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恢复室手术后疼痛护理论文
麻醉科术后镇痛与康复护理技巧

麻醉科术后镇痛与康复护理技巧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麻醉科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手术操作在医生的巧妙操作下变得更加安全和精准。
然而,手术过程所产生的疼痛和手术后的康复也是病患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此,我们将讨论麻醉科术后镇痛与康复护理技巧,以帮助病患顺利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
一、术后镇痛1.1 镇痛药物的应用在术后镇痛中,药物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方式。
根据手术的类型、术后疼痛的程度和个体差异,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轻度疼痛,可以使用非处方药如布洛芬等,而对于剧烈疼痛,可以使用处方药如吗啡等。
医生会根据病患的情况来进行药物的剂量控制和使用周期的安排。
1.2 镇痛技术的应用除了药物治疗外,麻醉科还可以应用一些镇痛技术来帮助病患缓解术后疼痛。
例如,神经阻滞技术可以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来抑制疼痛传导,达到快速减轻疼痛的效果。
此外,还有硬膜外镇痛、硬膜外电刺激等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疼痛治疗中。
二、康复护理2.1 早期功能锻炼手术后,病患可能会因为床位休息而导致身体肌肉的萎缩和功能下降。
因此,早期功能锻炼对于加快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护士会根据病患的状况,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包括卧床患者的被动运动和床边活动患者的主动运动等,帮助病患逐步恢复到术前的活动水平。
2.2 疼痛管理在康复护理中,合理管理病患的术后疼痛也是至关重要的。
康复护士需要与麻醉科密切合作,及时了解病患的疼痛程度,并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此外,康复护士还可以采用各种非药物疼痛管理技术,如热敷、冷敷、按摩等,帮助病患缓解疼痛。
2.3 心理支持手术后的康复期对于病患来说可能是一个身心双重的挑战。
因此,康复护理中的心理支持至关重要。
康复护士需要通过与病患的交流和倾听,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绪变化,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康复信念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2.4 营养指导良好的饮食和营养是康复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康复护士需要根据病患的个人情况,提供合理的饮食营养指导,确保病患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从而支持他们的康复进程。
外科手术论文术后疼痛论文:护理干预控制术后疼痛的方法及其效果评估

外科手术论文术后疼痛论文:护理干预控制术后疼痛的方法及其效果评估【摘要】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护理干预控制术后疼痛作为外科护理重要的环节,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这不仅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而且有利于病人从疾病中恢复过来。
因此,加强护理干预控制术后疼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科手术;护理干预;术后疼痛1 引言术后疼痛是指疾病和手术对机体造成损伤后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术后疼痛是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通常表现为病人在心理和行为上一系列的反应以及情感上的不愉快的经历。
术后疼痛按疼痛位置一般分为创口痛、躯体痛和内脏痛三类。
其早期一般表现为创口疼痛,即手术造成的机体各层组织切口和分离组织挫伤愈合前的疼痛,通常反应为刺痛感或电击样疼痛感。
其另一方面表现为术后腔脏器官内的胀气、积液等引起的胀痛等。
术后疼痛多发生在麻醉剂作用消失后,病人身体感觉开始逐渐恢复,切口疼痛因此逐渐加剧,疼痛感尤以手术后30小时左右最为剧烈。
2 术后疼痛的影响术后疼痛对病人手术后身体恢复产生众多不良影响,不仅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会诱发某些术后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同时由于术后疼痛必须延长住院时间治疗会增加费用,这对病人可能也是一个很大的经济问题。
因此必须正确地评估疼痛的影响,采取积极的正确的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才能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耐心地积极地配合治疗,并为病人早日身体康复提供了保证。
3 护理干预术后疼痛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控制术后疼痛的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研究表明,护理干预疗法可有效地帮助病人缓解术后疼痛症状。
护理人员对疼痛的正确判断和了解,不仅提高了护理工作水平,而且有效地减轻了病人术后痛苦,为病人身体康复奠定了基础[1]。
3.1 认知干预:疼痛教育对于改善术后疼痛护理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因此疼痛教育应列入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麻醉后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g e ro g u p w e r e 6 7 . 7 7 %a n d 7 8 . 6 4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w h i c h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a d u l t g r o u p( 5 8 . 8 0 %) ( P < 0 . 0 5 ) .
L U Q i u - y i n g
I n e n s i v e C a r e Un i t ,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i n Me i Co u n t y o f G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 Me i Co u n t y 5 1 4 0 1 1 ,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a n d n u r s i n g me t h o d s o f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i n g g e n e r a l
骨科老年全麻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护理论文

骨科老年全麻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56-02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 月老年骨科全麻术后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70~92岁,平均年龄78岁。
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选择钢丝气管导管,术中均常规导尿。
2·方法所有患者带管送入麻醉恢复室(pacu),均予呼吸机支持通气,持续ecg、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在恢复室停留60~340 min,平均 156 min。
用aldrete麻醉后恢复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10例患者在pacu经过平稳,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
3例患者术后拔管时出现烦躁,经镇静药物和对症处理后好转;2例患者苏醒延迟;其中1例带气管插管回icu病房,平稳渡过术后第1个24小时。
患者均无急性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
护理 1·气管插管期间的护理(1)体位及监测:术后去枕平卧,头保持中立位,严格限制颈部活动,用颈托固定颈部两侧。
患者入室后监测ecg、hr、map、spo2、petco2、血糖和尿量,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测量时间。
(2)一般护理: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仔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呼吸幅度、呼吸频率的变化,并做好入室评价,严格记录。
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做好拔管前的准备工作。
(3)拔管时机的掌握:护理人员应首先熟悉手术的方法,麻醉的方法,是否为困难插管及术后清醒气管拔管的指征。
在患者苏醒过程中,往往由于肌松药的作用时间未过,患者咳嗽,吞咽反射及肌张力尚未恢复,但此时其意识已渐恢复。
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舒适性,常常通过镇静的方式,使用一定量的镇静药物,待患者各项反射恢复后再进行拔管。
颈椎手术不宜过早拔管,患者神志必须完全清醒,呼吸道通畅;肌力恢复,即握手有力;自主呼吸良好,停止吸氧10分钟,spo2>93%2,手术部位无活动性出血方可拔管。
术后疼痛评估护理论文

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关键词外科术后疼痛评估护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75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是每一位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术后疼痛主要集中在术后24~48小时,属于急性疼痛[1]。
目前疼痛已成为继t、p、r、bp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被日益受到重视[2]。
而护士在疼痛护理中所具有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可是人们普遍存在对疼痛认识的误区,临床上对疼痛的控制还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观念陈旧,认为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医院根本就没有测量疼痛的工具,也不能对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
鉴于此,查阅了大量关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的文献,进行综述。
以供参考。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术后疼痛引起内脏反应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
其主要是由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苯酚胺升高。
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增快、恶心、呕吐、出汗等。
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的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伤口愈合[3]。
疼痛的评估对疼痛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疼痛的程度及是否达到止痛的目的。
人类对疼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个体又因环境、情绪、时间的不同而对疼痛有不同的反应。
因此,不能比较两个人的疼痛轻重,而只能评估个体的疼痛变化。
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该方法由日本学者发明,是应用最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
线性视觉模拟尺为1条10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当数字,当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
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代表轻微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位于标尺的哪个位置[5]。
虽然va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方法,但需要抽象思维,用笔标记线时需要必要的感觉、运动及知觉能力,应用于老年人时不成功应答率较高。
术后疼痛护理对策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术后疼痛护理对策研究论文【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摘要]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在部分发达国家,疼痛已经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并将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
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情感经历;或是对这一损伤所作的描述[1]。
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它广泛出现于各种疾病的病程中。
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控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1.1恐惧成瘾[3]麻醉药是术后止痛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患者用止痛药,患者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1.2.2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
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3疼痛评估不及时患者报告疼痛不及时,或者止痛后报告疼痛未引起护士注1/ 4意。
1.3担心药物副作用患者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患者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
临床上许多患者对麻醉止痛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
麻醉恢复室中对全麻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收 稿 日期 :2013—05—27
(本文 编辑 :郝 煜 )
作 者简介 :王香莉(1977一 ),女 ,山西省平遥县人 ,学士 学位 ,主管护师 ,主要从 事临床 护理工作。 文章编号 :1671—8631 l2014}03—0211—05
麻醉 恢 复 室 中对 全 麻 术 后 患者 常 见 并发 症 的 护理
临床 医 药 实 践 2014年 3月 第 23卷 第 3期
· 211 ·
板后 ,通过责任护士反复多 次的倾 听、交谈 ,可 以很 快地 了解 患者 不 良情 绪 的 来 源 ,并 将 这 些 检 查 和 用 药 目的及 优点 及 时 告 知 患 者 ,帮 助 患 者 消 除 心 中疑 虑 ,促使 患者 很 好 地 配 合 完 成 各 种诊 治 。通 过 运 用 此沟 通模 板 ,建立 以患 者 为 中心 的 沟通 模 式 ,护 士能 很快 找 到患者 的核心 问题 所在 。患 者住 院期 间 由于 面对疾病折磨 ,心理压力 大,情绪较不稳定 ,加上 主 观上认为 自已处 于被动地位 ,很 多不满和需求难 以 完全 表 述 。运用 沟 通 模 板 后 ,患 者 的位 置 由被 动 转 为主动 ,由倾听转为主动诉说 ,这样有利于减轻患者 的心理 负担 ,拉 近 了护士 和患 者心 与 心 的距 离 ,在增 进护 患感 情 的 同 时促 进 了患 者 康 复 ,从 而 使 患 者 满 意度 大 大提 高 ,纠纷也 明显减少 。
护患 关 系达到 和谐 、统一 的完美境 界 。
参 考文 献 : [1] 王锦帆.医 患沟通 学[M].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003:240.
[2] [3]
王曙红.住 院病 人对护患 沟通的 需求调查 [J].护理 学杂志 ,2002,17(9):684. 满力 ,姜世 昌.心理 护理 发展 现状 及展 望 [J].护 理
麻醉恢复期患者护理安全论文

麻醉恢复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策略【中图分类号】r7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73-01麻醉恢复期是停用麻醉药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或清醒的时期,也是手术患者最易发生危险的时期。
我院于2007年8月在麻醉科设置了1间有8张恢复床的麻醉恢复室又称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至今,尚未发生一例医疗差错事故,所收治的患者均平安度过麻醉恢复期,顺利返回病房(包括icu)。
现将麻醉恢复期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以下总结,以便更好的提高麻醉恢复期的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1麻醉恢复室设备配置及药品管理麻醉恢复室内需配备麻醉机、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抢救车、中心吸氧装置、中心吸引装置、输液泵、肌松监测仪、中心静脉置管包、导尿包、专科常用药品、气管插管箱,及其配套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每个床头备一辆麻醉车,分类放置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医疗用物及约束带,贴上明显标签。
每日认真检查仪器性能、核对药品、物品,做到及时补充,定期保养。
2工作职责、制度的落实和执行pacu医护人员由麻醉科主任统一领导,制定相关制度与职责,每个人必须明确各自职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紧急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确保护理医疗安全。
科室每日安排质控人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质量。
3病人的管理与护理3.1加强病情监测3.1.1严格的床旁交接班,由主麻医师与巡回护士一同护送患者至pacu,pacu护士详细了解术中情况及特殊病情,并在第一时间在床上挂好所在手术科室标牌。
3.1.2严密观察患者神志、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及引流管引流液的量、色、性状,保证管道通畅。
定时观察敷料有无渗湿,及时通知医生更换,必要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中心静脉压。
3.1.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后坠,喉痉挛,误吸等引起患者窒息。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及时清除口腔、鼻腔、气管内分泌物,严格把握拔管指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恢复室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 47 3. 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94-01
【摘要】报告了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腹部手术,211例实施硬膜外术后镇痛治疗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pcea镇痛完全无痛,安静,病人满意179例(84.8%),发生轻度疼痛17例、中度9例、重度6例。
其中发生恶心呕吐7例、低血压8例、皮肤瘙痒3例;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无一例导管脱出和堵塞,无一例过度镇静和肢体麻木。
通过加强对术后疼痛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以便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镇痛;手术后护理
【key words】general anensthesia; 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ostoperative care
术后疼痛处理不仅是一种人道行为,更是一种减少机体过度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尽早康复、防止疼痛后综合征的有效手段1。
2007年3月至8月,观察了在我院麻醉恢复室(pacu)复苏的全麻腹部手术病人,术后实施硬膜外镇痛治疗的211例病人,通过加强对术后疼痛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以便更好地
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211例asaⅰ~ⅱ级病人,年龄45~70岁,均为全麻气管插管的腹部手术病人,术后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泵
(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pcea参数为:负荷量4.0ml(0.2%罗哌卡因),持续输注5ml/h(0.1-0.15%罗派卡因+芬太尼1-2ug/ml),每次pca为1ml/bolub,锁定时间
15min。
病人均无全身其他疾患,无麻醉药过敏史,无镇痛药、镇静药成瘾史。
2 监测方法:全麻术毕,所有病人均进入pacu常规心电监护,吸氧,镇痛期间监测bp、hr、rr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疼痛评分vas>3分,低血压者收缩压5分首选按压一次pca泵,观察5-10分钟效果不理想,再选择静脉注射哌替啶;vas>8分采用多模式镇痛,即静脉注射哌替啶加芬太尼或者加消炎痛栓塞肛门。
1.1 轻度疼痛病人17例,平静时伤口无痛,改变体位或深呼吸时微痛,休息欠佳,此时先进行心理安慰,并耐心向患者讲解pcea 的作用范围,所能解决疼痛的程度,使病人情绪放松。
通过解释14例病人满意,3例病人还认为疼痛治疗不理想,及时告知麻醉师,遵医嘱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按压一次(每按压一次可注入药物1ml),经过处理所有病人疼痛缓解vas评分2分以下。
1.2 中度疼痛病人9例(清醒4例+神志未完全清醒5例)。
本组中度疼痛清醒病人4例,在咳嗽、活动时感伤口胀痛,影响休息,病人不满意,遵医嘱按压一次pca泵效果不理想,再及时予静脉注射哌替啶25mg并观察疗效,并评估病人的疼痛水平,判断止痛药是否有效,疼痛是否缓解或增强,其中2例止痛效果不理想每5~10min重复一次,1例达75mg,病人疼痛缓解vas评分2分以下。
本组术后神志未完全清醒病人5例,在排除高血压、低氧血症、导管刺激等因素,病人出现烦躁不安、血压超过术前基础血压20%、心率超过术前基础心率20%、眉头紧锁、分泌物增多、呼吸浅促等症状表示病人疼痛程度加重,遵医嘱及时给予负荷剂量为静脉注射哌替啶25mg-50mg加自控镇痛泵按压一次5分钟后病人转安静,血压、心率恢复平稳。
镇痛药用过需加强呼吸系统监测,注意呼吸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1.3 重度疼痛病人6例,术后伤口持续疼痛,病人痛苦貌、烦躁不安、甚至有2例病人大声尖叫、哭泣、猛敲床栏,血压超过术前基础血压20%-50%、心率超过术前基础心率20%-50%,此时按压镇痛泵无效,遵医嘱哌替啶25mg静脉推注加哌替啶75mg肌注,因静脉起效快加上肌注起效慢两者结合双重效应达到止痛的目的,其中4例病人有效;2例大声尖叫病人用过哌替啶后效果不佳,遵医嘱芬太尼20ug静脉推注,5分钟后1例病人起效转安静;另1例vas评分仍>5分,遵医嘱消炎痛栓1颗塞肛门,5分钟后vas评分1分以下。
哌替啶用后容易引起呼吸抑制,因此尤其要注意呼吸变化,加强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同时备好抢救物品和止痛药的拮抗剂,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对重度疼痛引起6例烦躁不安者适当约束双上肢,以免拔除各种引流管,注意松紧适宜,防止过紧致血液循环障碍。
经上述处理后疼痛基本缓解,vas评分2分以下,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2 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硬膜外镇痛易引起低血压3,无力,
麻木等,局部感觉明显,止痛效果显著,病人安静入睡,不易察觉。
此时需要严密的监护呼吸、血压、心律和心率,评估病人感觉、运动、阻滞平面等,护士定期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意识水平,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麻醉医生,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疗效。
本组有8例病人出现低血压查明原因,排除手术因素及体位性低血压,遵医嘱及时停止pca泵,并加快补液,予麻黄碱6mg静脉推注后好转,将病人送返病房时再继续pca泵并与病房护士交班,同时教会病人及家属如何使用止痛泵以及注意事项,有不理解的应亲自示范。
有7例恶心、呕吐3病人先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同时安慰病人,遵医嘱予氟派利多2.5mg静脉推注后好转,同时保持病人头侧向一边,防窒息并及时擦尽嘴角分泌物,其中有留置胃管的2例呕吐病人立即行胃肠减压效果显著。
有3例皮肤瘙痒病人做好解释同时遵医嘱予纳络酮4mg静脉推注,5分钟后皮肤瘙痒有所缓解,15分钟后症状解除,病人感觉良好。
3pcea导管的护理:pcea的局麻药是以术后止痛泵中的医用硅胶为动力,通过一细导管到达硬膜外腔对感觉神经阻滞以达到镇痛的效果,所以病人在使用术后止痛泵时一定注意不要使背上的导管脱落。
病人在活动时一定不要贴着床面搓,还要注意肩头的连接处,以免导管脱出造成镇痛失败。
因此要观察硬膜外穿刺点有无渗血、导管有无脱出、扭曲、折断等,本组无一例发生意外。
讨论
pcea:罗派卡因和芬太尼联合应用,可减少每一种药物的剂量。
局麻药浓度降低,可减少低血压发生率,减轻感觉和运动阻滞;阿片类剂量减少,可降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本组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
术后早期的病人还未完全从麻醉状态中恢复过来,所以无法自己控制给药,此时需要严密的监护及护士控制给药,全组病人虽然无呼吸抑制,但在临床应用中应加强呼吸功能监测,特别是用在危重及老年病人。
通过加强对术后疼痛治疗患者的观察,及时了解疼痛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患者达到预期的疼痛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泰迪主编.麻醉苏醒期病人的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3.248-268
[2] 罗爱伦.患者自控镇痛.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1.
[3] 邬子林,余守章,刘云,等。
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舒芬太尼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可行性。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11
(26):1039-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