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小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篇一】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铁面包公孝子心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二】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一只木碗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

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

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小故事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小故事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小故事‎破釜沉舟秦末时,秦军进攻重新‎建立起来的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

楚将项羽率兵‎渡江攻打秦军‎。

过江之后,项羽下令士兵‎把战船全部沉‎掉,把灶锅统统砸‎烂。

楚军没有了退‎路,人人奋勇,终于战胜了秦‎军。

孔融分梨什么朝代?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樊哙闯宫汉大将樊哙有‎紧急公务赶到‎京城,却得知汉高祖‎刘邦连日睡大‎觉不理朝政。

樊哙便一路冲‎开御林军的拦‎阻,闯进皇宫内院‎,那么后在樊哙‎的直言相劝下‎,刘邦幡然悔悟‎。

立刻整衣上朝‎。

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荆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

壮士荆轲自愿‎出使秦国,在向秦始皇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荆轲从地图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

但最终未能成‎功,荆轲英勇牺牲‎。

解铃还须系铃‎人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法眼禅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

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含‎意后,说出了正确答‎案。

少年柳公权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

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硬汉子董宣洛阳县令董宣‎刚直不阿,秉公执法,连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过,当众处决。

皇姐一气之下‎,告到皇帝面前‎。

在皇宫中,董宣拒理力争‎,皇帝也气得直‎瞪眼。

事后,皇帝却对董宣‎进行了奖励。

特殊遗嘱孙叔敖是楚国‎很有贡献的老‎臣,他临去世前留‎下遗嘱。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小故事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小故事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小故事破釜沉舟秦末时,秦军进攻重新建立起来的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

楚将项羽率兵渡江攻打秦军。

过江之后,项羽下令士兵把战船全部沉掉,把灶锅统统砸烂。

楚军没有了退路,人人奋勇,终于战胜了秦军。

孔融分梨什么朝代?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樊哙闯宫汉大将樊哙有紧急公务赶到京城,却得知汉高祖刘邦连日睡大觉不理朝政。

樊哙便一路冲开御林军的拦阻,闯进皇宫内院,那么后在樊哙的直言相劝下,刘邦幡然悔悟。

立刻整衣上朝。

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荆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

壮士荆轲自愿出使秦国,在向秦始皇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荆轲从地图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

但最终未能成功,荆轲英勇牺牲。

解铃还须系铃人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法眼禅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

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含意后,说出了正确答案。

少年柳公权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

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硬汉子董宣洛阳县令董宣刚直不阿,秉公执法,连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过,当众处决。

皇姐一气之下,告到皇帝面前。

在皇宫中,董宣拒理力争,皇帝也气得直瞪眼。

事后,皇帝却对董宣进行了奖励。

特殊遗嘱孙叔敖是楚国很有贡献的老臣,他临去世前留下遗嘱。

公子孙安听从父亲的意思,不接受高官和丰厚的赏赐,只接受了楚王赏赐的一块荒芜之地--寝丘,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玄奘取经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路过高昌国,高昌国国王为了提倡佛教,极力挽留玄奘留在该国。

关于孝的小故事100字

关于孝的小故事100字

关于孝的小故事100字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孝的小故事。

故事一,《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织女是一对天上的恋人,他们深爱着彼此,但由于天上人间的界限,他们无法长久地在一起。

织女被嫦娥仙子带回了天上,而牛郎只能孤独地守在人间。

牛郎的孝心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她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可以感动上天,也可以感动人间。

故事二,《孟子的孝心》。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孝心令人感动。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生病了,孟子亲自为母亲搀扶着走路,又亲自为母亲煮粥喂食。

后来,孟子的弟子问他,“孟子先生,您是圣人,为何亲自伺候母亲?”孟子说,“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心是一种本分,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

故事三,《孝心感动天地》。

有一个叫做小明的孩子,他的父母年迈体弱,生活十分困难。

小明每天早早地起床,帮助父母做家务,又去田里帮助父亲干活。

每当父母生病时,小明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照顾他们。

有一天,天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明毫不犹豫地背起父母,冒着大雨奔跑着回家。

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心可以感动天地,也可以感动人心。

以上这些小故事,都是关于孝心的,它们告诉我们,孝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感动天地的力量。

我们应该铭记在心,传承下去。

愿我们都能孝顺父母,感动天地。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摘要:
1.诸葛亮吊孝的故事背景
2.诸葛亮吊孝的故事内容
3.诸葛亮吊孝的故事寓意
正文: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诸葛亮运用智慧化解敌对势力的一个经典案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还传递出了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

故事背景发生在东吴孙权刚刚去世,东吴诸将忙于丧事之际。

此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认为有机可乘,决定用吊孝之计来削弱东吴的势力。

诸葛亮派出一支队伍,以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名义前往东吴吊唁孙权。

诸葛亮此举旨在向东吴展示蜀汉的仁义之心,同时借此机会挑拨东吴内部矛盾,为蜀汉争取战略优势。

故事内容讲述了诸葛亮如何巧妙地安排吊孝之事。

诸葛亮知道东吴大将陆逊性格忠诚正直,很有可能因为丧事而与东吴诸将产生矛盾。

于是,他派遣一名使者前往东吴,携带蜀汉皇帝刘备的书信以及诸葛亮亲笔书写的吊唁文书,以示诚挚。

使者到达东吴后,陆逊果然对蜀汉的吊唁表示感激,但东吴诸将却认为蜀汉此举乃是虚伪之极,纷纷质疑陆逊。

诸葛亮借此机会成功挑起东吴内部矛盾,达到了削弱敌对势力的目的。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寓意着在战争中,除了武力之外,还需要运用智慧与策略。

诸葛亮通过一次吊孝之计,达到了削弱敌对势力的目的,显示了他卓越的
智慧和才干。

此外,故事还传递出了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

蜀汉丞相诸葛亮以仁义之心对待敌国,不仅取得了战略优势,还赢得了敌人的尊敬。

世说新语中体现忠孝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体现忠孝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体现忠孝的故事《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述了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的名士逸事。

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故事体现了忠孝的价值观。

以下是其中一个体现忠孝的故事:忠孝两全李密,历史上能文能武的忠义之士。

魏晋之际,在晋灭东吴的战争中,李密曾统领周瑜、陆逊的部下四十多万人马,对晋作战。

他“反间之计”使晋将杜预、周处等不敢从三峡进攻,从荆州出兵又令王濬改从襄阳进发,彻底破坏了晋军的战略计划,在统一东吴的过程中功勋卓越。

晋武帝因此封李密为郎骑都尉,他也辞而不受,以养祖母刘氏为借口不愿做官。

原来李密四十六岁的时候,祖母已经九十岁了。

李密为了尽孝,决定在家全心全意伺俸祖母,同时又对朝廷“奉诏就任”。

由于李密对司马氏政权和晋武帝都怀有感恩之心,他在祖母去世后,才出任太子洗马一职。

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能奉诏就任的原因时说:“我出生六个月的时候便父亲去世了,四岁的时候祖父去世。

我从小就守在祖母身边,只有祖母抚养的日子才是我至亲的日子。

而现在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了(按照古代虚岁的说法),我四十四岁了。

四十四岁的人侍奉九十六岁的祖母,这个时间已经很长了。

人的一生也就是可以报答养育之恩的日子了。

《诗经》说:'像鸟一样劝谏孝顺的行为,这是人的本性和天义。

'我虽然想进宫奉诏就任,但祖母的余年却不能奉养了。

这情况就是我以前固辞不受,现在还是固辞不受的原因。

”《陈情表》不仅陈述了李密不能奉诏就任的原因,更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的忠孝之心和感恩之情。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他强调自己出身国家公卿之家,祖父李光曾是朱衣直荀令;父亲李骧是西蜀江州刺史;曾祖父李雄更是建立了成汉王朝。

自己本出身于世代显赫的家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本来希望在朝廷做官,以尽忠报国;但是要奉养祖母却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这表明他内心深处仍然忠于司马氏政权和晋武帝。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深刻地反映在成语故事中。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它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一,忠孝节义。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为了救母亲,不惜与白骨精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打败。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忠孝节义。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忠诚和孝顺。

而节义则是指忠诚、正直、不背叛。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忠孝节义的品质,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背叛朋友的信任。

成语二,仁义礼智信。

《岳飞挂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一位忠勇仁义的将领,他治军严明,威信素著,深受士兵爱戴。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胜利,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礼指行为规范,智指智慧,信指信用。

岳飞挂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才能受人尊敬,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三,勤俭节约。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辞辛劳,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节约。

勤俭是指勤劳俭约,不浪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工作,节约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品质。

成语四,孝顺敬老。

《孝感动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感动了上天,母子得以团聚。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顺敬老。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人周某,被贼劫到湖州,为首的贼头很凶狠。

一天,有一条狗便溺在地上,贼头大怒,便要把他自己所养的狗都杀了。

到最后有一条黑狗,哀号着像要乞求免杀的样子。

周和贼头相处的很好,就竭力请求不要杀了这条黑狗,贼头答应了他,周便把这条黑狗寄养在其他的地方。

住了几个月后,周从贼窝中逃出,狗也跟随他一起逃出,到了德清,睡在一所枯庙中。

到了傍晚,狗急然蹬他的床。

周惊醒起来,听见户外有人窃窃耳语,知道他们可能都是贼,想杀害他然后夺取他所带的钱物。

周于是夺门而出,有好几个人拿着兵刃追他追他。

狗猛烈地撕咬贼人,周才得以幸免于难。

后来绕道回到绍兴,大风把船刮翻了,周掉进水中。

狗也跳入水中,衔住他的衣服把他拽到岸上,周以一次得以不死。

光绪元年的时候,有人在杭州城隍山看见了周,那条狗也还活着。

————译自《俞曲园笔记》

清朝道光年间,烈山集有一个屠户,名叫张六子,一生杀牛无数。

46岁那年,张六子从邻村便宜地买来一头母牛和一只牛犊。

当天,当地正要杀牛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把磨好的屠刀。

无奈,他只得坐下发呆。

无意中,他看见母牛的眼里流着泪,像人的眼睛一样惶恐不安地看着对面坐着的小牛犊,脖子一伸一伸,极其难受。

张六子觉得奇怪,并有了几分感动。

他回头看了看牛犊,那牛犊在另一旁远远的墙角里一动不动地坐着,像个小孩似的,泪水汪汪,望着母牛。

张六子心动了,心想,自己杀牛几十年未见过这情景,今儿是怎么了他去赶牛犊,牛犊不起他用棍打,牛犊也不动。

张六子抓住牛犊的前腿,提起牛犊,朝旁边一甩,这当儿,张六子忽然看见怎么也找不到的屠刀竟在牛犊的屁股下。

张六子这才明白,原来牛犊看见他磨刀要杀母牛,乘他不注意,把屠刀衔来藏在自己的屁股下!这幕牛犊救母的情景感动了他,他用颤抖的手给母牛解开走到母牛面前,用脖子蹭着母牛。

母牛用舌舔着小牛,低沉地叫了几声。

小牛犊好像听见了什么,就在母牛身边,前腿朝张六子跪下来。

张六子剧烈地摇动着,他生平第一次觉得有一种无声的大音在内里轰鸣着,这个男子汉哭了起来……
从此,张六子不在杀牛,并信奉了佛教,终身茹素。

他一直养着那头母牛和子牛,母牛死后,子牛到张六子86岁去世时,不吃不喝,比恩人多活了7天也死了。

————节录自《一头母牛和子牛的故事》

常州陈四,养了黑白二只鹅,两圈相邻,各有一群小鹅。

一天大黑鹅死了,小黑鹅们失母悲鸣。

大白鹅每天早晨都带小鹅们同去吃食,到晚间又先吧小黑鹅送回圈,然后才带小白鹅回圈,人们见了都称赞大白鹅的仁爱之心。

一蟹失足,
二蟹相扶。

物知如此,
人何不如。


在吴越一带,有有一满脸胡子的乞丐,搭了一间茅棚,
住在南坡。

乞丐曾养了一只猴,教它学会傀儡戏在街头卖艺度日,每有什么吃的常与猴共享,哪怕遇到严寒暑雨,也同猴子相依为命在一起,犹如父子一般。

这样,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已有十多年了,乞丐因年老多病不能再去街头卖艺了,而这只猴就每天在路边行人跪乞,讨到了吃的东西,就带回来喂老人,每天如此,从不间断。

后来老乞丐死了,猴子悲痛欲绝。

它又长跪在路边向向行人边哭边拜,伸手讨钱。

不到一会儿功夫,已讨得钱数贯,来到棺材店。

懒着不去。

店主知道它的意思,果然给它一口棺材,但任不去;等到抬棺材的工人来,它跑上去牵他们的衣裤,扛夫似乎会意,为它把棺材扛到南坡,还帮它把老乞丐入殓埋葬。

但猴子并不到此为止,又在路边乞食,把讨来的食物搬到乞丐坟墓前祭奠。

接着又在山野里拾了一些枯柴,放在墓旁,长啼几声,自己跳到烈火中自焚了,过路的人看了,没有不为这只义猴的举动而惊叹不己的。

后来人们
为这猴子造了一座“义猴冢zh ǒng
”来纪念它。

——《送·曹会秋堂文集》之“南坡义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