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力作用资料及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练习)(原卷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练习)(原卷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基础巩固】(2020·江苏高二)图为长白山天池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化学溶蚀(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

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

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

乘船游历其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以下地理景观与瞿塘峡“夔门”成因接近的是()A.挪威峡湾B.东非裂谷C.石林峰丛D.华山崖壁(2020·山东高二期中)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2020·民勤县高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上图中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可能是()A.40米B.69米C.59米D.60米5.该地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下图为该地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读下面“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7.读丹霞山景观图,推测与其形成过程示意图中时期对应的是()A.①B.②C.③D.④(2020·山东高三三模)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它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称。

我国某省区甲地的地貌为攀岩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下图),每一座独峰都有陡峭的岩壁,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等,而且表面非常粗糙坚硬。

外力作用练习(详解版)

外力作用练习(详解版)

4月18日练习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16.0分)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如图)。

“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A. 华山B. 三角洲C. 峰林D. 风蚀蘑菇【答案】【小题1】D【小题2】D【小题3】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题干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熟记天体系统的类型及级别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据材料提示,“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即总星系,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根本原因。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

熟记地球具有生命物质的基本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根本原因是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体积、质量适中,产生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①⑤正确。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熟记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大窝凼”洼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地貌,外力作用。

读图可知:A图是断块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

B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B错误。

C图是桂林山水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与“大窝凼”洼地地质成因最相似,C正确。

D图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D错误。

故选C。

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

在已经发行的数套人民币中,我国一些著名的风景被相继印在了它们的背面。

内力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内力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4.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文科)一、选择题。

(60分,每题3分)1. 关于地质作用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B.地壳只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D.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3.“沧海桑田”之说是指()A.地质作用B.内力作用C.地壳运动D.地质构造4.下列地形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B.东非大裂谷C.喀斯特地貌D.风蚀蘑菇5.有关地表形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壳运动的结果B.只有内力作用才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C.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所以先有内力作用,后有外力作用D.内、外力作用同时起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6.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C.地球表面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7.关于地壳水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B.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导致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C.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D.常使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8.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B.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C.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D.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9.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地震④搬运⑤火山喷发⑥堆积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10.【白静原创】下列内力作用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A.地震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4~6题。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一、系统、内力和外力┄┄┄┄┄┄┄┄①1.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2.内力: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3.外力: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内部的物体的作用力。

[说明]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2.组成系统的各物体之间的力是内力,将系统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之外的物体对这个整体的作用力是外力。

①[填一填]如图,马路上有三辆车发生了追尾事故,假如把前面两辆车看作一个系统,则前面两辆车之间的撞击力是________,最终一辆车对前面两辆车的撞击力是________(均填“内力”或“外力”)。

答案:内力外力二、动量守恒定律┄┄┄┄┄┄┄┄②1.内容:假如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常写成:p1+p2=或m1v1+m2v2=。

3.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

4.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独立的试验规律,它适用于目前为止物理学探讨的一切领域。

[留意]1.系统动量是否守恒要看探讨的系统是否受外力的作用。

2.动量守恒是系统内各物体动量的矢量和保持不变,而不是系统内各物体的动量不变。

②[判一判]1.一个系统初、末状态动量大小相等,即动量守恒(×)2.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发生碰撞,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3.系统动量守恒也就是系统的动量变更量为零(√)1.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这是一种志向化的情形,如宇宙中两星球的碰撞,微观粒子间的碰撞都可视为这种情形。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所受合外力为零。

像光滑水平面上两物体的碰撞就是这种情形。

(3)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当系统所受的外力远远小于系统内各物体间的内力时,系统的总动量近似守恒。

例如,抛出去的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的瞬间,弹片所受火药爆炸时的内力远大于其重力,重力可以忽视不计,系统的动量近似守恒。

外力作用练习题(1)

外力作用练习题(1)

内外力作用综合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题,总分80分)。

读世界某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1. 该处海底地形为A.海岭B.海沟C.大陆架D.大陆坡2. 该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板块碰撞B.板块张裂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阿留申群岛由300多个小火山岛组成,不少岛上如今仍有活跃的火山活动。

这里的岛上几乎无树。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推测一下,该群岛上极少有树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气候寒冷 B.降水稀少 C.火山活动 D.多大风4. 在阿留申群岛附近由于板块挤压形成了A.海沟 B.海岭 C海盆 D.大陆架读我国南方山区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图,回答下题。

5.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的地区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冲积扇最有可能形成在A.① B.② C.③ D.④7.建水库的理想坝址是A.① B.② C.③ D. ④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8.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C.地壳运动D.流水堆积9.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于A.雨水和地下水 B.地下水和河流水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 D.冰川融水和雨水10.玛珥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A.生物残体 B.河流携带的泥沙C.早期喷发的火山灰 D.风力沉积物页岩是泥质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后固结而成的岩石。

页岩油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

据美国《油气》公布的统计数字,全世界页岩油储量约11万亿-- 13万亿吨,远远超过石油储量。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美国将在2017年取代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

读美国页岩油气及运输线路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

11.形成页岩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岩浆活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112.美国国内页岩油最适合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管道运输 D.水运13.随着美国页岩油气的发展,巨型运输油轮将会明显减少的海域是A.马六甲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北太平洋海域 D.北大西洋海域莱州湾沿岸经济发达,但同时也是我国海水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大题05 地质作用-2022年高三毕业班地理大题满分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大题05 地质作用-2022年高三毕业班地理大题满分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大题05 地质作用高考考点命题分析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判断区域的主要地表形态类型及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结合具体区域的地貌特征,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观察区域典型地貌特征,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主要地貌的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

4.结合具体的案例,探究主要的地貌发育与区域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2021,全国乙卷,372019,课标I,9-112020,课标II,37★★★内外力作用对地貌产生的影响2020课山东卷172019课标全国Ⅲ 172020课标I,372019,课标III,372020,浙江7月,27★★★例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

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

课练6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形态近年真题全覆盖一、选择题[2021·辽宁卷]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

下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

下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

据此完成1~2题。

1.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2.“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2021·天津卷]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4.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A.水热条件较差B.岩石的可溶性低C.地表植被茂密D.地质构造较复杂[2021·北京卷]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A.甲乙丁丙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乙丙甲6.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二、综合题7.[2021·辽宁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6分)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如图)。

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

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

(8分)(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8分)8.[202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5.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本案例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教学策略的巧妙设计,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同时,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爱学生的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2.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深入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设计合作任务,如调查报告、小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4.设置疑问:“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内力作用的成因、类型和特点,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和资源分配的影响。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警、火山tourism等。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逐一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强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内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外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等。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成因和影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第1次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内外力作用

1、运动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一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 一块,而是被海岭 、海沟 等 等 断裂构造带 分割成若干 单 元,称为板块。全球岩 石圈分为 六 大板块。
课堂练习7:在下图中填出各板块的名称。
BHale Waihona Puke CA FD
E
A 太平洋板块 、B 亚欧板块 、C 非洲板块 、 D 印度洋板块 、E 南极洲板块 、F 美洲版块 、
4、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矿产资源 ; ②改变地表的 形态 ,塑造千姿百态
的 地貌景观 ; ③实现 物质交换 和 能量传输 ,改变
地表的 环境 。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 相互关系 影响
内 力 作
来自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主要是地球内部 岩浆活动,
第二课时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授课班级:127班 授课人:张万聪 授课时间:10.23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 互转的,这种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 环(也叫地壳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过程
地球内部的岩浆 上升冷却 凝固 形成 岩浆岩;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作 用下,形成 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以 及 高压 条件下,发生 变质 作用形成 变质岩 ; 各类岩石回到地壳深处发生 重熔 ,又形成新 的 岩浆 。
①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 ②世界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 板块交界处 。
2、板块的边界类型
板块边界分为 生长边界 和 消亡边界 。 前者主要是板块张裂处,后者主要是板块碰 撞地带。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题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地貌与形成因素连线正确的是()A.云南的路南石林——风力侵蚀 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流水侵蚀C.珠江三角洲——风力堆积 D.挪威的峡湾海岸——冰川堆积2.图中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是A.Ⅰ B.Ⅱ C.Ⅲ D.Ⅳ3.北京时间2010年10月25日22时42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10月26日晚8时左右,位于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开始喷发并且天空下起了“石头雨”。

结合下图回答下题。

关于此次地震和火山喷发成因的叙述及所处板块边界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属生长边界B.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属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属消亡边界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属消亡边界4.下图为学生野外考察时拍下的温州某地区花岗岩地貌“龙脊”景观图。

完成下题。

形成“龙脊”的花岗岩出露于地表所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是A.岩浆喷出、岩层抬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B.岩浆喷出、岩层下降、沉积作用、搬运作用C.岩浆侵入、岩层抬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D.岩浆侵入、岩层下降、沉积作用、搬运作用下图示意某区域板块及岩浆的运动状况。

完成下面小题。

5.推动板块运动的主要能量来自A.太阳辐射能 B.海洋潮汐能 C.地球内部放射能 D.地球自身重力能6.下列水域的形成,与图示板块运动结果基本吻合的是A.地中海 B.日本海 C.里海 D.红海下图为甘肃省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丙区域的主要侵蚀作用分别是A.冻融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C.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流水侵蚀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冻融侵蚀8.地球表面,最易发生冻融侵蚀的区域是A.高纬平原地区 B.极地高原地区C.冰川覆盖山地 D.山地雪线下侧下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分析其成因和分布。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2.主要表现形式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⑩_______。

【问题思考】
1.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
吗?
2.比较: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A是________,B是________(或变质岩),C是 (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a___________;b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c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d 作用。

辩一辩: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探究点一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形成这些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

(2)F图景观在我国______高原分布最广泛,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B图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G图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地区;H图中①是________;C图中岩层发生了____________,引起了地势的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上述八幅图从地貌成因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应如何分类,说出你的理由。

【反思归纳】
1.判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区分两者要抓住关键的两点:一是二者都是自然作用;二是内力作用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外力作用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

在对内外力形成的地貌进行判断时,应用二步法逐一分析:第一步,首先结合地貌形态的__________特征,确定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如看火山关键看__________的外部特征;看断层主要看岩层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应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方式,在这四种方式作用下会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干旱、半干旱地区以______作用为主,多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______作用显著,多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地貌;高山地区多______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______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题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A.a B.b C.c D.d
(2015新课标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
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下列小题。

3.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4.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015上海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
裂D、火山和褶皱
(2015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6.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是()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2015广东卷)7.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
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
水多少
(2015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9.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2014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图2是某地理
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2,完成10-12题。

10.图2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
B.凸岸
C. 凹
岸 D.入海口
11.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
的是()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
菇 D.花岗岩风化球
12.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 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应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
(2014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槽江。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 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

读图10,完成13-14题。

13.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10b 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
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
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14.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风力堆积、流水侵
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15.下面为“我国沿90°E 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

(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主要是 。

(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
________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应比较广,同时也说明地质时期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

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