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代史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

合集下载

浅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浅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浅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摘要:20世纪对人类而言,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了对世界瓜分的狂潮。

纵观中国近代史以来,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摆脱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情况,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重新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适合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帮助中国重新崛起。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正文:(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发展史中国步入近代以来,一直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经济政治都不能独立,从鸦片战争之后,就不断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中国的近代来看,中国从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华民族的命运陷入低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自强,洋务自强是建立在中国万事皆西人之上,唯独制器不行。

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方式,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科学发展,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个时候,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提出中国不是器物层面不如人,是制度方面不如人,戊戌变法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但戊戌变法倾向的是君主立宪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曾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的孙中山意识到,封建制度是救不了中国的,必须用革命推翻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统治。

此后,民主、革命深入人心,人民都希望这一番新的气象能给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带来一丝生机。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重点3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重点3

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BCD)
A. 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社会主义的 中介和桥梁 B. 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 D.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存在的 社会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 着我国
(A B C D)
A.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结束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C. 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D.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 )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1、“文化大革命”以后完成党的 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
( A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拨乱反正 C. 改革开放 D. “两个凡是”
12、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大讨论,强调的是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什么情况 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简要评述其 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 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为了加紧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中 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 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 极成果有
(A B C D)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 发表 C.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D. 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
4、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 生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有
A. 深圳经济特区 B. 珠海经济特区 C. 汕头经济特区 D. 厦门经济特区

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

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

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回顾近代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想细致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近代史,了解我们当时人民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后代造福的腾腾热血。

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

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少了现代化的标尺,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本土文化。

抛弃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也终将不可能实现。

至于二者孰主孰副,我们大可把视野放的长远一些,历史和人民会决定它的走向。

二、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

只有首先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道路。

在中国,只有能够把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政治力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格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

中国近代史纲试题库 第八章练习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近代史纲试题库 第八章练习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试题库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2 、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3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 归农民所有B. 归乡镇所有C. 归集体所有D. 归国家所有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5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农业合作化D. 科学技术现代化6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 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B.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C. 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7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A. 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B. 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8 、作为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林业9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 华北地区B. 西北地区C. 东北地区D. 东南地区10 、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A. 沈阳B. 武汉C. 长春D. 北京二、多项选择1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B. 国内反封建斗争的任务已经完成C. 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D. 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E. 完成了祖国统一2 、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 、下列关于1952 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B. 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 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E. 它标志着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结束4 、1952 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间阶级。

浅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兴 110501062394内容摘要: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再从政治、历史以及我们的革命领导力量方面阐述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帝国主义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道理;十月革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苏联东欧的剧变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而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中国自身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使中国必然地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和理解。

第一,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看。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从中国近代史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课)

从中国近代史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课)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启示: 共同点:
1.目的:救亡图存 2.以失败而告终
(未完成 反帝反封 建任务)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由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 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们无法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人需要 进行新的探索。
(一)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二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课题的实质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来 分析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走上社会主义 道路,探讨其历史必然性,并且解释回答 了为什么不走向其它道路的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起点
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 国社会一直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循环,尽管一个朝代替 代另一个朝代,但封建体制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复制 与再生。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 国脱离循环圈,进入了近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帝 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此走向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4、培养新式人才
•开办新式学堂 •派留学生出国 京师同文馆(1862年/奕) 厂方言馆(1863年/李鸿章/上海)
旅顺
洋务 派建 成的 近代 海军 及基 地
南洋海军
北洋海军
威海卫
福建海军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洋务学堂, 附属于总理衙门,1902年并 19世纪60-90年代 入京师大学堂(后者于1912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 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二、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积贫积弱的晚清在列强的欺侮下,迎来 她的末世钟声,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这中华民族生死攸关 的时刻,有哪些人试图“睁眼看世界”,而又 恰好是这些人,把岌岌可危的中国引向了何 方?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姓名:麻鹏鹏学号:201372010335调查目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定的社会,各大军阀各种救国理念层出不穷,可最后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主导了社会主流,让拥有决定性实力的国民党落得个败北逃亡的下场?带着这个问题,通过互联网跟一些资料,让我们共同看看,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近代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调查对象: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从网上获取一些资料,并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调查分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