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看李鸿章近代化思想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而在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中,李鸿章被誉为其中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为洋务运动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技术水平与西方世界相比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派遣的使臣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节的代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科技。
他对中国的状况深感担忧,开始积极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深入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吸取借鉴经验,为中国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创办船政学堂与北洋舰队的组建为了引进西方的船舶建造技术与海军实力,李鸿章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一职。
船政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舰船建造和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同时,李鸿章还带领着大批学生赴外国进行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引进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
借助他们的努力,北洋舰队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力量逐渐形成。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投资兴办实业与国家驱逐敌对势力除了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取得成就外,李鸿章还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和中国商人合作,引入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中国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与抵制改革的勾结势力作斗争中,李鸿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决心与实践能力。
他通过与外国列强的谈判,成功驱逐了入侵中国的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现也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倡导改革与汇集各方力量李鸿章在政治上非常机敏,善于处理各类复杂情况。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倡导对国家改革进行全面推进。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各项举措,在众多的方面都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型的近代新式企业和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主要表现在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
其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
第二,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权利。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
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其次,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近代化的起点。
比较洋务运动前后,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发展进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赖以进行作战的是弓箭长矛、鸟铳抬枪和土炮装备起来的“军队”,是损坏严重、火炮陈旧不堪的海防炮台。
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是极为落后的。
从对李鸿章等洋务派不同角度的评价中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从对李鸿章等洋务派不同角度的评价中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一部分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但最终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完败,洋务运动也就此破产。
洋务运动看似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实则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封建统治根基没有改变,所以洋务运动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但是洋务运动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打开国人眼界。
被送往西方学习的幼童也成为中国第一批近代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洋务派可谓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科学的落后让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技术的主张。
但他们过于看重西方表面的先进技术而忽视了背后支撑技术发展壮大的政治基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让他们的改革步履蹒跚。
腐朽的封建体制完全无法支撑洋务运动的发展壮大,但在清政府的统治下,他们完全避开了对政治体制的改革。
另外,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民众对先进技术的不理解也大大拖慢了洋务运动的步伐。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自强求富的目标。
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发展军工企业,同时也发展了若干民营企业。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洋务派开办了一系列学堂,派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
洋务派还翻译了一批西方书籍,介绍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现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现代化作者:刘芸来源:《卷宗》2018年第02期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化征程的开头人物,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在洋务运动中所创立的民用工业、军事工业中的贡献最大。
然而,他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失败者。
1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中国近现代化思想最早是由魏源、林则徐等人提出的。
林则徐提出:中国要想战胜西方国家的侵略,就必须学习西方的“长技”,并让它变成中国的“长技”,他最早承认西洋的“长技”即“船坚炮利”。
“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只有这样在海上与侵略者进行角逐,才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魏源将其概括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起步比较晚,但他却比起曾国藩、左宗棠而言,向前进了一步。
他主张将“师夷”和“变法”相联系。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的晋中表现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即李鸿章的近代化纲领。
“外须和戎”和“内须变法"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成为了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李鸿章主张“和戎"的目的就是想争取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他希望中国能有一个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实现中国的自强。
“变法”是他的近代化纲领的核心。
他认为,闭关锁国的的时代已经结束,要想自强,就必须变通旧的体制,改弦更张,破除成法。
“以求洋法、刊洋器为目立张本”否则,“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危弱而终无以自强"。
以变法为手段,从而而实现自强的目的,是李鸿章的近代化纲领的核心所在。
纲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着缺陷,那就是变法,只是为了固本治末,是落后于时代的。
2 李鸿章与近代工业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中一些有着资本主义倾向的人物,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就是洋务运动。
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付出最多,贡献最大,他亲自创立的工厂、企业占了当时的整个洋务企业的2/3还要多。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20XX年.12·61·务都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入的,无不与西洋有着直接的关系,输入的内容无不与工业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洋务运动的内容体现了近代化的本质——工业化;而且在近代化的模式上,可以归结为外源性近代化道路,这也是由近代中国地国情决定的。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80 余年前就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③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④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因此,李鸿章的历史活动,尤其是洋务实践活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走向、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展工商业的思想——“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⑦“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在洋务派创办的20 多个民用企业中,其中李鸿章于1872 年委派朱其昂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
李鸿章在此过程中无疑是扮演了近代化倡导者的角色。
尤其是“官督商办”这一企业形式,在开始是受到私人资本欢迎的。
1875—1894 年间办起的24 家商营近代采矿企业中,便有23 家挂着官督商办的招牌;连反对官办主张商办最力的郑观应亦曾对官督商办一度加以赞扬,寄予莫大希望,并积极参予其事。
因此,“官督商办”企业在早期还是起到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自强”到“求富”,从仿造枪炮到仿行铁路、电报、开矿、纺织,这就在朝向“采二、李鸿章的洋务实践活动与中国近代化。
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即近代化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李鸿章(1823—1901)一生的主要行迹不仅仅局限于对内步。
3.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上,他还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三十余年时间从事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看李鸿章近代化思想邱丹丹1,2(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李鸿章是个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挂帅人物。
由于他的一生与洋务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如何看待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及其洋务思想成为史学研究者们评价李鸿章的一个关键所在。
军事改革是李鸿章一生所主持的洋务运动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和体现着主持者的思想、态度,反映着人物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洋务运动;军事改革;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1-0217-021“自强”是李鸿章军事改革的动力李鸿章的洋务运动首先从军事改革入手,这绝非偶然。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促使了战争的武器和手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手持刀矛弓箭的清朝卫士在西方的枪炮面前束手无策。
官僚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最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可惜的是没有得到清政府应有的重视。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曾国藩等发轫,清政府决计在“自强”的口号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技术。
李鸿章出自曾国藩门下,直接接受了曾国藩的思想影响,这成为其军事改革的思想来源。
1862年3月,李鸿章奉命带领淮军附轮东下到上海抵抗太平军。
在上海与洋人的频繁接触中,他亲眼目睹了西洋船炮火器之精利,深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之落后,断言这正是中国军队和国家衰弱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只有移植西方的武器装备和机器生产,才能“自强”。
虽然此时李鸿章所提出的“自强”首先是针对太平天国的,从人民的角度来看是反人民的,并在日后的事实中,的确成为人民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国内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是,换角度而言,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为了维护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幸的是,他所代表的这一阶级,恰恰是当时与人民作为对立面的统治阶级。
人民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前仆后继,不断与统治阶级抗着;统治阶级也在为着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地对人民运动镇压着。
需要指出的是,李鸿章的“自强”并不是完全指镇压国内革命运动而言,还包括第二层含义,即抵御外侮。
“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李鸿章的这一“御侮”观念并不出乎意外,在他看来,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是为了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不论是“内寇”还是“外侮”,只要威胁了清朝统治,都要进行抵抗,而不同的只是时间的早晚、顺序的先后而已。
但恰恰是这一顺序判断的失误,导致了李鸿章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的一系列错误,使之成为“主和派”中的一员,以致在日后中法、中日战争中做出失误的决策。
但是,从当时整个统治阶层来看,刚刚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的清朝官员面对西方的强大,惊恐不已,再加上刚刚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浩劫,“保和局”已成为朝廷中的“大势所趋”,所以不论是为了“明哲保身”,还是自身的“真心所在”,李鸿章所做的“先平内寇,后御外侮”这一决定都是必然的结果。
今人在讨论军事工业的实际效果时,往往用李鸿章自己的话———“制中土则有余,御外侮则不如”、“以剿内寇尚属可用,以御外患实未可信”,以此来证明对外毫无意义。
试想一下,若不办军事工业,能够想象左宗棠进军新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甲午中日大海战等历史场面吗?即使目前虽不足以“御侮”,但为几百年后“开拓始基”所起到的重要意义,不容抹杀。
这正是中国国防近代化的开端。
正如李鸿章自己所说,“沉彼之有枪炮轮船也,亦不过创造于百数十年间,而浸被于中国已如是之速。
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2李鸿章是中国海防事业近代化的建设者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就已强烈意识到:“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并开始购买和仿制西方船炮;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也很重视水师的编练,并于60年代初建议创设近代海军,未果;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堂再次将创立近代海军的问题提上日程,也未能得到实现。
最终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人是李鸿章。
1871年6月,在其所上《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根据内外形势对海防发表了较为系统的意见,但还不够成熟和全面,仅是一些救时之策。
1874年议海防中,李鸿章又上《筹议海防折》,这时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海防思想,其中以建立近代海军意义重大。
70年代中后期,在洋务派特别是李鸿章的推动下,清政府着手整顿海防。
建立海军的最初目的,正如李鸿章所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
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海防一事,仅备日本,非为西洋而设”,可见,虽然不排除平定“内寇”的需要,但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一衣带水的日本。
在70年代中后期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在海军的筹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成功地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三支具有近代意义的海军,尤其是北洋海军的建立,构筑起北洋海防体系,使中国海军吨位位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前四位,不论是在规模、装备上还是在组织管理上都已十分接近于西方先进水平,使中国国防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
3引进“制器之器”和“制器之人”是李鸿章军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中,提出引进“制器之器”和“制器之人”是李鸿章的一大突出贡献,把“自强”活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变可集”。
“制器之人”,即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式人才,“觅制器之人”是日后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鸿章引进的“制器之器”对于整个中国历史向近代化迈进文学界·历史回廊217··文学界(上接第212页)界之中,借此来发泄自己的感情与情绪。
正所谓“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实自然的感情在于内心,真正的悲伤是无声无息却十分哀痛的,因此他是“真悲”,是无法诉说和形于色的痛苦,感情炽热却又深沉隐晦。
与其他诸子相比,《庄子》中主体的情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诸子在论说时,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倾注,赋予了东周诸子散文一种真挚感人的韵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个性精妙的语言和修辞东周诸子在艺术表现上,对散文的语言精雕细琢,骈散结合,句式多变,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概括形象,富有感染力。
诸子散文的文采,有绚烂华美的,也有质朴自然的,各有千秋。
儒家作品的角度多以现实社会人生为主,文章的风格也多表现得简约朴实,同时也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而相比之下,文采和修饰在道家散文中得到更深的运用。
东周诸子散文中,《荀子》则体现出明显的文采。
荀子非常注重语言之美,他认为文章的语言应该壮美而有光芒。
它与《韩非子》都对后世散文的骈俪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东周诸子散文语言的这种文采化与他们善用修辞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最常见、运用最为娴熟的为比喻,这是诸子散文论说观点与事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大体看来,诸子散文中的比喻格式是十分丰富的,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还有对喻、暗喻、反喻等少见的比喻格式。
诸子散文中的比喻,有的取材于现实已有的事物或题材,有的则来源诸子丰富的想象。
且比喻还会与其他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对比、设问、反诘等相互融合,共同造就了东周诸子散文文约词丰、形象生动的语言之美。
总之,东周诸子散文有最初的简单朴素逐步发展到后来的成熟完备,它们在想象、情感、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由于诸子们的个性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散文又形成了各自迥异的风格特征,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
大体上,《论语》含蓄雅正,《老子》这里深邃,《孟子》气势恢宏,《庄子》恣肆奇幻,《墨子》质朴明快,《荀子》比喻繁复,《韩非子》严峻峭拔,各领风骚。
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文学的重要特质,也对后代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笑雨(1984-)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跨过用手工制造机器的阶段、加速实现从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化开辟了道路。
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仍处于手工制造为主的手工工场阶段,机器制造凤毛麟角。
鉴于“求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1865年李鸿章精心筹划建立起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总局,1870年在天津接收“天津机器局”,这些军事工业的建立,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这不能不说是李鸿章的一大功绩。
而沪、宁二局开创后的5、6年时间里,的确起到了制造精利武器,装备清朝军队的作用,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4“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是李鸿章军事改革的重要原则李鸿章在军事改革中的另一高光点表现在他对业已建立的军事工业的管理上。
在一些军事工业建立之初,对西方资本主义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白手起家创办近代工业,必然要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和人才、购买设备和部分原材料,其中特别是对国外技术人员的依赖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渐呈尾大不掉之势。
对此,李鸿章在军事工业创办不久,就把“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作为一项原则,果断地对所聘用的外国技术人员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失。
如他接管天津机器局后,发现原三品通商大臣崇厚“专任领事官英人密妥士,将成尾大不掉之势”,就“精练华工,酌裁洋匠,并将主持局务之洋员密妥士撤退”。
虽然天津机器局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是却成功地处理了中国的军事工业由外国人管理和把持所引起的难题,避免了后患。
因此,在对于军事工业的管理上,李鸿章表现了相当的自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近代工业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落后的经济状况、统治者的腐朽、地方官员的腐败,使中国近代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健康的发展道路。
军事工业作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先锋,并不是完美的、绝对的近代化的表现。
李鸿章深知官府垄断“铜钱”和“火器”制造是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人民、巩固政权的法宝,为清政府安全计必须沿袭旧制,严禁私人染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因此,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总局虽是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近代军事工业,但却采取了一套封建的管理体制,机构庞杂,冗员充斥,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昂,时间益久,此类弊端日趋严重等等。
但是,所有的这些弊病与李鸿章希冀通过军事工业“求强”的美好愿望是不矛盾的,而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上,还是留下了深长的痕迹。
参考文献〔1〕《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4,《复徐蘅侍郎》,李鸿章著〔2〕《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2,《复李雨亭制军》,李鸿章著〔3〕《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筹议海防折》,李鸿章著〔4〕《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李鸿章著资金项目:本文属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青年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论文,编号:J20091097”邱丹丹,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文学界·历史回廊!!!!!!!!!!!!!!!!!!!!!!!!!!!!!!!!!!!!!!!!!!!!!!!!!!!!!!!!!!!!!!!!!!!!!!!!!!!!!!!!!!!!!!!!!!!!!!!!!!!!!!!!!!!!!!!!!!!!!!!!!!!! 218··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