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尔综合案例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完整

LOGO
海尔集团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
的组织发展 的组织结构 的流程再造
LOGO
海尔的组织管理
创业阶段 引导阶段 授权阶段 协调阶段 合作阶段
海尔集团只是一个拥有几百人手工作坊式的企业,组织结构不正规, 管理混乱,企业的决策是由高层管理者一人独立作出,缺乏完整的 组织结构形态
LOGO
海尔集团
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 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
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 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2010年海 尔品牌价值已达207.65亿元,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品牌500 强》,2011“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于9月9日发布,海尔集团 以907.62亿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 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 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 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真正发展仅仅十年的时间
LOGO
海尔的品牌发展:
• 1991年组建松散型集团,1992年导入CIS实施名 牌战略。
1、企业标识系统(VI)的动态演进,三步到位,同国际接轨; 2、统一品牌定位,海尔总商标下名牌产品群的大名牌战略; 3、产品形象追求个性化、人格化、系统化、注入高附加值; 4、“真诚到永远”的理念传播 5、CIS的管理创新,OEC管理模式建立; 6、无形资产兼并盘活有形资产,迅速扩大集约化经营规模; 7、“三个三分之一”的品牌国际化战略; 8、完整丰富的理念识别与价值观体系; 9、CIS统筹下的广告运动与形象推广。
经典案例分析-海尔

施
质量观念、市场观念的创新追求,直接催生了“名牌战略”的实
海尔的崛起堪称一个“神话”。 从1984年底到2000年,海尔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 奇速度,1995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52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30 亿元,在2000年又创下了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 利税30亿元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而这个“神话”是以张瑞敏为首的 创业者们以百折不挠、争先恐后的共产党人精神、民族企业家精神所 创造的。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 亏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 职工,已是人心涣散。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 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 的位置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对那时的张瑞敏来 说,这绝对是一种“临危受命”。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 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 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 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先难后易”创新思路的实施,直接成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先导 海尔要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路,敢于 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去生产,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90年代,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认证工作做了一年半,通过认证之后, 将冰箱运到德国。海尔冰箱出口德国市场后,正好碰上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 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第一位。他们一共 检测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 在这个阶段,海尔不是靠低价格打进国际市场,而是靠当地的消费者认同海 尔品牌。海尔人就是这样逐渐打进德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 在200升以下的海尔冰箱已占到美国市场份额的25%时,张瑞敏又大胆决定, 要在美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今,设在美国南卡州的海尔工厂,是中国在 美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同时海尔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 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企业扩大了,张瑞敏又酝酿出“斜坡球体论”,即一个企业在越做越大 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从坡上滑下来,要不 断提升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继续让球往上滚动。也正是依 靠这种“上升力”。1992年后,海尔大胆决策,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 家电工业园,1995年,张瑞敏率领5000名员工将海尔总部东迁至青岛高新 区,实现了海尔第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转移。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 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企业全 部扭亏为盈。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 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 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 利100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 激活休克鱼”案例。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
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
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案例分析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整体
9. 70%
10. 20%
9. 80%
10. 30% 10. 60%
冰箱
—
—
15. 70%
16. 80% 17. 30%
洗衣机
—
—
14. 30%
14. 40% 14. 60%
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案例分析
党苏平
(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 我国政府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为响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了 “走出去” 战略。自 2016 年以来,国家监管部门在 国内企业 “走出去” 的管理方面的经验在增加、也越来越成熟,这有助于我国对外投资结构的优化。同时,企业跨国并购趋于理 性。目前,家电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的份额抢夺更加趋于白热化,一些家电企业开始 “走出去”,海尔集团也在 2016 年目标锁向了 美国的通用家电。本文分析海尔集团并购通用家电前后情况,为其以后更有效整合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 跨国并购; 青岛海尔; 通用家电; 整合
一、案例回顾 ( 一)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于 1984 年创立于山东青岛,它坚持是非、发展、利益 观等核心价值观,从一个小型集体工厂逐步奋斗发展壮大,它拥有 41% 青岛海尔的股权。上世纪末海尔集团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在海外 创牌,经历多次跨国 并 购 交 易 后, 其 海 外 资 源 得 到 快 速 扩 展 和 整 合,构建起世界品牌集群。2017 年,该集团连续九年保持其在大型 家用电器市场的领先地位,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份额高达 10. 6% , 成功挤入世界领先的白色家电生产商之一。 ( 二) 通用电气 通用电气公司简称 GE ( 其前身是爱迪生电灯公司) ,于 1892 年在美国正式创立。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通用电气公司秉承着持 续创新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探索物体和物质,涉及业务领域有 医疗、航空、发电、可再生能源、运输、金融等。通用电气公司在 2017 年 《财富》 杂志评选的美国 500 强企业里排第 13 名。在世界 品牌实验室编制的 《2018 世界品牌 500 强》 排行榜中,通用电气公 司荣获第 14 名。 二、并购动因 ( 一) 快速拓展海外市场 北美这个全球第二大家电市场,其市场广阔成熟。处于北美市 场的通用电气公司也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美国扎根已经有近百 年,群众基础广泛,很受当地用户的信赖。另外该公司当时也在积 极转变发展战略,欲抛售家电等板块,而我国的家电等产品处于成 熟阶段,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迫使很多企业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 以求在同行中有一席之位。也就是集团要想完成其全球家电目标, 那么进军北美是个不错的选择。 ( 二) 提升品牌形象 虽然海尔集团是我国首家进行海外创牌的企业,但相对发达国 家企业进行的跨国并购要起步晚,品牌影响力要弱于一些在国际的 同业著名品牌。通用家电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已经成为 “企业名 片”,因此身处互联网 时 代 的 青 岛 海 尔 想 借 此 次 巨 额 并 购, 增 加 自 身竞争优势,获取企业的品牌效应,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 三) 获取技术、研发团队等战略性资源 在实施跨国企业并购之后,并购方会继承被并购方大量的技术 和资源,像是核心技术、市场资源、技术人员等等。青岛海尔在本 次并购中收购了通用电气公司家电部门的相关资产,还获得销售和 采购的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这意味着拥有世界一流的物流和分销 能力,以及美国市场强大的零售网络关系。还接管了通用电气公司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
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
海尔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综述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
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名内,海尔用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
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品就能出厂。
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名牌。
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
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
张瑞敏导演了着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言。
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
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
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
扩张之初一度混乱。
张瑞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
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
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
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定市场份额。
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
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
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海尔——案例分析.

产品策略:实用、耐用 价格策略-中低价位 渠道策略-一对一上门销售 促销策略-贴近农民,做农民式促销
顾客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满足目标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价值传递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建立渠道关系,实现海尔产品分销 价值传播 开展公关营销树立企业形象,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 团队打造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升员工价值,以实现顾客价值
市场营销战略
采用迎头市场定位策略
原则:不首先在量上争第一,而是质上争第一,依靠高科 技推出新产品。所涉足产品起步晚且市场竞争激烈。但海 尔集团经过市场调查,采用迎头市场定位的策略参与竞争。 先后推出的空调器、洗衣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拓展销售渠道
实施三个1/3的经营战略(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1/3,国内 生产海外销售占1/3,海外建厂生产海外销售占1/3),不 断开辟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海尔在海外己经拥有营销网 点3.6万个,售后网点1900个 。
公司简介
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 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 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 制造商之一。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 1631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8万多名员工, 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止2012年,累计申报13952项技术专利,获 授权专利8987项;海尔共组 织研究、提报了84 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28项已经发布实施,是中 国申请专利和提报国际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股东价值
市盈率是股价和每股收益的比值,市盈率低的股票相对价值较高, 市净率是指股价和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市净率低的股票相对价值较高 市现率为股票价格与每股现金流之比,市现率低的股票相对价值高 市售率为股票价格与每股销售收入之比,市售率低的股票相对价值高 市盈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PEG低的股票相对价值较高,
海尔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报告: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主要创始人。
截止到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中心,全球员工超过六万人。
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企业如何发展,是一个崭新而迫切的问题。
为了对应于这种新趋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海尔从1999年开始进军电子商务。
因为国际化是海尔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而电子商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所以要想实现国际化就必须要进入电子商务行业,而且要进去就得做好,没有回头路。
另外张瑞敏认为企业如果在网上没有拓展,传统业务与网络挂不上钩,在网络经济时代就没有生存权。
在由网络搭建的全球市场竞争平台上,企业的优劣势被无情的放大,因为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就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车况好的车,能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发挥优势,而破旧的车,即使在高速公路上,也只有被远远抛在后面的结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张瑞敏说出了:“以后企业,要么上网,要么死亡”。
这句话,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
问题:信息时代海尔集团的成功飞跃秘籍是什么?首先,在产业方向转移方面,海尔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网络化服务和网络化采购,并且依靠海尔品牌影响力和已有的市场配送、服务网络,为向电子商务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管理转移方面,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绝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管理机制上把“金字塔”扳倒建立了以市场为目标的新的流程,企业的主要目标由过去的利润最大化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
在企业内部,每个人要由过去的“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市场负责”。
海尔集团还成立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三个流的推进本部。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直接从国际大公司采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商流通过整合资源降低费用提高了效益;资金流则保证资金流转顺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结合报表附注中关于报表主要项目的详细披露资料,对 三张报表进行项目质量和财务状况整体质量分析
对利润表及利润质量的分析
对现金流量表及现金流量的质量进行分析 对资产负债表的总体状况、项目质量、资产结构
和资本结构质量进行分析
3/22/2022
(一)对利润表及利润质量的分析
1、利润表水平分析:
类别
2013年
6,866,388.13
1,773,045.73
资产减值损失
11,532,361.82
-10,397,959.41
单位:元 增减额
币种:人民币 增减(%)
-242,101,591.26
-8.68%
-248,341,991.95
-12.95%
-13,950,393.88
-6.96%
-112,073,407.81
营运能力比率
3/22/2022
(1)青岛海尔的应 收账款周转率略低于 行业的平均水平,而 存货周转率远高于行 业平均水平。说明青 岛海尔的营运能力强 ,同时需要制定恰当 的收款策略,缩短应 收账款的回收期。 (2)青岛海尔的总 资产周转率和行业平 均水平相当,这可以 看出企业资产创造收 入的能力与行业平均 水平相当。
3/22/2022
三、基本的财务比率分析
(A)企业自身纵向比较(2011-2013年度) (B)与同行业平均指标横向比较(2013年度)
3/22/2022
(A)企业自身纵向比较(2011-2013年度)
偿债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比率 营运能力比率 发展能力比率
3/22/2022
偿债能力比率
1.短期偿债能力:
(1)青岛海尔的流动比率和 速动比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 平差异不大,而且处于低水 平的状态。说明企业的短期 偿债能力与同行业的平均水 平相当,企业发展战略好, 不占用过多的流动性或者速 动性资产,企业的整体盈利 能力强。 (2)青岛海尔的权益乘数远 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说明 青岛海尔所有者投入资本占 的比重比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大,进一步说明了企业资产 对负债的依赖程度低,风险 小。但是,企业发挥的杠杆 效益小。
2、主营业务分行业、分品种情况:
单位:万元 币种:人民币
分产品 空调
营业收入 1,792,539.00
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
营业成本
毛利率(%)
1,282,067.00
28.48
营业收入比上 年增减(%)
21.37
营业成本比上 年增减(%)
19.42
毛利率 比上年增 减(%)
1.17
电冰箱
2,532,962.00
2.长期偿债能力:
三年来偿债能力有所提升,但 是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过高、 增加过快可能会影响盈利能力 。 3/22/2022
盈利能力比率
会计年度
2011年度 2012年度 2013年度
资产报酬率 营业毛利率
0.1091 0.0704 0.2370
0.2362 0.3123 0.3444
营业净利率 股东权益报酬率 核心利润率
3/22/2022
二、会计分析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出具的是一个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这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认为,企业的财务报告符合以下条件:
(1)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 的规定。 (2)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恰当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3)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一致性原则。 (4)注册会计师已按照独立审计原则的要求,完成了预定的审计程序 ,在审计过程中未受阻碍和限制。 (5)不存在影响财务报表的重要的未确定事项。 (6)不存在应调整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重要事项。
3/22/2022
(二)对现金流量表及现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充分程度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吻合程度 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之和的适应程度
-25.55%
5,093,342.40
287.27%
21,930,321.23
210.91%
销售费用相对于2012年减少了约1400万元,减幅为6.96%。
管理费用相对于2012年度减少了约1.1亿元,减幅为25.55%。
财务费用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287.27%,主要是利息收入增加所致。
资产减值损失由2012年度的负数变为2013年度的正数,表明企业坏账风险加大,公司在未来应加强对应 付账款的管理,避免存在不必要的资金损失。
综合案例分析
目录
一、背景分析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suca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 优秀PPT下载:/xiazai/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3、毛利率的相对水平及其走势:
类别
2013年
2012年
营业收入
2547457903.50
2789559494.76
营业成本
1670039851.30
1918381843.25
毛利率
34.44%
31.23%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增减额
增减(%)
-242101591.26
-8.68%
-248341991.95
行业PPT模板:/hangye /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shiti/
二、会计分析 三、基本的财务比率分析 四、结合报表附注中关于报表主要项目的详细披露资料,对四张报表进行 项目质量和财务状况整体质量分析 五、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与财务状况质量 六、对合并报表与企业财务状况质量进行分析 七、对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的总体评价
八、企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背景分析
企业提供的年度报告的详略程度 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特点以及所处的行业分析 企业的控股股东上的持股及背景情况 企业的发展前沿
3/22/2022
(一)企业提供的年度报告的详略程度
该年度报告是刊登于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上的。在 其披露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中,既包括上市公司自身的个别报表, 也包括以上市公司母公司的集团合并报表;对于附注的披露, 在重点披露合并报表附注的同时,还披露了母公司(上市公司) 的报表附注,但母公司缺少现金流量表的附注。总体上说,该 公司披露的信息较为详细。这就为系统地分析其财务状况质量 创造了条件。
0.0495 0.2150 0.8707
0.0234 0.0735 0.2493
0.0516 0.0617 0.0666
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但更多的是趋于稳定 。但是比率过低,应 积极采取行动增加核 心利润等。
3/22/2022
营运能力比率
3/22/2022
营运能力在这三年中呈下 降趋势,虽各项指标在同 行业中仍处于优势地位, 但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下降 幅度较大,各项资产利用 率降低,可能会影响企业 盈利能力,应采取措施进 行整改。
1,774,317.00
29.95
0.63
1.66
-0.71
小家电
167,303.00
118,079.00
29.42
-0.77
-5.30
3.38
洗衣机
1,417,805.00
1,004,672.00
29.14
6.82
7.36
-0.36
热水器
435,323.00
278,171.00
36.10
-2.96
3/22/2022
(四)企业的发展前沿
资料显示,公司前身为青岛电冰箱总厂。经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 分行1989年12月16日批准募股,1989年3月24日经青体改[1989]3号文批 准,在对原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以定向募集资金1.5亿元方式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并于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 交易所上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70200018040666,注册资本为 302992.99万元。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公司主要从事电冰箱的生产与 销售活动。
3/22/2022
(三 )企业的控股股东上的持股及背景情况
公司的控股股东是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占股23.13%; 实际控股人是海尔集团公司,占股19.71%。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 公司是海尔集团的骨干企业之一,是世界上惟一一家可同时生产欧 洲滚筒式、亚洲波轮式和美洲搅拌式洗衣机的生产厂家,是国内洗 衣机行业跨度最大、规格最全、品种最多的生产厂家。同时也是中 国洗衣机最大的出口基地,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海尔集团是世界 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在国内 外享有较高美誉。
269.93%
从水平分析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青岛海尔的利润总额与2012年比,增 长幅度高达263.31%,净利润比上年度增长了269.93%。我们可以看出 公司净利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利润总额的大幅度增长,同时所得税相较 于上一年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所以两者相加导致了净利润的较大增 长。
3/22/2022
盈利能力比率
3/22/2022
(1)通过上图,我们可以 看出青岛海尔的毛利率与同 行业水平相比,稍微高于同 行业水平,说明青岛海尔的 产品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 企业经营的产品具有较强的 核心竞争力。
(2)青岛海尔的营业利润 率和净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 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公司 的管理层经营能力强,能够 创造出更多的营业收入和成 功地控制成本。
2012年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