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之中庸原文及注释

合集下载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2)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5)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5)圣人的伟大之处 (6)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7)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9)什么是真正的强 (11)最高的道德标准 (12)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13)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14)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15)天生我材必有用 (16)诚则明,明则诚 (18)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18)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20)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20)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1)谁能食而知其味 (22)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22)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24)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25)无所不在的道 (25)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26)君子之道费而隐 (32)聪明反被聪明误 (33)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34)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36)至诚可参天地 (38)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第一篇原文及翻译

中庸第一篇原文及翻译

【导语】《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修养境界的⼀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篇,是儒家经典之⼀,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为的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诚”则达到⼈⽣的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法。

下⾯是分享的中庸第⼀篇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中庸第⼀篇原⽂及翻译 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翻译 ⼈的⾃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尚的⼈在没有⼈看见的地⽅也是谨慎的,在没有⼈听见的地⽅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尚的⼈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都有的本性;“和”,是⼤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长繁育。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章,从道不可⽚刻离开引⼊话题,强调在《⼤学》⾥⾯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们加强⾃觉性,真⼼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事,⽽根据儒家对⼈天性的认定,⼈出⽣时其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符合“仁”的。

这⾥所说的“天命”,就是⼈仁慈的本性。

按道的原则修养⾃⾝。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提出“中和”(即中庸)这⼀范畴,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度切⼊,对“中”、“和”作正⾯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个⼈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都有且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中庸》解读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

自那时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

《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来解读《中庸》。

为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划分为二十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

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

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

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1【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听到东西,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中庸序随见别白曰知,触心警悟曰觉。

随见别白,则当然者可以名言矣。

触心警悟,则所以然者微喻于己,即不能名言而已自了矣。

知者,本末具鉴也。

觉者,如痛痒之自省也。

知或疏而觉则必亲,觉者隐而知则能显。

赵格庵但据知觉之成效为言耳,于义未尽。

名篇大旨中庸之名,其所自立,则以圣人继天理物,修之于上,治之于下,皇建有极,而锡民之极者言也。

二“极”字是中,“建”字“锡”字是庸。

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又曰:“中庸不可能也。

”是明夫中庸者,古有此教,而唯待其人而行;而非虚就举凡君子之道而赞之,谓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能中,“平常不易”之庸矣。

天下之理统于一中:合仁、义、礼、知而一中也,析仁、义、礼、知而一中也。

合者不杂,犹两仪五行、乾男坤女统于一太极而不乱也。

离者不孤,犹五行男女之各为一0,而实与太极之0无有异也。

审此,则“中和”之中,与“时中”之中,均一而无二矣。

朱子既为分而两存之,又为合而贯通之,是已。

然其专以中和之中为体则可,而专以时中之中为用则所未安。

但言体,其为必有用者可知;言未发则必有发。

而但言用,则不足以见体。

“时中”之中,何者为体耶?“时中”之中,非但用也。

中,体也;时而措之,然后其为用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体也;发而皆中节,亦不得谓之非体也。

所以然者,喜自有喜之体,怒自有怒之体,哀乐自有哀乐之体。

喜而赏,怒而刑,哀而丧,乐而乐,音岳。

则用也。

虽然,赏亦自有赏之体,刑亦自有刑之体,丧亦自有丧之体,乐音岳亦自有乐之体,是亦终不离乎体也。

书曰:“允执厥中。

”中,体也;执中而后用也。

子曰:“君子而时中。

”又曰:“用其中于民。

”中皆体也;时措之喜怒哀乐之闲,而用之于民者,则用也。

以此知夫凡言中者,皆体而非用矣。

周子曰:“中也者,和也。

”言发皆中节之和,即此中之所为体撰者以为节也。

未发者未有用,而已发者固然其有体。

则“中和”之和,统乎一中以有体,不但中为体而和非体也。

“时中”之中,兼和为言。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 / 20(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就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就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下面我整理的中庸原文及译文,欢迎来参考!《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就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就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就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就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就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就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作为一种深遂的思想,有着它普遍而独特的现实意义,甚至就是指导意义。

中庸解释

中庸解释

《中庸》原文及译文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à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ò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简介

《中庸》简介

《中庸》简介《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修养境界的一部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专著。

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一书,作为其中一篇。

到宋代,朱熹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看法:司马迁认为,子思“困于宋,作《中庸》。

”《经典释文》《礼记·中庸》释文引郑玄语“孔子之孙,子思作之。

”这是汉儒一致的看法。

至宋代欧阳修、王柏、陈善等人怀疑《中庸》“非子思之言,乃汉儒杂记”。

但是如果仔细考论这些怀疑者的论据,则使人感觉到站不住脚。

其一,如袁枚说:“《论》、《孟》言山皆举泰山,以其在邹鲁也。

《中庸》独曰:‘载华岳而不重。

’子思足未尝入秦,疑此是西京人语。

”郭沫若对此有这样的解释:“请看与子思约略同时代而稍后的宋金开,便‘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足见东方之人正因未见华山而生景慕。

忽近而求远,乃人之常(情),鲁人而言华岳,亦犹秦人而言东海而已。

”我以为这种解释比较合理。

其二,《中庸》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许多研究者据此认为,这是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的情况,因此,《中庸》一书应是秦汉时期的著作。

”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披阅史籍,就会从史书中找到另外的资料,例如《管子·君臣上》说:“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制,戈兵一度,书同文,车同轨,此至正也。

”可见“书同文,车同轨”,并不是秦汉以后才有的,那么,也就无法证明《中庸》一书是秦汉以后成书的。

征引《中庸》最早的是公孙弘。

《史记·平津侯传》载公孙弘上书曰:“臣闻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索隐》云:“此语出《子思子》。

”《说苑·建本篇》亦引《中庸》“如问近乎智”三句。

后汉朱穆作《崇厚论》云:“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

(第1章)【正文】(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

(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

见(xian):显现,明确。

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

(4)中(zhong):相符。

(5)节:节度法式。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

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

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

二者,这即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喊孔伋,字子思。

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瞧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

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功名的路径。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张《中庸》是“孔门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或许有些过头,但《中庸》实在是内容富余,不但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品德标难,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谈论了一系列的标题,触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看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尽不是偶然的。

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 (第2章)【正文】(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

庸,“常”的意义。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忌惮和恐惧。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反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由于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敷;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已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应说:“子张过火;子夏不敷。

”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火与不敷是一样的。

”(《论语•守旧》)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阐明。

也就是说,过火与不敷貌似差别,其本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相符中庸的请求。

中庸的请求是恰如其分,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店主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登徒子好色赋》)所以,中庸就是恰如其分。

下一章(最高的品德准则)【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正文】①鲜:少,未几。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品德了吧!大众短缺它已经很久了!”【读解】正由于它是最高的品德,最高的品德准则,所以,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施行它。

这正如我们请求“大雄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别利益三兼顾”,就相比超卓做到了。

请求“跑步进进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完成“小康”,这就相比超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品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下一章(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子曰:“道(1)之不可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敷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敷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正文】(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尽对,指聪慧轶群的人。

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尽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克施行的缘由,我晓得了:聪慧的人自命出色,熟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敷,不克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克弘扬的缘由,我晓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火:不贤的人基础做不到。

就像人们天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味道。

”【读解】还是过与不敷的标题。

正由于要么太过,要么不敷,所以,总是不克做得恰如其分。

而不管是过还是不敷,不管是智还是愚,或者说,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由于短缺对“道”的盲目,正如人们天天都正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尝一样,人们固然也正在凭据一定的品德规范行事,但由于盲目不高,正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敷,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如其分。

所以,进步盲目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下一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正文】(1)迩言,高妙的话。

迩,近。

(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臆测。

斯,这。

“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叹息。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聪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标题,又擅长分析别人高妙话语里的含义。

隐家的坏处,胀吹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敷两真个意见他都控制,接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恰恰不倚、无过无不敷的中庸之道,又是出色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卖然得有非一致般的大聪慧。

困难之一正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但要有对付中庸之道的盲目熟悉,并且得有富余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正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襟怀和宽容的心胸。

对付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瞧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如此瞧来,仅有大聪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究竟只要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样会叹息又叹息呢?下一章(聪慧反被聪慧误)【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克期月(4)守也。

”(第7章)【正文】(1)予:我。

(2)罟(gu):捕兽的网。

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3)辟(bi):同“避”。

(4)期月:一整月。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走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挑选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光也不克保持。

”【读解】聪慧反被聪慧误。

自以为聪慧失好走极端,走恰恰锋,不知适可而止,分歧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取灭亡而本人却还不晓得。

另一方面,固然晓得适可而止的好处,晓得挑选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准绳的意义。

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志,违反了中庸之道。

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克保持住。

打赌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景象不都是多见的吗?下一章(牢牢捉住不要放弃)【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牢记(2)而弗失之矣。

” (第8章)【正文】(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

(2)拳拳牢记:牢牢地放正在心上。

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诚恳。

服,著,安排。

膺,胸口。

【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别,他挑选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正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走。

”【读解】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克保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门生,颜回经常被老师推选为大众学习的楷模,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保持下走。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采。

下一章(白刃可蹈,中庸罕见)【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9章)【正文】(1)均:即平,指治理。

(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

辞:放弃。

(3)蹈:踏。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蹂躏而过,中庸却不超卓做到。

”【读解】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保卫态度。

现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浅薄,瞧得相比超卓。

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出生进逝世,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

其手法还是正在于惹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看。

下一章(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子路问强(1)。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