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年中考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炉峰月》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炉峰月》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炉峰月》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客.此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乙】炉峰①月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

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

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②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

四人踞坐金简石上。

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行未数武③,半山橐④呼,乃余苍头⑤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⑥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

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注】①炉峰:庐山香炉峰。

②渠:同“讵(jù)”,岂。

③武:半步。

④橐(jiāo):叫喊。

⑤苍头:奴仆。

⑥䩺(wēng):刀鞘。

1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胜.期难再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语.亦有理/右手指卷,如有所语.C.月白.路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缘.山叫喊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14.✬有人评价张岱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概括张岱“乐天”的具体表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课内简答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课内简答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课内简答题及答案第11课《醉翁亭记》检测题班级:姓名:课内简答题:1、文学常识:醉翁亭记》的作者。

(朝代)文学家。

2、请简述文中“醉翁”和“狂欢”的关系。

3、文中的“翁”和“醉”分别代表什么?4、文中提到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意境是什么?5、请简述文中“天下英雄”和“一盏茶”的寓意。

6、文中作者通过“狂欢”和“醉翁”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7、文中作者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___”的名句,请简述其意义。

8、请简述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句的含义。

9、文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10、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11、与___一样,唐代文学家___也曾写过“饮酒”这一主题。

请你从___的诗中选取一首,并简述其主题和意义。

参考答案课内简答题:1、文学常识:醉翁亭记》的作者:___,北宋(朝代)文学家。

2、请简述文中“醉翁”和“狂欢”的关系。

答:醉翁是指作者自己,狂欢则是指作者和朋友们一起喝酒、嬉笑打闹的场面。

醉翁和狂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醉翁在狂欢中得到了释放和满足。

3、文中的“翁”和“醉”分别代表什么?答:“翁”代表老年人,“醉”代表放纵、释放。

4、文中提到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意境是什么?答:这里描绘的是狂欢之后的宁静时刻,用淡酒和晚风的形象来表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5、请简述文中“天下英雄”和“一盏茶”的寓意。

答:“天下英雄”指的是那些有抱负、有追求的人,而“一盏茶”则代表平淡的生活。

寓意是,即使是英雄也需要平淡的生活,珍惜当下的平凡。

6、文中作者通过“狂欢”和“醉翁”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答:作者提倡“饮酒狂歌”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应该尽情享受,不要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7、文中作者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___”的名句,请简述其意义。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喝三白而不”和“与人共饮”这两句话中的“羌”和“腊”表现出什么感情?2.课文中引用周子的目的是什么?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4.结合全文,这篇文章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三】(2018中考·山东枣庄卷·12分)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27-31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及.下船( )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古诗文中几个写“雪”的句子。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是金陵人,客.此(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课内阅读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拿一小船(3)上下一白(4)焉得更有此人2、翻译下面各句(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我的理解是:6、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1、(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及简答题整理

《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及简答题整理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答案及简答题整理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依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层层烘托写出了醉翁亭的美,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分析移步换景:用望、行、转、几个动词将作者的视线由琅琊山引到醉翁亭)、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 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参考答案: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

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捉笔成文的意思:拿到一支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来,形容文思敏捷。

才华横溢)积累拓展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 焉得,哪能。

更,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面三段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末段,阅读后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指朝廷。

B.微.斯人微:少。

C.树林阴翳.翳:遮盖。

D.客.此客:客居。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B.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过清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真无马邪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国险而.民附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共10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
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共10分)
12. (1)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2)蔚然:茂盛的样子。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3. C
评分说明:(2分)
14.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2分,重点词语“白”然”漏译或错译扣1分。

15.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评分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