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及译文
A——周氏《中庸》全文、注音、译文、讲解(按章节顺序)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释、译文、注解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一、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ti ānm ìngzh īw âix ìng(1),率性之谓道x ìngzh īw âid ào (2),修道之谓教xi ūd àozh īw âiji ào 。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中庸》解读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
自那时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
《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来解读《中庸》。
为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划分为二十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
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
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
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1【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听到东西,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 第三章【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 (含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自己本性行事叫做道,修养自身使其合乎道叫做教。
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警戒自己,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恐惧谨慎。
没有比隐秘的地方更明显的,没有比细微的地方更显著的。
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谨慎。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共通的道路。
达到中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自己本性行事叫做道,修养自身使其合乎道叫做教。
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警戒自己,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恐惧谨慎。
没有比隐秘的地方更明显的,没有比细微的地方更显著的。
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谨慎。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共通的道路。
达到中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就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就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下面我整理的中庸原文及译文,欢迎来参考!《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就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就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就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就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就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就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作为一种深遂的思想,有着它普遍而独特的现实意义,甚至就是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 (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 (第1章)
【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 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
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 ,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展开 。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 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喊孔伋,字子思。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瞧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
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功名的路径。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张《中庸》是“孔门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 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或许有些过头,但《中庸》实在是内容富余,不但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品德标难,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谈论了一系列的标题,触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看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尽不是偶然的。
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第2章)
【正文】(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义。(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忌惮和恐惧。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由于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敷;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已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应说:“子张过火;子夏不敷。”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
”孔子说:“过火与不敷是一样的。”(《论语?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 守旧》) 这一段话是 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阐明。也就是说,过火与不敷貌似差别,其本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相符中庸的请求。中庸的请求是恰如其分,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店主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如其分。 下一章(最高的品德准则)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正文】①鲜:少,未几。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品德了吧!大众短缺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正由于它是最高的品德,最高的品德准则,所以,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施行它。这正如我们请求“大雄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别利益三兼顾”,就相比超卓做到了。请求“跑步进进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完成“小康”,这就相比超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品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 下一章(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子曰:“道(1)之不可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敷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敷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正文】(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尽对,指聪慧轶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尽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克施行的缘由,我晓得了:聪慧的人自命出色,熟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敷,不克理解它。中庸之道不克弘扬的缘由,我晓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火:不贤的人基础做不到。就像人们天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味道。”
【读解】还是过与不敷的标题。正由于要么太过,要么不敷,所以,总是不克做得恰如其分。而不管是过还是不敷,不管是智还是愚,或者说,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由于短缺对“道”的盲目,正如人们天天都正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尝一样,人们固然也正在凭据一定的品德规范行事,但由于盲目不高,正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敷,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如其分。所以,进步盲目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下一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7 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正文】(1)迩言,高妙的话。迩 ,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臆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
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叹息。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聪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标题,又擅长分析别人高妙话语里的含义。隐家的坏处,胀吹人家的好处。过与不敷两真个意见他都控制,接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恰恰不倚、无过无不敷的中庸之道,又是出色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卖然得有非一致般的大聪慧。 困难之一正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但要有对付中庸之道的盲目熟悉,并且得有富余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正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襟怀和宽容的心胸。对付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瞧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瞧来,仅有大聪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8 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究竟只要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样会叹息又叹息呢?
下一章(聪慧反被聪慧误) 【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克期月(4)守也。”(第7章)
【正文】(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走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挑选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光 也不克保持。”
【读解】聪慧反被聪慧误。 自以为聪慧失好走极端,走恰恰锋,不知适可而止,分歧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取灭亡而本人却还不晓得。
另一方面,固然晓得适可而止的好处,晓得挑选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准绳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志,违反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克保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