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
清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

清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朝,其军事制度及战争形式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清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角度进行探讨。
一、清朝的军事制度1. 中央军制清朝建立了以京师为中心的中央军制,统领全国各地的军队。
中央军制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三大将领组成,分别是都督、总兵和参将。
都督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军事指挥,总兵分管各地区的军队,参将则负责辅助指挥。
这一体系在整个清朝时期得以保持,并对日后的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的独特军事组织形式,将全国分成红、黄、蓝、白四色旗,各旗下设有若干八旗军队,其中最著名且战斗力最强的是满洲军队。
满洲八旗兵源自满洲地区的部族,以其勇猛善战而闻名一时,成为清朝征战中最为精锐的军事力量。
3. 地方武装除了中央军制和八旗制度外,清朝还允许地方拥有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
这些地方军队一般由地方官员统领,负责当地的安全维护和军事防御。
地方武装虽然不及中央军队和八旗军队战斗力强大,但在一些地方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清朝战争的特点1. 外战清朝时期,面临着来自外族的威胁,如俄罗斯、英国等强国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对外战争成为清朝军队经常面对的重大挑战。
清朝在与外族的战争中,尤其是在对抗英法联军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勇敢的战斗精神。
2. 内战清朝的统治面临着来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双重压力,这导致了内战的频发。
清朝的内战主要体现在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中。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清朝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义和团运动则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反外民族运动,清朝军队在与义和团的战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战斗能力。
3. 武器装备清朝时期,火器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清朝军队主要使用火绳枪、火炮等传统军事装备,但随着西方技术的不断传入,火枪慢慢被步枪所替代。
此外,清朝军队在战争中还使用了弓箭、刀剑等传统武器。
清朝的军事战例与战争史

清朝的军事战例与战争史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的战争史与军事战例充满了许多有趣和重要的事件,这些战例和战争史对于研究清朝军事制度、军事思想以及政治和外交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清朝的军事战例和战争史为主线,探讨清朝军事的演变和变革。
一、抵抗外敌入侵清朝建立之初,面临了许多外敌的入侵和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抗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起义军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后金领袖努尔哈赤经过多次的征战,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他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蒙古部落统治者,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在明朝混乱的局势中立足。
努尔哈赤在统一胡尔哈齐后,开始了一系列对明朝的进攻,其中最有名的战役是攻占沈阳。
努尔哈赤采用了包围和攻城的战术,最终成功突破了明朝军队的防线。
这场战役标志着后金军队成为中国东北的霸主,也奠定了后来清朝的基础。
随后,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接替他的位置,继续了父亲的征战之路。
皇太极在位期间,将后金改称为大清,加强了军事力量的建设。
他开创了“三藩之乱”,并成功击败了明朝的残余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
二、改革军事制度清朝建立后,面临着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重任。
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改革。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提高了清朝军队的整体素质。
康熙帝注重军队的组织和训练,实行兵籍制度,将军队分为八旗,以鼓励兵勇向上的精神风貌。
康熙帝还重视军事教育,设立武备学堂和水师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同时,他推行了军功爵制,提倡军人军功的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应对内战和外患清朝晚期,面临了多次的内战和外患。
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入侵。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对清朝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采取了包围、分割、歼灭的战略,最终成功平定了该起义。
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从行政到社会的全面改革清末新政是清朝末期的一次重大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改革,旨在应对国内外危机,推动国家现代化,以及加强中央集权。
本文将从行政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五个方面,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改革清末新政的行政改革旨在提高政府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以及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制:撤并冗衙,整顿吏治,设立内阁和责任内阁,使政府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地方行政改革:实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23个行省,设立行省总督,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法律改革:制定《大清律例》等法律规章,使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为行政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二、经济改革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旨在振兴国家经济,推动工业化,以及加强国家财政实力。
主要内容包括:商埠开禁:开放通商口岸,吸引外资,促进国际贸易。
铁路建设: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建设大干线,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财政金融改革:设立银行,发行纸币,加强国家财政金融实力。
振兴实业: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三、军事改革清末新政的军事改革旨在加强国防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及应对国内外安全威胁。
主要内容包括:军队建设:实行征兵制,加强常备军建设,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军事教育:创办军事学校,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提高军队指挥水平。
武器装备更新:引进先进武器装备,更新军备,增强国防实力。
四、教育改革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及提高国民素质。
主要内容包括:学堂建设:大力发展新式学堂,推广现代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书院改制:将传统书院改造成新式学校,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
派遣留学生: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编译西学:大量翻译西方学术著作,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
五、社会改革清末新政的社会改革旨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以及缓解社会矛盾。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济:设立慈善机构,开展救济贫困人口的工作。
清末新政评议

清末新政评议清末新政是指清末民初时期(约1895年至1908年)中国政府所实施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是为了应对中国当时面临的各种国内外问题而制定的。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为了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清末新政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政府建立了新的教育机构,并且推行西化教育。
二、实行新的法制。
清末新政针对当时的法制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政府建立了新的法院和法律制度,并且推行法治。
三、推进军事改革。
清末新政推进军事改革,为中国的军队提供了先进的武器和装备。
四、推进经济改革。
清末新政推进经济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改革时期,它为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清末新政的实施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外部的军事威胁、国内的政治动乱、经济的萎缩等。
清末新政是政府为应对这些挑战而制定的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的实施,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改革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法制改革使得中国的法制体系得到完善,军事改革使得中国的军队得到强化,经济改革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但是,清末新政并不是没有问题的。
在清末新政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学校都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
清末新政的实施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教育改革中,有人认为推行西化教育会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反对清末新政的实施。
在法制改革中,也有人认为法治会破坏传统社会秩序,因此反对清末新政的实施。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改革时期,它为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但是,清末新政的实施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虽然清末新政的实施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但是也需要考虑到它带来的潜在问题。
晚清军事制度变革及其意义

黑 河 学 刊
Heh o ra i eJ u n l
J n2 1 a .0 0
Se ilNo 1 . ra .49 No 1
总第 1 9期 第 1 4 期
晚清军事制 度变革及其意义
⑨ 罗 雪
( 南京政治学 院上海分院 , 上海 20 3 ) 04 3
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 国家 式军 队, 它是 中国军事制度 以及政治制度 变革 的一次积极探 索 , 但 推动 了 中国向近代
化 的 迈进 。
【 关键词 】晚 清; 军事制度 ; 变革
【 中图分类号 】 K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0 — 0 6 2 1 )1 0 6— 3 0 9 3 3 (0 0 0 — 0 7 0
内对外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改革军制 , 提升 战力 。第一
次 鸦片 战争 ,向 以 自大 的清军被西方列 强 的坚 船利炮 打 败 , 朝野震 动 , 令 传统 的军事制度受到 了严重 的冲击 和挑 战。首先 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魏源 , 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 的战略思想 和“ 良、 器 技熟 , 胆壮 、 心齐” 的建 军思 想, 清政府虽有所触 动 , 并未完全从 “ 但 天朝 上国 ” 睡梦 的
产 生 的 湘 军 、 军 , 到 成 为 晚 清 国 防 主要 力量 的 防 军 、 淮 再 练 军 , 后 到 清 末 袁 世 凯 编 练 的 新 式 陆 军 , 清 军 事 力 量 组 最 晚 成 发 生 了 急 剧 的变 化 。 走 完 了 由冷 兵 器 为 主 过 渡 到 热 兵
压人民起义的作 用 , 于是产生 了团练和乡勇 。团练也 称乡
中醒 过 来 。清 朝 中 期 以后 , 旗 绿 营 都腐 败 不 堪 , 去 了镇 八 失
清末新政2.0

评价 进步性: 从横向世界背景看,这是政治民主进步的 必然趋势; 从纵向看,与洋务运动比较,体现了清政 府开始制度变革;与戊戌变法比较,清政 府开始了内省与行动等,意识到自上而下 的改革比自下而上的革命更能保持政权;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局限性: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涵义:1901年至1911年清 王朝覆亡为止,清政府陆 续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史称“清末新政”
背景: 庚子年以后,社会危机 严重,清王朝打出“维 新”旗号,以期实现王 朝的自我拯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 末 新 政的阶段
“预约变法”上谕 新政措施 五大臣出洋考察 清廷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联系
背景:民族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因此都有 挽救民族危机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意图。但 前者以救亡图存为主,后者以应付危机为 主。
领导 表面上都是最高统治者领导。前者实际领 导者是维新派,后者是以慈禧为首的守旧 势力 方式:自上而下 性质:前者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后者自我拯救。
新政失败原因
新政的内容
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 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 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 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 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 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 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1.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 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 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 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 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 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 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 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
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

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清王朝军队节节失利,使之丧失了许多国家利益。
“庚子之变”以后,民族危机和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为适应日益高涨的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清王朝军队开始了强弱兴替的演化过程,其军制变化呈现出由封建化逐渐向近代化演变的趋势。
而在这场变革中,获益最大且有成效的当属北洋军阀的头目——袁世凯。
他一手编练创建的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在历史上起着反动作用,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袁世凯军事改革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应有的地位。
袁世凯认为,清王朝原有军队腐化,不具备国家机器的职能。
他说:中国军政废弛,匪伊朝夕,其弊端之尤著者,在于营制不一、操法不齐、器械参差、号令歧异。
为将者不习谋略,为兵者半属惰游,平时而心志不相孚,临阵而臂指不相使。
聚同乌合,散同瓦解。
而当时清军的状况是:一、原有军队腐化,形同虚设八旗是清入关前原有的军队,始建于满洲户口编制上,是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但是入关后迅速腐败,1673年三藩事件发生时,八旗几乎不能打仗。
清军入关后,新招募的汉人军队——绿营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取代了八旗,处于冲锋陷阵的地位,但不久也没落了。
雍正八年以后,开始招募乡军和防军,绿营形同虚设,到鸦片战争时,已经“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滋事,全无纪律。
八旗、绿营的蜕化,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武装力量在当权后的优越条件下必然走向衰落的一种现象,他们既不能对外御辱,也无力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于是清政府不得不依赖汉族地主武装——湘军、淮军。
虽然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维护清廷统治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本身的缺点却给了他们致命的打击。
《光绪政要》中关于清朝的军事作如下描述:“军需如故;勇额日缺,上浮开,下折扣,百弊丛生”,“各营员皆以钻谋为能事,不以韬矜为实政,是兵官先不知战,安望教民以战”,“同属一军,而此营与彼营之器不同,前膛后膛,但期备数,德制奥制,并作一家”,“攻守之法,又沿旧习,湘楚各军,尚有以大旗刀矛为战具者”。
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

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以下是 7 条关于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1. 教育方面那可是大动作啊!比如说废除科举,这就好比突然把一条走了好久的老路给断了,逼着大家去寻找新的出路。
以前人们都指着科举出人头地,现在不行啦,得去上新式学堂,学习那些洋玩意儿,这难道不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吗?你能想象当时人们得多纠结和迷茫吗?2. 官制改革也挺重要啊!精简机构,就像给一个庞大的机器瘦身一样,让它运行得更高效。
原来那么多臃肿的部门,现在要重新调整和整合,那些官员们不也得适应新变化嘛,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呀!这就像重新装修房子,一切都得重新布置呢!3. 军事改革那可是下了大力气呢!训练新式军队,可不是光换换衣服就行的,那得从根本上改变训练方法和作战理念呀!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要重新修炼新的武功秘籍,能不难吗?你想想,原来的那些旧军队怎么能一下子就适应呢?4. 经济改革也是不能不提呀!鼓励工商业发展,这不就像给马儿松开缰绳,让它们尽情去跑一样嘛。
以前对工商业有那么多限制,现在放开了,那些商人可得抓住机会大干一场呀,这多让人兴奋啊!5. 法律制度也得变一变呀!仿照西方制定新的法律,这就跟给一个人换一套新的行为准则似的。
大家得慢慢习惯按照新的规矩来办事,这得需要时间和过程啊,想想都觉得不容易呢!6. 预备立宪这事儿可真够震撼的!说要搞民主,就像突然告诉大家以后吃饭的方式都要变了一样。
老百姓能一下子就接受吗?那些统治者们真的能彻底放权吗?这可真是个大挑战呀!7. 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也很关键呀!就像是把种子撒到国外去,等他们回来能带回新的思想和技术。
哎呀,那些留学生在国外得吃多少苦呀,但他们也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呀,这多让人敬佩!我的观点结论:清末新政改革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清朝的命运,不过它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摘要】:清朝的军事制度大致经历了八旗和绿营制度、勇营制度以及后来的新军制度。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力量,维护自身统治,开始走上军事改革的道路,编练新军。
本文主要从新军编练的原因、过程和内容着手,简略介绍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改革取得的影响和结果。
【关键词】:清末,军事制度,改革,新军清朝是以满族上层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走向衰败的时期。
它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和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
其军事制度既因袭历代王朝的旧制和本民族的传统,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至清末,许多近代军事制度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纵观清史始末,清朝的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八旗和绿营制度、勇营制度以及新军制度。
阅读清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八旗和绿营制度是清朝前期的军事制度,八旗和绿营同称为“经制兵”,就是国家的军队,是清朝进行军事统治的支柱;勇营制度出现于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是以湘军,淮军为骨干的汉族地主武装,在挽救清政府,镇压人民革命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军制度则出现于中日甲午战后,是清朝末期清政府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规模巨大的反帝运动正在酝酿的社会大背景下,为了加强武装力量,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新的军事制度。
纵向看来,有清一朝共进行了两次军事制度的改革。
首先,清朝中期以后,在纷纷兴起的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八旗和绿营制度的腐败彻底暴露,失去了镇压人们起义的作用。
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出现之后,清军在与起义军作战时,屡战屡败,已经失去了维护清朝统治的支柱作用。
在此契机之下,勇营制度出现,清政府依靠以湘军,淮军为骨干的汉族地主武装“勇营”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从此,“勇”代替了“兵”。
这就是清朝第一次的由八旗和绿营向勇营的军事制度的改革,另一次的军事制度的改革则是出现于清末的由传统旧军制向新军制度的改革。
下面则主要地介绍一下清末的向新军制度转变的军事制度的改革。
《清史稿•志一百七》:“陆军新制,始于甲午战后……”,甲午战争的刺激,促使清朝将传统旧军制向新军制转变。
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与昔日号称陆军劲旅的湘、淮军的不堪一击,使国人如梦初醒,痛定思痛。
中国有识之士发现,中国军事上的落后,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制度。
于是文臣武将纷纷献策,认为清朝军队“讨内匪则可,御外侮则不能”,只有改革军制,全盘西化,才能解决国防问题,日本由弱变强,就是中国学习的榜样。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政改革上谕,上谕特别点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这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
新政内容涉及军事、外交、农工商、教育等诸多方面,纵观清末新政,其出发点是加强军事力量,增强国力,因此军事是新政的核心。
在新政的上谕发布之后,张之洞、刘坤一联合上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关于军制改革有以下的观点:他认为“外国之所最长者,盖莫过于兵”,驳斥“西操不如中操之空言,枪炮不如刀矛之谬论”,主张切实向西方学习,用西法练兵。
设武备学堂培养近代军事人才,军官必须为军校毕业,“非学堂出身者不得派充统领、营、哨各官。
”并建议设立一个统管全国军队的如日本的参谋本部之类的衙门,选择一位“深于外国兵制、操法者”作为管理大臣。
同时,为了配合练兵,在外洋军火禁运的情况下,必须自己设法制造新式军械。
“和约虽定,战备不可不修。
我无战具,则和局不能保矣。
经费虽艰,军械不可不制,不制军械则将士永不知今日战阵为何事矣。
”显然,军事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支新式的近代军队,以加强国防,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从此,清末新政正式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军事制度的改革步入正轨,新军也蓬勃发展起来。
《清史稿•志一百七》:“庚子乱后,各省皆起练新军,或就防军改编,或用新式招练。
至光绪三十年,画定军制,京师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定新军区为三十六镇,新军制始画一。
”1904年,清政府下令更定军制,确立新军为常备、侯备、后备军三等。
其编制是仿照帝国主义国家军队的建制,分为军、镇、协、标、营、队、排、棚。
“总统”为一军之长,执掌全军政令,其下依次为统制、协统、统带、管带、队官、排长、正副目。
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
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平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数军为 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
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嗜好及文化程度上有严格规定。
新军的品德教育以“忠义要旨”为中心,技术训练“以实用易学为主”。
清末新军的建立过程主要包括:1894年冬清廷任命胡燏棻编练“定武军”十个营五千人,“俾成劲旅,徐图扩充。
”胡燏棻按照德国的陆军建制、战术,使用洋枪洋炮训练“定武军”,共10营,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
后来由于步兵统领荣禄的推荐,袁世凯以道员衔接替胡燏棻。
袁世凯到任后,把“定武军”扩编为“新建陆军”,人数扩大到7000人,增加了步兵2000,马队250人,成为后来北洋新军的起始。
在南方,两江总督张之洞也与甲午年的七月,开始编练“新军”十三个营近三千人。
这支军队初名“自强军”,后来调到湖北,又称“湖北新军”。
《辛丑条约》签订后,面对日益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清政府为了挽救其覆灭的命运,决定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在中央设练兵处,在各省设督练公所,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
以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亦称国军),以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将原有的防军、练军和其他旧军(旗兵除外)汰弱留强,一律改为巡防营。
命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铁良为会办大臣,加紧编练新军。
1905年又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官兵员额为官12人,兵512人。
1907年北洋新军六个镇练成。
至1911年全国连混成协在内,组成二十六镇。
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以各省新军为地方军,而以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成为清政府维持垂危腐败统治的两个支柱。
1906年,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掌管新军编练事务。
清政府在编练陆军的同时,也对海军着手改革。
1909年,命载洵、萨镇冰为筹办海军事务大臣,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下设八司:军制、军学、军枢、军储、军防、军政、军医、军法。
建立巡洋、长江两舰队。
由度支部筹办海军建设费七百万两。
并派载洵出国考察海军。
1910年,海军部正式成立,载洵为海军大臣;又仿陆军编制,订海军官制,共九级:正副协都统、正副协参赞、正副协军校。
清政府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亦开始着手在全国各地建立军事学堂。
编练新军,需要大量掌握现代军事知识的军官。
新军要求所有军官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一介武夫,而是能文能武、懂得现代军事思想、军事理论、战略技术和操练方式的新军官。
新军官从哪里来?中国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日本的军事学堂,认为只有军事学堂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军军官。
1895年,张之洞上疏《吁请修备储才折》,主张广设学堂,除水师、陆军学堂外,还要设立制造、开矿、修路等专门学堂。
他指出,“整军御侮,将才为先。
”他举例说,德国军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今欲仿照德制训练劲旅,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
”袁世凯也是建立新式军事学堂的鼓吹者,他在《请设学堂原禀》一疏中说,“设立学堂为练兵第一要义”。
他在奏折中说,“讲武为今日急务,选将为讲武要图,而学堂又为将才所自出。
泰西各国,莫不于此加以讲求。
”在众臣的提议声中,慈禧谕令全国各地设立武备学堂。
陆军学堂著名的有云南讲武堂,天津武备学堂。
云南讲武堂多仿日本陆军学校进行训练,武备学堂则请德人任教官,学习西洋行军新法。
海军学堂有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国创办最早的海军学校。
清末创办的海军学校还有天津水师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
清政府本想通过军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国兵权,但因清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政局不稳,人心思变,加之军费不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旧军与新军的矛盾,都在激化。
所以,困难重重,计划未能完成,新军仅编成十余镇,军权反而落到大军阀袁世凯手中。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终于灭亡,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便随清亡而终。
清政府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用暴力手段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然而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因为随着新式官兵培养和训练的加强,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传播更加普遍。
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举义旗的便是湖北新军,随后纷纷响应独立的各地,无处不有新军主事或者参与,最终是袁世凯凭借北洋新军的实力,诱迫清朝皇帝退位,在形式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了近代军队的建设发展道路,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军事制度作为构成社会政治制度的要素之一,其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革命,不能不对近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末军事制度的变革是清政府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采用西洋的技术装备和军事制度,变革封建军事制度的活动。
虽然它没有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没有改变军队的封建属性,但却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为培养军事人才而采办的各类新式军事学校,不仅造就了大批具备一定专长的军事人才,而且使传统的封建教育受到冲击;采用西法编练的新军,从初建到成军,一直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成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宣传和发动武装起义的主要阵地。
在一个旧秩序将要崩溃的社会中,军事部门的改革创新有诱导和牵动一个巨大的现代运动的实质意义,清末军事制度的变革正是为加速这种旧的统治和社会制度走向衰败灭亡提供了动力和催化剂。
参考文献:《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77年8月。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李细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7月。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法出版社,1987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