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5.动静结合: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6.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7.拟人: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描绘生动形象,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表意更加丰富。

8.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以上都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手法,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地反映生活和人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多要求考⽣分析其中的表现⼿法、修辞⼿法以及作者情感等,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诗歌鉴赏描写⾓度 ⾓度可以分为感官⾓度和⽅位⾓度两种。

感官⾓度主要指触觉(吹⾯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苦为谁甜?) ⽅位⾓度只要是指远(远看⼭有⾊),近(潮平路带沙),⾼(⾼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眠) ⾼中语⽂诗歌鉴赏修辞⼿法 1.⽐喻(明喻、暗喻、借喻。

) 例1:“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将皓⽉银辉下的⼭⽐做银盘⾥的青螺,⾊调淡雅,⼭⽔浑然⼀体。

例2:“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绘出了三⽉时⽉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写出了兰溪⽔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光的明洁。

2.⽐拟 把物当作⼈来描写叫拟⼈,或把⼈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拟有促使读者产⽣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形象、⽣动的作⽤。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

例1:“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 这⾸诗⽤拟⼈的⼿法,让杨柳化⾝为美⼈出现,栩栩如⽣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诗歌以拟⼈化的⼿法,写出了夜⾬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滴太⽩酒,⼗⾥草⽊⾹。

”把酒⾹拟成花⾹。

⼈拟物“⽂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拟成花。

3.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对句⼦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东流复向西。

芳树⽆⼈花⾃落,春⼭⼀路鸟空啼。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整理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整理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经常消失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表现手法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假如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受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一般状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常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行志向。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分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心情,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心情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纳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谈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方、通感、比拟、夸张、对偶、用典、化用、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以声衬静、化静态为动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诗歌鉴赏时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表现手法这一方面,更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诗歌的手法诗歌手法一共分为三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角度。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通感、双关、借代、叠词、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角度:白描、渲染、衬托、动静、感官、方位、对比、虚实、细节。

(一)修辞手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或者化抽象为具体。

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例句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拟人: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特点,如神态动作和心理。

作用:富有人情味。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夸张:夸张除了可以夸大还可以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营造气势。

例句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例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用典:包括化用古人、事件、诗句。

作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情感含蓄。

常见典故:桃源闻鸡5、通感:五感相互转换,多为化视觉为嗅觉、化听觉为视觉。

作用:形象生动。

例句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例句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6、双关:一个词语有两个含义,多出现在炼字题里面,一般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事物。

作用:深化内涵。

例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借代:借代包括以特征、部分、具体、专名、官职来代指事物,常见不常考,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叠词:两个一样的字连用。

作用:形象生动、拟声准确或突出情感。

例句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例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句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阶段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诗句直接抒情。

例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
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
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 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达技巧分三大类:1、表现手法;2、表达方式;3、修辞手法。

1、表现手法: 常见的有:衬托(也叫烘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即正反对比。

象征:抑扬:铺垫与渲染:托物言志:联想与想象:白描与细描(工笔):粗笔勾勒:用典:也叫用事。

又分正用、反用、化用等几种。

2、表达方式:有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对古代诗歌鉴赏而言,“说明”不用,“叙述”与“议论”用得不多,所以主要是3种。

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理抒情等。

3、修辞手法:《教学大纲》规定的是12——15种;《考纲》上规定的是8——12种。

主要的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偶、对比、衬托、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借代、引用、双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