霜冻、沙尘暴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
4、这就是中国的晋西北,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

瞧,这就是过去的晋西北!(播放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每年有800万多亩农作物受旱,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

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400万亩土地沙化,1000万亩水土流失。

5、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又对奇迹有了哪些理解?(点拨:竟)
(引读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从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来理解奇迹
1、从65年到81岁,整整15年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何况是81岁的老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让我们走进他的晚年生活。

(出示第三段)谁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同学用心听,哪一个生活细节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灵呢?
2、预设:
艰苦——宁愿放着眼前的清福不享,却甘愿守着这份艰苦。

孤独——老人是最害怕孤独的,而且越老越害怕,宁愿放弃天伦之乐,甘愿独守着这片青山。

3、15年,守着艰苦;15年,守着孤独。

(引读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用有限的生命实现了无限的价值。

他创造出的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四、“15年奇迹的背后”
1、师:在这个了不起的奇迹背后,有多少感人的往事。

在梁衡的采访中发现了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有这么几页内容:(出示手记,请学生读)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晋西北,还是一派荒凉的土尘。

去年的霜冻还在我们的黄土地上盘旋,西伯利亚大风像冬日般肆虐着。

老人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儿又从城里回来,劝他回城了。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没见着最后一面,就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乡亲们也觉得老人该享享清福了,种树的活儿太苦了。

老人敲着旱烟锅坐在小院口,望着绿风荡漾的山沟……
1982年12月3日
老人慷慨地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乡亲们乐呵呵地瞧着这个新鲜玩意儿,老人也乐了。

老人还有宏伟设想……
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老人的生活,走进其中的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动笔写下来。

可以写老人造林护林的具体事情,可以写老人面对青山的内心独白,可以用日记体的形式,也可以学习课文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形式……(交流)
3、是啊,15年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此时,15年在我们的眼中不再是一个数字而已,15年=?(板书关键词语)
4、15年=3700亩林网15年=一片不老的青山。

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再次出示绿意葱茏的青山图片)推荐一生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