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
浅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浅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作者:刘倩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西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和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向近代外交发展。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
“以夷制夷”和“外须和戎”是他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以夷制夷;和戎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和自身的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长期的外交实践使李鸿章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
第一,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和戎是李鸿章办理外交的出发点。
他认为“开衅即不可收拾,与之战,法始必负,继必胜,终必款”。
又“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力保和局,遵守已订立的外交和约,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
但“外须和戎”决不是拱手听命。
李鸿章办外交虽带有一定的妥协性,但并不妨碍他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进行有限的御侮斗争。
他希望通过“和”来积蓄力量,抵御外侮,实现“守土保和局”的目标。
他希望通过变法自强来取得平等的外交地位。
但李鸿章为达到“和戎”的目的,可以不问是非曲直,甚至可以不顾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变法方面,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因此,李鸿章的“变法”先着手军事工业,他在上海开办了我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还派遣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
第二,遵守条约,力保和局,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是对“和戎”思想的补充完善。
李鸿章自己对和局的理解是,“明是和局,必阴为备战,庶和可速成而经久”。
其和局思想本身是无可指责的,但不免有丧失主权的时候,这在中法、中日战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弱国无外交,所以在外交谈判中,李鸿章在据理力争的同时,妥协的一面也表现得很明显。
李鸿章外交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兵, 百倍 中国 。内则狎 处辇毂 下, 外则布 满江海 间, 实则持 我短长, 无 以扼 其气焰 。 因此 , 旧 在面 对拥有 武器 装备优 势 的侵略 军的时 人打 交道 的, 更不 行~ 。 李鸿 章 的外交 思想 候 , 是缺乏 战而胜 之 的信 心 和决心 。 总 本 文采用 “ 须和 戎 , 外 内须 变法 , 以夷 制夷” 这一说 法 。有 学 2儒 家传 统教 育 : 家 的政治规 范和 道德 规范是 对君 王、 . 儒 对
主客 观 因素的 。 三 、 语 结 ( ) 一 时代 背景 从清政府 被迫签 订的不 平等 条约来看 , 李鸿 章的外交 实践是 2 世纪初 资本 主义 开始 了 由 自由资本 主义 向垄断资 本主义 失败 的 。 是我 们不难 发现 , O 但 李鸿 章 办理外 交有 着这样 那样 的 限 临时性 、 被迫 性 、 被动 性。 在 当时 的时局 下 , 的外 交思 想是 。 他 的过度 时期 。李 鸿章认 为 : 国正 忙于南北 战争 ; 国和 普鲁 士 制 : 美 法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者认 为“ 内须 变法 ” 主要涉 及 国 内政策 , 应作为 外交 思想 。 不 笔者 认 为“ 外须和 戎” 内须变 法” 起构成 了实现“ 辱” 与“ 一 御 的手段 , 是 御 辱得 以实现 的必要 条件 , 是有 机统一 的整 体 , 三者 第一 、 外须 和戎 。 戎 是李鸿 章办 理外交 的 出发 点 。 和 他认 为 “ 开衅 即不可 收拾 , 与之 战 , 法始 必 负, 必胜 , 继 终必款 ” 0 “ 。 又 处 今 时势 , 须和戎 , 外 内须变法 ”0 ,视之 为清政府 对外基 本 国策 。 第二 、 内须变法 。这 是李 鸿章和 戎外 交的立足 点 。“ 国要 中 想转 危为安 , 由弱 变 强 , 须 “ 必 取外 人之 长 以成 中 国之 长技” “ ;师 其所 能 , 其所 恃”@‘ 果通 其法 , 学愈精 , 夺 ,‘ 若我 愈 愈推 愈广 , 安见 百数十 年后 不能攘夷 而 自力 耶 ?” 0 第三、 以夷 制夷 , 李鸿 章外 交 目标 实现 的重要 手段 。他认 是 为要想维 持 生存 , 须取 得 国际力量 的支 持 。 要采取 灵活 的策 必 只 略, 利用 列强 间的矛 盾 , 可 以实现 “ 就 守疆 土保和 局” 目标 。 的
李鸿章晚清外交思想综论

兰台世界2012·10月下旬外,唐代诗人蔡孚的诗文当中对马球运动就有所描述,他的《打毬篇》中写道:“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合月作楼。
金锤玉蓥千金地,宝杖佩文七宝毬。
共道用兵如断蔗,俱能走马入长揪。
”全诗的内容当中就提到了“德阳宫”中进行马球比赛的情形,而“德阳宫”是东汉末年的洛阳皇宫,后来这座宫殿被董卓烧毁。
从这个诗文当中可以看出,作者那时候认为东汉时期马球运动是宫廷运动的重要形式,可见在唐朝人眼中马球运动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东汉时期已经流行的运动,而且东汉时期在宫中还修建了专用的马球场[4]。
所以笔者认为,马球运动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时间远远早于唐朝,而且不是直接传入到中央,是从外部逐渐渗入到中原地区的。
从马球运动的用语角度来分析,马球现代的英文名称为polo ,在波斯语里发音为giu或guy ,发音同现代汉语的qiu ,应是汉语“毬”字的音译。
同时又根据波罗一词是出于英语polo ,亦即马球之意,而其发音又来源于藏语的“氆氇”(Pulu ),据此就有人认为马球运动应当是先在西藏地区产生,后传到波斯再由波斯传到欧洲,同时在唐朝时期波斯又作为文化交流的内容传回到唐朝[4]。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丝绸之路是分不开的。
在秦汉以前,中国与西亚以及北亚和欧洲的交流非常少,而在西汉之后,文化交流变得非常频繁,在唐代时期达到顶峰,而这一变化就缘于丝绸之路的开发。
丝绸之路贯穿了中国的中原地区到中国西北部以及西亚、北亚和东欧地区,如果马球文化是外来的或者是传出去的,一定经过这条途径,因此变化也与此有关。
从马球运动的读音上来说,polo 一词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说明polo 一词的词源一定与马球运动的起源有关。
那么,再反观马球运动的古语发音,藏语当中的“氆氇”(Pulu )就是指马球运动,而且,从字形的发音上来看,这个词组是从字形上构成的,而非从音节上构成,肯定不是对外来词的音译,只能是先有的事物再有的发音,所以说,马球运动的polo 读音,一定是从西藏地区传出去的。
晚清李鸿章与清流派外交思想比较浅析

晚清李鸿章与清流派外交思想比较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主张“外须和戎,内修变法”,遵守已定条约,避免发生冲突,以维持和平局面来争取国家发展空间,与他涉外经历所见中外实力悬殊、秉承清政府外交原则、继承曾国藩“诚”思想等原因有关,其思想虽着眼现实,但过于妥协求和而易受列强利用恫吓。
清流派的思想主要主张强硬主战,与其置身事外具有密切关系,其理论也由此常脱离现实,但是其在限制妥协派发展,引导鼓舞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两者实为互补关系,各有长短,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两者没有实现融合统一,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外交思想;和戎;主战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列强加强“条约口岸体制”为核心的体系,通过修约谈判或者武力威胁,在不平等条约中获得更多优惠条款,保障贸易有利可图,或者通过赔偿割让条款获得直接经济利益。
同时这一时期教案纠纷不断,边疆问题纷至沓来,清廷内部派系不断加重,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重。
无论是李鸿章①还是清流派②,他们的对外思想都产生于这一历史大背景,但因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立场,其外交思想也存在差异。
一、李鸿章的“外须和戎,内修变法”李鸿章外交思想以“外须和戎”为中心,这是他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时的总方针。
主要表现在于主张遵守已定条约,竭力避免发生冲突。
在关乎国家主权和国防安全方面的对外关系上,李鸿章都极为谨慎,避免冲突,为晚清赢得一个相对安全的国家建设条件和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对外战争方面,李鸿章更是尽力维护一个中外和平的局面,避免战争。
他同时主张主动了解外情,办好交涉,认真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求自强,反对仍然闭目塞听、不承认现状的顽固态度。
他的外交思想首先来源于他对于国际时局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是在早期是与外国合作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产生的,在随后几十年与西方的交涉活动中,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中外时局变化“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而由此带来的实力悬殊,他逐渐形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实力外交观。
在《行抵直境分兵边界折》中,李鸿章写道:“臣向在江南办理外涉棘手事件,往往兵威稍盛,彼族氣焰稍减……盖严兵卫正所以保和局也。
李鸿章“和戎”外交策略论文

李鸿章“和戎”外交策略论文摘要: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交战国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
晚清政权衰落,尤其是专制体制的腐败和经济制度的落后,完全丧失了抵御强盛资本主义的侵略。
在对比悬殊情况下,倘若一意孤行,只有自取伤亡。
李鸿章认为关键是朝廷尽快强大起来,而不是盲目迎战。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
[2]自民国以来,学者集中力量研究李鸿章的“和戎”外交思想,很少涉及他的“自强”思路。
因此,李鸿章为什么要提出“和戎”的政治主张呢?众说纷纭。
回溯李鸿章四十年的外交经历,不难看出他的外交思想是相当复杂的,不可简单以“投降”“卖国”等贬词笼统概括。
见梁启超《李鸿章传》:“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以外交。
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
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
”一、李鸿章“和戎”外交策略的简要分析(一)“和戎”外交策略的近代意识相对大英帝国的新经济形式-资本主义,晚清政府的封建土地制度是衰败与落后的。
经济形式上的巨大落距,必然会引发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差落差。
因此,晚晴政府是没有任何优势能够抵抗日益强盛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
近代以来,晚清政府的统治大厦已经摇摇欲坠,内有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
上至西太后,下至满汉官僚无不急寻良方来挽救大清的统治地位。
晚清政府内部不少权贵对西方侵略者存侥幸,恐惧和敌对情绪,但以西太后为首的当权派最终接受并肯定了中国的没落。
[3]早在西太后接受英法联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清政府的当权派开始向西方殖民侵略表示屈服。
李鸿章主张“外须和戎,内需变法”的政治思想顺应了时局的需要,凭借卓越的政治魄力成为内外瞩目的焦点。
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代表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以《马关条约》最著。
从中不难看出“求和局,保苟安”的政治思路,成为解决晚清内忧外患相对周全的办法之一。
[4]伴随着一次次军事上的失败,一次次的割地赔款,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是较早清醒认识今日之敌,已非昔日四方蛮夷之邦。
探析李鸿章“和戎外交”的合理性

“ 和” 是儒 家思想 的重要 内容 。李鸿 章作 为传统 社会 里 的十大夫 , 就是在 以和为 贵的环境 中成 长起来 的。曾国藩 作 为晚 清时 期著 名 的理学 大 师 . 李鸿 章 作 为他 的得 意 弟子 深 受 其思想 的影响 。曾国藩认 为处 理夷物 时首先要诫 信待夷 , 善 全和局 。 “ 与洋人交际其 要有 四语 : 日言 忠信 , 日行笃敬 , 曰 会 防不会 勒 , 日先 疏后亲 。忠 者无欺诈 之 心 , 信者无 欺诈 之
西 方既不 是鸵 鸟心态 , 更不 是孤芳 白赏 , 而 是 主 张 改 善 与 西 方 的关 系。 存这个过 程巾李鸿 章脱颖而 出 。 他 不 仅 是 洋 务 运 动 的主要 倡导者 之一 ,还负 责处理 清政府 与列 强之 间的关 系 。在 交 涉 巾 李 鸿 章 逐 渐 认 识 到 西 方 的强 大 . 所 以他力排众
议 主张实施 和戍的外 交政策 , 学习外 国富强之术 。为何李 鸿 章 会产生 和戎的外交思 想呢 ?这 其 中的原 因值得思考 。
一
张与西方在 遵循 条约 的基础上 进行 通商 合作 。薛福 成对 李 鸿 章讲道 : “ 和议 既成 , 骤难 无故而 变约 。” i 7 ] 李 鸿章从 巾深受 启发, 也认 为与洋人 交往时要避 免战争 。 4 . 赫德 、 威妥玛等 外 国人 的建议 赫 德在 《 局 外 旁 观论 》 中指 出清 朝 的 军 队 : “ 平 日挑 撞
年, 李鸿 章在 《 筹 议 海防折 》 巾论述 道 : “ 东 南海疆 万余 里 , 各 国通商 传 教 , 来往 自如 , 麇 集 京 师及 各 省腹 地 , 阳托 和好 之
名, 阴怀 吞 噬 之 计 , 一 国生事 , 诸 国构煽 , 实 为 数 千 年 未 有 之 变局。 轮 船电报之 速 , 瞬 息千里 : 军器机事之 精 , 工 力百倍 。 炮 弹所到 , 无坚 不摧 , 水 陆关 隘 。 不足 限制 , 又 为 数 千 年 来 未 有 之 。” 愿 我君 臣上下 , 从 此卧薪尝 胆 , 力 求 自强 之 策 。 ” 口 2 . 儒 家崇“ 和” 的 思 想观 念 影 响 加 上 师 承 曾 国藩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摘要:有人曾用“一生功过在和戎”来形容李鸿章,可见“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在李鸿章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Abstract:”Merits and failure all due to coping with external enenmy” is a sentence to summerize Li Hongzhang’ s whole life. So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External Cope with Enemy, Internal political reform” accounts for a lot in Li’s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ou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关键词:李鸿章和戎变法Key Words: Li Hongzhang ,coping with enemy, political reform在晚清统治集团中,李鸿章可算是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提到“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 可见李鸿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李鸿章不仅在政坛活动时间长,而且活动范围广,参与的事件也比较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外须和戎,内要变法”便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
本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出发来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的内涵。
“外须和戎”的基本观点就是尽一切可能的寻求与西方国家和平相处,为本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朱晓薇、林纬琳、庄翠兰、孙澄玉、李懿指导教师:黄美华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人物。
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
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门户洞开,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中国暴露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挨打受辱,几乎无以自存。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悲岂能强分界画”,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必须正视现实,善于自处。
他概括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为两句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扼要中肯,发人深思。
在浑浑噩噩的清代统治者中,能有这种认识的可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承袭者“神明华”的荣光,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一般封建士大夫都闭目塞听,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世界形势的变化。
他们回顾历史,感到“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法度纪纲,灿烂大备”,认为清朝统治“岂特远过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茫然问道:“中国何弱之有?”他们环顾当世,两次鸦片战争已成陈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已被镇压,天下太平,共庆“中兴”,振振有词地问:“尚得谓之弱乎?”于是昏昏沉沉,不思振作,梦想着退回到闭关自守、一统天下的旧时代去。
为了喊醒昏睡中、蒙昧无知而又侈然自大的官僚士大夫们,李鸿章一再大声疾呼: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局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中土士大夫不深悉彼己强弱之故,一旦有变,曰“吾能御侮而破敌”,其谁信之?于目前小胜,谓“内贼不足平,外患亦不足虑”,其又能自信耶?数千年大变局,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
并强调指出:“我朝处数前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摘要:有人曾用“一生功过在和戎”来形容李鸿章,可见“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在李鸿章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abstract:”merits and failure all due to coping with external enenmy” is a sentence to summerize li hongzhang’ s whole life. so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external cope with enemy, internal political reform”accounts for a lot in li’s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ou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关键词:李鸿章和戎变法
key words: li hongzhang ,coping with enemy, political reform 在晚清统治集团中,李鸿章可算是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提到“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可见李鸿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李鸿章不仅在政坛活动时间长,而且活动范围广,参与的事件也比较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外须和戎,内要变法”便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
本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出发来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的内涵。
“外须和戎”的基本观点就是尽一切可能的寻求与西方国家和平相处,为本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
但是西方的入侵势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更多的抢占资源和市场。
因此,“和戎”也只能是李鸿章的一厢情愿罢了,而为了实现这一外交目标,也只能在妥协退让的前提下进行了。
在他看来,“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
他认为西方的军事力量异常强大,中国不能与西方国家发生战争摩擦,即使是暂时胜利了,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而这种观点会使清政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处理外交事务方面,他认为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与洋人撕破脸,甚至严厉约束民间的反侵略斗争,努力维护“和戎”这个大局;而最能体现他在追求“和戎”道路上的忍辱负重,便是暂时承认清政府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此来换取和平。
因此,李鸿章“和戎”的外交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妥协投降。
与“外须和戎”的妥协退让相比,“内要变法”的出发点则是积极的寻求自强。
李鸿章看到了“中国无处不穷,令人气短”,认识到中国的“积弱由于患贫”,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自强观点,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
”他认为古今局势已大不相同,不能拘泥于祖宗的成法,否则“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
但是李的变法思想始终圈禁在维护和强化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制度框架内,这决定了李鸿章变法的性质,并影响着变法主张的发展趋势。
二、“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成因
这一思想的形成和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自身发展和政治地位是分不开的。
(一)时代的局限性
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
李鸿章出生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社会性质发生深刻的变化。
疾风骤雨般的农民大起义和手握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都对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构成了威胁。
虽然农民起义的来势凶猛,但毕竟是封建统治者们千百年来的宿敌,他们对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尽管起义一度使清政府手忙脚乱,但随后就在西方侵略者的插手和帮助下平息了。
而来自西方的侵略者却使他们感到陌生,这些侵略者用很少的兵力就能直捣清王朝的都城,迫使大清帝国的皇帝妥协求和,他们还插手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事务,引起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动。
尽管如此,封建统治集团中的多数人还是不愿正视现实,他们将西方列强等同于历代边疆落后的夷狄,将西方入侵者掌握的技术贬斥为“奇技淫巧”。
只是其中一些思想比较敏锐的人却获得了对西方的新认识,在与外国侵略者的交涉中获得了更多的认识,形成了新的时局观,李鸿章就是其中一员。
“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他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列强在武器和科学技术上存在的差距,从而建议清政府应多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求自强自保。
当然他在对西方势力的认识上也有局限性,不仅表现在对
西方列强实力的过分夸大,“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还表现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不足上。
“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故能横行于中土”,他将变局的原因完全归之于西方的武器和技术精良。
(二)对曾国藩思想体系的继承
曾国藩作为“一宗宋儒”的理学家,作为一个自愿将以“八条目”为中心的封建伦理政治哲学体系内化为自己思想理论体系的思想家,其“天下”观念表现得很强烈,而且系统化、理论化。
曾国藩的“天下”观念,按照《大学》中“八条目”所表述的思想原则和思维逻辑,基于程朱理学的“理一元论”宇宙观,把国家之上的“天下”看成是各个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伦理秩序连结而成的,“仁”与“礼”是“天下”这一体系赖以维系的根本,把儒家伦理精神推广于天下,并以之建立一个新的“天下平”,一个和谐有序的伦理关系。
这表面上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原则类似,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和平共处原则是指各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平等地进行友好交往,前提是每个国家的主权独立,而曾国藩理想中的“天下平”,则是要建立一种淡化国家主权的理想状态,是一种和谐有序的伦理关系,但前提却是牺牲国家的独立主权。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忠实门生,继承并深化了为师的思想体系。
他在致其师的信中表示一定会谨遵师训,“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在以后将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李鸿章将其奉为准则,不仅在不同时间场合对它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发挥,还将它作为洋务运动的
根本宗旨,贯彻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活动中。
(三)自身所处的政治地位
李鸿章是一个深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儒学功底的封建士大夫。
李鸿章自幼严从儒学,又是沿着科举进仕,他必然会竭尽全力的去维护科举制度,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恪守封建主义的政治准则。
这在镇压起义军的时候就有所体现,待攻陷安庆等城后,他极力恢复当地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制,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大力恢复旧书院。
这表明他对他曾赖以走上仕途的科举制怀有感激之情,甚至常以身为大学士却没有主持过科考为憾。
即使是在他所办的新学堂中,他都强调以读经为本,贯彻“中体西用”的思想,加强对学子的封建传统思想教育,这些都足以说明,李鸿章的思想并没有从封建思想文化的笼罩下走出来,而是仍然充当着封建卫道士的角色。
虽然他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必须要有所改变,否则就会有“不可知”的大祸临头。
他面向世界,看到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国“以守法为兢兢”,更感觉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他经常感叹,非变法不能应付时局。
但是他“变法”的方针始终着眼于强兵,无意改变社会经济结构,更不想触动封建传统的政治制度,恰好相反,他试图借西方先进的武器和科学技术作盾牌,以防护封建统治制度的躯体,这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封建统治集团自我保护意识的产物,在这种意识中,既包含着他们加强对内镇压的要求,也反映了他们不甘心受列强摆
布的愿望。
尽管,李鸿章以“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为指导,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要求,具有进步的一面;但是他的变法思想始终处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框架内,其目的和动机都与历史发展相抵触,而李鸿章本人也不会成为进步性改革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李鸿章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
2.王承仁、刘铁君,《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3.萧一山,《曾国藩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
4.王继平,《曾国藩研究》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
5.章育良,《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
6.曾永玲,《论李鸿章的政治思想》,松辽学刊,1993年第3期
7.欧阳跃锋,《论李鸿章的“和戎”观》,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8.万明,《李鸿章“和戎”外交思想探源》,学理论,2010年第36期
9.张富强,《李鸿章的“弱国”“和戎”思想析》,安徽史学,1992年第3期
10.陈光明,《论曾国藩、李鸿章的外交策略》,益阳师专报,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