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球和太阳知识点集锦
高考地球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对于地球的认识也是高考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对高考地球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于备战高考的同学能有所帮助。
一、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天体,它的赤道略大于极径,所以地球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km,极半径为6357km。
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12742km。
这个尺度对于我们计算地理位置和距离都非常重要。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一天24小时。
地球的自转给予了我们白天和黑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公转周期为365.24天,构成了我们的年份。
三、地球的地貌与地理现象1.大陆地质现象大陆是由陆壳、大陆架和大陆坡组成。
我们熟知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都是由大陆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化过程所形成的。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
2.海洋地质现象海洋是地球表面的水域,它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
海洋地貌有大洋中脊、海沟、海山、海岛等。
海洋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还对岸线的侵蚀和沉积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地球的大气圈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有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和特点。
气候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气候系统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五、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地球的水分不断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水文循环系统。
水文循环包括了蒸发、降水、地表和地下水的循环。
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都至关重要。
六、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近年来,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包括了森林砍伐、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地球环境。
以上就是对高考地球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备战高考。
地球知识是地理科目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地理分布的重要依据。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三、日照图中图图转换过程中的注意点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
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地球的普通性(在太阳系中,与其他行星相比,质量、体积等方面的相似性)和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等);太阳活动(黑子、耀斑等)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等)。
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各圈层的特点。
例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等。
-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等)。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例如,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明显。
-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 大气运动。
-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地球表面均匀,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分布、成因和季节移动规律。
高考地球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球主要知识点归纳一、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组成的。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陆地壳和海洋壳。
地幔占据着地球的大部分,由固体岩石组成。
外核是液态铁合金层,内核则是固态的。
这种层次结构保障着地球的稳定性和生命的存在。
二、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在空间中近似呈球体,但由于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地球两极略微扁平。
地球的自转使一天分为24小时,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
同时,地球还绕太阳公转,形成了一年。
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并不是恒定的。
三、地球的大气和气候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氩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可用来保护地球、调节温度、运输水分和弥补能量。
不同地区的气候因地理位置、海洋气流、地形地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热带、温带和寒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气候带。
四、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的主要形式有海洋、海陆交界区、淡水湖泊、冰川、河流和地下水等。
水资源的分布地域不均,大部分水资源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地球表面水分的主要来源,从海洋蒸发,形成云和降水,再回到地表和地下水。
五、地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上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构造活动和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热量流动的结果,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岩浆上升体现的现象,岩浆从地下的火山口喷出,形成了火山。
六、地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地球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但也面临着过度开发、污染和破坏的问题。
因此,地球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
七、地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地球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匮乏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023届高考自然地理必会核心知识点

一、地球运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多为有利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多为不利的影响。
(1)地球的自转①自转及其意义:地球自西向东以1个恒星日为周期不停地绕地轴自转,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②时间计算:明确求哪类时间(地方时、区时),明确所求地点的位置,算出已知时间的地点和要求时间的地点的经度差或时区差,运用“东加西减”原理得解。
③日期范围确定:全球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0时所在经线,一条是人为确定的日界线,即国际日界线(大致为180°经线)。
0时所在经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全球日期范围也在随之变化。
(2)地球的公转①公转及其意义:地球自西向东以1个恒星年为周期沿椭圆轨道绕日公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
直射纬线上任意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任意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纬度差。
其分布规律如下:空间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时间变化: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之日达到最大值,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二、大气运动(1)理想大陆气候及其影响因素(2)气候类型判读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A 、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种:(3)全球气候分布图(1)锋面系统: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类,锋面过境是否产生降水取决于暖气团中水汽的含量,降水都降在冷气团一侧。
一般锋面过境都会产生较大的风、云、雨等天气现象。
雨区窄,在锋后雨区宽,在锋前过境时天气云层加厚、大风、多雨雪天气云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
2023年高考地理地球与太阳系

2023年高考地理地球与太阳系地球与太阳系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地球本身的构造以及地球与其它星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2023年的高考地理考试中,地球与太阳系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太阳系的组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它包括了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在大陆上较厚,而在海洋底部则相对较薄。
地壳的表面被各种地形地貌所覆盖,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地壳之下是地幔,地幔由岩石组成,温度较高,有流动性。
最内层是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极高。
地核有外核和内核之分,外核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地球的构造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地理现象都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气候、水文循环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地幔和地核则对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二、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它由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物体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它是一个巨大的恒星,约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的能量主要来自核聚变反应,通过核融合将氢转化为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八大行星分别是水金火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列。
这些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同时也有自身的公转和自转运动。
除了行星,太阳系中还有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小行星则是太阳系中未能形成行星的残余物体,彗星则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天体,有着明亮的尾巴。
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对地球的生存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的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的能量,影响着气候和季节的变化。
行星和卫星的引力相互作用也会产生潮汐现象等地理现象。
三、地球与太阳系的相互关系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与其他天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首先,地球受太阳的引力束缚,围绕太阳公转。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地球与太阳知识点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地球与太阳知识点地球绕太阳公转指地球绕太阳做周期性转动。
椭圆的轨道是地球对附近的天体引力的折中。
以下是整理的地球与太阳知识点,请考生认真学习。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
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地球和太阳知识点集锦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高中地理篇: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 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 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 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 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2. 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