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
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
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
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而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绝对数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应该有所了解,掌握病因、预防发病,及时或定期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是应该提倡的,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因此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延长人类寿命。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
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
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
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其次,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预防的关键在于,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
据某大城市对33 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
心脑血管三级预防管理方案

脑血栓形成
脑出血 脑梗塞
心脑血管基本概况
4、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基本发病原因:动脉粥样硬化
正常血管
10%堵塞 50%-80%头晕、头 痛、心慌、胸闷
50%堵塞
90%堵塞
﹤50%无症状
﹥90%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 死、心肌硬化、猝死 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
心脑血管基本概况
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形成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斑块在动脉内壁不断积累增大的结果。
斑块组成:由脂肪、胆固醇、钙质以及血液中的一些其它物 质组成。
随着斑块的不断沉积增长,就会不断缩窄动脉的内腔,有时 候会阻碍血液流通。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斑块形成?
心脑血管基本概况
脂质斑块分为两类:硬而稳定型和软而不稳定型。 硬而稳定型会导致动脉壁加厚并硬化。软的班块更容易从脱 落,然后进入血液,容易引起血液凝块,会对动脉内的血液 造成部分甚至全部堵塞。
心脑血管基本概况
1、什么样的病叫心脑血管疾病?
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 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 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脑血管基本概况
3、心脑血管疾病分类: 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心脏动脉血管的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心脑血管基本概况
2、>25岁,每次就诊均测血压;
3、血压120~139/80~89mmHg:1次/月 4、有高血压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素:2~4次/年 5、高血压者:经常测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高血压防治: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糖、抗血小板凝聚治疗;
消除心血管并发症的其它易患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目标: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减轻患者自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和预防

控制饮酒量,避免过度饮酒,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详细描述
饮酒过量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控制饮酒量,避免过度饮酒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早期干预
VS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心脏异常、血管病变等问题。通过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以及根据个人情况定期进行专项检查。
结合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的综合运动方式,可以更全面地提高身体素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综合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每周进行3-5次综合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
总结词: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等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相关检查,如血压、血脂、血糖等,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定期体检
对于有家族史、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改变饮食习惯等,以降低患病风险。
总结词
04
特殊人群的预防建议
健康饮食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心脑血管疾病危害及预防

身体机能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理负担增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影响心理健康 社交活动受限:疾病可能导致社交活动受限,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家庭负担增加:疾病可能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照料负担,影响家庭生活
家庭负担:心脑 血管疾病给家庭 带来经济和心理 负担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身体代谢减慢,容易形成肥胖、高血压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率
合理饮食: 低盐、低 脂、低糖, 多摄入蔬 菜水果和 全谷类食 物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 进行150 分钟的中 等强度有 氧运动, 如快走、 骑车或游 泳等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可能导致瘫痪、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 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疾病 身体机能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危 害 03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原 因 04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预 防 05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早 期 发 现 06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治 疗 与 康 复
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 态
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关心、安慰、鼓励患者,增强其信心 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按摩等,促进身体康复 监督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在患者需要时,及时联系医生或专业机构,协助患者接受治疗和康复
心脑血管疾病年度工作计划

心脑血管疾病年度工作计划一、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包括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我院心血管科定于今年制定一份年度工作计划,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背景1.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脏和(或)血管发生病变造成并发各种症状和疾病的总称,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重大的生活和经济负担。
因此,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显得非常重要。
2. 我院心血管科的现状目前,我院心血管科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预防工作不够全面、宣传不够到位、医疗技术不够先进等方面。
三、工作目标1. 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平2. 加强患者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四、工作内容1. 建立完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制定并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方案,包括定期健康体检、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
建立健康档案,加强个体化管理。
2.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如开展公益宣传活动、举办义诊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提高患者和社会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3.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临床技能提升等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4. 完善医疗设施和设备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五、工作措施1. 组织立项成立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2. 加强沟通协调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
3.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工作考核和奖惩制度,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讲座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讲座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提高大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今天我们举办了这场健康教育讲座。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概述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加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一旦发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例如,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脑卒中患者则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而且,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高昂,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这也需要家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高血脂高血脂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紊乱,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4、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5、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容易导致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6、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们有哪些伤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们有哪些伤害
导语:在人们的认识之中,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疾病,患上这种疾病的人往往会行动不便,有一些人会经常出现心悸疼痛的症状,还会有许多其
在人们的认识之中,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疾病,患上这种疾病的人往往会行动不便,有一些人会经常出现心悸疼痛的症状,还会有许多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所带来的症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那么心脑血管疾病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伤害呢?这还需要人们详细的加以了解。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心脏病,容易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心律不齐及心力衰竭等。
二、在脑血管方面因脑动脉硬化而引起脑血管出血、脑血栓等导致中风偏瘫;脑动脉硬化又容易引起脑萎缩(老年人常见的痴呆、健忘、失忆以及“共济失调”等)。
三、容易导致肺功能、肾功能及其他脏腑功能下降而发病。
上述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主要危害性,千万不要掉以轻心!目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饮食控制,运动及对症防治,"保血管就是保命!”
如果不幸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也无需担心,首先是积极治疗,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为基本,配合中药及营养补充的治疗,效果显著。
人们的身体免不了会受到疾病的伤害,所以在生活之中还需要人们详细的了解这些疾病,从病因以及症状之中找到预防的方法,这样也才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疾病给自身带来的伤害,也才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加健康,减少生活之中的忧虑。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及自我防治PPT课件

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我保健
患脑血栓、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人, 应特别注意保护已经发生病变的血管, 做好自我保健,最大限度的控制发病率。 ■ 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 控制饮食 ■ 保持体重 ■ 加强锻炼 ■ 规律生活 ■ 平衡情绪 ★ 抱有进行长期治疗的心态,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质量稳定 可靠的降脂类、降压类药物。
金银杏软胶囊
(★这些症状表明心脑血管隐患已形成。若不及时治疗,会引发重大心脑血管病变)
什 么 样 的 人 需 要 降 脂 ?
经常有眩晕、头痛、胸闷、心慌、气短、疲乏无力、困倦、四肢麻木的人
这些症状是由于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的,而导致供血、供氧不足的根本原因 是血脂偏高、血液粘稠,动脉硬化加重,阻塞血流。
40岁以上,经常大鱼大肉、爱吃油腻食物、肥胖的人; 工作忙碌、精神紧张、缺少运动的人; 家庭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
中风前奏——血粘度增高
脑中风是由于血栓阻塞狭窄的血管造成血流不通, 从而使大面积或部分区域组织缺血、缺氧、导致 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在临床,一旦发现中老年人出现血粘度升高, 医 生们就开始用药了。医生们知道: ◎大多数中老年人有血粘度增高的倾向。 ◎ 90%的中风患者伴有高血脂、高血粘。 ◎心脑血管不好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 中风、心梗。 ★ 血液象油一样粘稠,增大了流动和循环的阻力, 使血流缓慢、不畅;心脏及脑部的供血、供氧就会减少。 ★眩晕、头痛、四肢发麻、浑身无力、健忘、痴呆 就是脑组织缺血引起的。 ★如果频频发作,就应该视为中风前的危险信号。
金银杏软胶囊
中风前有
早期的中风预报信号
中风的最早报警信号 突然昏眩。 眼前突然昏黑一片 数秒钟后便可恢复 。
哪些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5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主要受害者,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其夺去生命。
每年,全世界直接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800万,间接死亡人数超过3000万,并且逐年攀升,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病症特点,此外,医疗费用高也成为我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难关。
表一: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疾病患病人数心血管病 2.9亿高血压 2.6亿脑卒中700万心肌梗死250万心力衰竭45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我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即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首位,远远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然而暂时摆脱了死亡的危险后,又存在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问题:治疗后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残疾;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人类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高达89%,脑中风病人康复后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
血管是相通的,所以血管疾病往往不单一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本身病症繁多,同时还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此外,心脑血管疾病还有第五高——高费用。
2014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为133.75亿元,颅内出血为207.07亿元,脑梗死为470.35亿元。
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2.02%、18.90%和24.96%。
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次均住院费用为24706.0元,颅内出血为15929.7元,脑梗死为8841.4元。
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72%、6.63%和2.81%。
一些事业巅峰期企业家、明星的赫然离世令人惋惜,对国家和人民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更警惕世人关注心脑血管疾病。
如下列举一些因心脑血管疾病而受害的名人和企业家:2004年4月,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先生利用闲暇时间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步时,因心脏骤停突然逝世,终年54岁;2005年7月,以扮演毛泽东而闻名的特型演员古月,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8岁;2006年1月,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患急性脑血栓去世,享年37岁;2006年12月,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因高血压引起的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72岁;2007年4月,扮演周总理的特型演员柴云清,因肺心病引发的脑梗塞脑出血去世,享年76岁;2007年4月,绿野木业公司董事长许伟林,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2岁;2007年6月,中国著名相声作家、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侯耀文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59岁;2008年7月,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生瑜,在家中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39岁;2010年1月,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懂事长张守才先生出差途中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47岁;2010年4月,我国著名反病毒专家,北京江民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江民先生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59岁;2010年10月,湖南张家界亿万富商章汉胜突发脑溢血逝世,年仅59岁;2010年12月,江苏丰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岳明先生,以39亿元的资产在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第270位,却因突发脑溢血病逝,年仅45岁;2011年3月,著名浙商、汉帛(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伟因突发心肌梗塞,猝然离世,享年55岁;2013年7月,御泥坊创始人吴立君突发脑部静脉窦血栓逝世,年仅36岁;2014年1月,小马奔腾董事长李明因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7岁;2014年8月,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天津荣程钢铁集团董事长,慈善家张祥青先生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47岁;2015年11月,广东金莱特公司董事长田畴先生义气风发刚登上胡润富豪榜,正是人生高峰时,却突发心肌梗死逝世,享年43岁。
与某一疾病发病率增高相关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包括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两类。
对心脑血管疾病而言,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发病史等因素;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力活动减少、情绪应激等因素。
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性别,心脑血管疾病在男性中较为多见,发病年龄早于女性,而女性发病年龄晚,当女性绝经后,发病危险明显增加,这可能与体内激素分泌、各人社会活动不同有关;(3)遗传,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如果有高血压病史、肥胖、冠心病史或脑中风史,则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的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增加;(4)发病史,对于单个人本身而言,先前有过心肌梗死或脑中风病史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再发风险也高于普通人。
可干预性危险因素:(1)生活压力,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2)生活习惯,抽烟、酗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黏度迅速提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的症状:(1)经常心慌、气短、胸闷,干活时加重;(2)干重活时心前区有疼痛感或左部放射性麻木发痛;(3)干轻活时感觉很累,且伴有胸闷气喘;(4)饭后,胸骨后会憋胀得厉害,有时会冒冷汗;(5)睡觉时,经常会胸闷难受,往往不能平躺;(6)感情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不适应感,一般会立即消失;(7)胸闷时,偶而伴有刺痛感,一般1~2秒后即消失;(8)走路速度稍快或走路时间稍长时,便胸憋气喘、心跳加快;(9)长时间躺卧后突然坐起来,感到胸部很难受;(10)80%的缺血性脑血栓病患者,在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不断的现象;(11)若血压突然持续升高至200/120mmHg以上,是出现脑出血的先兆;若血压突然降低至80/50mmHg以下,是形成脑血栓的先兆;(12)高血压病人若出现几次大量鼻出血或出现眼底出血、血尿,病人可能在半年内发生脑血栓;(13)走路腿无力、步态蹒跚,是偏瘫的一个前兆症状。
如果老年人突然发生步态变化,并伴有肢体麻木无力,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14)眩晕是脑血栓的发病前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可在脑血栓病前的任何时段发生,尤其早晨起床时。
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
高血压患者若1~2天内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则患者发生脑出血或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5)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以及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等,都是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误区一:“我这么年轻,不用担心会有心脏病和高血压。
”你现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你未来患心脏病的风险性。
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血小板就开始在动脉中积聚,随后导致动脉阻塞,而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肥胖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或有其它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在年轻时患心脏病。
此外,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
因此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应定期测量血压。
误区二:“会有警报信号告诉我自己有没有高血压。
”因为人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因此高血压又被称为“无声杀手”。
你不会有任何患高血压的症状,因此别在等着身体警示你了。
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方法就是用一个简单的血压计测量一下你的血压。
高血压的及早治疗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如果不及早治疗它会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衰或其它严重的疾病。
误区三:“一患心脏病我就会知道,因为会胸痛。
”不一定如此。
虽然心脏病常伴有胸痛或胸部不适,但它还有可能导致其它轻微的症状,包括气短、恶心、眩晕、单侧或双侧胳膊疼痛或不适、下颌、颈部、背部疼痛或不适。
即使你不确定是否是心脏病发作,也要立即就医。
误区四:“运动量越大越好。
”现代人特别是办公室族,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
其实,这样的危害更大。
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则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误区五:“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犯心绞痛时,总是尽量忍着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
其实,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不会形成耐药性。
误区六:“高血压没症状不用治疗,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了。
”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这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但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却不会消失。
只要是降压药大家通用是不对的。
高血压病因复杂,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大于55岁的血压正常者,90%可能发生高血压。
所以,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
对于还患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
误区七:“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或用药后血脂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
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5毫克/分升,健康人而言,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
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则该血脂水平就偏高。
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
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
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
误区八:“腿疼一定是年老的标志,我确定它和心脏没有关系。
”腿部肌肉疼痛可能是外周血管疾病的标志。
外周血管疾病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堆积导致腿部动脉阻塞而引起的。
患有外周血管疾病的人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几率要比常人高出五倍。
误区九:“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
”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
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
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误区十:“患心脏病后我应该避免运动。
”不!尽快有计划的锻炼对你有利!研究表明:经常锻炼或做其它有益心脏健康的事情会延长心脏病患者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