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 教案教学设计 _1
我心归去教案3篇

我心归去教案3篇我心归去教案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心归去教案篇1 教学设计:(安排一教时)一、导入: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在那里?——异乡(法国)。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1(第三节)文化的隔膜;2(第五—第九节)故乡有亲人,有过去,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有血、有泪、有汗水,有希望,有幸福。
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法国,却我心归去。
物质精神原因“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空虚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无聊文化的隔膜有静谧侵肌的湖泊,冷清国:有幽深奇诡的城堡,孤独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让人发疯贫瘠脏乱想念有亲人,有过去,浮粪四溢,惦念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拥挤不堪,引人回望有血、有泪、有汗水,阴沉连日触景生情有希望,有幸福。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1、阅读1-4节。
▲身在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请找出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几段描写的心境。
)——具体可感地写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难耐的”冷清、孤寂、空虚、无聊;反衬出思乡之切。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我心归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美好。
2. 情感互动: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关注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信息。
(3)通过问题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词汇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理解。
(2)通过语境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
(3)进行词汇练习,巩固所学词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难句理解。
(2)词汇的准确运用。
(3)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生词和短语,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3. 课堂练习:(1)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进行词汇练习,巩固所学词汇。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态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我心归去》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绘了家乡的美好景色和人文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我心归去》的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情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故事和感受,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6.2 课中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心归去》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欣赏其优美的诗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课程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诗歌鉴赏方法指导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诗人简介介绍诗人顾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创作风格等。
2.2 诗歌创作背景解析《我心归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三章:诗歌逐句解析3.1 诗句解读对《我心归去》的每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解读,解释生僻词汇、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2 诗句分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提炼出主题,探讨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2 主题分析分析诗歌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第五章: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1 鉴赏方法介绍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5.2 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我心归去》进行自主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创作启示6.1 创作手法分析分析《我心归去》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6.2 创作启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目标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7.2 活动内容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主题、意象等,促进学生思考。
写作练习:让学生仿写诗歌,运用所学创作手法。
第八章:作业布置与评价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主题相关的诗歌。
8.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
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
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
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
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
(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通用5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
(板书)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一幢(zhuànɡ)别墅(shù)钥匙(yàoshi)囚禁(qiújìn)无处逃遁(dùn)惦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静谧(mì)湖泊(pō)幽深奇诡(guǐ)贫瘠(jí)悲怆(ch uàng)潦倒(liáo)雄浑(hún)眷顾(juàn)矫饰(jiǎo)麦穗(suì)烙印(lào)三、作者简介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四、研习文本(①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同学回答,读对话栏,帮助同学准确理解)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②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物质——好精神——不好(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感受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渲染:多角度渲染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心。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家乡、大自然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
(2)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家乡的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家乡的美。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家乡资料,感受家乡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美好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亲情的图片或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2)观察大自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我心归去》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师:想象一下,如果你独自一人在国外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最好是法国,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在那里生活一定非常惬意、浪漫。
生:最好是新西兰,空气好,还能品尝原汁原味的牛奶的味道。
生:我觉得还是在中国好,这里有我的家,我的亲人,我所熟悉的一切,最重要的是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现在这样一个我,我不能离开。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
的确,让我们离开我们自己的家乡,我想肯定是很沉重的。
我们看看作家韩少功在异国他乡有着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师: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2002年韩少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小说家”荣誉。
颁奖词是这样说的:“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
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
他一次次地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可以说,韩少功是在用文字进行着精神探索。
三、文本研读(一)人在他乡师: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了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我们看看韩少功在法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韩少功在法国生活的感受。
生:我觉得韩少功在法国过得很舒适。
他住的是“一幢雅静的别墅”,有“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公绿园”。
师:的确,韩少功在法国的日子,物质上可以说是非常富裕的。
韩少功的内心是怎样的?生:法国虽然有“别墅”,但是韩少功过得并不轻松。
他在文中写到:“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
“家是别墅,家是房子”,我觉得这其中有着难以言说的伤感。
师:的确,“别墅”“房子”与家的概念并不是等同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
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
”警察指着不远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 富翁说:“不,那只是我的房子。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
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
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家与房子的区别了吗?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师:我们继续看韩少功在法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我觉得有一种冷冷清清的感觉,难耐的冷清。
师:具体说说是怎样的冷清?生:是“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
”有点像朱自清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有一种失落、空虚感。
师:那么,如果你在异乡,你最希望听到什么声音?生:最希望听到亲人的声音,比如爸爸的问候声,妈妈的唠叨声,或者在厨房烧饭的声音等,都让人是那么的熟悉和思念。
天天置身与这些声音中,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一旦只身在外,觉得这些声音特别亲切。
师:这就是人的一种归属感了。
在语言上,你是属于汉语的;在民族上,你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在情感上,你是属于亲人的。
生:还有韩少功说他被“囚禁在法语的监狱”里。
汉语是我们包括韩少功的母语。
母语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在异乡,身边说的都是外语,此时你自然感觉到自己像被排斥了,所以韩少功说是“法语的监狱”。
这说明了他的内心是孤独,备受煎熬的。
生:还有“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的研究”,这时候,人的精神已经无聊至极,处于崩溃的边缘。
生:还有,对移民的追问。
移民到法国,为的是什么呢?其实实在是没有什么。
教师小结:韩少功在访问法国的期间,尽管物质上可以说很丰裕的,但是韩少功并不感觉到怎么舒适,相反,他感觉到很空虚、无聊,有一种难耐的冷清。
所以他说要“我心归去”。
我心要归何处去呢?明确:归故乡!(二)心归故乡师:韩少功人在他乡,内心却一遍一遍地喊道:“我心归去!”那么,故乡对于韩少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生:故乡对于韩少功来说,是温馨的,能带给韩少功一种温馨的思念。
师:你有过这种温馨的体验吗?生:有的。
这种温馨我有切身的体验。
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家的温馨感越强烈。
师: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下。
生:(朗读)师:读的很有感情。
只有在故乡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温馨,而在他乡的游子,只能通过想象回忆传达自己的思念。
师:如何理解这里的“热土”“过去”?生:这是一个人的根。
这片热土是生你养你的地方,留下了你的点点滴滴,有你的过去,成长的经历。
这种情感,经过时间的淘洗,会慢慢地沉淀下来,越来越闪光。
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慈溪,你会怀念慈溪的什么呢?生:不会是大酒店,不会是杨梅,只会是街巷,是家所在的小区,是老家所在的乡村,是乡村的小田埂,是早年留下的点滴,岁月的沉淀。
师:故乡还有怎样的意义呢?生:亲切和激动的想象。
韩少功心中的故乡没有繁华,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听到舒伯特的歌时,却能想象一幅宁静的画面。
有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小羊、梨头。
故乡是美好的,是静谧的。
生:《故乡的云》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话:“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师:本文的哲理性很强,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一定的场景描写来表达,有想象,有对比,使得文章既有哲理性,又有很强的抒情性。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亲切而激动的想象?为什么韩少功固执地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生:这源自于作者对故乡的一种偏执的爱。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生:故乡还是人的生命的构成。
故乡不同于旅游景点,他凝聚了人的血、泪和汗水。
师:如何理解这里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的”?生:中国的“悲”有眷顾的意义,美让人爱怜,让人爱到心痛。
因而是悲的。
旅游景点是美的,但不会有“美而生悲”的意义,这种美你可以消费,但无法从心底里拥有它。
师:当有一天你离开慈溪,你会如老舍对北平一样说“我真爱慈溪”吗?生:不会。
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为家乡付出“血、泪和汗水”,还没能从真正意义上领略故乡的“悲伤的美丽”。
生:我觉得韩少功对他的故乡有些失望。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故乡是这样的残破贫瘠,韩少功对他的故乡失望得心滴血。
师: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如何理解这里的“滴血的失望”?生:我觉得应该但是“滴血的期望”。
文中说:“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你期望值越大,越有可能失望。
生: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
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生:人不可能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你对故乡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师:那么,这里的“金麦穗”和“赶车谣”又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想应该是象征着创造出的财富。
教师小结: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种暂时的情绪,但对故乡的失望,则是源于内心对故乡的挚爱。
因为挚爱,所以对现状失望,这种失望能滴血;又因为失望,所以期待,期待故乡更美好;有了这种期待,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创造。
所以,这里有个失望——期望——创造的过程。
(三)故乡是什么?师:那么,故乡的内涵又该怎样去理解呢?生:故乡就是你得意时想去失意时也想去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你累了的时候心灵的港湾。
生:故乡是你走的再远都要回头望的地方生:故乡就是凝聚了血、泪和汗水的灵魂的栖居地。
生:故乡就是人的根,是人心灵的归宿。
生: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师:大家对故乡的内涵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师: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生:故乡是人心灵的归宿。
没有故乡的人,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安歇的地方。
所以,人可以漂泊在外,心却不能流浪。
教师小结:所以,萍飘四方的游子听到独唱曲,便会涌出热泪,因为他们心有所归,而心有所归是最大的幸福。
韩少功在访法时,自己的心一次次偷偷归去,那么,我们如何为心找到归宿呢?——只有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才能心有所归,才是人生的无量幸福!韩少功在文中并非简单地抒发乡愁,而是在用文字为人类进行着精神探求,为我们道出了心灵归宿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