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立“治未病”科室的通知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XXXX中医医院关于成立“治未病”领导小组小红头

XXX中医医院“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设立中医“治未病”科,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要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医疗、预防、专业技术、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当中。
将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有机结合,打造体现中医文化特色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预防、养生、保健指导等服务。
二、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部门(一)成立XXX中医医院“治未病”健康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二)成立“治未病”健康工程工作专家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三、工作职责:根据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个层次,医院整合优质资源。
成立“治未病”科,基本结构为:“治未病”科辖体检科和预防保健科,医教科负责各科室协调、督查工作;体检科和预防保健科分为总检部分,临床科室分检部分,医技科室分检部分;体质辨识、风险评估、健康咨询、指导、干预工作由中医药人员承担。
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对个体服务对象实施防病治病的中医诊疗措施。
“治未病”科拟开展中医诊疗项目10种以上。
1、领导小组、专家组主要职责:(1)积极开展“治未病”工程工作方案、相关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
(2)深入科室利用“专家巡诊”等方法,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导各科、站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持续改进。
(3)制定、审核本院治未病中心工作制度、工作计划、“治未病”干预措施及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4)指导、督导“治未病科”开展工作。
(5)承担中医健康教育讲师工作。
(6)承担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等工作。
2、相关科室主要职责:(1)针推科协助提供中医技术方法“治未病”干预,开展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工作等。
(2)预防保健科、各站负责开展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指导中医保健工作并记录于居民健康档案中;开展中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宣传栏工作;开展妇女、儿童中医保健工作及重点人群中医药特色养生指导工作。
医院治未病中心工作制度

医院治未病中心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治未病中心工作,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和疾病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治未病中心是医院的一个独立科室,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预防为主,提供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康复治疗等服务。
第三条治未病中心工作应当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第四条治未病中心应当设立主任一名,负责中心的全面工作。
设副主任若干名,协助主任工作。
第五条治未病中心应当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岗位,如健康评估岗、健康干预岗、康复治疗岗等。
第六条治未病中心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中医药专业学历或相关专业背景,并经过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资格。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流程第七条治未病中心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等。
第八条健康评估:通过中医四诊、现代医学检查等手段,对个体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确定个体健康状况和体质类型。
第九条健康干预:根据健康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包括生活方式指导、药膳食疗、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
第十条康复治疗:对慢性病、疾病康复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运用中医药传统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理疗等。
第十一条健康教育: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第四章质量管理第十二条治未病中心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开展。
第十三条治未病中心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服务质量。
第十四条治未病中心应当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工作,防范医疗事故和纠纷。
第五章科学研究与教育培训第十五条治未病中心应当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第十六条治未病中心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预防保健水平。
第十七条治未病中心应当组织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治未病科简介

(1楼)健康从“治未病”开始!《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中医预防保健方面的特色优势,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我院于2019年6月正式整合成立“治未病科”。
我科的工作目标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二、科室设置科室下设健康体检部(西医体检、中医体检)、治未病名医工作室、中医适宜技术部(针灸推拿室、穴位贴敷室、穴位埋线室、熏蒸室、理疗室、艾灸室等)。
我中心“治未病名医工作室”由我院的知名中医专家***等,除接诊心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脾胃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外,在“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中药汤剂、膏剂等中医特色保健产品,以及各种中医外治法,如穴位敷贴等传统技术,在体质调理、脏腑调理、气血调理、容颜内调、更年期调理,三高防治、失眠调理、慢性疲劳综合症、脂肪肝、颈肩腰腿痛等病症的防治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三、科室特色1、健康查体服务:健康查体部:拥有先进仪器设备,飞利浦1.5T核磁共振、GE64排CT、GE、日立、东芝等品牌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高清平板DR机、骨密度检测仪经络检测、人体成分分析仪等,开展健康查体工作,常规内科、外科体检、学生入学体检、肿瘤筛查、入职查体等常规项目2、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部: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部:设备拥有中医体质评估系统、经络检测仪、五脏相音辨识仪、红外激光理疗仪、中药熏蒸仪、超短波理疗仪、中频治疗仪等,突出中医药特色服务,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辨证施治。
针对:颈肩腰腿痛、亚健康体质调养、失眠、肥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糖尿病病前状态调养等有显著调理保健疗效。
主要特色疗法:刮痧、拔罐、中药汗蒸、中频理疗、中药离子导入、蜡疗、艾灸、穴位贴敷等。
我科积极开拓进取,将“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大卫生、大健康和预防为主”理念不断融入中医药特色领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平台,借鉴省内外先进健康管理经验,形成集健康管理、健康筛查、保健治疗、效果评价为一体的综合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0783b68bd63186bdebbc33.png)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中医院治未病科规章制度

中医院治未病科规章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治未病科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和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治未病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秉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理念,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指导、疾病早期干预等工作。
第三条治未病科全体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医疗职业道德,确保医疗安全,提供优质服务。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治未病科设科主任一名,负责科室全面工作。
科主任应具备高级职称,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政管理能力。
第五条治未病科设主治医师、医师、护士等职位,职责分明,各负其责。
第六条治未病科应定期召开科室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七条治未病科应严格执行医院请假制度,工作人员请假需提前向科主任申请,并安排好工作交接。
三、业务管理第八条治未病科应根据患者需求和科室特点,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疾病早期干预等服务。
第九条治未病科应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对新技术、新项目应组织讨论,评估风险,确保安全有效。
第十条治未病科应注重科研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提高科室整体实力。
第十一条治未病科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质量管理第十二条治未病科应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设立质控小组,负责科室质量管理。
第十三条治未病科应严格执行医疗事故处理规定,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及时报告,认真调查处理。
第十四条治未病科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环境卫生第十五条治未病科应保持环境整洁,通风良好,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
第十六条治未病科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规定,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
六、财务管理第十七条治未病科应严格执行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经费,确保科室正常运行。
第十八条治未病科应加强药品和物资管理,建立健全领用、归还、报废制度。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1000字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是为了规范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提高中医药在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中医药在未病先防、健康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发挥,推动中医临床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文件。
一、建设“治未病”科室的必要性1.1 传统医学强调谨防“未病”,中医学理论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早期干预预防未病,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减轻病情,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
1.2 在传统医学中,医生的职业责任包括不仅限于治疗疾病,更包括提供预防、保健等先进服务。
1.3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逐步进步,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和消费理念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个学科或诊所看病的主要目的已经开始变得过时。
二、建设“治未病”科室的基本要求2.1 多学科、综合服务2.2 专业人才、长期培训2.3 科学管理、规范操作2.4 充足预算、高效运营三、建设“治未病”科室的建议措施3.1 收集并建立丰富的病例资料库,重点记录因特殊疾病的家族史和多次患病史等高危阳性信息,为高危人群提供更加科学的监测和管理。
3.2 对“治未病”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和研究,全面掌握“未病先防”,“治未病”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并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中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现有品种的疗效,引进新的疗法和药品等。
3.3 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医疗服务标准进行运行,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利益。
3.4 提高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治未病”科室在卫生保健领域的重要作用,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中医药的转型升级。
四、总结建设“治未病”科室,是全面落实中医药防治特色化、个性化、“全程化”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以人为本、倡导健康的真正体现。
通过坚持“治未病”科室建设,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治疗技能,为人民健康服务做出更好的贡献。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第四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基本条件第五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中院发[2010]12号
关于设立“治未病”科室的通知
各科室:
为积极落实开展我院中医“治未病”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拓展中医药的服务领域,逐步探索建设适应我院中医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和省中医药局《中医“治未病”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和医院建设规划要求,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在我院设立中医“治未病”科,开展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指导服务和体检工作,科室布局及人员安排如下:
一、科室组成:1、健康检查室2、健康评估室3、健康
咨询与指导室3、健康干预室
“治未病”科设在门诊部二楼(其中健康检查室设在门诊部六楼),健康评估室、健康咨询与指导室共用一间诊室,共3间诊室。
二、人员安排:张琴玲(健康检查室),邹隆娇(健康评估室、健康咨询与指导室),徐小鸿、解传勇、兰莹、胡冬梅(健康干预室)。
科主任由帅敏副主任医师兼任。
三、设备投放:针灸盒若干、按摩床2张、火罐若干、刮痧板若干、电脑1台、打印机1台等。
奉新县中医院
2010年1月24日
主题词:设立“治未病”科通知
抄报:县卫生局
抄送:医院各科室
奉新县中医院办公室2010年1月24日印发(共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