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七年级语文下《阅读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80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登幽州台歌
读通诗意。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文本探究】
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将这五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改写为小散文。

对于古代诗歌的教学应将背诵古诗和理解诗歌诗意放在第一位。

只有读通了诗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主旨。

所以我采用了一起背诵古诗的小组比赛的形式,效果十分不错。




书。

部编版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情感和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哲思。

因陈子昂在诗歌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所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带领学生感受品读分析具体的文字,学生能把握诗歌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贯注在诗歌中个体生命存在本质的哲思。

(二)学情分析七下的学生已经学过许多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也背过许多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三)本课如何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课通过品读诗歌语言和与历代文人诗歌的比较阅读,锻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诗歌所蕴含哲理的挖掘能力;通过学生对多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课堂上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探究,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二)通过比较阅读,感知陈子昂贯注在诗歌中的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质。

(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之强盛必有一代之绝艺。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宋之词、元之曲“,那么,唐代呢?(唐之诗)对!唐代的代表文学样式是诗。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诗作《登幽州台歌》。

师:显示ppt1 并板书本课题目《登幽州台歌》。

PPT1 喟然一叹古今同感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师: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PPT2 学习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探究,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通过比较阅读,感知陈子昂贯注在诗歌中的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质。

PPT3 欣赏古代诗歌不可忽略的几点:题目知人论世注释关键词句内容情感艺术手法诗歌哲理(二)探究题目1.诗体?古体诗“歌行体“如: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杜甫《兵车行》2.地点?历史何事?战国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的蓟北楼(又名幽州台黄金台)3.从题目中还可看出诗歌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学生: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怀古伤今。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165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165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②了解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①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诗歌体裁导入明确:本诗是歌行体,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初步感知1从字里行间读情感,梳理诗歌意思明确:孤独悲伤2、结合注释,谈谈读出什么情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间上的前后,人生短暂之感3、听朗读录音4、朗诵训练5、配乐朗诵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总结1、诗歌大意: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案_1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案_1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赏析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使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使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一、《登幽州台歌》1、读懂诗歌(1)诵读诗歌。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 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

(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实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2.译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面对历史长河的孤独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特别是 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诗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 幽州”是哪里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2. 介绍作者陈子昂,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诗歌,教师指导读音和节奏。

2. 提问: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说出初步感受)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句含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无法遇到能理解自己的明君。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广阔无垠的天地,诗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2. 讨论: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和悲愤?(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诵读诗歌,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五、拓展延伸1. 比较阅读:与“《静夜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诗比较,探讨古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心态和表达方式。

2. 情境模拟:假设你是陈子昂,你会如何向你的朋友解释这首诗的含义?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登幽州台歌》。

2. 以 孤独”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共鸣的形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吊古伤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预习检测:1.背诵默写诗歌。

2.作者简介: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3.文学常识: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二、读诗要求: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品诗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间角度(前、后)。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7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7

1.教课目的:2.体会诗的阔大凄凉的境界之美,品尝诗人的哀叹,并经过此诗初步感觉盛唐气象。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4.诗人的形象5.教课要点:感觉诗的境界,品尝诗人的哀叹。

6.教课难点:经过此诗初步感觉盛唐气象。

7.教课过程:8.一、导入9.先人写诗多为表达感情。

欢乐之时,杜甫吟诵“白天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返乡”;愁苦时分,李清照哀咏“此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抗金英豪岳飞从前在《满江红》顶用“怒气冲天,凭栏处,潇潇雨歇”表达心中的怒火,而“孤单”也是古代诗人写诗永久逃不开的话题。

10.(幻灯片出示:生读)11.人生永久逃不出爱恨存亡,孤单是人生必经的一课。

打开唐诗宋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诗人们在生命旅途中,历经悲苦和孤单,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绝唱。

这些绝唱,到此刻依旧还可以让人感同深受,让人哀婉沉痛。

12.二、诗人“孤单之诗”1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4.独苍莽自咏诗15.——杜甫《乐游园歌》16.古来圣贤皆孤独——李白《将进酒》17.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今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一首孤单诗《登幽州台歌》。

18.三、失落人生,狭路相遇19. 1.这是一个失落人的故事。

20. 2.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期间。

21. 3.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可为,然遇人不淑以及直抒己见,惹来诸多猜疑之音:22.第一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23.其次在顾问期间,毛遂自荐,饱受株连;24.幸亏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25.在穷途末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26.27.四、预习检测:28.背诵默写诗歌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361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361
初中部教师教学设计
课题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计划课时 1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 1、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重点) 2、通过此诗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怆 然
古诗教学起始于一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编选特点,要求学生以吟诵积 累为主,对于诗情诗意点到为止,不求甚解。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 课后反思 了长足的发展,老师上课前要安排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诗歌中字词意思应在 课下完成。此时的古诗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古诗的内容, 感受古诗的意境,受到全身心的陶冶,领略中国文化、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最主要的三类就是: “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 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 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 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 台歌》 3、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4、翻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四)古诗鉴赏 1、前两句诗——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 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 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前贤云集的黄金台,诗人深感在 浩瀚的宇宙面前,自己的渺小(暗喻以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扭转时局)。 3、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 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 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 动。 (五)本课小结 诗人登上幽州台,深感山河依旧,人物不同,不禁悲从中来。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语言奔放,慷慨遒 劲。通读全诗,诗人沉郁苍凉的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陈子昂是不幸的,他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 辉。其自身独具的“汉魏风骨”也为一扫浮艳纤弱的齐梁诗风首开先河。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完成《登幽州台歌》课下练习 登幽州台歌 板书设计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 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

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

中国的别称是九州。

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

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

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
(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以后一个内乱
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

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而后随武攸(yōu)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

奋然拔剑走出乡原。

)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
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

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Ø少年之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书院
Ø长大没有入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Ø长大之后入仕带兵打仗则精忠报国
——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Ø国家遇到危难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

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

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
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

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

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

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附:
推荐信
尊敬的王兆鹏教授:
您好。

欣闻您和您的朋友正在筹备推出2012年版的唐诗排行榜。

特向您推荐唐诗
《》,希望它能进入十大唐诗之列。

推荐理由如下:
1
2
希望唐诗在您和您的朋友的大力宣传下,继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推荐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