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gb15577-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粉尘防爆的安全总则,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建(构)筑物的结构与布局、防止粉尘云与粉尘层着火、粉尘爆炸的控制、除尘系统、粉尘控制与清理、设备设施检修和个体防护。
本标准适用于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工程及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存储、设备运行与维护。
本标准不适用于煤矿井下、烟花爆竹、火炸药和强氧化剂的粉尘场所。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GB/爆炸性环境第15部分:电气装置的设计,选型和安装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设备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T15605粉尘爆炸泄压指南GB/T1675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要求GB/T17919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收尘器防爆导则GB/T18154监控式抑爆装置技术要求GB/T24626耐爆炸设备GB/T25445抑制爆炸系统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8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可燃性粉尘:在大气条件下能与气态氧化剂(主要是空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粉尘、纤维或飞絮。
爆炸性环境:在大气条件下,可燃性粉尘与气态氧化剂(主要是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被点燃后,能够保持燃烧自行传播的环境。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存在可燃性粉尘和气态氧化剂(主要是空气)的场所惰化:向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场所充入惰性物质,使粉尘/空气混合物失去爆炸性的技术抑爆:爆炸初始阶段,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扑灭火焰,使未爆炸的粉尘不再参与爆炸的控爆技术隔爆:爆炸发生后,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扑灭火焰,阻止爆炸传播,将爆炸阻隔在一定范围内的技术。
泄爆:围包体内发生爆炸时,在爆炸压力达到围包体的极限强度之前,使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燃烧产物和未燃烧物通过围包体上预先设置的薄弱部位向无危险方向泄出,使围包体不致被破坏的控爆技术。
gb15577-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向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场所充入惰性物质,使粉尘/空气混合物失去爆炸性的技术
抑爆:
爆炸初始阶段,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扑灭火焰,使未爆炸的粉尘不再参与爆炸的控爆技术隔爆:
爆炸发生后,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扑灭火焰,阻止爆炸传播,将爆炸阻隔在一定范围内的技术。
泄爆:
围包体内发生爆炸时,在爆炸压力达到围包体的极限强度之前,使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燃烧产物和未燃烧物通过围包体上预先设置的薄弱部位向无危险方向泄出,使围包体不致被破坏的控爆技术。
存在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宜为框架结构的单层建筑,其屋顶宜用轻型结构,如为多层建应采用框架结构
存在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应设置符合GB50016等要求的泄爆面积。
对涉及粉尘爆炸危险的工程及工艺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标准时,应符合标准规定;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宜设置在露天场所;如厂房内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宜设置在建筑物内较高的位置并靠近外墙。
——金属粉末干磨设备应设置温度监测装置,当金属粉末温度超过规定值时应自动停机。
防止电弧和电火花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建构筑物应按GB50057中有关规定采取相应防雷措施
当存在静电引燃危险时,应符合GB12158相关要求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所有金属设备、装置外壳、金属管道、支架、构件、部件等,应采取防静电直接接地措施;不便或工艺不不准许直接接地的,可通过导静电材料或制品间接接地
企业应开展粉尘防爆安全教育及培训,普及粉尘防爆安全知识和有关法规、标准,使员工了解本企业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危险程度和防爆措施;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粉尘危险岗位的作业人员及设备设施检维修人员应进行专项粉尘防爆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准上岗。
企业应编制粉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为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防止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制定本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范围广泛,特别适用于工业生产中使用粉尘的作业场所。
所有员工都应遵守本规程,确保工作安全和生产顺利进行。
第二章工作前的准备1. 在工作开始前,员工应参加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了解粉尘的性质、防爆措施以及相关应急处理措施。
2. 在操作区域内,应明确标识有关安全标志和禁止标志。
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3. 在工作中使用的所有设备和工具都应符合安全要求,包括有防爆性能的设备和工具。
4. 在操作区域内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和防爆隔离设施,确保粉尘不会扩散到其他区域。
第三章粉尘的处理和清理1. 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粉尘过量堆积。
及时清理粉尘以保持工作场所的干净和安全。
2. 在清理粉尘时,应使用专门的清洁工具,避免使用易燃物质和产生火花的工具。
3. 清理粉尘时应穿戴防护装备,包括防爆服、防爆手套、防护眼镜等。
确保人员安全。
第四章设备和工具的使用1. 在操作设备和工具前,应检查其防爆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2. 设备和工具的操作应符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要求,不能随意操作和改变工作方式。
3. 在设备和工具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并随时注意设备的运行状况。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并进行处理。
4. 使用设备和工具时应注意避免产生火花、静电等可能引起粉尘爆炸的因素。
遵守防静电操作规程,确保安全。
第五章紧急情况处理1. 在发生粉尘爆炸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相关人员。
2. 在紧急情况中,人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并戴上防护装备。
3. 在紧急情况处理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小组负责处理,其他人员应配合和支持应急小组的工作。
4. 对发生事故的原因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第六章安全管理1. 所有员工都应参与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了解粉尘爆炸事故的严重性和防范措施。
2023年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2023年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粉尘防爆安全工作,防止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依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所有涉及粉尘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及相关从业人员。
第二章粉尘防爆管理第三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粉尘防爆管理制度,明确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确保粉尘防爆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四条各单位应根据生产工艺和工作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粉尘防爆措施和紧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同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年度安全检查,及时调整和完善措施。
第五条单位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粉尘防爆设备和工具,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第六条单位应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其掌握防爆工作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七条单位应建立健全粉尘泄漏监测系统,实施定期检查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第八条单位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自查,及时排查消除隐患,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整洁和无积尘。
第九条单位应与消防部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进行联合演练和交流,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第三章现场防爆措施第十条在粉尘可能引发爆炸的场所,单位应进行相应的区域划分,并设置明确的警示标识,以确保人员能够正确识别风险区域。
第十一条涉及粉尘生产、加工和储存的设施,应实施密闭防护措施,避免粉尘扩散和泄漏。
同时,应加强通风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确保设施内的粉尘浓度达到安全标准。
第十二条在可能产生静电的场所和设备,应按照相关规定配置和使用防静电设备,确保静电的积累和释放不会引发爆炸。
第十三条在粉尘防爆场所和设备周围,禁止使用易燃易爆物品和火源,定期清理工作场所的杂物,保持环境整洁。
第十四条单位应配备防爆电器和线缆,确保电气设备不会引发火花或高温,且具备防尘、防爆性能。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十五条各单位应制定粉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职工应急处理能力和危险品处置能力。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存有粉尘爆炸危险场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
2、岗位安全作业职责2.1、负责本岗位日常的粉尘清理,做好交接班的粉尘清扫记录;2.2、负责本岗位设备操作或其他作业,在作业和故障排除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安全操作,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2.3、负责本岗位事故和紧急情况的报告和现场处置。
3、岗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粉尘未及时清理,形成粉尘云或粉尘层,遇引火源引起燃烧或爆炸,伤及作业人员及周边人员。
爆炸造成重企业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4 、劳动防护用品穿戴要求4.1 作业人员应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及防尘口罩。
4.2离开岗位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对身体及衣服上粘附的粉尘进行彻底清理,并及时清洗身体接触粉尘的各个部位,避免粉尘吸入体内。
5 作业安全要求5.1作业前准备安全要求5.1.1检查粉尘是否进行认真的清扫,符合要求后在交接班上签字确认。
5.1.2检查除尘系统是否工作正常。
5.1.3消防设施、器材是否明显且便于取用。
5.2 作业过程安全操作要求5.3 作业后的作业安全要求6 岗位应急要求6.1现场作业人员发现粉尘火灾爆炸事故的征兆,以及发生粉尘火灾爆炸事故后,应当依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立即停机,切断现场所有电源开关,通知现场及附近人员紧急撤离事故现场,并立即向公司(工厂)相关负责人报告。
6.2安全员或现场管理人员应当立即组织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开展自救工作,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6.3铝镁合金粉尘发生事故不得使用干粉灭火器,水,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6.4周边发生火险时,应立即停机断电,使用周边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并同时报告车间当班带班人员(带班室电话-----);处置无效时立即撤离现场,按现场指示标识疏散到工厂东北大门处集合。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一、前言
在粉尘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粉尘的防爆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规程,规范粉尘防爆安全操作。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粉尘生产和加工的员工、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
三、安全操作规程
1. 在粉尘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禁吸烟、明火和静电产生的操作。
2. 生产和加工现场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粉尘堆积。
3. 使用防爆设备和工具,如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灯具等。
4. 定期进行粉尘防爆安全培训,了解粉尘的特性和防爆措施。
5. 发现粉尘积累和异味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相关人员处理。
6. 确保设备、仪器的正常运行,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四、应急处置
1. 如果发生粉尘爆炸事故,应立即停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操作,并通知应急处理人员。
2. 疏散人员到安全地点,远离爆炸现场,等待救援。
3. 启动应急处理预案,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尽快控制爆炸源。
五、管理责任
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粉尘防爆安全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确保员工遵守规程,做到安全生产。
六、后记
粉尘防爆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安全工作,需要员工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做到“安全第一”,不断完善防爆安全管理制度,提高防爆安全操作水平。
本规程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自颁布之日起正式执行,对粉尘防爆安全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江苏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江苏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1. 引言本规程旨在规范江苏地区粉尘防爆安全操作,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所有从事与粉尘防爆相关工作的人员均应遵守本规程,确保操作安全可靠。
2. 术语和定义•粉尘:指细密颗粒物质在空气中形成的悬浮物。
•防爆:指预防和控制爆炸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防爆装置:指用于防止爆炸蔓延和扩大的设备和控制系统。
3.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流程3.1. 确定爆炸等级在进行粉尘防爆安全操作前,首先需要确定所操作区域的爆炸等级。
根据爆炸等级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适当的设备。
3.2. 粉尘清理在对粉尘进行清理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操作安全。
清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粉尘的扬散和蔓延,避免火花和静电的产生。
同时,清理工作必须由经过培训和具备相应操作技能的人员进行,并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
3.3. 使用防爆设备在进行与粉尘相关的操作时,应配备防爆设备。
例如,使用防爆电气设备、防爆工具和防爆灯具等。
使用这些设备时,必须根据设备说明书进行正确操作,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工作。
3.4. 静电防护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聚是粉尘防爆安全操作的关键步骤。
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静电防护措施:•空气湿度控制:通过控制空气湿度,减少静电的产生。
•接地:将设备和工作区域进行良好的接地,以便及时释放积聚的静电。
•静电消除装置:在有积聚静电风险的设备上,安装静电消除装置,有效减少静电的积聚。
3.5. 火源控制火源是引发粉尘爆炸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火源。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火焰使用限制:禁止在易燃粉尘周围使用明火或明火设备。
•避免碰撞产生火花:在操作中应避免设备或工具的碰撞,以免产生火花引发爆炸。
•使用防爆工具:使用带有防爆材质和结构的工具,减少火花的产生。
3.6. 定期维护和检修为确保粉尘防爆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
定期检查设备的线路、接口和连接部分,检查防爆装置的状态和运行情况,以及更换磨损和老化的部件。
粉尘防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粉尘防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1.个体防护措施:1.1作业人员应佩戴好耳塞、防尘口罩、安全帽等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1.2作业人员不应穿着化纤类易产生静电的工作服。
2.作业要点2.1涉爆粉尘场所、岗位作业人员需经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 2作业前检查粉尘作业场地,确保操作工位整洁,安全通道畅通,照明灯具无尘,电气线路绝缘层完好,防静电连接完好,除尘器温度报警器、压差报警器正常。
如有异常,应立即处理。
2.3有下列现象,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a.除尘器温度探测报警器、压差报警器报警;b.除尘管道、除尘器的任何部位破损,粉尘外泄;c.粉尘区域电机表面温升异常;d.发现有事故征兆(异味、火花、冒烟等);e.其他影响安全作业的情形。
2.4粉尘爆炸危险场所作业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前,应触摸静电导除装置,正确穿戴工作服和防尘口罩,不应穿着化纤制品衣裤。
2.5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通风除尘、粉尘爆炸预防、粉尘爆炸控制等设备设施,应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严禁随意停用除尘及防爆设备。
2.6粉尘作业区域应当保证每班清理。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墙体、梁、支架、地面和设备等表面积聚的粉尘应及时清扫,从设备和管道中溢出或堵塞的物料应及时清扫,防止粉尘积聚。
清扫时,应避免二次扬尘,不能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粉尘,最好采取负压方式清扫。
如必须采用喷吹方式,清灰气源应采用氮气、二氧化碳或其他惰性气体,以防止清灰过程粉尘爆炸。
2.7严禁锁闭、堵塞安全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
2.8粉尘爆炸场所不应存在明火,当需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规定:a、严格按照公司《危险作业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履行作业审批手续,由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批准并取得动火审批作业证;b、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作业场所10 m范围内的可燃粉尘并配备充足的灭火器材;c、动火作业区段内涉粉作业设备应停止运行;d、动火作业的区段应与其他区段有效分开或隔断;e、动火作业后应全面检查设备内外部,确保无热熔焊渣遗留,防止粉尘阴燃;f、动火作业期间和作业完成后的冷却期间,不应有粉尘进入明火作业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尘防爆安全操作规程
一、目的:科学预防和正确处置粉尘火灾爆炸事故。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粉尘车间。
三、职责和权限:
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依规范要求设置粉尘作业场所,保证本制度规定的安全投入,以及组织粉尘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并向政府部门如实报告事故。
2、公司安全主任负责编写、监督本制度的落实,指导粉尘车间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3、车间主管负责落实本制度中相关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处置粉尘火灾爆炸事故。
4、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依本制度规定和引用的相关规范,正确安装粉尘车间设备,敷设电气线路等,对相关安全设施及时检修,对规定的相关检测项目实施检测。
5、粉尘作业岗位人员应遵守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时保养粉尘设施设备,检查本岗位消防器材和安全标志,保证应急通道的畅通;报告事故隐患。
四、粉尘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
1、粉尘车间应与其他建筑保持安全距离。
铝镁合金粉尘车间应与其他车间保持10m以上的安全距离,且不得设置在多层厂房中。
粉尘车间门窗框架应为金属材料制作,安全门应向外开启。
应急疏散、救援
通道应保护畅通。
2、粉尘车间应当配备灭火器材。
铝镁合金粉尘车间的灭火器材不可选用干粉灭火器,水剂型和泡沫型灭火器。
车间消防器材、安全标志应由岗位作业人员定期检查、维护,实施定置管理;
3、粉尘车间应选用防爆型的电气设备、电气开关,导线敷设应选用镀锌管或水煤气管,达到整体防爆要求。
除尘器应符合防静电安全要求。
除尘设施应有阻爆、隔爆、泄爆装置。
除尘管道不应有降尘现象。
有异常现象,作业人员应当停止作业,及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处理。
4、粉尘作业人员应由安全主任组织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5、粉尘作业人员应穿棉质工作服,不得穿化纤材料制作的工作服。
作业时应佩戴防尘口罩和护耳器。
6、粉尘车间严禁烟火,杜绝各种非生产性明火,并应使用防爆功能或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确需明火作业的,动火作业人员应依规定向公司安全责任人提出申请,经许可,落实相关安全作业措施后方可作业。
7、粉尘作业车间处于建筑物顶层或除尘装置高于厂房建筑的,应有防雷装置。
8、粉尘车间必须安装通风装置,并保证其状况良好。
9、粉尘车间设施设备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每周进行检修。
岗位工人对生产用设备设施进行日常保养。
10、作业完毕后,岗位作业人员应当立即收集除尘袋,除尘管道中的
粉尘,不得使用压缩空气吹扫设施设备,以及身体、衣物上的粉尘。
严禁使用金属工具敲打除尘设备金属材质的部位。
11、收集的粉尘应当进行降温后贮存,并不得与其他可燃物品同贮。
铝镁粉尘应当贮存在专用仓库。
五、粉尘检测和监控
1、干式除尘器内应安装超温报警器。
2、设备管理部门每个月应当对使用法兰连接的收尘器,法兰两端的电阻应小于0.03Ω。
3、设备管理部门每个月应当对除尘器接地电阻进行检测,接地电阻应小于100Ω。
4、粉尘车间安全负责人应当对车间进行日常检查。
有异常,应当采取措施处置;无力处置的隐患,应当及时向安全主任报告。
六、粉尘火灾爆炸事故的处置
1、现场作业人员发现粉尘火灾爆炸事故的征兆,以及发生粉尘火灾爆炸事故后,应当依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立即停机,切断现场所有电源开关,通知现场及附近人员紧急撤离事故现场,并立即向公司安全主任或上级报告。
2、安全主任或现场管理人员应当立即组织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开展自救工作,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