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夹层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病例分析主动脉夹层

病例分析主动脉夹层
颈软、双侧对称,颈静脉无怒张。
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 骨中线内1cm,搏动范围正常,心前区未触及震颤 和心包摩擦感,心相对浊音界正常,心率92次/分, 心音有力,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0.35*10~9/L,NEUT% 76.4%。 生化、离子:血钾3.23mmol/L。 心梗三项:肌钙蛋白I:<0.01ng/ml;肌酸激 酶同工酶2.3ng/ml;肌红蛋白116ng/ml;氨 基末端钠尿肽前体182pg/ml。
病例汇报
Zjw qq269244810
男 50岁 主诉:间断胸闷5年,突发胸痛1天。
患者缘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无 胸痛,不向肩背部放射,无濒死感及出汗, 呈阵发性,每次持续时间约2分钟,休息后可 自行缓解,数月发作1次,未予重视。入院前 一日下午5时左右无诱因突然出现胸痛,伴面 色苍白、大汗,呈持续性,向后背部放射, 自测血压收缩压达220mmHg,自行含服硝酸 甘油2片后无效。
因主动脉夹层与冠心病治疗原则不一样,需要停止 使用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
活血药注射用丹参多酚盐酸
另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大量用阿司匹林时可能 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1.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III型 2.双侧肺炎 3.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组 4.高脂血症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胸痛
1.心血管系统疾病
4.腹部脏器病变
2.呼吸系统疾病
5.胸壁病变
3.纵膈肌食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疼痛
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包炎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窦瘤破裂 心脏瓣膜病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
上级医师查房
1.中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

颈动脉夹层 PPT课件

颈动脉夹层 PPT课件




创伤性夹层的临床表现并不取决于外伤的 严重程度。 除了体育锻炼、脊椎按摩治疗外,剧烈咳 嗽、呕吐也有可能引起夹层。 一些“自发性”的动脉夹层可能是由于非 暴力性创伤,如非常紧张的运动或快速的 颈部活动。


因颈动脉中膜弹力纤维断裂、变性、坏死、 黏液样变或囊性变,内膜破裂,在血流冲击 下,颈动脉内中膜撕裂,形成真、假两个腔, 假腔不断扩大,真腔受挤压不断缩小而形成 狭窄。 假腔内由于血流速度较慢常可形成血栓。 部分患者伴有继发破裂口。
鉴别诊断 1.颈部真性动脉瘤 2.颈部假性动脉瘤 3.颈动脉扭曲

谢谢聆听!




颈动脉夹层包括颈内动脉夹层及颈总动脉夹 层。 颈内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 1.偏头痛伴同侧眼部交感神经麻痹; 2.偏头痛伴迟发性局灶脑缺血症状; 3.偏头痛伴后组脑神经麻痹; 4.上述部位的颈动脉内径增宽, 腔内显示剥脱的内膜呈漂浮线样回声,与动 脉壁分离,将颈动脉分为真腔和假腔。其大 小取决于病变的程度,二者通过内膜破口相 交通。撕裂的内膜随心动周期摆动于真假腔 之间。假腔内血流可淤滞,常可见到“云雾” 影,有时可见回声不等的附壁血栓形成。
颈 动 脉 夹 层


动脉夹层以主动脉多见,颈部少见。 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 但是越来越多的发现脑血管的夹层是导致年 轻人卒中的病因。 在一个大宗调查中,自发性颈动脉夹层导致 的卒中占所有卒中患者的2.5% (Bogousslavsky等,1987)。




动脉夹层可以是自发性的或继发于外伤。 夹层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肌纤 维发育不良、Marfan综合征、动脉炎等。 此外,有偏头痛、吸烟、口服避孕药病史的 患者,动脉夹层的危险性可能增加。 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家族性动脉夹层患 者可能有易感基因。 自发性夹层也可见于血管的过度弯曲、缠绕、 延长等。

病例分析主动脉夹层

病例分析主动脉夹层

就诊我院急诊,测血压194/123mmHg, 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心梗三 项未见异常。给予静点“乌拉地尔、欣康” 等药物对症治疗后,为进一步诊治以“胸痛 待查 高血压病”收治入院。发病以来,一般 情况可。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药治疗及 监测血压。
体温 36℃,脉搏92次/分,呼吸13次/分,血压 190/114mmHg。 颈软、双侧对称,颈静脉无怒张。 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 骨中线内1cm,搏动范围正常,心前区未触及震颤 和心包摩擦感,心相对浊音界正常,心率92次/分, 心音有力,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
1.
2.
3.
4.
血压与临床表现不一致:夹层多为高血压,且 四肢血压往往不对称; 胸痛与心电图、心肌酶谱表现不一致:夹层心 电图、心肌酶谱多无动态演变; 症状与体征表现不一致:夹层动脉瘤在主动脉 瓣区可以闻及舒张期吹风 样杂音,疼痛部位 较MI不典型; 两者病程不一样:夹层起病多迅速,胸痛持久 且更剧烈;而心梗发病前 仔细询问病史多会 有阵发性胸痛(UA),然后才是转为持续性胸 痛(MI)。所 以往往遇到剧烈胸痛的病人, 常规测量双上肢血压。




主动脉夹层酷似急性心肌梗死。 80%有高血压病史。 心前区或胸骨后突然出现剧烈的烧灼感或撕 裂痛,疼痛可向前胸及背部放射。 疼痛发作时常伴有焦虑不安、大汗淋漓、面 色苍白、心率加快。 心电图可示:左心室肥大、非特异性ST-T改 变。 胸片:上纵隔或主动脉弓影增大、主动脉外 形不规则,有局部隆起。

入院后辅助检查
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 1.左室肥厚; 2.左室收缩功能正常。 肝胆胰脾肾超声: 脂肪肝 肝囊肿 脾、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汇报-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病例汇报-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解决方案
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结合神经外 科、影像科和心血管内科等专业医生 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治疗过程
治疗策略
诊断明确
通过CTA、MRA等影像学检查, 明确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
累及范围。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等。
治疗结果与预后
治愈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治愈率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得
到缓解或消失。
并发症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 感染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发症 的发生率逐渐降低。
复发率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需要定期复查和 随访。
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需要 长期随访和关注。
02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分析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成因
遗传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家族遗传性动脉瘤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 重要成因之一,基因突变导致血管壁结构 异常,增加动脉瘤发生的风险。
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生,使血管壁变脆、弹性减弱, 容易发生夹层分离。
动脉壁 损伤,引发夹层形成。
05
病例总结与反思
本病例的治疗经验与教训
早期诊断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症状复杂,易误诊, 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以便早期确 诊。
紧急处理
在疑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情况下, 应立即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以便快 速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
手术时机
在确诊后,应尽快安排手术,以免夹 层动脉瘤破裂导致严重后果。
术后护理

颈动脉夹层12例临床观察

颈动脉夹层12例临床观察

颈动脉夹层12例临床观察作者:汤亚男黎普刚卢丽萍高丽霞张胜武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年第06期[关键词] 颈动脉夹层;影像学;抗凝治疗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6-0491-02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5.06.19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退行病变或外伤引起内膜的撕裂,在血压的作用下导致血液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可发生于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腹主动脉等。

脑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ICAD)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年龄小于45岁的年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大约20%的患者是由动脉夹层所导致的。

本文对收集的12例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动脉夹层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68岁,平均(48.24±2.51)岁。

1.2 诊断标准:依据脑动脉夹层血管造影诊断标准脑血管造影提示双腔征、内膜瓣、线样征、串珠征及鼠尾征,排除其他血管疾病导致的类似改变。

并由两名影像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分别读片后做出共同诊断。

1.3 治疗方法与随访:12例患者中,1例表现为夹层动脉瘤患者给予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治疗,另1例表现为夹层动脉瘤患者拒绝介入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lOOmg/d抗栓治疗;其余10例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lOOmg/d抗栓或华法林抗凝治疗。

12例患者在第3个月电话随访均无症状再发,1例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血管再通。

2 结果2.1 临床特点:有明确头颈部外伤史6例(50.00%)(其中合并高血压1例),高血压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例),原因不明2例。

临床表现为头面、颈痛7例(58.33%),缺血性脑卒中4例,无症状1例(8.33%)。

主动脉夹层21例的早期诊断分析

主动脉夹层21例的早期诊断分析

主动脉夹层21例的早期诊断分析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需综合分析才能做到早期正确诊断,降低误诊率及病死率。

本文分析21例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和诊断情况,提出本症的早期诊断线索。

标签: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主动脉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

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固需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现将我科2010~2012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男18例,女3例,男女病例之比为6∶1;年龄范围26~75岁,其中50岁以上占17例。

急诊14例,门诊占7例。

21例中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胸腹疼痛14例次,胸闷12例次,高血压10例次,胸部或腹部血管杂音8例次,休克4例次,搏动性肿物3例次,动脉搏动左右不对称3例次,意识障碍2例次,运动障碍2例次。

21例患者根据疾病状况先后进行X线胸片,心脏彩超,螺旋CT 检查,检查所得资料表示直接征象分离内膜片及真假腔11例次;间接征象:主动脉根部扩张10例次,主动脉管壁增厚16例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次,心包积液及胸腔积液各2例次。

误诊情况:21例患者首诊误诊为心绞痛,心肌梗死9例次,急腹症4例次,脑血管疾病4例次,胸膜炎1例次。

2讨论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病因引起主动脉内膜破裂,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两层分离状态。

主动脉夹层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和马凡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起病来势凶猛,临床症状复杂且进展快。

若不及时诊断进行治疗有50%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

复习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以下几点可以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①有剧烈的胸痛、腹痛、腰背痛症状14例次。

疼痛性质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多为撕裂样、刀割样,常突然发生,剧烈难以忍受且有游走性。

吗啡等强烈镇痛药亦不能缓解。

②突然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或胸腹部收缩期血管杂音者8例次,多发生在胸骨左缘3~4肋间和腹部脐左侧,杂音粗糙而响亮。

颈部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临床表现
• ICAD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单侧头痛(额部,眶周) 或颈部疼痛 ,可伴有不全 Horner 's综合征(眼睑下垂和 瞳孔缩小,眼球轻度内陷 ,但不出现面部无汗症状, 50%)。数小时或数天后 ,继发脑血管病可导致严重神 经功能缺损 ,缺血性卒中是CAD患者最常见的脑血管病 变类型 ,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
一、颈部动脉解剖
• 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大脑前、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眼动 脉 ,脉络丛前动脉。
• 颈内动脉主干分为:颈段(C1),岩段(C2),破裂孔段(C3), 海绵窦段(C4) ,床突段(C5) ,眼段(C6),交通段(C 7)
一、颈部动脉解剖
• 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大脑前、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 后交通动脉及眼动脉。
. 中层滋养血管破裂或内膜撕 裂 ,血液流入管壁内 ,导致 血肿形成。 内膜撕裂处继发 血栓形成 ,血栓脱落引起远 端动脉栓塞。
. 夹层在内膜和中膜之间 ,壁 内血肿可能会使动脉壁扩张 压迫正常管腔直径 ,导致管 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缺血症状 或由于血流动力学功能不全 导致卒中。
. 夹层在中膜和外膜之间 ,则 可能导致动脉瘤样突出 ,压 迫相邻颈部神经或颈交感干, 导致颈痛及霍纳综合征。
• 好发于血管分叉处及活动度大、易受挤压的部位(如:颅外 段颈动脉C1段及椎动脉的V2、V3、V4段等)
• 主要为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ICAD) 和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VAD)
• 在所有脑血管意外中占2%, 年龄小于45 岁的患者卒中的重 要病因(20%)。
颈部动脉夹层-小结
• 定义是颈部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流入其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 ,继而引起动 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样改变。

医源性颈动脉夹层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医源性颈动脉夹层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医源性颈动脉夹层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陈卫;王煊;姚善文【摘要】目的报道医源性颈动脉夹层2例,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颈动脉DSA造影表现.结果 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术后DSA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瘤栓塞良好,未见复发征象,但发现颈动脉血管夹层,造影表现为静脉期动脉壁对比剂滞留及双腔征,2例患者均无临床症状.结论医源性颈动脉夹层临床不常见,此病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比较容易诊断,且大多无临床表现,发现后应密切随访,防止出现严重后果.【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4【总页数】3页(P376-378)【关键词】医源性;颈动脉夹层;并发症【作者】陈卫;王煊;姚善文【作者单位】223300江苏淮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223300江苏淮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223300江苏淮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2.21颈动脉夹层(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CAD)临床并不多见,自发性CAD年发病率约为2.6/10万~3.0/10万[1]。

而医源性颈动脉夹层更为罕见。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逐渐普及,发病率有所增加。

本文报道我院诊断的医源性颈动脉夹层2例患者情况,结合文献知识就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等进行论述。

临床资料病例1 女,79岁。

因头痛、呕吐、意识模糊入住我院神经内科,体检:血压118/81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 22次/min,心率 82次/min,神志朦胧,被动体位,定向力差,双眼底血管痉挛,视神经乳头无水肿,颈项强直,右侧Babinski征(+)。

入院后行CT扫描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止血、抗脑血管痉挛、降颅内压、卧床休息等处理,病情稳定。

之后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
根据分离层面可将夹层分为两类:一类在内 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剥离,易致内膜下血肿, 进而造成管腔狭窄,内膜下血栓脱落可进一 步造成脑栓塞,另一类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剥 离,可形成动脉瘤,若破裂至外膜,可在周 围结缔组织内 (如颈动脉鞘 )形成假性动脉瘤, 可对周围结构产生压迫,若夹层在颅内破裂, 则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 主要表现为:
(1)同侧颈部或头部疼痛,可能与血管周围疼 痛纤维较多有关;
(2)缺血性症状,如同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 侧肢体一过性感觉或运动障碍,甚至发生脑 梗死,一般疼痛可于缺血症状前几天到几周 内出现;
(3)压迫性症状,如征、跳动性耳鸣及 颅神经 功能障碍,如胸锁乳突肌肌力弱、吞咽困难 、 声音嘶哑、伸舌无力等。
• 入院查体:T:36.6摄氏度,P78次/分,R17次 /分,124/80,嗜睡,不能言语对答,能遵嘱动 作,双侧瞳等大等圆,直径3.0,对光反射灵敏, 左眼球不能活动,右眼球活动正常,向右侧凝视 时可见眼震,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向右歪斜, 右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力4-级,双侧巴氏 征阳性,深浅感觉检查、共济检查不合作。评分: 20分。
分型: 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 ②心源性栓塞(); ③小动脉闭塞(又称腔隙性梗死)( ;); ④其他原因的卒中( );如非动脉粥样硬 化所致的血管病变,高凝状态及一些血液科 疾病 ⑤原因未明的卒中( )
颈部动脉夹层( )
定义:
动脉夹层又称为动脉剥离,是指动脉内膜撕脱导致 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当血肿累及内膜 和中膜时,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若血液进入血管外 膜下时,可形成夹层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 腔出血。
入院时辅助检查:
头颅(2016-9-3本院):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2016-9-3本院):双侧小脑、脑干高 信号。 头颅(2016-9-3本院):基底动脉显影不全。
入院诊断:
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系统 病因不详
诊治经过
收住后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4.5 1分钟静 推,40.5 1小时微泵)。
溶栓前查体:嗜睡,不能言语对答,能遵嘱 动作,双侧瞳等大等圆,直径3.0,对光反射 灵敏,左眼球不能活动,右眼球活动正常, 向右侧凝视时可见眼震,左侧鼻唇沟变浅, 伸舌向右歪斜,右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肢体 肌力4-级,双侧巴氏征阳性,深浅感觉检查、 共济检查不合作。评分:20分。
溶栓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缓慢,予以气管插 管。溶栓过程及结束时患者评分均为20分, 症状无好转。予以转金华中心医院。
3、颅内动脉夹层 主要表现为:
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通常颈部动脉夹层易发生 短暂性脑缺血() ,而颅内动脉夹层易发生梗死。在 颅内动脉夹层中,前循环易表现为梗死;后循环以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也可发生致命的脑干梗死。
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一、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55岁后每增加10岁发病 率增加
1倍以上; 2.遗传:父系母系卒中史均增加子女卒 中风险;
3.种族:不同种族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 率差异
较大。
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病; 2.心脏病; 3.糖尿病;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 5.高脂血症; 6.吸烟、酗酒; 7.肥胖及及不良生活方式; 8、口服避孕药; 9、运动和锻炼缺乏。
病因:
大部份找不到明确病因,等总结了夹层发病 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1、先天性因素:如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等, 都可能于夹层有关;2、颈部过度运动、颈部 按摩:如颈部过伸运动和颈部旋转(包括练 习瑜伽、刷天花板、过度咳嗽、打喷嚏等) 可引起颈部动脉夹层,颈部按摩也可导致夹 层发生,尤其是追动脉夹层;3、感染因素: 呼吸道感染可能是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的危 险因素,但与感染时易咳嗽及打喷嚏等物理 因素无关;4、血管性疾病相关因素:如吸烟、 高血压、口服避孕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
霍纳氏综合征(箭头所示为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和颈部 疼痛是颈动脉夹层经典的非缺血型征象。
2、椎动脉颅外段夹层主要表现:
后颈部、肩部、头枕部疼痛,有时可向上肢放射, 可能与夹层压迫脊神经根有关;
缺血性症状:一过性眩晕、复视、走路不稳或构音 障碍,也可发生小脑、脑干甚至颈髓上段梗死。 一般疼痛常于缺血症状前几小时到几天内 Nhomakorabea现 [6]。
• 动脉夹层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前者首例 报道早在1947年,是1例继发于头部外伤后的脑 动脉夹层;后者为等于1959年报道第 1例自发性 颈内动脉夹层。近年来,随着临床认识的加强和 影像技术的发展, 脑动脉夹层的诊断率已逐步提高。 本文主要讨论自发性脑动脉夹层,即颈内动脉系 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夹层,其中颅外段,即颈部 动脉,是夹层主要发生部位,是脑动脉夹层研究 的主要内容 。
流行病学:
的发病率为2.6/10万,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为 1.7/10万—3/10万,椎动脉颅外段约为 0.97/10万。虽然脑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性卒 中仅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但它却占青年 人缺血性卒中的10-25%,是青年人缺血性 卒中仅次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二位病因。40 -50岁是脑动脉夹层的高发年龄,男女比例 大致相当。
颈动脉夹层病例分析
病例特点
• 患者男性,25岁,因“头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小 时”于2016.9.3拟“脑梗死”收住,患者于3小时 在考试时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行走不稳,言语含 糊,能理解旁人言语,伴恶心、呕吐1次,呕吐物 为咖啡色胃内容物,查胃液“+”,查头颅提示: “未见明显异常”,查急诊头颅提示:“双侧小 脑、脑干高信号”,头颅提示:“基底动脉显影 不全”。既往史无殊。
发病部位:
颈部动脉,即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是 夹层的主要发病部位。其中,颈内动脉夹层 多在咽部段 (约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以上2 ) , 椎基底动脉主要在椎动脉V1段和V3段;颅内 动脉夹层主要在颅内动脉主干:颈内动脉颅 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 脉。分支处如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则比 较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