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经试卷
马政经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治理试卷

马政经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治理试卷摘要: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2.特点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1.生产社会化与新科学技术的应用2.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自由化3.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1.影响2.挑战四、全球经济治理的现状与对策1.现状2.对策五、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与应对策略1.角色2.应对策略正文: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加强,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2.特点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特点:(1)生产全球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各国之间的生产链条越来越紧密,生产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2)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国内贸易,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加快。
(3)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企业的作用日益突出。
(4)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金融风险跨国传播。
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1.生产社会化与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高度社会化和新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
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2.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与自由化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基础。
在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逐渐降低,贸易自由化趋势加强。
3.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资金流动的基础。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1.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1)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球化促使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2)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3)文化交流: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挑战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1)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1、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是()A 生产力和生产工具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D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2、生产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A 劳动原料B 生产资料C 生产产品D 生产关系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物质资料生产B 生产力C 生产关系D 商品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A 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 经济关系C 生产资料所有制D 生产方式5、矿藏和原始森林属于()A 人们劳动的生产物B 劳动资料C 生产工具D 劳动对象6、劳动过程中能动的因素是()A 生产工具B 劳动资料C 劳动对象D 劳动者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 劳动者B 生产工具C 劳动对象的状况D 科学技术水平8、经济规律就是()A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 经济活动的客观性C 经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9、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测量器是()A 劳动者的技能B 劳动对象的状况C 劳动资料的状况D 生产工具的状况10、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A 科学技术B 生产关系C 生产工具D 构成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以()问世为标志。
A 《资本论》B 《国富论》C 《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D 《经济论》1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规律是存在于()A 人类各个社会形态的普遍的经济规律B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 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D 某几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 古典政治经济学B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C 研究人与物关系的政治经济学D 研究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14、劳动资料是()A 把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东西B 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C 生产工具D 生产工具和原材料15、生产力()A 是人们管理经营企业的能力B 是人们研究科学技术的能力C 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D 是人们创造新生产工具的能力1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A 揭示生产关系运行的规律B 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揭示客观规律D 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 和历史唯物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唯物辩证法D 数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18、劳动对象是()A 原材料B 传导劳动的物质资料C 人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东西D 生产手段1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D 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2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A 家庭管理B 社会生产关系C 社会或国家管理D 社会生产力二、多项选择1、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包括()A 劳动者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C 生产资料D 管理E 科学技术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规律和任务是()A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 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C 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D 为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E 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3、经济规律有三类,下列规律中属于特有经济规律的是()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B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C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D 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E 按劳分配规律4、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为()A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B 经济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C 它总是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D 绝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E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要受到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影响5、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包括()A 人的劳动B 消费资料C 劳动资料D 劳动对象E 生产工具6、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A 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B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C 从根本上制约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D 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E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志7、社会生产方式包括()A 生产力B 经济规律C 生产关系D 上层建筑E 生产资料所有制8、政治经济学必须从()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C 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研究生产关系D 孤立的个人出发来研究生产关系E 经济规律出发来研究生产关系9、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是指()A 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C 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D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E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可以提高管理水平10、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C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D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E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起点三、判断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心得:马政经的复习最主要的是搞清每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
把老师讲的习题和课后的每一道练习题做会,多做几套练习题就没啥大问题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是()①购买、生产、销售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③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④危机、萧条、复苏、高涨2.马克思说,()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劳动价值②剩余价值③劳动二重性④平均利润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③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4.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不变④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5.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价格是以()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为基础②商品供求关系为基础③商品的效用大小为基础④商品的价值为基础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①追逐相对剩余价值②追逐绝对剩余价值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追逐超额剩余价值7.“1只绵羊= 5克黄金”,从价值形式发展阶段来看,它属于()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③一般的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①以暴力剥夺小生产者,把社会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②不断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③资本家通过节制享受欲望来发展社会生产④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①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③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④消费资料的实现问题10.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①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③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④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①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③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④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1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①总资本的大小②不变资本的大小③可变资本的大小④生产规模的大小13.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①厂房、设备②原料③燃料④劳动力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②商品的自由交换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职能15.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价值中()①c+v+m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②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③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④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16.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①实行边生产、边销售、边采购②投入的资本能不断增殖③使资本在空间上按比例并存,在时间上继起④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顺利的通过17.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生产资本的职能是()①为榨取剩余价值准备条件②生产剩余价值③实现剩余价值④分割剩余价值18.资本的周转速度()①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②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③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④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19.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①对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的效率不同②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③土地的经营垄断④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①商品的生产价格②商品的个别价值③商品的社会价值④商品的垄断价格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前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马政经考研试题及答案

马政经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 剩余价值理论B. 劳动价值论C. 阶级斗争理论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资本家的矛盾D. 工人与工人的矛盾答案:A3. 马克思所指的“商品二重性”是指()。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价值和价格C. 价值和使用价值D. 价格和交换价值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分为()。
A.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B.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答案:B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 生产过剩B. 消费不足C. 资本积累D. 阶级矛盾答案:C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 资本的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比例B.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C.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D. 资本的总形式和个别形式的比例答案:C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源泉是()。
A. 资本的自我增值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资本的再投资D.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答案:B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绝对剩余价值”是指()。
A.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剩余价值B. 通过延长工作日获得的剩余价值C.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D. 通过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答案:B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相对剩余价值”是指()。
A.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剩余价值B. 通过延长工作日获得的剩余价值C.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D. 通过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答案:A1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的结果是()。
A. 社会财富的增加B. 贫富差距的缩小C.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D.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的积累方式包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共体现了货币的( )种职能。
①一辆自行车标价500元②小王用 5元买了一个菠萝③小李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200万元的楼房④小王缴纳了税收1000元A.1B.2C.3D.42.被大众公认的“免费财富”—空气,摇身一变有了售价。
近日,在某大型植树现场,一商家瞄准商机,出售罐装“秦岭深处富氧空气”每罐装7升空气,售价18元。
下列关于商家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罐装“秦岭深处富氧空气”属于劳动产品B.罐装“秦岭深处富氧空气”不属于商品C.空气属于全人类共有,该商家无权出售罐装空气D.该商家同时兼得罐装“秦岭深处富氧空气”的价值和使用价值3.下列关于价值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B.价值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C.商品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4.影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的分别是( )。
A.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C.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甲、乙两厂均为A产品的生产商,目所占市场份额相同,甲厂因为优化了生产工艺,生产效率超过了乙厂。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厂生产的A产品价值量较大B.甲厂生产的A产品价值量较小C.甲厂获得的剩余价值增加D.甲厂获得的剩余价值减小6.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了( )这一商品。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D,劳动力7.北京时间 2018年9月13日,苹果2018秋季新品发布会正式召开。
新推出的手机,在售价方面再次刷新了“贵”的新纪录,高于同样配置的安卓手机。
同时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苹果公司还增加了双卡双待功能。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材料体现了消费决定生产B.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互为替代品C.苹果手机之所以贵是由品牌的影响力决定的D.小王在发布会上抽中了一部 iPhone Xs,这部 iPhone XS 属于商品8.某工厂的可变资本为30万元,生产出了总价值100万元的商品,已知其剩余价值率为200%,则该工厂的不变资本为( )。
马政经试题答案及解析

马政经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 阶级斗争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社会主义革命D. 商品经济答案:B解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作机制,包括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
2.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价值和价格C. 劳动和资本D. 供给和需求答案:A解析: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量。
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基本特性。
3. 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的条件是()。
A. 劳动者拥有自由B. 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C. 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D. 劳动者接受教育答案:C解析: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的条件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这种出卖是建立在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当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他们才能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使得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
4.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
A. 资本家的投资B. 工人的劳动C. 市场的供求关系D. 政府的政策答案:B解析: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的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还创造了超过这一价值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构成了资本家的利润。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 生产过剩B. 消费不足C. 资本积累D. 阶级矛盾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阶级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一种表现。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而工人阶级的购买力却受到限制,导致商品无法全部实现其价值,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政经考研试题及答案详解

马政经考研试题及答案详解模拟试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D. 阶级斗争答案:B2.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固定资本B. 流动资本C. 可变资本D. 流通资本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A. 生产过剩B.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贫富差距扩大D. 市场需求不足答案:D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矛盾C.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答案:C5. 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是()A.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B.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毁灭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即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为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的过程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答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不断增加自己的资本量。
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在总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比重增大,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比重减小。
这一过程导致工人阶级的相对过剩,即失业问题,以及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因为资本积累使得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他们的劳动报酬无法与他们创造的价值相匹配。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年考研试题

导论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2002年文科)A、交换B、生产C、消费D、分配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1996年理科)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1、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1996年理科)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价格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是在(A)(1995年理科)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3、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C)(1994年理科)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加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加4、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C)(1999年理科)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C、自身也有价值D、可以作为支付手段5、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2000年文科)(2000年理科)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存在、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6、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C)(2002年文科)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来体现C、商品交换来体现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7、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2002年理科)A、剩余价值学说B、生产价格理论C、劳动二重性学说D、劳动力商品理论8、一本书的售价是18元5角,这里的“元”和“角”是(A)(2002年理科)A、价格标准B、价值尺度C、观念货币D、货币价值9、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1993年理科)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306020613-1)期末考试试题(A卷)考试对象: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1-5班本期末试卷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100%。
答题要求:1.请将所有答案统一写在答题纸上,不按要求答题的,责任考生自负。
2.答题纸与试卷一同交回,否则酌情扣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价值规律2、市场机制3、借贷资本4、成本价格5、跨国公司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A. 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B. 包含在商品中的个别劳动量成正比C. 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正比D. 生产该商品的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2、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 价格机制B. 竞争机制C. 供求机制D. 利率机制3、在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 C + VB. C + V + MC. V + MD. C + M4、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它的价值()A.由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B.由工人的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C. 由工人的生产中重新创造出来D. 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出售一次收回E. 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商品销售一次全部收回5、某企业的一台机器价值10万元,其使用年限为5年,每年该机器生产的产品为1万件,不考虑无形磨损,该机器生产的每件产品中所包含的机器折旧费是()A. 20元B. 10元C. 2元D. 1元6、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单个资本生产规模属于()A. 资本集聚B. 资本集中C. 资本积累D. 资本垄断7、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A. 劳动全部表现为有酬劳动B. 劳动全部表现为无酬劳动C.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上能明确地表现出来D.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空间上能明确地表现出来8、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A. 剩余价值率B. 利润率C. 平均利润率D. 年剩余价值率9、平均利润形成以后,超额利润是()A.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 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 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 个别生产价格低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10、商业资本家支出的各种流通费用也要获得()A. 垄断利润B. 产业利润C. 平均利润D. 超额利润11、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A. 大于农产品价值B. 小于农产品价值C. 等于农产品价值D. 与农产品价值无关12、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处于()A.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B. 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C.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3、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A. 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B. 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C. 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D. 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使之与商品价格总额相等14、金融资本是指()A.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的总和B. 银行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总和C.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的融合D. 国家银行资本与私人银行资本的融合1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经济活动应该()A. 完全依赖“看得见的手”的调节B. 完全依赖“看不见的手”的调节C. 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对立起来D. 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每小题1.5分,共15分)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是()A.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B.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复杂劳动为尺度C. 简单劳动是多倍的复杂劳动D. 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扩大的原因在于它会()A. 降低劳动力价值,增加相对剩余价值B. 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使同量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C. 降低消费资料价值,使资本家可以减少消费基金,扩大积累基金D. 使用效率更高价格更低的生产资料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E. 在增加使用价值量的同时,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是()A. 二者都是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B. 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 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D. 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E. 前者和后者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同时取得的4、从对W─G─W和G─W─G′两个流通公式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A. 前者的货币充当流通的媒介,不是资本B. 后者的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资本C.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 资本只有在不断更新运动中才能增殖价值E. 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5、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A.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B.全部资本经过若干时期以后,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C. 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D.资本积累的实质E.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源6、股票的主要特点包括()A. 股票持有者不能向公司退股B. 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抵押和转让C. 股票持有者按持股的投资额承担风险和责任D. 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持股者的收益7、在自动化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获得巨额利润,是因为()A.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B.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C. 生产过程中更为广泛而复杂的协作D. 复杂劳动较简单劳动来说占优势地位8、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可以说明()A. 等量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利润不同B.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通过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C. 同一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只能获得平均利润D.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积累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E.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9、产生经济危机潜在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A. 价值尺度职能B. 流通手段职能C. 贮藏手段职能D. 支付手段职能E. 世界货币职能10、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管理与调节的目标是多重的,主要包括()A. 稳定经济B.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C. 稳定币值与物价D. 实现充分就业E. 保持国际国内收支大体平衡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阐述理由,每题5分,共15分)1、超额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是完全同一的两个概念。
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出生率普遍较低,因而导致相对人口过剩的根源已经消失。
3、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4、简述股份公司的主要功能。
六、论述题(三题任选2题,共25分)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有哪些内容?在当代条件下如何发展创新?2、试用马克思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论述现代市场经济时间与效率的关系。
3、运用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分析和评价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问题,并解释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经济学》(306020613-1)期末考试试题(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对象: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7级1-5班本期末试卷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100%。
二、AACCD BABCC BDCCD三、1、AE 2、ABCD 3、ABCD 4、ABCD 5、BCD6、ABCD7、ABCD8、ABDE9、BD 10、ABCDE四、辨析题(判断2分,回答理由3分)1、错误。
对应的概念和表达均有不同。
2、错误。
当代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并不能改变相对人口过剩产生的根源,资本积累驱使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仍然在经济发展中创造过剩的人口。
3、错误。
以资本自由转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门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利润趋于均等,但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由于各自生产条件的不同其利润存在较大差异。
五、1、价值形式的演变的四个阶段(3分);货币的本质(2分)2、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是进行资本积累的基本动因(2分);影响因素有若干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通过三种交换渠道来完成(2分);实现条件包含基本条件和派生条件(3分)4、股份公司的主要功能:快速聚集资本;优化投资结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5分)六、1、要点: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的分析,揭示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格的辨证关系;发现并且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首创劳动二重性学说;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如何决定价值进行了精辟和周密的分析论证,对价值量如何决定又如何变动的规律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揭示了价值规律的内容,这是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首创商品拜物教理论;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研究了价格变动的规律。
(9分)如何创新(4分)2、资本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条件(4分);周转理论的基本要点(4分);与现实的联系(4分)。
3、相关概念3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精髓(3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的要点(4分);其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