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

合集下载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

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一)以实物寓愁“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

古诗词喻愁琐谈

古诗词喻愁琐谈

古诗词喻愁琐谈愁,是人类情感中一种常见而复杂的情绪。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诗人们以其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愁绪化作了种种生动而深刻的意象,让愁变得可感可触,可品可思。

愁绪如绵绵不绝的江水。

李煜曾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滔滔不绝的江水,恰如他心中无尽的忧愁,滚滚而来,永不停息。

江水奔腾不息,愁绪也延绵不断,这一比喻将抽象的愁具象化,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汹涌澎湃的愁之洪流,冲击着诗人的心灵。

愁又似沉重的千钧之石。

李清照低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愁竟如此沉重,小小的舴艋舟都难以承载。

通过这一独特的想象,她把愁的分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她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苦闷与压抑。

在古诗词中,愁还常常被比作迷蒙的烟雾。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以飞花和细雨来喻梦与愁,那无边无际、丝丝缕缕的细雨,就像他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如烟如雾,缭绕心头。

这种比喻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凄迷的氛围,使读者也不禁沉浸在那淡淡的哀愁之中。

古诗词里的愁,有时也会幻化成深秋的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笔下的梧桐,在细雨的敲打下,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仿佛是她心中愁苦的诉说。

梧桐的孤独、凄凉,与诗人的愁情相互映衬,更增添了几分哀伤。

除了这些具体的事物,愁也能通过时间的维度来展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以夸张的手法,将愁绪与白发相连,那长达三千丈的白发,皆是因愁而生。

岁月的流逝未能减轻忧愁,反而让愁绪随着时光的累积愈发深厚。

古诗词中的愁,还常常与环境相结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在这清冷的秋夜,面对江枫、渔火,伴着乌鸦的啼叫和满天的寒霜,满心忧愁,难以入眠。

环境的烘托使得愁绪更加浓郁,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孤独和无助。

诗人们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地用各种意象来喻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能够从身边的事物中找到与愁绪相契合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追求,力求以新颖、生动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赏析古诗词中千姿百态的“愁”

赏析古诗词中千姿百态的“愁”

赏析古诗词中千姿百态的“愁”作者:李自英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7期一、有长度的愁有长度的愁出现在李白笔下,李白有一首诗《秋蒲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自发,人所共晓,而长度就无人可知了,但李白却能让抽象的它有长度,而且是三千丈的长度。

“文章憎命达”天才诗人想由“布衣一跃为卿相”的愿望在现时生活中如县花一现最终破灭,内心的极度失望和痛苦就外化成三千丈长的白发,三千丈——这愁思该有多深重了。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诗人的气魄和笔力不能不使人惊叹。

二、如水之愁“愁”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手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绝笔之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一江春水来写愁情,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

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不仅确确实实地把诗人的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而且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充国之恨,是史所罕见:而且把愁写得如此深重浓厚,更是前所末闻,这两句诗充满悲愤激楚的感情色彩。

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部倾注,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为水的具体可观和绵绵不绝,不少诗人在写愁时都心有灵犀地钟情予水,所以以水喻愁的名句还有许多。

善黪之人秦少游之愁又别有新意。

《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又是一句写愁的绝唱。

词中其泪其水其愁,化合过程如下:心中之愁——眼中之泪——江中之水,由抽象到具体,从静止到动态,三者浑然天成,作者的愁恩就这样如春江之水尽情流淌,让人可观可感了。

“满江都是泪”其泪可谓多矣,其愁可谓大矣。

然而,即便如此,浩荡春水日夜东流也还是“流不尽”词人眼中泪,心中愁。

则其泪之多其愁之大就只能神会无法言传了。

少游之愁到了《千秋岁》中就不是一“多”字能形容得尽的了。

浅析中国古诗中的愁情

浅析中国古诗中的愁情

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抽刀 断水水更 流 , 举 杯消 愁 愁更 愁” , “ 花红 易衰似郎意 , 水 流 无 限似侬愁 ” , “ 水” 在 中国古代诗 歌 里 和绵 绵 的愁 丝连 在一起 , 多 传达 人生苦短 、命 运无 常的感伤
与哀 愁 。
古 诗 中 表 愁 情 的 意 象 还 有 很 多, 在这里不一一列举。现代高 中 生 应 在课下 多 读古 典 文学作 品 ,
芭蕉 、 草木 、 梧桐 ) 自然 界 的 花 草 树 木 在 岁 月 中 生长调 零 , 诗人遇见 了它们 , 就自 然的将 它们 同人类 的种种 境遇 联 Nhomakorabea在一起 。
《 诗经. 小雅. 采 薇》 中一 句“ 昔 我往矣 , 杨柳 依依 。今 我来思 , 雨 雪霏霏 ” , 杨柳依 依之态 和惜别 的 依 依之情 融合在一 起 ,表 达 了诗
在我 国古典 诗词 中很多 意象
都 被 赋 予 了特 定 的含 义 ,理 解 这 些 传 统 意 象 对 于 鉴 赏 古 诗 词 有 很 大 的帮助 。在 这里笔 者总结 了高 中 语 文 课 本 中 常 见 的 几 类 表 达 “ 愁” 的意 象 做 简要 解 析 : 表愁情 的植物类意象 ( 柳、
关键 词 :诗 歌 鉴 赏 意 象 愁 情 袍 ?银 子 笙 调 , 心 字 香 烧 。流 光 容 易把人抛 , 红 了樱 桃 , 绿 了芭 蕉 。” 梧 桐 ,在 中 国古 典 诗 词 中是 表 现 愁 情 最 多 的 意 象 ,表 现 一 种 凄 苦之音。自居易《 长恨歌》 中“ 春 风 桃李 花 开 日 ,秋 雨 梧 桐 叶 落


时 。” 李煜 的《 相见 欢》 中“ 寂寞梧 桐, 深 院锁 清秋 。 ” 温 庭 筠《 更 漏 子》 “ 梧 桐树 , 三更雨 , 不道 离情正 苦 ,一 叶叶 ,一声声 ,空 阶滴到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无形无味无颜无色的愁,常被赋予了颜色、形状、数量与重量。

愁是长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是重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是多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愁是深的,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愁是惨淡的,千里烟波,冷落清秋。

愁是分季节的,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还有,喝完三杯两杯淡酒之后,将醉未醉,晚风一吹,啊,最愁人那。

愁是分对象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梅花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菊花说,我从不敢张扬,总是待到秋来九月八,百花开后我才开。

李清照说,只有流水知道,我做人是多么低调,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少年之愁,在于不知愁滋味。

老年之愁,在于韶华已逝朱颜改。

游子之愁是夕阳在山,故乡在山外。

亲人之愁是坟里坟外两茫茫。

情侣之愁是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怨妇之愁是千帆过尽,脉脉斜晖不见君。

愁是无可消弭的。

举杯消愁愁更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是绵延无绝的。

恰似一江春水,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愁是永远的。

思悠悠,恨悠悠,愁到何时方始休。

愁是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说,快想想办法吧,我如今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听人笑语。

何以解愁?弹弹琴吧?有人小声建议。

岳飞说,不成呀,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万俟咏说,弹也白弹,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说,你们也知道,我家值钱东西遭窃,我哪还有什么琴呀。

还有别的办法吗?环保的,成本低的,绿色的,不花钱也不扰民的?李煜说,我有办法,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你别老是一个人呆着,没事到群里闲聊,或者到农场偷菜种菜,要不,就养养小猫小狗小猪吧。

还是喝酒吧,曹操说,喝酒最解愁。

没听说吗?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老酒。

范仲淹说,喝吧,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欧阳修说,不行,我试过,还不如不喝,喝完更痛苦,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辛弃疾说,没事,喝醉就看剑,做做梦就好啦。

晏几道说,不行啊,老兄,残睡觉来人又晚,便是无情也断肠,睡不着啊。

宋词中的“愁”字探析

宋词中的“愁”字探析

宋词中的“愁”字探析愁与喜、怒、哀、乐一样,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心理状态。

可是在宋代,万紫千红的色彩在词人眼中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灰色;千变万化的情绪似乎也只剩下一种,那就是愁思。

他们写愁的技巧和方法实在值得我们细心品味、用心揣摩。

一、妙笔生花绘愁情1.以物喻愁比喻是诗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而用来比喻的物象也同样丰富多彩,常见的就有草、水、麻丝、飞絮、落花等。

(1)以水喻愁。

李煜在《虞美人》中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以物喻愁的典范。

“一江水”已见愁思之多,但诗人还嫌不够,还要用“春水”来喻之。

春天冰消雪化,江水上涨,滔滔不绝,而无限愁思就像这滔滔江水一样肆意漫流,不可抑止。

此外,以水喻愁用得好的还有秦观的《千秋岁》,词中那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喻体由江水变成了海水,从而将愁的多写到了极致。

(2)以麻丝喻愁。

李煜在《相见欢》中的那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愁比作一团乱麻。

乱麻尚可用快刀斩断,用耐心理顺,可离愁这团乱麻却无法剪断,而且越理越乱,愈想挣脱缠得愈紧。

2.立体绘愁宋代有词人以物喻愁,赋愁以形,写出了愁之多;也有词人以敏感细腻的心灵、点石成金的妙笔、幻化万物的想象,写出了愁的味道和愁的重量。

(1)愁之味。

《相见欢》中“是离愁”的下一句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愁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要说愁到底是什么滋味,还真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欲说还休,说不出愁是什么滋味,恰恰将愁的滋味写得淋漓尽致。

(2)愁之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

南渡后的李清照,历经了战乱、离家、丧夫、离婚的重重打击,怎能不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她本想泛舟游玩聊以散心,却怕舴艋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深重愁思。

这愁是多么的沉重,连船都载不动。

3.以景显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传情离不开写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乃诗词的常用写法。

(1)哀景悲情。

古典诗词当中“愁”的表现

古典诗词当中“愁”的表现

古典诗词当中“愁”的表现作者:吴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重要体裁,在情绪表达和思想体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现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发现,在诗词中,作者的情绪表达是十分多样的,而“愁”便是多样情绪当中的一种。

从目前的诗词研究结果来看,古代文人在“愁”的表达中,很少会将愁直接的进行体现,而是通过意象进行“愁”的具象化,这种表现方式使得“愁”的感觉更加具体,体悟特更加的真切。

本文就古典诗词当中的“愁”的表现做一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愁;表现作者简介:吴楠(2000.3-),女,辽宁义县人,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25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在古人的笔下,“愁”是一种传达比较多的情绪,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含蓄、内敛,所以无论是诗人还是词人,其在“愁绪”表达的时候,都很少直接体现“很愁”,而是借助一些外在事物进行相关情绪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古人进行“愁”的表达,往往会借助一种意象,所以在理解诗词情绪的时候,需要对典型意象进行重点的分析。

水、云等物都是古典诗词中进行愁绪表达的重要载体,所以分析这些事物的“愁”意味对于理解作者“愁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云、水表现“愁”古典诗词当中,在进行“愁”情绪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借用云、水等物。

之所以要用云、水,主要是因为这两事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浓密。

云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事物,在云层比较厚的时候,其绵密感会更加的巨大,水也一样,会有一种流之不尽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当中,出现以云、水表现的愁,往往说的是特别绵密,散之不尽的“愁”。

比如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句词将其自身的“愁”用“浓云”进行表现,体现出的是密密麻麻不可了却的愁思。

再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水本是生命力、活力的体现,后主用其来喻“愁”,可见其“愁”的深和重。

作文古诗中的愁

作文古诗中的愁

作文古诗中的愁
古诗中的愁,如同深秋的落叶,纷纷扬扬,弥漫在字里行间。

它是诗人情感的流露,是心灵深处的独白,是岁月沧桑的见证。

愁,有时是离别的忧伤。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所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登高望远,目送友人离去,心中的愁绪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愁,有时是失意的苦闷。

像杜甫的《登高》所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借景抒情,以萧瑟的秋景映衬内心的愁苦,让人感受到他失意落魄的境地。

愁,有时是思念的绵长。

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所述:“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以春蚕和蜡炬为喻,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愁绪如同蚕丝般连绵不断。

古诗中的愁,有时也表现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如曹操的《短歌行》中写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人以酒为伴,长歌当哭,感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愁绪在心头萦绕不去。

古诗中的愁,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了诗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它们或深沉、或哀婉、或缠绵、或激昂,但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爱情、离别、时光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品读这些古诗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诗人们共同感受那些永恒的情感和愁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
无形无味无色的愁,常被赋予了颜色、形状、数量与重量。

愁是长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是重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是多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愁是深的,“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愁是惨淡的,“千里烟波,冷落清秋”。

愁是分季节的,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还有,喝完三杯两杯淡酒之后,将醉未醉,晚风一吹,最愁人哪!
愁是分对象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梅花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菊花说,我从不敢张扬,总是待到秋来九月八,百花开后我才开。

李清照说,只有流水知道,我做人是多么低调,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少年之愁,在于不知愁滋味。

老年之愁,在于韶华已逝朱颜改。

游子之愁是夕阳在山,故乡在山外。

亲人之愁是坟里坟外两茫茫。

情侣之愁是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怨妇之愁是千帆过尽,脉脉斜晖不见君。

愁是无可消弭的。

举杯销愁愁更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是绵延无绝的。

恰似一江春水,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愁是永远的。

思悠悠,恨悠悠,愁到何时方始休。

愁是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

(《大河报·文艺副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