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退耕还林调研报告(以吴起县为例)

合集下载

退耕还林对农业生产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陕北吴起县为例

退耕还林对农业生产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陕北吴起县为例
( 0870提 高到 0 896 ,但仍有进 一步调 整 的空 间;特别 是 退耕 还林 前 后 劳 动力合 理化 由 .2 .5 ) 指 数都偏低 ( 分别仅 为 O726和 0 762 ,说 明吴起 县 劳动力 结构调 整力度 还有待 加强 。 .4 .7 ) 关键 词 :退 耕还林 ;农 业 生产 结构 ;生产 结构合理 化指数
h dr sd (r . 2 . 5 ) u a a ef te ajs n ; se il tert nl a a e f m 0 8 70t 0 8 96 ,b t t nm k u h r d t t p c l ao a — i o 0 ic r u me e ay h i i
r t n lz to n e e fa rc lu a r d c jn sr cu e fr n f r c n e s0 fcDp a d t b — ai aiain i d x s0 g iu 【 r lp o u 【 tu t r oe a d a t o V r in 0 I ln o f r o o e e t i e ne t o cu i n h tt e r t n lz t n a g e aie i d x o g i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md cin sI c u e s , t a 1 0 c n I so s ta h ai ajai g r g tv n e fa rc I o o ur Ip u to t l t r 1
r n r sr s e y T e t e p p r u n t o e zc r ea d Gii o f c e t 0 g r g o t h ya d f e t 0 y, h r . h n, h a e r L r n u v n n e f in r矗 u i u e t o c i f n t

吴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探讨

吴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探讨

a r ut r h r s (r s nWu i o ny g i l et tef et g as q u t c u o o )i C
S o Zhiin a g S e g o ha la g ,W n h n ba
f S i c h o u nCl g, ui S ani 10 0 / c n e c olY l oeeY l h ax 7 9 0 ; e e S , i l n
d sr ld v l p n l n e l r e n u t n e t n y a c ; x a ai n s r b f r s o e t l e e o — u t a e e o me t p a , n a g d i d sr i v sme td n mi s e c v t c u o e tp t n i ,d v l p i y o a i g t e b s n u t o i v l ;d p n e c ce c n e h oo u p r. e e o me tc a a t rsi 0 n h u h i d sr p st e y e e d n e s i n e a d t c n l g s p o t d v lp n h r c e i c f 卜 y i y t e t c r yn u o e tg a s i tr l n i g t o t e sr n r s ie t c n e c a a t rsi s r e i g s; a r i g o t r s r s n e p a t , o d h to g g a s l so k a d t h r ce it f h b e d n f n v h ci a d p u t a s g g e t ;t sa ls n u t a a e a d t e p o e sn n e p s n f s e l a in a d n o l r i i al o e t b ih i d sr lb s y r n r y i n h r c s i g e t r r e u i e ,r a i t n i i z o ma k t r i c n e t n p o t n l b rf r e s i , o r a i h o — g i u t r l y t d i o al e ev r e al o n ci ; r mo i a o c h f t e l e t e n n a c l a o a d t n y r c ie t o o o t z r u wa i l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
242退耕户 中随机抽 样调 查 , 31 获得有 效 问卷 11 6 9户 , 数据 的获取采 取 现场 问卷调 查 的形式 。
本研究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 对农户退耕还林前后的劳动力资源利用 、 物资资源利 用、 土地资源利用 、 收入来源 、 消费支出进行对 比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 得出了相应的分析结论 。
入 增加 的前提 下 , 退耕 农 户 的消 费支 出由 以食 品 支 出为主 向食 品教 育 、 医疗 支 出并 重的 方向转 变。
关键 词 : 退耕 还 林 农 户经济行 为 吴起 县


引 言
退耕 还林 这 一系 统工程 日益成为人 们关 注 的热点 问题 。 自林 业 “ 三定 ” , 户 成为集 体 林 区 后 农 森 林经 营 的主体 , 而农 户 经济行 为又 是退 耕还林 工 程最 为关 键 的影 响 因素 。退耕 农户 的经济 行 为
维普资讯
中 国覆 村 艟 瀹
退耕 还 林 对农 户 经 济行 为影 嫡 分析
— —
以 全 国退 耕还 林 示范 县 ( 起县 ) 吴 为例




姚顺波 郭亚军
t≯ ; 、 ≯ , 、 tj 0 0 t s; ; 0 t 、 ; ÷ t 、 、 0
省其他县 ( ) 市 而言 , 产量最高 , 价格也高 , 比较优势 ; 有 杂粮 的比较优势低 于玉米和土豆 , 退耕还林
后, 在耕地有限的情况杂粮种植就让位于玉米和土豆。

38 ・
维普资讯
退耕还林 对农 户经济行 为影 响分析
( ) 耕还 林前 后农 户种 植业农 用 物资投 入情 况 三 退

吴起县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吴起县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Ab t a t:T tae y o e ln u t i nd r t r ng se p fr a d n o wo dl d o r s l d wa sa sr c he sr tg fs a i g mo n ans a e u ni t e aml n s i t o a r g a sa s e tb. n n
( e 段 l at mtgm n o o h et nvrt,X ’ lSma x 7 06 ,C /a o , t M a e etfN r ws U i sy i‘ 。l n i 10 9 hn ; d t ei ” Wui Ⅲ C mm teo C C,W q, , a x 7 70 q o ie f P t ui Y a ni 16 0, h )
S sa n b lt fReu n n l v t d Faml n s t o e t r Gr s ln n W u u t u ti a ii o t r i g Cu t ae r a d o F r ss o a sa d i qiCo n y y i
XUE Zl - i mn hn
维普资讯
西北林学院学报
2 0 , 14 : ~ 062 ( ) 1 4
J u a o otw s oe t nv ri o r l fN r e tF rsr U iest n h y y
吴起 县 退 耕 还 林 可 持 续 性 研 究
1 h d b u iC u t f h a x rvn ei 9 8,S l o ny b c mete f s q ai e o ny o ei l. i e y W q o n yo a n i o ic n 1 9 s S P O feC u t e a h rt u l d c u t ft mpe i i i f h

退耕还林(草)政策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退耕还林(草)政策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V0 . NO 4 18 .
J1 2 0 u. 0 8
退 耕 还 林 ( ) 策 下 农 村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研 究 草 政
— —
以陕 西 省 吴 起 县 为 例

720) 1 1 0
何 明骏 , 少峰 , 郑 李
( 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西 杨凌 西 陕

要 :退耕 还 林 ( )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实施 中 的 生 态恢 复 的 重要 内容 。 退 耕 还 林 ( 作 为强 制 性 的 制 度 变 草 是 草)
迁 , 仅 对 生 态 恢 复 具 有 重要 影 响 , 不 而且 对 区城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良好 作 用 。 论 文 以 陕 北 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吴起 县 为 倒 ,
实证 分 析 了退 耕 还 林 ( ) 策 能否 达 到预 期 目标 , 仅 取 决 于农 业 内部 种 植 结 构 调 整 , 且 还 取 决 于 以 农业 劳动 草 政 不 而 力 向其 他 产 业 转 移 为 特 点 的 农 村 经 济 结 构 的 转 型 。 对 吴起 的 实证 分析 表 明 : 耕 还 林 ( ) 策 实施 后 农 业 土 地 经 退 草 政 营在 向 集 约 化 和 产 业 化 转 变 , 村 就 业 结 构 和 收 入 结 构 也 在 发 生 变 化 , 地 区 正 在 逐 渐 摆 脱 单 纯 依 赖 种 植 业 收 入 农 该 的 格 局 。但 是 , 种 变化 尚在 初 级 阶段 , 很 脆 弱 , 后 仍 需 作 进 一 步 的 调 整 。 这 还 今 关 键 词 : 西 吴起 县 ; 耕 还 林 ; 济 结 构 ; 地 利 用 结 构 ; 入 结 构 陕 退 经 土 收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20 0 7年 8月 3 日 ) 2景 Ln st M 影 像 , 面 分 辨 率 为 3 l ada T 地 0n × 3 l 像 较 为 清 晰 , 本 无 云 覆 盖 , 仅 保 证 了 研 究 区 景 观 0n。影 基 不
陕 西 省 吴 起 县 实 施 退 耕 还 林 ( ) 程 后 , 地 利 用 状 况 发 草 工 土 生 了明 显 变 化 , 此 会 导 致 土 地 覆 盖 的加 速 变 化 , 而 引 起 气 因 进
中国水 土保持 S C 0 0年第 7期 WC 2 1
・ 5・ 4
吴起 县 退 耕 还 林 工 程 实 施 前 后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周文渊 , 郭建英 孙保平 李锦 荣 赵 , , , 岩 张广分 王红 雷 , ,
( . 京林 业 大学 水土保 持 与荒 漠化 国家 重点 实验 室 , 京 1 0 8 ; 1北 北 0 0 3 2 水利 部 牧 区水利 科 学研 究所 , . 内蒙 古 呼和 浩特 0 0 2 ) 10 0
明, 昊起县退耕还林 ( 等 生态环境 工程 的实施 , 当地 的土地利 用结构逐 渐趋 向合 理 , 草) 使 有效地提 高 了植被 覆盖 率, 生
态环 境 得 到 明 显 改 善 。
[ 中图分类号 ]T 7 P9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10 04 (0 0 0 0 4 0 0 0— 9 1 2 1 )7— 0 5— 4
[ 关键词 ]GS 遥 感解译 ; I; 土地利 用/ 覆盖 ; 退耕还林 工程 ; 吴起县 [ 摘 要 ]以陕西省吴起 县 19 、0 7年 2景遥感 影像为基 础 , N I 、 9 82 0 以 DV 值 土地利 用 图和地面调查 数据 为依 据 , GS 在 I

退耕还林模式论文人工植被恢复区论文:吴起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研究

退耕还林模式论文人工植被恢复区论文:吴起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研究

退耕还林模式论文人工植被恢复区论文:吴起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研究摘要:对陕西省吴起县城周边地区进行样地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区与自然植被恢复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可使植被得以恢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群落为主,偶见一些灌木群落.在人工植被恢复区,乔、灌、草3种植被群落均有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差异不大.人工植被恢复区草本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略高于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生物量方面,人工恢复区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由此可见,人工恢复区植被恢复程度优于自然恢复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人工植被恢复区;自然植被恢复区;生物多样性;生物量s718.56;f301.24wuqi county ecological benefits of different models of retuning farmland to forestwang wen-tian dong zhe gegeng ba-tu2(1.forest bureau of wuqi county,wuqi 717600, shanxi, china;2.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investigation of sample plot in surrounding area of wuq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in bo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area under the progress of retuning farmland to fores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getation can be restored and soil erosion can be controlled through retu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natural restoration area, herb community dominated the structure, shrub community were occasionally occurred. in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area,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composed of tree, shrub and herb community. the difference of biodiversity between two areas was not obvious, but all the diversity indexes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area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natural restoration area. the biomass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are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atural restoration area. the degree of vegetation restored in artificial vegetation area was better than in naturalrestoration area, thus, appropriate manual intervention on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will improve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vegetation.key words: model of retuning farmland to forests;ecological benefits;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area;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rea; biodiversity; biomass陕西省吴起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水土流失严重.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林草覆盖率大大提高,成就显著.通过生态效益评价,吴起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同时对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关于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成为热点.针对吴起县,在研究内容上有学者从整体上评价退耕还林后的生态效益[1],还有学者对具体植物类型进行生态效益评价[2],也有对植被恢复效益和生物多样性效益的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揭示生态恢复所取得的成效[4,5].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吴起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区可以分为人工恢复区和自然恢复区,有关这2种恢复区生态效益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人工恢复区和自然恢复区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方面进行了定量研究,探讨这2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建设以及西部地区设计退耕还林还草方案提供参考依据.1研究区域概况过渡地带,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位于东经107°38′37″~108°32′49″,北纬30°33′33″~37°24′27″,总面积为 3 791.5km 总人口12.6万人.县境内有无定河、北洛河两大流域,白于山、子午岭两大山系.海拔 1 233~ 1 809 m,年均气温7.8°c,无霜期96~146 d,年均降雨量478.3 mm,64%以上集中在7~9月份,其它季节多为无效降雨.年均陆面蒸发量为400~450 mm,旱灾、雹灾、冻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属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面积 3 693 km 占全县总面积的97.4%,属极强度水土流失区.10年前的吴起县,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农民靠天吃饭.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2.3万 hm2,但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6].1998年吴起县实施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战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县封山禁牧,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工程,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1997~1999年探索决策与封山禁牧、1999~2002年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和2003以来的巩固成果3个阶段,截至2007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5.8万 hm 其中营造沙棘12.5万 hm 成林面积8.2万 hm 已成为全国沙棘面积第一大县.全县林草覆被率从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目前吴起县已成为全国完成退耕还林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县之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秀美山川初见端倪,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验示范县”,也是“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和“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示范县”,“绿色吴起”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因成绩卓著而闻名全国.2研究方法群落的植被盖度、不同群落的重要值、群落的多样性、群落的稳定性及土壤含水率等方面,本研究将从以上这几方面来分析吴起县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效益.2.1样地设置与调查内容为界,把植被自然恢复区合家沟和人工恢复区柴沟分成梁顶、梁坡、沟坡、沟底4种地貌类型.考虑到坡向的影响,采用主观取样法沿沟一侧的梁(峁)顶到另一侧的梁(峁)顶共取3条线,分别记为线ⅰ、线ⅱ、线ⅲ;每条线取7个40 m×40 m的样地,地貌部位分别位于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底、沟坡、梁(峁)坡、梁(峁)顶,形状呈“v”字状,样地号从东到西依次为1、2、3、4、5、6、7.壤含水率、孔隙度、植物生物量的调查.采取典型取样法设置样方,每个样地中取一个20 m×20 m的乔木样方,在其中随机取2个面积为5 m×5 m灌木样方和4个1 m×1 m的草本样方,同时记录样地的立地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坡度、坡向、坡位、土壤质地等.状况和分布状况等.灌木样方调查植物名称、平均高度、冠径、丛径、株(丛)数、盖度等.草本样方调查植物种、平均高度、盖度、株(丛)数、生长状况和分布状况.平均高度采用最高的3株和最低的3株求平均,盖度用自制的盖度计量仪进行测量,并用罗盘仪和gps仪确定坡度、坡向和海拔等环境条件.调查于 2008年 7~9月完成.2.2生物量调查土块法分别测定一个典型样方灌木或草本的地上、地下部分鲜重、干重.在乔木层分不同树种按照径阶法选取标准木,用分层切割法测定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7].用全挖法测定林木根系生物量.2.3计算公式2.3.1重要值的计算重要性[8].计算公式为:iv=rhi+rfe+rco(1)(rhi)=某个种的高度/所有种的高度×100%;相对频度(rfe)=某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相对盖度(rco)=某个种的盖度/所有种的盖度×100%.2.3.2植物多样性的测定2方面的含义:① 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丰富度;②群落中各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均匀度[9].对植物多样性选取 margalef丰富度指数(h)、simpson指数(d)、shannon wiener指数 (h) 3个指标进行衡量;对植被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选取pielou均匀度指数(e)进行衡量;对群落β生物多样性选取whittaker指数(βw)进行衡量.计算公式为:3结果与分析3.1植被调查数据统计1998年退耕还林以来,植被恢复效果明显,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据调查,在人工恢复区包括了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不同植被群落,且其植被盖度均达到60%以上,有些乔木林下既有灌木也有草本植物,有些乔木林下只有草本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合理,对防止水土流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自然恢复区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偶尔有灌木植物.人工恢复区还是自然恢复区,不论乔木群落还是草原群落,其植被覆盖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且在所调查的样方中大多数样方的植被盖度都在60%~80%,草本的平均盖度都超过70%.据关君蔚等研究表明,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不论实际坡度大小,植被组成如何,都可以防止面蚀[10].向师庆等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只要是灌草丛盖度大于60%的地段,其地下须根网平均密度就可以达到25个/ 1 000 cm[kh-*4/5〗以上,在这样密度的根网固结土体作用下即可保护土壤免于侵蚀[11].根据以上分析,在吴起县这样的植被盖度下,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数均大于柴沟.这是由于合家沟光照、水分条件较好,且没有乔灌层的遮挡,故草本植物的盖度和株数较多;而柴沟草本植物由于受到遮挡,趋光性增强,株均高较大.—达呼里胡枝子—毛莲蒿群落,合家沟流域草本群落命名为赖草—毛莲蒿—针茅群落.通过比较,发现合家沟重要值比较集中,前3位重要值之和为0.960 1,而柴沟较为平均,前3位重要值之和为0.693 7.这主要因为合家沟封育时间长,演替较为成熟,优势种较为明显;柴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且有乔灌层的干扰,优势种不太明显.两地也有很多共同点:建群种都是赖草,重要值前15种植物中有13个相同,且群落构成基本一致.3.2物种多样性特征异主要受制于组成种的不同生物学特性[12,13].因此,对群落组织化程度的测试指标即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多样性指数(图1).自然恢复区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均低于人工恢复区群落.吴起县经过10年退耕还林及封禁治理,恢复了大量乔木与灌木林.乔木和灌木林在生长初期并没有抑制其林下植被的生长,表现出植物群落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因此乔木和灌木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都非常接近.乔木和灌木林的大量生长为林下植被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林下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人工恢复的草原群落.3.3生物量比较2所示.2中可以明显看出,合家沟草本生物量明显高于柴沟,地下部分的重量占绝大优势,占总数的70.8%;柴沟地下部分占总数的61.9%,草本生物量按不同地貌部位分布曲线呈“w”状.合家沟封育多年,没有乔灌层覆盖,光照、水分、养分较为充足,草本植物生长旺盛.而柴沟地区草本植物受到乔灌层的遮盖,草本趋光性加强,生长较高,且根系受乔灌层根系水分、养分的竞争,根系不够发达,草本植被生物量明显低于合家沟.此外,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梁顶或茆顶、沟底的坡度较小,水分、养分较为充足,所以生物量较高.沟坡和峁梁坡的坡度较大,水分、养分持有量下降,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故生物量较低.应考虑乔灌层的生物量.利用arcgis和google earth软件对调查区面积进行测量,测得合家沟流域调查面积为39.77 km 全部为草本群落;测得柴沟流域调查区面积为36.86km 乔、灌、草植被均有分布,其中乔木占地面积约3.78km 灌木占地面积约10.77 km 草本全区均有分布.柴沟乔木层以杨树为主,主要分布有河北杨、小叶杨、旱柳、杏树等树种,零星分布有杜梨、山桃、油松、侧柏等树种.灌木以沙棘、柠条为主.根据各树种所占比重,利用前文介绍的方法,求得乔木样地的平均生物量为16.263 t/hm 灌木样地的平均生物量为10.46 t/hm 2.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两流域单位面积生物量:合家沟单位面积生物量为699.7 g/m2;柴沟单位面积生物量为751.9g/m 其中草本群落为279.4 g/m 灌木群落为305.7 g/m 乔木群落为166.8 g/m 2.这表明人工恢复区有大量的乔木和灌木样地,产生的总生物量要大于自然恢复区.4结论与建议1)吴起县经过10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两区的植被覆盖率都得到了普遍提高,植物群落能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的发生.不论是高大的森林还是低矮的灌丛草地,只要群落盖度大,都能基本上控制水土流失.在人们的积极保护和有效治理下,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水热条件和生境都有显著改善,适宜于该地的地带性植被群落能正常生长发育,大多数占优势地位的建群种均为草原伴生种,如达乌里胡枝子、萎陵菜、赖草等.群落已趋于稳定阶段.在这样的高植被盖度和稳定的群落下,只要人为不再进行破坏,群落的恢复将逐渐呈良性化发展,水土流失现象将会被彻底遏制.2)经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吴起县人工恢复区比自然恢复区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略高,人工恢复区总生物量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3)实践表明,针对由于人为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生态系统退化,首要的是停止不合理的利用,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的极端矛盾,从而使物种的传播、散布、定居和繁殖等生态过程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植被才能得以恢复.4)退耕还林工程应以人工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为辅.各地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应探索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植被恢复模式,结合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发挥这两者的优点,使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发展.5)退耕还林工作应因地制宜.各地区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合理的林草布局,实施林草、林灌、林药等立体空间上的复合配置,并加强管护,采取科学的人工措施,保持群落稳定和促进群落更新,使得群落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光、热、水资源,以弥补自然恢复植被周期长、效益较慢等问题,更快地发挥人工恢复的生态作用.致谢:本研究外业调查得到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郑江坤、陈致富、赵健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林秦文,陕西吴起县林业局吴宗凯、刘光亮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得到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魏天兴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1]贾晓娟,常庆瑞,薛阿亮,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82-185.2]冯瑞,郭建英,凌侠,等.吴起县沙棘林地的生态效益评价[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9,7(3):25-30.3]王丹丹,吴普特,赵西宁.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223-228.4]李登科.陕北吴起县退耕还林(草)成效的遥感监测分析[j].中国沙漠,2009,29(1):125-130.5]李登科,卓静,孙智辉.基于rs和gis的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监测.农业工程学报[j],2008,24(12):120-126.6]吴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吴起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7]张晓娟,魏天兴,荆丽波,等.晋西黄土区天然次生林营养元素分配与积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3):57-62.8]迎倩,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1-166.10]关君蔚.水土保持原理[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86:55-60.11]向师庆.灌草丛根系保持土壤资源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4):23-29.12]王国梁,刘国彬,候喜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山地学报,2002,20(2):182-187.13]孙儒泳,李博,尚玉昌,等.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关于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思考关于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县,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吴起抢抓机遇,超前实施,1998年实行了封山禁牧,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目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6.79万亩,其中国家已确认合格面积175.27万亩,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在取得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巨大成效的同时,因基础薄弱、任务繁重、实施超前、进度加快,吴起提前进入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提高阶段,后续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到了巩固提高,如何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准确把握生存与发展、生态与经济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当前工作中的六大关系,加快推进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治理由建设生态、经营生态向巩固生态、发展生态方向转变,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词】退耕还林成效问题对策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可持续发展,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中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退耕前水土流失面积曾一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7.4%,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吴起县抢抓机遇,超前实施,1998年实行了整体封山禁牧,1999年一次性退耕25°以上坡耕地155.5万亩,截止2006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6.79万亩,其中国家已确认合格面积175.27万亩(荒山荒坡81.29万亩,退耕地93.98万亩),退耕还林实施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1.6%,是全国2279个退耕还林县(市、区)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农民参与面最广的县份。

一、做法与成效(一)做法吴起退耕还林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一是从1997年到1998年为探索及决策实施期;二是从1999年到2002年为大面积还林还草期;三是从2003年至今为成果巩固提高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退耕还林调研报告(以吴起县为例)调查目的:通过吴起县的退耕还林现状分析,增加同学们对退耕还林的了解,发掘问题,让更多人关注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退耕还林实施进程。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1日——2011年7月25日调查主题:1.分析吴起县退耕还林成就及在人民心中的反应2.结合地方特点分析存在问题3.呼吁人们关注退耕还林发展调查方式:实际考察、座谈、访谈、网上收集资料调查小组成员:C9高校实践团队前言走进吴起县,就会不禁感叹这里退耕还林的成就。

当初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现在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吴起镇闻名于世。

据记载,吴起曾经山川秀美、青山绿水。

无休止的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当地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自一九九七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

一九九八年,吴起县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历史机遇,确立并实施了以“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畜、林牧主导、强农富县”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率先启动并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采取“封、改、退、还、建”五点措施,使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收获到了良好成就。

一、退耕还林成就绿了山,富了民,育了人。

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成就毋庸置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及人民幸福程度都有所提高,逐渐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生态环境改善我们在走访吴起县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时,他们曾提到EOS卫星遥感地图,而当我们打开遥感地图,可以明显看到一片黄土地中,一抹绿色在周围甘肃、宁夏的对比下显得格外显眼。

吴起县的退耕还林从地表上能看到明显的成就。

吴起县之前有句老话:“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十年九大旱,三年两不收。

”而如今这种事情在退耕还林的落实下,已经不再发生,山川大地从“黄”变“绿”。

在参观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大地无言,青山作证”,自吴起县一九九八年施行退耕还林政策,新造林50 万亩,累计使用各类苗木6.84亿株,最新数据显示,吴起县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19万亩,累计享受国家前8年补助折合人民币12.8亿元,农民人均可享受1万余元,全县林草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19.2%提高到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53万吨下降到0.54万吨以下,用当地政府人员的话说,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县中封得最早、还得最好、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

在与当地铁边城镇一位淳朴的农民聊天时,他说道:“这个退耕还林到现在,生态环境明显变好了。

过去简直太困难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对退耕还林所带来生态环境改善的高度肯定。

2.农民观念转变自从退耕还林的实施,从人均十亩地,收回八亩地用于退耕还林,变成人均二亩地,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吴起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过去广种薄收、满山放牧的方式解放,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尝试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会工作,部门农民发展农产品销售当上了商人,部分加工农产品或从事其他工作,成为了工人;也有人进城打工,逐步变成市民,脱离了农业。

不仅从劳动力使用方面,还有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有所改变。

一位当地向导告诉我,现在的农民观念,已经由过去的“要我封、要我退、要我护”变为“我要封、我要退、我要护”。

保护生态环境,坚决落实退耕还林已经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

3.产业结构改善铁边城镇的向导骄傲的告诉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吴起县现在形成了家家舍饲羊、户户种牧草、人人有林果的产业格局。

另外以铁边城镇为例,这里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从许多方面,以第三产业置换传统产业。

而通过几年的退耕还林实施,吴起县的主导产业得到了优化升级。

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9:66:25。

在退耕还林初期,当地人民发现只有沙棘的存活率较高,全县广泛种植沙棘,营造沙棘188万亩,成林面积高达125万亩,存活率超过六成,成为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当地农民不断种植新的林果。

比如山杏山桃,有些地方还可以种植葡萄等植物。

另外全县施行舍饲养羊,禁止自由放牧,现在子饲养量也逐渐稳定在23万只。

4.生活改善当我们随机问到一个吴起当地人民生活质量问题,他兴奋的告诉我们,现在的吴起经济快速发展,新建柏油路、新修农田,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纯收入从一九九七年的887元,现在已经超过了5000元。

“都是政策好!”当地人民说道。

二、退耕还林可持续性发展退耕还林实施初期,国家予以补助,而八年补助过后,国家减少了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补助。

失去了耕地的农民,伴随着补助的减少,会不会由于粮食等各种外界压力而毁林复耕呢?1.粮食供应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施,将人均十亩中八亩用于还林,这不禁让人怀疑粮食的供应。

根据吴起县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吴起县的农业总人口超过了10万人,如何通过只有原来五分之一的土地养活十万人。

根据吴起县粮食数据注:杂粮是小麦、荞麦、谷子、糜子等的统称,统计数据为收集的原始数据表21998年和2005年吴起县农作物产量比较果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看出,吴起县通过对种植结构的调整,将产量较高的马铃薯面积做以调整提高,而将单产较低的小麦等种植面积减小,高产作物马铃薯面积上升使得吴起县粮食产量在耕地面积减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没有同比下降。

而当我们在当地吴起县,品尝到马铃薯时,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里的马铃薯口感更佳。

另外粮食的单产也有所提高。

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可以将把人力、化肥等外界因素更好的施以剩余的土地,以达到提高产量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土地的“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化为现在“精耕细作”的精细式模式,是提高粮食单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2.经济结构调整吴起县在退耕还林期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林业和畜牧业比重加大。

林业方面,吴起县现在的生态改善,除了沙棘外,山杏等作物的存活率也有所提高,尽管在短期内,退耕还林时所种植的林木无法带来经济收益,可是随着生态改善,这些林木也将带来经济收益。

畜牧业方面,吴起县的传统大产业就是养山羊,原来的满山放牧方式,山羊早春啃树皮,春末刨草根,冬天咬树梢,大量植被损坏,带来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

而自退耕还林实施后,政府大力提倡舍饲养羊,通过改良品种的方法,使其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同时与满山放牧相比,舍饲养羊使得劳动强度与劳动力时间都有所减少,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以铁边城镇为例,根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政府通过将周围的分散的农户集中在一个区域,鼓励其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

刚开始由于农民对土地拥有的依赖性,措施施行的并不理想,可随着社会发展,大多数农民已经摆脱了依赖性。

而铁边城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很多仿宋建筑吸引外来游客。

并且吴起县当地多方引资,创立了许多公司集团,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搭建了平台。

3.农民思想变化“几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过去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而如今,农民思想的变化,使得摆脱过去习惯于原来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接受现在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而更多劳动力从农业解放,到外面世界淘金,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不仅如此,农政府村试图将产业结构转化,由经济支柱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转化,提高经济收益。

三、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吴起县的退耕还林一直受到广泛的好评,为陕北甚至全国的生态重建做以示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事关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主要有以下问题:1.林业发展薄弱退耕还林在起步阶段,由于吴起县生态条件苛刻,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人们发现只有沙棘能顽强的存活下来,由于科技含量不高,沙棘果采摘率也不高。

而现在,虽然已经开始种植山杏等作物,可是效果不是很好,林果产业周期较长,根据当地人民所说,杏果产业“十年九冻”,近几年几乎零效益。

若从林业求发展仍需要一段时间。

2.石油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吴起县生态条件本身脆弱,但吴起县同时却是石油资源相对富集区域。

当我们行车在吴起县周围村镇时,可以看到一处处石油开采井场。

实际上,吴起县石油产业几乎与退耕还林同时发展。

根据资料显示,吴起县从1998年年产14.5万吨,现在已经翻了数倍。

石油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支柱产业,而因为石油发展所占地不断扩大。

不仅如此,随着石油的开采面积扩大伴随而来的,产能增加,势必会给吴起县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

3.荒山治理落后吴起县处于半旱半干旱地区,多存在荒山荒坡,而且处于高山远山,资源匮乏地方,完成退耕还林治理难度较高,仅凭单家单户很难完成。

并且荒山荒坡的造林代价较高,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投资于荒山荒坡。

以至于荒山治理的成效远不及吴起县其他区域,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总进程。

四、总结通过几天的调研,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退耕还林带给吴起县的改变及发展,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退耕还林只是响应这一号召的一部分。

而这一部分,却给整个陕北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告别了过去不科学的经营方式,采用退耕还林,精耕细作,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这里,水清了,山绿了,人笑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你便了解“退耕还林第一县”名不虚传。

吴起县的政府人员曾给我们说过一句话:“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如果说退耕还林的代价是以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为前提的,那么这项措施便是不完美的。

而吴起县这里,却将这项工作把握很好。

吴起县通过补助落实、鼓励发展其他产业等政策实施,使人们走上了一条通往小康的幸福道路。

同时在远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将中国的退耕还林作为一项专题做以研究,并提出,退耕还林不仅对中国还会对亚洲的发展地区,在思考人类和自然发展中有重要启示。

而当人们探索一个民族能否保持文明的持续,与之对应的自然环境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古往今来,生态环境的衰败往往引发的就是一个民族的衰败,而能否将环境的良性保持与治理放置到生命高度,则注定是一个名族能否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现在的退耕还林工作,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她不惜将粮食化为林草,以彰显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

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与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